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玉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馆藏] 上海博物馆闻名遐迩的重要文物陈列-青铜器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4-3-25 13:02:04 | 只看该作者

兽面纹尊   
商代中期(公元前15世纪中叶-前13世纪)
张雪庚先生捐赠
              这件尊口部侈大,超过肩径,肩部丰圆突起,圈足较低,是商代早中期常见的式样。此尊的肩部有三个牺首,体现了商代中期铸造技术的发展。肩腹部兽面纹精丽工整,结构紧密,兽目及躯体上与方整齐排列的羽状纹饰更见绵密精细的气质。但整个图象仍有强烈的抽象感和神秘感,兽面的主干和地纹没有明显的区别。

延伸阅读:
张雪庚:历经坎坷的古董大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4-3-27 23:47:46 | 只看该作者



换一个角度再看,这只斝杯置于一个独立的展柜,其纹饰较之前的几只明显更为繁复精美,其袋形足也显得与众不同。
饕餮纹束腰袋足斝
31.3厘米,口径18.4厘米,重1.8公斤。
          这是一件 属于商代中期的器物。以兽面纹为主要装饰的斝,所以命名它为“兽面纹(饕餮纹)斝”。斝是用于盛酒举行祼礼之器物,兼可用以温酒。
      这件斝上装饰有商代青铜器上常见的兽面纹,兽目突出,以鼻梁为中线,左右对称。细密夸张的线条突出神秘庄重的风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4-3-27 23:48:51 | 只看该作者

兽面纹鼎
商代早期 公元前16世纪-前15世纪中叶

          鼎圆体,深腹,薄壁,平口沿外折,口沿微敛、折沿、大立耳、浅腹。腹下三扁足,足作夔形,首朝上,尾部作支点。颈部饰兽面纹,无地纹.
          鼎”常见器形为圆腹、两耳、三足、呈盆、盂状,也有少量呈斗状的四足方鼎。一般都较厚重。人们在尊崇鼎的价值的时候,常常忘记了它本来的用途,其实它是一件炊器,多用于祭祀或典礼时盛煮鱼猪牛羊肉等食物,相当于现在的锅。             扁足鼎被归入异形鼎一类,被认为是温食器,用于温羹,在鼎的大家族中不占多数,但是颇具特色。这件早期的扁足鼎与郑州白家庄、黄陂盘龙城出土的早期扁足鼎在造型、装饰上都差不多,纹饰较简单。其扁足上的纹饰似是由云纹构成的夔纹。早期的扁足鼎都是深腹圜底,进入鼎盛期后鼎腹则显著地变浅,成为钵状的半球体。

兽面纹鼎
商代中期(公元前15世纪中叶-前13世纪)
           这件商代中期的鼎,鼎耳仍然是早商时流行的立耳。此鼎相对于早商的鼎而言最大的变化在于鼎足部分。虽然仍是锥足,但却已有逐渐向柱足演变的趋势,足尖已不象早商的鼎足那样尖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4-3-27 23:49:49 | 只看该作者

