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玉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馆藏] 上海博物馆闻名遐迩的重要文物陈列-青铜器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4:31:28 | 只看该作者

161
龙纹甗

西周中期 公元前11世纪末-前10世纪
高38.5cm  口径27.9cm 重4.85kg
敞口外翻,上立两耳,鬲足细长,颈部饰回龙首纹一圈,鬲的腹部饰牛角兽面纹。商末和西周的甗,鬲部以牛角兽面纹为装饰的很常见,但牛首有简繁不同的表现形式,此为较为复杂的一例。




162
晋伯隆父甗

西周晚期
通高42、口径30.7厘米,甑高22、鬲高23厘米,重10.25公斤
1992年自香港徽集
  甑鬲分体式,甑作敞口翻唇,腹下部内收,有子口可合于鬲口之内,甑内底有镂孔作箅,甑腹两侧有一对附耳,各有两根短梁连于甑口;鬲侈口附耳,分裆三蹄足。甑颈饰变形兽体纹,鬲饰兽目纹。
        内壁铸铭文3行16字(其中重文1)铭文释文为晋白□(伯隆)父乍(作)宝献(甗),□(其)万年子子孙永宝用。



163
仲姞鬲

西周晚期 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通高11.3、口徑15.9釐米,重0.98公斤
一组共三件,寬沿外折,束頸溜肩,弧襠,三足近似蹄形,與足對應的腹上各有一代條扉棱。通體飾直線紋。


【銘文】中(仲)姞乍(作)羞鬲,華。

164
芮公鬲

西周晚期
通高10.5、口徑15釐米,重1.45公斤。
   寬平沿,矮頸,弧襠,三條蹄形足較矮,與足對應的腹上有扉棱。肩飾獸體卷曲紋,腹飾卷體夔龍紋。


【銘文】内(芮)公乍(作鑄)京氏婦弔(叔)姬(媵)鬲,子子孫孫永用亯(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4:32:01 | 只看该作者


165
卷龙纹鬲

西周晚期 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通高16.9cm  口徑24.5,重2.49公斤
   分裆甚浅,不另设明显的足,这种形式的陶鬲在河南洛阳出土过,腹部设对称的卷体龙纹。此器的形制比较少见。




166

芮子鼎
春秋早期 公元前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
高18.4厘米,口径20.2厘米 重2.63kg
 侈口,束颈,鼓腹圆底,下置蹄足,足内侧凹陷,颈两侧设耳,颈部设兽目交连纹一周。



 内侧铸铭文4行17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4:32:40 | 只看该作者

167
纪侯簋

西周中期
通高19、口径17.6厘米,重4.15公斤。
敛口翻唇,圆肩深腹,圈足低矮,且外侈,肩两侧有一对兽首衔环耳,盖上有圈状捉手。盖沿及器肩饰回顾式垂冠夔龙纹,腹饰瓦纹。
            盖、器同铭,各13字(其中重文1)铭文释文为己□乍(纪侯作)姜萦□(簋),子子孙孙其永宝用


168
师虎簋

西周中期后段(懿王世)
通高15.2cm、口径23.9cm,重4.72kg
失盖,体较宽,弇口鼓腹,兽首耳,矮圈足向外撇。通体饰横条瓦沟纹。
        内底铸铭文10行124字(其中重文3)
        铭文释文为隹(唯)元年六月既朢甲戌,王才(在)杜□,□(格)于大(太)室,丼白内右(伯入佑)师虎,即立□(中)廷,北□(向),王乎(呼)内史吴曰:册令(命)虎,王若曰:虎,□(载)先王既令(命)乃且(祖)考事,啻(嫡)官□?(司左)右戏緐□(荆),今余隹(唯)帅井(型)先王令(命),令女□(命汝更)乃□(祖)考,啻(嫡)官?□(司左)右戏緐荆,苟□(敬夙)夜勿灋□令(废朕命),易女(锡汝)赤舄,用事。虎□□□(敢拜稽)首,对□(扬)天子不(丕)□鲁休,用乍□□(作朕烈)考日庚□□(伯尊簋),子子孙孙□(其)永宝用。
        本器曾藏见著录,流传有绪,曾经潘祖荫等收藏。




