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玉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馆藏] 上海博物馆闻名遐迩的重要文物陈列-青铜器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0:03:21 | 只看该作者

40*角 上博的很多青铜器上都有这样的古字,他们一般不释读,不注音,直接给出原字形。因为这些字都是一些在今天看来失掉了实际意义的“死文字”,都是表示人名、地名、物名等含义的一些专名。因此能不能读出它的音来,意义并不大,只要知道它是用于专名的字就可以了。             角是饮酒器,形制与爵相似,但无流和注。流行于夏商周时期。是下级官吏及平民使用之物,出土数量很少。西周中期以后,角便不复存在。 由于青铜角流行的时间短。         角的出土和传世数量远远地少于爵,青铜角行于商末周初。角是从爵演化出来的一种新型酒器,大量出现于殷商晚期或商周之际。其用途与爵相同,亦是饮酒器。《礼记.礼器》说:"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考工记.梓人》引《韩诗》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一般墓葬中出土的酒器是觚、爵组合,但有时以角代爵,如安阳殷墟第160号墓就是十觚与十角相配,在河南鹿邑商周之际的大墓中也有类似现象。虽然角与爵用途相同,但其数量却少得多,而象晨肇宁角这样带盖的角就更少见了。现在所说的角,是宋代金石学家对无流而具两翼若尾的爵形器的习惯称谓,其容量与爵相若。41宁角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42彳止角西周早期 公元前1前11世纪高23.1cm,重1.02kg丁燮柔女士捐赠       这一件角的铭文,是纪事性质的,格式是西周的程式化的形式,已经比典型的晚商的标识器主的纪事铭文要长了。所以无疑是西周的器。 这个字“角”这里不读作“搅”,读作“决”,与“爵”同音。    关于角,与爵相似而无流、柱,具相对而类锐的两尾,张开如翼状。有的角还有盖,比如河南博物院的晨肇贮角(也叫父己角)。它的功能上,和爵一样也是做饮酒器。据学者们猜测可能用在某些场合替代爵的功能。古代文献上记载爵和角的区别主要是容量的大小之别,以及与之对应的使用人身份的差别,但是实际考古中发现的角与爵,大多数的大小却相差不多,因此亦很难用文献里的标准来与实际情况相套。不过有些墓葬里没有随葬爵,却随葬有角。这或许也可以部分地说明角与爵确实有时候是可以互替使用的。需要说明的是,角出现的年代,比起爵来要短得多,只在商周之际流行过较短的一段时间,在出土的数量上也远远少于爵。捐赠者丁燮柔先生是潘博山先生的夫人,潘博山的来历请参见:深切缅怀著名收藏家潘达于先生43本组鼎盛器饮酒器“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0:04:23 | 只看该作者

44
四瓣目纹觯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12.3cm、口纵8.5m、口横11.4cm


           四瓣目纹觯为椭圆体,侈口,束颈,鼓腹,圈足。颈饰三角云纹,腹饰四瓣目纹,在突出的目纹四角有对称的叶瓣形纹。圈足饰云纹。以四瓣目纹作为觯的装饰题材,在青铜器中并不多见。
       觯是古代饮酒器,是中国古代礼器中的一种,也。圆腹,侈口,圈足,形状小瓶,大多数有盖。这种形状的觯多为商代器。西周时有作方柱形而四角圆的。春秋时演化成长身、侈口、圈足觯,形状像觚,自身铭文称为“鍴”(如王义楚鍴)而不叫觯。 青铜器中习称的觯有两类,一类是扁体的,一类是圆体的,此两类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皆有,后者且沿用至东周。


45
父庚觯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世纪


            父庚觯是圆体垂腹的觯,颈部饰蕉叶纹和分尾的鸟纹,腹部则为对称的凤鸟纹,昂首垂尾,华丽而精美。从西周初年起,鸟纹装饰逐渐增多,并常作为主题纹样,且形式日渐华美,尤以康王、昭王时代最为著称。  
        西周早期的觯,器形上保持了商觯的特征,但器身更显修长,形如侈口的瓶。觯到西周中晚期以后就罕见了,但还没有消失,在春秋时,还能偶尔见到它的身影