兽面纹鬲(念li)
商代中期(公元前15世纪中叶-前13世纪)
口径14.6厘米,高19.2厘米。
               鬲腹饰卷角型兽面纹,兽目巨大,图案条纹粗犷,结构复杂,构图具有高度的象征性。器壁均匀而薄。在商代中前期青铜鬲中以这件器物最为精致。
         鬲是古代煮饭用的炊器,可用于炊粥,兼可用于盛放肉食。铜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4-3-27 23:51:05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篇:鼎盛期青铜器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艺术辉煌灿烂。商代礼器的重酒体制臻於完善,满布器身的纹饰大量采用浮雕和平雕相结合的方法,精美绝伦。运用夸张、象徵手法表现动物神怪的兽面纹空前发达,既庄严神秘又富有生气。纪事体铭文在商末出现。周初礼器沿袭商制,出现了向重食体制转变的端倪。铸记长篇铭文是西周青铜礼器的重要特点。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青铜器艺术第一次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的青铜器虽然各有特点,但具有更多的共同点。最突出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器物的造型设计上,例如卣、觥、尊等,器形本身已成为一件完整的立体雕塑。这种造型艺术与实用性相结合的风格,一直延续到青铜艺术的衰退期。艺术装饰趋于复杂化,在庄严而瑰异纷繁的纹饰中,最能概括时代风格的,是常见的采用夸张艺术手法的兽面纹。它的要素是巨目、裂口,额鼻部分成直线突起,多有一对利爪,两旁有对称的张开的身躯。这些都形成定式,而角的形状最富于变化,通常所见有内卷角、外卷角、平置角、曲折角、分枝角等。艺术装饰的另一特点,则是在一个图案单位上除了主体纹饰以外,常以各种动物形象作为陪衬,一器少者二三种,多者可达七八种,有的甚至更多,使器上无空隙处。纹饰的物象形态狰狞可畏,既庄严神秘,又富有生气,形成独特的时代风格。这种物象构成了我国古代礼器装饰的传统特点。鼎盛期铭文书体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巾的重要阶段。书体结构尚未脱尽图形文字的形态,笔画中常以细笔和粗笔相间,证明书写者已注意行款章法的联系。铭文中载有许多氏族的徽记,则是研究当时氏族方国志的重要资料。此时的铭文不仅是记录思想和语言的工具,而且已成为青铜器独特的艺术形式。
        鼎盛期的青铜器,每一件器物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件器物都是一场视觉的盛宴。
开篇就是两件鼎盛期的重器,先上第一件:


牛首兽面纹尊
商代晚期(公元前14-前11世纪)
       敞口,内收颈,折肩,弧腹,圜底,圈足。肩饰透雕牛首铺首。腹饰外卷角形兽面纹,圈足有圆形镂孔。

牛首兽面纹尊(局部特写)
延伸阅读:
试论中国青铜器“育成期”至“鼎盛期”之过渡及到达首次青铜器高峰的发展趋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4-3-27 23:56:53 | 只看该作者

一件令人屏息的杰作:


29
父乙觥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29.5厘米  长31厘米 底纵12厘米  底横16.7厘米  重4.8千克


        这是一件器形和纹饰都很别致的盛酒器。觥盖前端是昂然而出的兽首,牴角、双耳凌空翘起,两目圆睁,神态肃穆。盖后端作牛角形兽面纹,双耳翘出于器表。盖的中脊浮雕一条小龙,长体卷尾,两侧是凤纹,凤的前方各有一条小蛇。觥体周身饰凤纹,主凤特大,长冠飘逸,昂首伫立,凤爪置于圈足。其余诸凤长尾逶迤,各择空间而居,因所处部位不同而各具形态。
    器的前端为流,后部有鋬。器及盖内各有铭文“*父乙”三字,是*为父乙所作的祭器。(*字在字库里没有,为“共”字上面的一横在中间断开)
    整器装饰手法纯熟灵巧 ,在商代晚期作品中非常独特,是一件形神兼备的青铜艺术珍品。此器集多种动物纹样于一身,是将精美的艺术设计和器物的实用性高度统一的一件瑰宝。              





30
父乙觥(局部特写)




          共父乙觥由盖、身、鋬和圈足等几部分组成。觥盖的前端是幻想动物的头部,这种幻想性动物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的器物上十分流行,它有一对长颈鹿的牴角和兔子的耳朵,双目圆睁,两角后各有一条曲体小蛇。
     关于父乙觥头部的犄角是长颈鹿样式的说法来自上博前馆长马承源,但也存在着争议。

参见:
上海博物馆父乙觥兽角来源探讨



31
父乙觥(背部特写)


         中脊浮雕一条长体卷尾小龙,盖的后端是一只牛头,双角突出,长舌上翘,与器身的牛头鋬形成对应。觥身周体装饰了凤鸟纹,器腹部的主凤体态雍容华贵,神情肃穆,其余诸凤鸟装饰在圈足、主凤背上及器盖的各个部位,每只凤鸟都大小不同,布局错落有致








31
父乙觥(另一侧面)