169
秦公簋(一组两件)

春秋早期
甘肅禮縣大堡子秦公墓地
一件通高23.5、口徑18.8釐米,重5.59公斤 一件通高23.9、口徑18.6釐米,重5.61公斤。
1993年自香港徽集
斂口鼓腹,腹兩側有一對寬大的龍首耳,下有垂珥,圈足下連鑄三個粗壯的獸首足,蓋上有圈形捉手。蓋邊和器沿飾獸目交連紋,每組間設一浮雕獸首,蓋上和器腹飾瓦紋,圈足飾垂鱗紋。


器盖同铭2行5字,【銘文】(秦)公乍(作)寶(簋)

170
秦公簋
秦公簋是春秋早期秦国国君的礼器。造型具有西周晚期同类器物的遗风,敛口,鼓腹,盖有大捉手。器身装饰兽目交连纹、垂鳞纹、横条沟纹,盖沿和口沿每组纹饰间还设有上下相反的浮雕兽首,殊为奇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4:33:40 | 只看该作者

171
子仲姜盘

春秋早期 公元前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
口径45厘米,高18厘米,重12.4千克
香港太阳集团总裁叶肇夫捐赠
它形体较大,器质厚重,整器风格质朴浑厚,口折沿,浅腹,圈足,圈足下置三只立体爬行猛虎,老虎身体侧面与圈足边缘相接。盘壁两侧设有一对宽厚的附耳高耸,其外侧装饰有云纹。盘的前后各攀有一条立体曲折角龙,龙头耸出盘沿,曲体卷尾,攀缘于盘腹之外壁,作探水状;腹壁装饰着变形兽体纹。


铭文:  佳六月初吉 辛亥大师作 为子仲姜沫 盘孔硕且好 用祈眉寿子子孙孙永用为宝
        铭文记录6月初吉辛亥日,大师为其夫人子仲姜作此祈福之盘,盘既大且好,用来祈求长寿,子子孙孙要永远实用。


        盘内底铸有浮雕的鱼、龟、蛙等水生动物,鱼为七条一周,龟、蛙为相间排列,此种饰法极具春秋早期的特色。盘的中心是一只带有头冠的雄性水鸟,边上为四条鱼,外圈为四只头上无冠的雌性水鸟,造型生动。最有特色的地方在于,所有的动物可以在原地作360度的转动,这是以前青铜器中绝无仅有的。子仲姜盘盘内能够在平面旋转的小动物平均长度只有6.5厘米,对于春秋早期青铜器铸造技术的进步提供了重要实物例证。这件精美的青铜盘铭文书体工整,文字精炼简要,并且有许多用语用韵异常精妙,整篇铭文是学术价值极高的史料。此盘纹饰精美,造型典雅,铸工精良,弥足珍贵。


172
子仲姜盘(局部特写)

                2002年09月18日,马承源 在《“国之瑰宝”:实现的梦想》电视访谈中说道,“上博新馆落成后,迅速在世界上赢得了极好的声誉,影响非常大,主动捐钱、捐文物给我们的海外人士非常多。他们认为,把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留在上博是放心、值得的。”  
          “有一次,香港的叶肇夫先生请我去香港看一件他从海外重金收购得来的青铜器,鉴定真伪、优劣。我一看,这件子仲姜盘为春秋早期青铜器,工艺精湛、世所罕见。最令人叫绝的是盘内装饰有立体的鱼、蛙、水鸟等小动物,它们不仅造型生动,而且每一个都能在原地作360度的旋转。这些小动物与盘底的浮雕相映成趣,构成了立体与平面、动与静的完美结合,是以前发现的任何一件青铜盘上都没有出现过的。吃饭时,叶先生讲,以后可能会把这件宝贵的文物捐献给博物馆。我不敢接口,不知道他说的'博物馆’是指哪家。因为这件青铜器实在太难得、太珍贵了。”
         “此事我一直念念不忘。两年后,香港回归祖国前夕,我给叶先生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借他的青铜盘两月来上海开个展览,算是沪港两地联办的一项庆回归活动。一周后,回信到了,叶先生在信里说:'送给你吧……’”
         “上海博物馆新馆美名在外,叶肇夫虽然自己还没有来过,却早已晓得情况。没多久,他亲自把这件无价国宝带来上海,捐给了上博。可以想象,这种事在以前是不太可能发生的。”