46
小臣单觯


西周成王 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
高13.8厘米, 口纵长9.3厘米,口横长116厘米,底纵长8.1厘米,底横长10.3厘米,重 750克
李荫轩先生 邱辉女士捐赠


              椭扁体,侈口,束颈,鼓腹。颈饰一周首尾相连的龙纹与凤鸟纹,装饰简朴。腹内底铸铭二十二字,记成王平定武夷叛乱之史事,铭辞所记与史籍相符,是一件记载周初史料的重要实物例证。
        这件器的重要,不在器形本身,我们可以从它身上看到它的体型仍是商觯那种矮胖型的,纹饰也较简朴,只在口沿下颈部饰一周简单的凤鸟纹。


   但是它的铭文比较重要。“王后*克商”,是说周王重新克商——即重新打败、攻克了商的军队,驻军在成(或成师)这个地方。周公赏给小臣单十串贝(五枚贝用绳串成一串,叫一朋——也有说五贝为一系,两系为一朋的),它作了这件觯以纪功。
        这里的“后*克商”,明显的是指的成王时的周公东征。武王伐纣时,由于商朝的军队主力正在东方与东夷人作战,后方空虚,因此武王联合诸侯打到牧野时,纣王来不及调回前线的部队,不得已临时拼凑了七十万奴隶进行防御,结果奴隶们反戈一击,商纣王的抵抗便土崩瓦解,他只好逃回鹿台自焚殉国。但是这个时候商朝的元气并未完全丧失,“小邦周”居然一战而胜“大邑商”,这其中也有侥幸的成份。所以周武王的兴奋可想而知,还未下车便已分封了几百个诸侯。武王克商后便念念不忘地要在东方设立监视、控制殷人的重镇,于是便有卜居伊洛宅兹中国之谋。但是武王克商后两年便病死了,生前的计划并没能全部实现。而他显然是明白当时周朝面临的形势的。所以他对商朝的残余势力采取又拉又打的策略,一方面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为诸侯,以示拉拢,另一方面又在武庚周围安插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作诸侯(被称为“三监”),让他们实际上监示着武庚。但武王死后,周公旦与成王的矛盾一度激化,武庚遂借机拉拢三监一起叛乱。周室岌岌可危,于是周公奉命东征,用三年的时间打垮了叛军,从此周朝在东方的统治才最终稳固下来。这件器的主人小臣单,很可能就是参与了东征的军事行动,立下了战功,因此在大军凯旋回师,驻军于成的时候,受到了周公的赏赐,用得到的财富铸了这件觯以纪功业,传之子孙。


        李荫轩(1911~1972), 现代文物收藏家、藏书家。字国森,号选青。祖籍安徽,生于上海,李鸿章侄孙。从十几岁就开始收藏历代钱币,自收得邓秋枚的藏品后更一发不可收。几十年来,大量收集中国、欧洲、美洲古币、历代中外徽章,共达3万枚之多。其珍品如“大宋通宝当拾”、“临安府行二百文、叁百文、五百文”等,尤其是古希腊、古罗马的钱币,其价值几乎无法计算。他在钱币收藏中,自号室名“选青草堂”。1920年开始收藏青铜器、古钱。珍贵文物有小臣单觯、鲁侯尊、厚越方鼎、秦汉铜镜、秦汉瓦甓、历代印玺、元代铜权、明清符牌以及古版书籍等。如有汉印“居巢侯相”、“乐昌侯印”、清代银币“广东水师提督”,明代建文年间的“吏部稽勋司郎中朝参牙片”,明正德年间的“养鹰营铜牌”、清乾隆年间的“太上皇帝御赐养老银牌”等,达200余件,他书房的钥匙,随身携带,寸步不离。一生深居简出,不愿为官。为此他写下的数十篇考证文章,曾得到上海博物馆馆长马长源先生的肯定。1979年,其夫人邱辉决定将所有藏品,其中包括14箱明版书,全部捐献给上海博物馆,藏书后大部分被复旦大学图书馆收藏。