           有人曾因为觥(gōng)有个可以倾倒酒液的流部而认为觥是饮酒器,也有人认为觥是水器,其作用与匜相同。考古发现有的觥的器腹中有一道隔,它可以盛放不同的酒类,而且考古发掘和传世文物中都发现有的觥附有一个可以用来舀酒的斗。这些材料都表明觥不可能是饮酒器或水器。觥是盛酒器。
       觥的造型有两大类,一类是完全以动物形象,特别是牛或羊的形象作为器物的造型;另一类是是器物的上半身,仿造动物形象,而且这种形象多数都不能特指某种具体的动物,而是经过加工后创造出来的具有神话传说性质的动物形象,下半身则是器物的造型,如器足作圈足的式样,这类觥的器腹有椭圆体和长方体之分。
       觥的器形与兽形尊相似,有时人们容易将其误认为是兽形尊。其实觥与兽形尊在器形上有明显的区别,觥盖都作兽首连接兽的背脊式样,这样动物的颈部形成一个很自然的流槽,可以用来倾倒酒液。兽形尊的器盖均不连接兽首,盖均在动物的背脊上。而且觥的形体较之于兽形尊一般要小一些。
        觥使用的时间在商代晚期到西周中期。




32
父乙觥(局部特写)


从这个角度看去,这头怪兽仿佛有了生命和灵魂......


下面上一组鼎盛期的斟酒器"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4-3-27 23:58:55 | 只看该作者
下面上一组鼎盛期的斟酒器"爵"

33
旅祖丁爵


西周早期 公元前十一世纪
器高23.4厘米,流至尾长17.9厘米,重0.96千克。

              旅祖丁爵为为上博青铜馆三大著名青铜爵之一。
         流短而宽,尾稍短,原来应该在流根部的双柱已经向后移,柱呈方形,顶有帽形装饰,腹一侧的牛首鋬既厚且小,仅能够容下一指;杯体较宽,圜底下设三棱形足外撇,扁如刀形,这正是典型的西周早期爵的形制特征。流部装饰有对称的兽纹,尾部满布雷纹。体部纹饰分上下两段,各装饰兽面纹,但不辨兽体纹饰,均以精细的雷纹组成下段纹样。以羽列形和雷纹构成的象征性兽面纹,但是雷纹之雕刻不如商朝的精丽规整,构图也不完全相同。这一类纹饰在西周早期流行时间甚短暂。
        该爵鋬内铸有铭文一字“旅”,一个“且”(通假字,通“祖”)在立柱上。“丁”在另外一个立柱上。此爵形制高挑修长,廓线流畅优美,纹饰繁缛细腻风韵自见。造型极具匠心,各部分尺寸比例非常恰当,曲直方圆妙于变化,使之既显阳刚之气,又透露出阴柔之美,格外精美,令人赞叹不已。
        爵,酒器,盛行于商代与西周时期,商代较多,至春秋战国时期爵就少见了。这类器物可能是一般人最熟知的青铜器种类,我想原因大是与我国的酒文化不无联系。但是青铜爵作为我国古代青铜礼器当中的重要器物,它大多数时候其实是和其它青铜礼器组合使用的。从商朝墓葬出土的青铜饮酒器陪葬器物来看,常是一爵一觚成组出现。



34
商爻(yao)爵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通高20.1厘米,通长18.2厘米

       该器长流上扬,兽首鋬,腹饰兽面纹,鋬内铭文一字,三足修长,器形雅致。爻爵共为两件为一组。这是其中一件。



35
爻(yao)爵

这是本组中的另外一件。其腹部近鋬处,有铭文“爻”字,当是器主之名,故定其器名为“爻爵”。




36
畐父辛爵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腹近鋬处有铭文“畐父辛”三字。




37
龙爵

西周早期 公元前十一世纪
通高18.9厘米、流至尾长15.8厘米

        龙爵为上博青铜馆三大著名青铜爵之一。爵作垂腹式,双柱较高作圆锥形,龙形鋬极小,仅容一指,三足为宽扁的刀形。柱饰曲折雷纹,流及尾饰变形龙纹。腹部纹饰作斜条形构图,一条龙纹,一条雷纹,以沟形纹相间隔。这种形式的装饰设计,在青铜器中极其罕见。鋬内侧铭一“龙”字。 龙爵形制独特、纹饰精美,罕见的造型格外吸引人眼球。而无柱帽的双柱在已发现的青铜爵中也仅有此例,堪称古代青铜爵中的绝品。