173
子仲姜盘(局部特写)
  “子仲姜盘”的“子”是妻子的意思;“仲”是排行老二,伯,仲,叔,季是兄弟的排行,犹言老大,老二,老三,老四。齐鲁习惯也称老大为孟,所以称大姑娘为孟姜,孟姬。“姜”是女子的姓。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因此我国古代的姓都从女作,即以女字为偏旁,如姬,姜,姚,嬴等等。姓,凡是氏族成员都是共有的,而氏是姓的分支,为富有的贵族阶级所特有。



174
子仲姜盘(局部特写)
  “子仲姜盘”铸造工艺最具特色之处在于,所有立体的小动物均能于原地作360度转动。此种艺术装饰法是从前青铜器中绝无仅有的,不仅令造型单调的古青铜盘充满了活跃的情趣与生气,而且在青铜器铸造技艺上,也是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创造。此盘虽然使用分铸技术,可是要在盘底层中嵌进这批动物极其微小之底轴,并且还要垂直,保证不被卡住,让每只动物在乎面作360度旋转,所以在合范浇灌铜液的时候,盘与轴的接触之处仅能容纳一层非常薄的泥料,在铜液高温浇铸时使泥料不会脱落,而且使盘底又不能渗漏,此种高难度之铸造技艺,在此盘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175
子仲姜盘
  盘内底铸有浮雕的鱼、龟、蛙等水生动物,鱼为七条一周,龟、蛙为相间排列,此种饰法极具春秋早期的特色。盘的中心是一只带有头冠的雄性水鸟,边上为四条鱼,外圈为四只头上无冠的雌性水鸟,造型生动。



176
子仲姜盘(局部特写)
   盘的前后各攀有一条立体曲折角龙,龙头耸出盘沿,曲体卷尾,攀缘于盘腹之外壁,作探水状;腹壁装饰着变形兽体纹。
                 盘为古代承水器,用于蛊洗,商周时代宴飨用之,宴前饭后要行沃盟之礼,《礼记·内则》曾记载“进盟,少者奉架,长者奉水,请沃盟,盟卒授巾”沃盟之时盘画或盖)相需为用,即用回或孟)浇水在手上,以盘承接弃水。西周中期前段流行盖盘相配,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则多流行匝盘相配。


177
子仲姜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4:34:13 | 只看该作者

下面上一组转变期的盛食器“盨”

178
晋侯对盨(念xǔ)

西周晚期
通高22.2、口横26.7、口纵20釐米,重5.2公斤
1992年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号墓出土,後流落香港,1992年收购回归。
器与盖相合作椭圆形,腹壁略下收,腹两侧设附耳,耳与器有两根小横梁相连接,盖隆起,四盖钮作圆环形。环钮饰单线勾勒的龙纹,盖顶饰双头龙纹,盖沿及口沿饰一周鳞纹,其馀部分是瓦沟纹。四足作蹲式人形,人物形象高鼻阔嘴,唇上有数个阴刻圆点用来表示胡须,双耳有穿耳环的痕迹,手臂上举,足蹬平底翘头靴,手托头顶负担器身。造型罕见,十分珍贵。


【铭文】唯正月初吉丁亥,乍(晋侯对作)宝(尊盨),迈(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盨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礼器或食具。由圈足簋发展而来,用途相同。器盖与器身形态相近但稍小,器盖上有四个方足,为其一般判定标准。取下器盖后翻置起来即成另一器皿,食毕归置如一。《说文解字》皿部:“盨,槓盨,负载器也。”盨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


179
晋侯对盨(局部特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4:34:41 | 只看该作者

180
晋侯對盨(念xǔ)