47
父乙觯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ZT
          觯是饮酒用的杯,初见于商代晚期,沿用至东周时期。它的形制有扁体和圆体的两种,往往带有盖。这件觯为扁体,纹饰精美,盖、腹、圈足均饰兽面纹,颈部为三角雷纹,其下还有鸟纹。盖和器身四周都有突出的扉棱,这是为了掩盖范缝美化器物而特设的附饰,是独特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内底铸铭文4字
          象此图中的这种侈口、宽颈、深腹、带盖、有圈足的觯,虽然也被归入觯类,但其实是另一类自成系统的饮酒器,与传统认为的觯(侈口、小颈、深腹鼓出、圈足、无盖)略有区别,但是从宋代起,也被金石学家归入觯一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0:06:21 | 只看该作者

44四瓣目纹觯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高12.3cm、口纵8.5m、口横11.4cm           四瓣目纹觯为椭圆体,侈口,束颈,鼓腹,圈足。颈饰三角云纹,腹饰四瓣目纹,在突出的目纹四角有对称的叶瓣形纹。圈足饰云纹。以四瓣目纹作为觯的装饰题材,在青铜器中并不多见。       觯是古代饮酒器,是中国古代礼器中的一种,也。圆腹,侈口,圈足,形状小瓶,大多数有盖。这种形状的觯多为商代器。西周时有作方柱形而四角圆的。春秋时演化成长身、侈口、圈足觯,形状像觚,自身铭文称为“鍴”(如王义楚鍴)而不叫觯。 青铜器中习称的觯有两类,一类是扁体的,一类是圆体的,此两类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皆有,后者且沿用至东周。45父庚觯西周早期 公元前11世纪            父庚觯是圆体垂腹的觯,颈部饰蕉叶纹和分尾的鸟纹,腹部则为对称的凤鸟纹,昂首垂尾,华丽而精美。从西周初年起,鸟纹装饰逐渐增多,并常作为主题纹样,且形式日渐华美,尤以康王、昭王时代最为著称。          西周早期的觯,器形上保持了商觯的特征,但器身更显修长,形如侈口的瓶。觯到西周中晚期以后就罕见了,但还没有消失,在春秋时,还能偶尔见到它的身影46小臣单觯西周成王 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高13.8厘米, 口纵长9.3厘米,口横长116厘米,底纵长8.1厘米,底横长10.3厘米,重 750克李荫轩先生 邱辉女士捐赠              椭扁体,侈口,束颈,鼓腹。颈饰一周首尾相连的龙纹与凤鸟纹,装饰简朴。腹内底铸铭二十二字,记成王平定武夷叛乱之史事,铭辞所记与史籍相符,是一件记载周初史料的重要实物例证。        这件器的重要,不在器形本身,我们可以从它身上看到它的体型仍是商觯那种矮胖型的,纹饰也较简朴,只在口沿下颈部饰一周简单的凤鸟纹。   但是它的铭文比较重要。“王后*克商”,是说周王重新克商——即重新打败、攻克了商的军队,驻军在成(或成师)这个地方。周公赏给小臣单十串贝(五枚贝用绳串成一串,叫一朋——也有说五贝为一系,两系为一朋的),它作了这件觯以纪功。        这里的“后*克商”,明显的是指的成王时的周公东征。武王伐纣时,由于商朝的军队主力正在东方与东夷人作战,后方空虚,因此武王联合诸侯打到牧野时,纣王来不及调回前线的部队,不得已临时拼凑了七十万奴隶进行防御,结果奴隶们反戈一击,商纣王的抵抗便土崩瓦解,他只好逃回鹿台自焚殉国。但是这个时候商朝的元气并未完全丧失,“小邦周”居然一战而胜“大邑商”,这其中也有侥幸的成份。所以周武王的兴奋可想而知,还未下车便已分封了几百个诸侯。武王克商后便念念不忘地要在东方设立监视、控制殷人的重镇,于是便有卜居伊洛宅兹中国之谋。