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玉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馆藏] 上海博物馆闻名遐迩的重要文物陈列-青铜器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0:13:10 | 只看该作者

上一组鼎盛器的盛酒器“壶”

78
*壶(*字为上面“目目”下面一个“支”)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壶,盛酒器和水器。流行于商至汉代,用于装酒和装水。壶使用的年代较长,式样也很多,大致有圆形、方形、扁圆形、八角形、弧形等。断面为扁圆形,深腹下垂,带扁方形贯耳和圈足的壶大多为商代器物,但商代也有长颈鼓腹的圆壶。

79
小子省壶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35.9cm,口径10.6cm,底径14.7cm,重4.26kg
    小子省壶是晚商时期十分著名的器物,它直颈,鼓腹微微下垂,仅在盖、颈和圈足上用单或双线勾勒出十分简单的龙纹,风格简洁质朴,与商代晚期繁纹缛饰、华丽至极的时尚迥异其趣,这事商代提梁壶的最后形式。而壶的器内铸有的四行二十二字铭文,盖上铸有三行二十一字铭文,内容基本相同,表明小子省受赏作器以资纪念。商代晚期青铜器上铸有铭文并不少见,但一般铭文都较短少,铸造长篇记事铭文是周人的习惯,并往往因之不饰花纹。小子省壶的出现,表明较长的记事铭文及其在纹饰上的相应简化并非周人的首创,只是在注重奢华外表的商代格外罕见而已。


补充:为罗伯昭捐赠

             罗伯昭(1899~1976)名文炯,号沐园,四川巴县人。民国10年(192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长期经营桐油。1956年公私合营后,任上海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经理,黄浦区副区长。
      罗伯昭公余之暇,唯泉是癖,早在民国13年就开始搜集古钱币,30年代在武汉不惜重金收藏罕见古钱珍品。世人誉为“南张(张叔驯)、北方(方药雨)、巴蜀罗(罗伯昭)”。
      罗伯昭广收兼蓄,所藏古钱既丰且精,蔚为大观。40年代,他以大洋五千的高价,收购了一枚即将流散国外的“新币十一铢”。其他如《沐园四十泉拓》中之六铢、天圣铁母、绍圣背施、靖康折二、“闽永隆通宝”大铁钱,“天策府宝”鎏金铜钱等品,均为稀世珍品。
      罗伯昭热爱祖国文博事业,1957年将珍藏的“新币十一铢”等全部古泉捐赠给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受到中央文化部褒奖。然好泉之心不辍,此后仍陆续搜集,并于1962年撷其精华捐赠上海博物馆,受到上海市人民政府褒奖。更为动人的是罗伯昭看到古钱商手中有一枚“壮泉四十”,正是上海博物馆缺品,他就不惜高价买进,无偿地捐献给上海博物馆。1979年,罗伯昭子女遵照先父遗嘱,将遗存的古泉币赠给上海博物馆和四川博物馆。


延伸阅读 一段结局令人难忘的故事:
罗伯昭——近代中国钱币收藏大家




80
兽面纹壶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29.7cm,重2.54kg

          椭圆形壶,长颈,深垂腹,双贯耳、圈足。颈饰弦纹,身饰虎首、牛首二组兽面纹、龙纹,足饰云纹。



81
本组鼎盛器的盛酒器“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0:13:53 | 只看该作者

下面是一组鼎盛器的盛酒器"卣",先上一张绝美之器:

82
戉箙卣(Yue Fu You)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33.3厘米,口横15厘米,口纵13.7厘米 重6750克

            戉箙卣隆盖高缘,鼓腹下垂,圈足。劲纵向置龙首提梁,提梁饰龙纹。自盖到圈足置棱脊四道。器及盖上饰浮雕大兽面。器体兽面双目特别巨大,手法甚为夸张。盖沿、器颈、圈足上分别饰以不同形态的龙纹和鸟纹。 提粱纵向装置,与一般横向装置不同,利与盖的两侧挑出双角,以增强形体的气势。盖内有铭文“戉箙”两字。
        整件器饰繁复而夸张,器身上有类似绿漆状物,其实这是一种锈蚀后形成的油皮。这种锈蚀的表象是青铜器中比较少见的一种现象,又因为所含其他成份的不同,锈蚀的油皮颜色呈绿色、蓝色、枣红色不等。
        卣(yǒu)是盛放鬯(chàng)酒的器具。鬯酒是一种用郁金草和黑黍酿造的酒,色黄而芬香,是一种比较珍贵的酒。酒在青铜时代鼎盛时期的礼仪中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卣流行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正相符合,到西周中期重食的体制确立以后,卣也就自然退出了青铜器序列之中。
       卣均有提梁可以提拎,故俗称提梁卣。卣常见的器型有椭圆形、圆筒形、鸟兽形、商代晚期偶见有方卣。鸟兽形卣是一种以动物的形象作为造型的器物,常见的有枭形、鸡形、豕形、虎形等,枭卣一般是器的两侧各为一个猫头鹰的形象,盖为枭首,器作枭身,足为枭足。




83
戉箙卣(局部特写)



84
曲折雷纹卣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世纪
高25cm 口径13.8cm 底径16.8cm 重4.18kg
与一般常见的椭圆形卣体不同,此卣的腹部剖面呈圆形,颇不多见。盖面及腹部饰曲折雷纹,用粗细不同的雷纹条相间隔。




85
曲折雷纹卣(局部特写)



86
兽面纹卣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世纪
高30.6cm 口径9.3cm 底径12.9cm 重4.3kg
1997年香港徽集
 腹部两侧设棱脊,打破了筒形器物的单调感,这类束颈的筒形卣起于商末,行于周初,传世数量甚少,西周中期以后就不再发现



87
兽面纹卣(局部特写)