西周晚期
通高17.8/17.5cm、口横21.4/21.3cm、口纵13.5/13.6cm,重3.22/3.08公斤
1992年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号墓出土,後流落香港,1992年收购回归
   圓角長方形,腹壁略下收,腹兩側設獸首耳,蓋作長方形盝頂的形式,四蓋鈕與四足相同,均作橢圓環上有兩長突。蓋壁及口沿飾回顧式夔紋一周,腹飾瓦溝紋。
        器盖同铭六行三十字。


  【銘文】隹(唯)正月初吉庚寅,乍?(晉侯對作)寶(尊)彶須(盨),(其)用田?(狩),甚(樂)于??(原隰),邁(其萬)年永寶用。
               可以看出,这是晋侯用来纪念一次狩猎活动的内容。青铜器纹饰优美,其铭文记载的内容有很重要的考古价值和史料价值,是研究晋国早期历史的珍贵资料。


181
晋侯對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4:35:12 | 只看该作者

182
梁其盨

西周晚期
通高19cm、口横22.6cm、口纵15.6cm,重4.3kg。
体呈椭方形,一对龙首双耳,腹微鼓,圈足外撇,下有长方形缺,盖上有四个云朵形扉,可以却置。盖顶饰兽目交连纹,盖沿和口下饰变形兽体纹,盖上和腹饰瓦纹。
            盖、器同铭,各31字(其中重文2)。


铭文释文为白□(伯梁)其乍(作)旅须(盨),用亯(享)用孝,用匃□□(眉寿)、多福,□(畯)臣天子,万年唯□(极),子子孙孙永宝用。
             梁其铸器还有鼎、簋、壶、钟等。



183
本组转变期的饭(盛)食器“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4:35:39 | 只看该作者

184
师寰簋  

西周宣王(晚期)
高27厘米,重9.18千克,口径22.5厘米,底径24.3厘米
盛食器。器形甚大。宽腹,圈足,下置三兽足。腹部两侧有大龙耳,下垂珥。造型庄严而浑厚。盖线及器口饰兽目交连纹,其余均为平行脊纹。



  盖器同铭,各铸十行一百十七字,盖少四字。
         铭文:
         王若曰:“师寰,越淮夷繇我
         帛贿臣,今敢博厥众,假反
         厥工吏,弗迹我东域(国)。今余肇
         命汝率齐师,(纪,釐,莱,棘,夷,尼),左右
         虎臣,征淮夷”。既执厥邦酋,曰冉曰翼(莽)
         曰铃曰达,师寰虔不敢坠夜,血
         厥将事,休既又(有)工(功),折首,执讯
         无谟,徒驭,殴俘士女牛羊,俘吉金,今
         余弗遐组,余用乍(作)朕后男腊
         尊簋,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大意为:淮夷以前是缴纳布帛财物等贡赋的臣民,现在它的首领竟敢迫使奴隶们停止生产,反叛王宫,造成了东国的混乱。命令师寰率领虎臣和齐国、莱国等联军征伐淮夷,消灭冉、翼、铃、达四个首领,从而胜利班师。铭文提供了周室与淮夷之间政治和经济关系的重要史料。

延伸阅读:

师寰簋考释札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9#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4:36:09 | 只看该作者

185
虎簋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高34.7厘米,口径23.3厘米,重12.28千克
传陕西凤翔县出土
   此簋的造型和纹饰均十分壮丽,微微隆起的盖部置有莲花形的捉手,优雅美观。口、腹之间稍稍内收,形成流畅的曲线。盖部、腹部、颈部和口部分别装饰连绵的波曲纹和交缠的兽目交连纹,气势雄浑,富有韵律感。在器物的盖和内底,分别铸有一虎纹,当是作器人的氏称。
   此器盖原缺,为苏州市文管会调拨给上海博物馆的。

延伸阅读:
虎簋断代与淅川楚墓中的复古现象

186
倗生簋(格伯簋)