但是武王克商后两年便病死了,生前的计划并没能全部实现。而他显然是明白当时周朝面临的形势的。所以他对商朝的残余势力采取又拉又打的策略,一方面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为诸侯,以示拉拢,另一方面又在武庚周围安插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作诸侯(被称为“三监”),让他们实际上监示着武庚。但武王死后,周公旦与成王的矛盾一度激化,武庚遂借机拉拢三监一起叛乱。周室岌岌可危,于是周公奉命东征,用三年的时间打垮了叛军,从此周朝在东方的统治才最终稳固下来。这件器的主人小臣单,很可能就是参与了东征的军事行动,立下了战功,因此在大军凯旋回师,驻军于成的时候,受到了周公的赏赐,用得到的财富铸了这件觯以纪功业,传之子孙。        李荫轩(1911~1972), 现代文物收藏家、藏书家。字国森,号选青。祖籍安徽,生于上海,李鸿章侄孙。从十几岁就开始收藏历代钱币,自收得邓秋枚的藏品后更一发不可收。几十年来,大量收集中国、欧洲、美洲古币、历代中外徽章,共达3万枚之多。其珍品如“大宋通宝当拾”、“临安府行二百文、叁百文、五百文”等,尤其是古希腊、古罗马的钱币,其价值几乎无法计算。他在钱币收藏中,自号室名“选青草堂”。1920年开始收藏青铜器、古钱。珍贵文物有小臣单觯、鲁侯尊、厚越方鼎、秦汉铜镜、秦汉瓦甓、历代印玺、元代铜权、明清符牌以及古版书籍等。如有汉印“居巢侯相”、“乐昌侯印”、清代银币“广东水师提督”,明代建文年间的“吏部稽勋司郎中朝参牙片”,明正德年间的“养鹰营铜牌”、清乾隆年间的“太上皇帝御赐养老银牌”等,达200余件,他书房的钥匙,随身携带,寸步不离。一生深居简出,不愿为官。为此他写下的数十篇考证文章,曾得到上海博物馆馆长马长源先生的肯定。1979年,其夫人邱辉决定将所有藏品,其中包括14箱明版书,全部捐献给上海博物馆,藏书后大部分被复旦大学图书馆收藏。47父乙觯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ZT          觯是饮酒用的杯,初见于商代晚期,沿用至东周时期。它的形制有扁体和圆体的两种,往往带有盖。这件觯为扁体,纹饰精美,盖、腹、圈足均饰兽面纹,颈部为三角雷纹,其下还有鸟纹。盖和器身四周都有突出的扉棱,这是为了掩盖范缝美化器物而特设的附饰,是独特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内底铸铭文4字          象此图中的这种侈口、宽颈、深腹、带盖、有圈足的觯,虽然也被归入觯类,但其实是另一类自成系统的饮酒器,与传统认为的觯(侈口、小颈、深腹鼓出、圈足、无盖)略有区别,但是从宋代起,也被金石学家归入觯一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0:08:28 | 只看该作者

48
一组鼎盛期的饮酒器:“觚”(念GU)


(左一)工觚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吴清漪女士捐赠


ZT
         这件觚有个小秘密,就是所谓的内底和假腹。所谓的外底(即从器物表面看上去的位于下腹下方与圈足部相接的那个位置,因为这个位置对于大多数器物而言一般是其器底所在的位置,故以“外底”称之)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器底,真正的器底其实是从中腹与下腹的分隔带(饰有两周凸弦纹)的十字形镂孔向觚内部看,所看到的那层器底。那个实际上是中腹的底部。因为其隐藏在器内,从一般的角度很难看得到其结构,故常称之为“内底”。因此这件觚的下腹,其实是假腹,它是圈足的组成部分,并不是真正的腹部。黄觚的结构当与这件觚相似,只是下腹更做成镂空的形式而已。