38
亚其爵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20.1厘米, 通长16.8厘米

         亚其爵,与龙爵、祖爵并列为上博青铜馆三大著名青铜爵,这件爵的造型和纹饰都极为精美,器形高大瑰伟,器壁厚重均匀,足部粗壮,具有端庄凝重的气派。亚其爵的流与尾以及口下饰有蕉叶纹,腹部则饰有分解的兽面纹。主要的纹饰分为三层,以雷纹为地,突起得主纹上面则还饰有细雷纹。装饰幅度很大,与雄伟的形制构成奇妙的对比,给人以华丽夺目的美感。
         爵是一种饮酒器,或谓斟酒器。爵流上有较高的菌形柱,腹部两侧有棱脊,一侧有兽首鋬,三个棱形足向外撇. 这件器物上有铭文“亚其”二字,故而被命名为亚其爵。




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0:00: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玉人 于 2014-3-28 00:01 编辑

39
本组鼎盛期的斟酒器"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0:02:20 | 只看该作者

40.角




上博的很多青铜器上都有这样的古字,他们一般不释读,不注音,直接给出原字形。因为这些字都是一些在今天看来失掉了实际意义的“死文字”,都是表示人名、地名、物名等含义的一些专名。因此能不能读出它的音来,意义并不大,只要知道它是用于专名的字就可以了。
             角是饮酒器,形制与爵相似,但无流和注。流行于夏商周时期。是下级官吏及平民使用之物,出土数量很少。西周中期以后,角便不复存在。 由于青铜角流行的时间短。
        角的出土和传世数量远远地少于爵,青铜角行于商末周初。角是从爵演化出来的一种新型酒器,大量出现于殷商晚期或商周之际。其用途与爵相同,亦是饮酒器。《礼记.礼器》说:"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考工记.梓人》引《韩诗》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一般墓葬中出土的酒器是觚、爵组合,但有时以角代爵,如安阳殷墟第160号墓就是十觚与十角相配,在河南鹿邑商周之际的大墓中也有类似现象。虽然角与爵用途相同,但其数量却少得多,而象晨肇宁角这样带盖的角就更少见了。现在所说的角,是宋代金石学家对无流而具两翼若尾的爵形器的习惯称谓,其容量与爵相若。






41
宁角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42
彳止角


西周早期 公元前1前11世纪
高23.1cm,重1.02kg
丁燮柔女士捐赠


       这一件角的铭文,是纪事性质的,格式是西周的程式化的形式,已经比典型的晚商的标识器主的纪事铭文要长了。所以无疑是西周的器。




 这个字“角”这里不读作“搅”,读作“决”,与“爵”同音。
    关于角,与爵相似而无流、柱,具相对而类锐的两尾,张开如翼状。有的角还有盖,比如河南博物院的晨肇贮角(也叫父己角)。它的功能上,和爵一样也是做饮酒器。据学者们猜测可能用在某些场合替代爵的功能。古代文献上记载爵和角的区别主要是容量的大小之别,以及与之对应的使用人身份的差别,但是实际考古中发现的角与爵,大多数的大小却相差不多,因此亦很难用文献里的标准来与实际情况相套。不过有些墓葬里没有随葬爵,却随葬有角。这或许也可以部分地说明角与爵确实有时候是可以互替使用的。需要说明的是,角出现的年代,比起爵来要短得多,只在商周之际流行过较短的一段时间,在出土的数量上也远远少于爵。


捐赠者丁燮柔先生是潘博山先生的夫人,潘博山的来历请参见:

深切缅怀著名收藏家潘达于先生



43
本组鼎盛器饮酒器“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3 09:07 , Processed in 0.06098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