西周恭王(公元前10世纪中叶)
通高31、口径21.9釐米  高23.5cm,宽30.8cm,重8.9kg
李荫轩、邱辉夫妇捐赠
  又名格伯簋,此器共有三件,两件失盖,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本器侈口鼓腹,圈足连铸方座,兽首耳作大象卷鼻形,圈状捉手。盖沿和器口沿饰涡纹间以夔龙纹,盖上、器腹和方座中部饰直棱纹,方座边饰S状变形龙纹。
            直壁圆腹,方座。兽耳型式奇特,两耳环作龙体圆转而尾上卷。盖边、口沿饰火纹与龙纹的组合,盖、腹及方座饰直条沟纹,圈足饰火纹和四瓣目纹,方座的三边饰兽目交连纹,间隔以火纹。三器铭文完整的应有铭文9行83字,本器内底铸铭文七十九字,


【铭文】隹(唯)正月初吉癸子(巳),
王才(在)成周,格白(伯)取良马乘于(倗)生,
氒(厥贾)卅田,(则)析,格白(伯)殹妊彶佤,
氒(厥)从格白(伯按)彶佃(甸):殷氒(厥绝)谷、
杜木、(原)谷、菜,涉东门,氒(厥)书史戠武,
立(涖歃)成?,保(铸宝簋),用典格白(伯)田,迈(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铭文大意是:在正月第一个吉日癸巳这一天,周王在国都成周。格伯从倗生那里接受了四匹好马,讲定交换的价值是三十田,双方剖木为凭证。殹妊和()跟从格伯按田,又和甸人殷糿(到)地界作标识的树木,并“涉东门”。书记官吏戠武建立了文书档案,规定了界域。倗生铸这件宝簋,用来登录格伯的田产,后代子孙,万年宝用。最后还写上了倗生家族的徽号。
        《倗生簋》铭文是周代一件以物换田的契约。
         李荫轩是李鸿章的五弟李凤章的孙子。李荫轩1911年生于上海,十几岁就开始收集历代钱币。几十年下来,他不仅收集了大量中国古钱币,还收集历代中外徽章,总共达到3万枚之多。他收集的古希腊、古罗马的钱币,其价值现在几乎无法计算。
        李荫轩从1920年开始收藏青铜器,数十年间总共收得200余件。其中颇具重要历史价值的有数十件,如小臣单觯、纪侯簋、鲁侯尊、厚越方鼎等。他还写下的数十篇考证文章。
         这些藏品在抗战中,他曾花了大价钱存入银行的保险库,直到'文革’之前均保存完好。而到文革,抄家开始了。冲进门来的红卫兵把那些珍贵的西洋瓷器一件件从阳台上扔下去,古钱币一掰两瓣。幸好头一批抄家者还没有发现他的青铜器。李荫轩担心害怕了,他拿起了电话,向上海博物馆的马承源宣布了自己的决定:将所有藏品全部捐给国家。博物馆的同志急急来到李家,数藏品、造清单,装箱运走。按照当时的政策,博物馆只能代为保管,而不能接受捐献。整整两天一夜,六轮大卡车来回跑了六趟!到最后一车装完时,李先生突然想起,还有一间房里有14箱明版书,连忙对上博的汪庆正说还有14箱明版书,让他们一起拉走。汪庆正有些无奈地表示博物馆只管文物,书籍只能叫图书馆接收。后来这14箱明版书到底何去何从,不知去向。
        1979年,国家开始落实文物政策。一天,李荫轩的夫人邱辉女士来到博物馆,对马承源馆长说:李荫轩先生已于1972年去世,临终前关照,如果文物有发还的一天,除了保留几件藏品作为家中纪念,其余全部捐给国家,不要报酬。
        于是,1979年6月3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举行了隆重的捐献仪式,向邱辉女士颁发了奖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4:36:34 | 只看该作者


187
伯盂

西周中期
通高28.7、口径42.8厘米,重12.2公斤
1992年自香港徽集
  侈口方唇,直径连负,圈足外侈,颈部有一对附耳。颈部饰回首夔龙纹一周,圈足饰目雷纹。
       内底铸铭文4字  铭文释文为白乍(伯作)宝盂
       盂为盛水或盛饭的器皿。侈口、深腹、圈足,有附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3 15:09 , Processed in 0.06456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