(左二)耳戈觚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左三)黄觚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左四)龙纹觚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可以看见这件典型的晚商铜器表面布满了三层花纹饰,形成错落有致,立体层次分明的繁复华丽的装饰效果。其表面的纹饰就同时运用了好几种:最上层的蕉叶纹,似乎是由头部向下的蝉纹所构成;蕉叶纹以下是蛇纹,中腹和下腹装饰夔龙纹,其中下层夔龙纹的上部接近中腹处还饰有一周蝉纹。可见这时的工匠对于青铜表面装饰技术的运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得心应手的地步了。




(左五)*觚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觚颈所饰蕉叶纹,是由头朝下的蝉纹组成。

49
黄觚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这是一件美得令人窒息的商觚。
        此器喇叭口,高圈足,中间细腰可以把手。口部和颈部饰三角形变形兽纹,中腹部饰两组对称的龙纹。尤为特殊的是在圈足上的曲角龙纹采用透雕的样式,装饰性极强,同时也显示出极为高超的铸造技术。
        觚是一种出现得很早的饮酒器。在出土的属于早商时代的器物组合中,人们就已经能常常见到觚与斝、爵所组成的标准的“三件套”成套地出土,成为早商时代的酒器的标准组合。早商的觚体型较粗而矮胖,至中商以后高度不断增高,同时中腹渐细,逐渐成为体态修长匀称的器形。觚从这时起具有了典型的三段式造型,即喇叭形外侈的敞口和圈足(亦可称为上腹和下腹),以及较细的中腹——而在早商时代的觚上,中腹常常是较明显突起的鼓腹,可见形态变化之大。这三段之间常常有明显的分隔区域。在中腹与下腹之间的分隔带上,还常常象早商那样铸出十字形的镂孔。而实际上,觚的下腹部并不是真正的“腹”,而是圈足的一部分,因此也常被称作是“假腹”。因为透过这些十字形的镂孔,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觚的器底(即内底,是从器表看不到的器底,只能从中腹与下腹之间的十字形镂孔,或者从觚底圈足向上看才能看到)实际上是中腹的底部,而不在下腹的底部,它离地面其实是有相当的高度的(在后面所贴的一件觚的图片上会有清楚的显示)。这样做的目的,无疑是为了防止潮湿的水汽把觚底锈蚀,与建筑中为了防潮而使用底层支架把屋底悬空起来的所谓干阑式建筑有异曲同工之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0:08:59 | 只看该作者

50
龙纹扁足鼎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通高31.1厘米,口径24.2厘米,重4.85千克

                扁足鼎,传世和出土均很少。此鼎立耳、方唇、圆底,与其它商代晚期的扁足鼎一样,这件扁足鼎也是浅腹,器身的花纹抽象而神秘,下置三个龙形的扁足。每一个扁足既薄又宽,且两面都有繁密而遒劲的龙纹,龙尾斜卷成落地的支撑点,这种扁足的设计使鼎的支撑点缩小到最底限度,但整个鼎却具有很好的稳定感,从而增强了造型的气势。鼎的腹部饰长鼻兽纹,图案结构别致协调。这件鼎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都很和谐,纹饰繁缛富丽。三条夔龙变足格外生动,与鼎腹的精美卷云纹和雷纹相映成趣味。如此清晰,如此灵动,构思非常巧妙,具有相当高超的工艺水平。
          扁足鼎在鼎的分类中归入异形鼎一类,是温食器,用于加热食物的,因此后来从这类鼎中又演变出一种改进型的高级版本,在扁足下加了一个箅盘,带有镂空的箅孔,用于漏炭灰。这种在扁足鼎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温鼎至少有好几件,山西博物院所藏、曲沃县北赵村西周晋侯墓地出土的晋侯温鼎就是其典型的代表。
         扁足鼎的起源很早,早商已有,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出土有一具夔足鼎,郑州商城也有类似的扁足鼎出土,但是都是深腹的鼎,扁足较短而足较直,足尖尖锐而不上翘——整个足部形似尖锐的水果刀或匕首,鼎身也没有过多的纹饰作装饰,与晚商和西周早期的浅腹、具有修长的卷足、通体遍饰华丽繁缛纹饰的扁足鼎相比显得寒酸朴素多了。
         虽然在西周的用鼎制度中扁足鼎并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其非常有特色、有个性的造型,仍然非常吸引人。属于晚商殷墟中期的妇好墓,出土的完整的各类鼎共有32件(不包括破碎不完整的残片),其中就有不少扁足鼎。江西新干大洋洲晚商大墓(有说是窖藏或祭祀遗址,今且从发掘报告的观点认为是墓葬)所出铜器,具有非常鲜明的地方特色,而特别是出土了较多的形式各异的扁足鼎,非常精美。



51
龙纹扁足鼎(局部特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0:09:37 | 只看该作者

52
亚fu方罍(fu字打不出来,网上一般用“夫”代替。)

商代晚期 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53厘米,口沿纵长17.2厘米,横长20.1厘米

          罍(leǐ)是大型盛酒器,使用于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罍有方体和圆体两类,一般均有盖,作小口、短颈、圆肩、深腹、腹壁斜直,有圈足或平底两种形式。肩的左右两侧有鋬,腹部正面的下部通常也有一个较小的鋬,或称之为鼻,可作倾倒酒液时提力之用。无论方罍或圆罍,其最大径都在器肩与器腹的连接处。西周时期有的圆罍器径较大,腹下不设鼻,肩部两鋬内多套铸有大环。
           亚夫方罍由于放置于棺椁之间,受到朱砂侵染而通体成红色。其铭文位于颈部内壁,共两行。右侧文字尚未得到解读,左侧外部为一“亞”字,内部为一“夫”字, 表明器主族徽“(fu)”,因此命名它为“亚(fu)方罍”。这件罍具有厚重的形态,雄奇瑰丽的纹饰,表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器的四角和每面中线处设宽厚的棱脊,肩部置兽首耳,腹部正面下方置一兽首鋬。
          亚夫方罍,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其精美华丽的纹饰。纹饰从内到外共三层,自上而下分为四大段,六小段。第一大段为口部凤鸟纹。另外可以从口部很清晰的看到纹路的三个层次首先是云雷纹做底纹,之上是主体凤鸟纹,再上就是凤鸟纹上的纹饰。第二大段为肩部的夔龙纹.第三大段第一小段为腹部的凤鸟纹;第二小段是整个纹饰的双角高耸、獠牙突出的兽面纹;第三小段是外卷角兽面纹。第四大段为圈足上的凤鸟纹。  
       亚(fu)方罍的纹饰繁复精细,具有神奇诡秘的气息,属于典型的商朝青铜器风格。是商代青铜器中的杰作,极为珍贵,代表了中国青铜时代鼎盛时期的铸造工艺水平。



53
亚夫方罍(局部特写)

口部凤鸟纹。以云雷纹做底纹。



54
亚夫方罍(局部特写)




55
亚夫方罍(局部特写)


56
亚夫方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0:10:18 | 只看该作者

下面再上一组鼎盛器的灌酒器“斝”(音甲)

57
兽面纹斝

商代晚期 前13世纪-前11世纪



58
兽面纹斝

商代晚期 前13世纪-前11世纪



59
兽面纹斝

商代晚期 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48.2cm,口径22.6cm,重5.66kg

帽形顶极高,从整体比例来看,足部似乎略短,但仍很有气势,在造型艺术上也是一种尝试。



60
亚其斝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世纪
高29.5cm 口径16.5cm,重3.38kg

低体袋腹斝是青铜斝的最晚形制,鋬内侧铸铭文二行七字,内容为作器人亚其(该字为上已下其)为其母作祭器。




61
亚其斝(局部特写)




62
本组鼎盛器的灌酒器“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0:10:59 | 只看该作者

下面上一组鼎盛期的盛酒器“彝”(念yí)

63
鼎方彝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此器的器盖各有1字铭文“鼎”,盖身装饰有多层浮雕的兽面纹,盖部的兽面纹呈倒置状,配合器身上大下小的造型,和谐贴切,体现了商人高超的设计思想。
              彝是大型盛酒器,并作为礼器以其显赫的地位和精美的造型著称,亦泛指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为酒器中所谓的“庙堂之器”。与鼎合称“鼎彝”,泛指青铜礼器。
             方彝是宋人以这类器形体作方形而确定的称谓,至今沿用。有个别为长体有肩式,似二方彝合并,称之为偶方彝。青铜的方彝出现于商代晚期,此酒器流行于商周之际,形制多是高四方体,四面坡屋顶形的盖,有钮。有的方彝上还带有觚棱。腹有曲的,有直的,有的在腹旁还有两耳。




64
兽面纹方彝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主体饰兽面纹和龙纹,空隙处和突出的主体上均填以精细的雷纹,本件方彝具有商代晚期最豪华的纹饰。



65
父戊方彝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父戊方彝为一对,此为其中一只,两只方彝的盖均缺失。此器为早年出土,能成对保存非常不易。



66
父戊方彝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这是另外一支。


67
本组鼎盛期的盛酒器“彝”(念y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0:11:49 | 只看该作者

上一组鼎盛器的灌酒器"盉"(he,音和) 

68
兽面纹盉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张雪庚先生捐赠

ZT
        盉是盛酒器,或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一般是深圆口、有盖、前有流、后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盖与鋬之间有链相连接。

69
兽面纹盉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30.3cm,口纵11.7cm,口横12.3cm,重2.66kg
吴清漪女士捐赠
侈口,有盖,束颈,袋足,柱足。腹部是充实的袋状,下连柱足,这是仿照鬲的分档形式。在商代的晚期,三足器的设计往往受到鬲的影响,这种硕大的袋腹,主要是盛放玄酒,起调和酒的浓度的作用。




70
亚盉

西周成王 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
传1987年北京卢沟桥附近出土(此说从上博前副馆长陈佩芬的著作,但李荫轩的青铜器是文革期间捐献的,故此说成疑)
高19.5cm,口径9.9cm,重1.2kg
李荫轩先生 邱辉女士捐赠
李荫轩(1911~1972)为现代文物收藏家、藏书家。字国森,号选青。祖籍安徽,生于上海,李鸿章侄孙。从十几岁就开始收藏历代钱币,自收得邓秋枚的藏品后更一发不可收。几十年来,大量收集中国、欧洲、美洲古币、历代中外徽章,共达3万枚之多。其珍品如“大宋通宝当拾”、“临安府行二百文、叁百文、五百文”等,尤其是古希腊、古罗马的钱币,其价值几乎无法计算。他在钱币收藏中,自号室名“选青草堂”。1920年开始收藏青铜器、古钱。珍贵文物有小臣单觯、鲁侯尊、厚越方鼎、秦汉铜镜、秦汉瓦甓、历代印玺、元代铜权、明清符牌以及古版书籍等。如有汉印“居巢侯相”、“乐昌侯印”、清代银币“广东水师提督”,明代建文年间的“吏部稽勋司郎中朝参牙片”,明正德年间的“养鹰营铜牌”、清乾隆年间的“太上皇帝御赐养老银牌”等,达200余件,他书房的钥匙,随身携带,寸步不离。一生深居简出,不愿为官。为此他写下的数十篇考证文章,曾得到上海博物馆馆长马长源先生的肯定。1979年,其夫人邱辉决定将所有藏品,其中包括14箱明版书,全部捐献给上海博物馆,藏书后大部分被复旦大学图书馆收藏。

延伸阅读:关于李荫轩、青铜器和上海博物馆,一段很令人感慨的故事:


收藏界的神秘客:李荫轩     青铜器收藏家李荫轩及其夫人

71
本组鼎盛器的灌酒器"盉"



7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0:12:32 | 只看该作者

羊首兽面纹尊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22.2cm,口径27.6cm,底径15.5cm,重3.64kg
  其纹饰由商代中前期的粗犷演变为精细的风格,具有浓重的抽象意味,是为殷墟早期富有典型性的纹饰风格之一。



73
*尊(*字为上面两个并排的目字,下面一个豕)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25.7cm,口径20.6cm,底径14.3cm,重量1.89kg
整器仅在腹部饰四个四瓣目纹,而设四瓣目纹的青铜器,传世和出土均很少见。腹内底铸铭文两字:*册。(*字为上面两个并排的目字,下面一个豕)      
    尊为大中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周时期,春秋后期偶有所见。尊与彝一样,原是成组礼器的共称,宋朝之后开始专指一类器物。尊的基本造型是侈口,长颈,圆腹或方腹,高圈足。商早中期,尊均有肩,圈足上多带“十”字孔,主要是圆体尊。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有方形尊和觚形尊。方形尊仍带肩,肩上多饰有数个圆雕兽头;觚形尊又称大口筒形尊,形似抓而体较粗,商晚期圈足上有“十”字孔或象征性的“十”字,西周早期“十”字消失。这两种尊器表多饰有凸起的靡棱,雕铸着繁绳厚重的蕉叶、云雷和兽面纹,显得雄浑而神秘。西周时,又出现了垂腹的圆尊,形状为大口,长颈,鼓腹下垂,圈足低矮。整件器物线条柔和,花纹也比较简单,已失去了有肩的圆、方形尊和抓形尊的气势。





74
癸殳 古 方尊(字为左边是"癸",右边为"役"字的右半部分)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世纪
高21.8cm 口径20.1cm 重3.56kg


ZT
       虽形制不大,却气度不凡,深厚雄健,仿佛大器,造型端庄。纹饰华美,堪称商周青铜鼎盛期中的上乘之作。圆口折肩,椭方腹,圆足。尊的颈部饰蕉叶纹,若仔细辩识,这每一瓣蕉叶纹竟是由上下倒置、五官移位的兽面纹构成,兽面纹下面是两只一组的优美凤鸟。肩部一周饰双头龙纹,龙首回顾观望。四角是突出的带角象鼻首,象眼圆睁,长鼻卷曲,象牙上翘,双角弯折,别有威严神秘之相。
         肩上的长象鼻是先铸成整体后,再在四周搭范,用分铸法第二此铸成。腹内底铸铭文两行四字:癸殳 古 作旅




75
癸殳 古 方尊(局部特写)




76
鲁侯尊

西周康王 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
通高22.2cm,口径20.7cm 重4.1kg
李荫轩先生捐赠

          此尊造型造型特殊,整体像筒状方尊,广口长颈,高方座,但两侧有一般西周簋所具有的兽首鋬,鋬下有下垂的鸟尾形装饰。通体光素。
            鲁侯尊的这种特殊造型,在尊类器中是绝无仅有的。此尊除了两个兽首外,别无它饰,显示了周初的独特情趣,也为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上简朴的风格开了先河。
      周成王37年(公元前1078年)成王驾崩,太子姬钊继天子位,是为康王,在个位25年(公元前1078--前1051年)。作《顾命》。康王即位,遍告文王武王之业以申之,作《康诰》。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




  内底刻铭文22字,
唯王令明公,
追三侯,伐东
或(国),在口。鲁侯又
占壬用,乍(作)旅庚彝
          记述:明保参加伐东夷战争有功。周天子康王赏以《鲁侯尊》,并封为鲁候。




77
本组鼎盛器的盛酒器"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3 03:28 , Processed in 0.05419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