88
本组鼎盛器的盛酒器"卣"


8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0:14:38 | 只看该作者

89
兽面纹罍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43.5cm,口径18.6cm,底径18.9cm,重9.65kg
   罍的表面氧化层呈光亮的黑灰色,比对安徽西部淮河以南地区出土的精美商器,也大多是这一特色,可以认定此罍也许是淮南出土。该罍的范铸极精,所有纹饰线条一丝不苟,器铸成后,仅在表面作过仔细的磨砺抛光处理,温润似玉质,没有任何修正的痕迹,充分体现了商代青铜器铸造的高超水平。


90
兽面纹罍(局部特写)




91
兽面纹罍(局部特写)


9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0:15:14 | 只看该作者

92
兽面纹鼎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26cm,口径21.2cm,重7.35kg
此器形制大而且重,非用一手单独能够提携,不过是一种新的形式而已。器型似束颈鼎,暂归入鼎类。


93
刘鼎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22.9cm,口径18.4cm,重2.54kg
孙煜峰先生捐献
这是殷墟中期鼎的型式,鼎表面有美观的淡绿色氧化层。腹内壁铸铭文一字:刘。
              孙煜峰(1901-1967),原名寿熙,江苏江阴人。民国十四年(1925)与弟弟孙邦瑞(1902-1950后)来上海经商,在短短的二十余年中,孙煜峰成为了房地产业巨富,还是闸北水电公司(今闸北发电厂和闸北水厂前身)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孙氏兄弟均喜欢收藏,孙邦瑞专收藏古代字画,与吴湖帆是“通家之好”,两人关系情同兄弟。但孙邦瑞在上海沦陷时期,曾与“汪伪政府”中某些附庸风雅的高官交往甚密。孙煜峰除收藏古字画外,还收藏青铜器、古铜镜和明清官窑瓷器等。孙煜峰当年专门有一本收藏的明细帐册,详细记录了每件藏品的尺寸、材质、来源和购买价格等资料。在解放之前的上海大收藏家中,如果就古代书画收藏的质量和数量而论,孙煜峰应该可以排名在前十位左右。郑重先生在《海上收藏世家》一书中,称其为“有收藏思想体系的收藏家”。
        在上海解放之前,孙煜峰并没有移居海外,而且选择留下来与人民政府合作。一是他的主要财产是不动产和自来水厂、发电厂,难以搬迁。二是有关方面已对他做好 “工作”或承诺,希望将来能够维持水电公司的正常运转。在“公私合营”之后,孙煜峰曾出任过上海房地产公司副经理,上海工商联合会副秘书长等职。在解放之后,孙煜峰曾向上海博物馆捐献过部分藏品,比如著名的《睢阳五老图》题跋等。六十年代初,为了庆贺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孙煜峰曾先后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文物约六百五十余件。另外,他还陆续向北京故宫、南京、广东、辽宁等博物馆捐献过许多文物。其中有些堪称是“国宝”级的文物。其中现藏故宫博物院的元王蒙《葛稚川移居图》为罕见珍品。



94
兽面纹鼎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世纪
高22.1cm 口径16.7cm 底径12.9cm 重1.94kg
颈部饰曲折角型兽面纹,腹部和柱足上端则饰牛角型兽面纹,在同一器的纹饰中有两种不同角形的兽面纹,这是继承了商代的装饰风格,很有可能是臣服于周室的非姬姓贵族所用,周初在这方面尚无严格限制。本鼎是西周青铜鼎中纹饰较为华丽的代表。




95
交鼎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世纪
高27.6cm 口径23.3cm 重3.5kg
口部呈钝三角形式,垂腹圆底,下置细柱足,这是西周早期青铜鼎常见的形式,鼎腹近下垂的趋势,是早期中较晚之作。口沿下饰目雷纹,腹部饰兽面纹,上面还有鳞纹。腹内壁铸铭文二行十二字。






96
本组鼎盛期肉食器“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0:15:52 | 只看该作者

97
亚酗方鼎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98
德方鼎

西周成王 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
高24.4cm 口横18cm 口纵14.2cm 重2.82kg
西周早期的方鼎造型更趋浅腹,足部变得细长, 德方鼎是这一时期的典型。德方鼎是青铜器中的饪食器,在口沿的两边,此器有两只立耳,折沿浅腹、柱足细长。德方鼎的腹饰为兽面纹,两侧的龙形纹以细雷纹为底,足上端饰牛首纹,纹饰十分清晰规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青铜宝尊彝。在它的腹内底部铸有铭文,鼎的铭文相当重要,共5行24字,记周成王在成周洛邑祭祀武王,贵族德参与其事,受到成王赏赐,作器以记之。


铭文
隹(唯)三月王才(在)成(周),自(镐),咸,王易(锡德)贝廿朋,用乍(作)宝(尊)彝。

         记载了周成王在东都成周为武王举行祭祀一事,因掌管祭祀的贵族“德”受到成王认可,赏赐给他20串珍贵的贝壳。德之后铸造礼器以示荣耀于后人,此鼎即在其中,此外还有一圆鼎——德鼎(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其中,“蒿”即是“镐”,现今陕西西安附近,周武王灭商后在此建都。“成周”,在现今洛阳附近,武王的继任成王诏令召公和周公在此建立东都,从而加强对东部地区的统治。这些铭文不仅证实了文献的记载,还弥补了记载的不足[1]
             德方鼎中的铭文有些字有所简化,比如“德”在铭文中由双立人和直组成,表示行为端直;而同时代的另一个德字,下面又加了心,表意更为抽象。郭沫若推测周代时繁形的字体和简化字都在社会使用。
         该鼎铭文为中国的文字演化史提供了资料,对历史学、考古学和文字学的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

精彩视频

国宝档案:德方鼎

99
厚趠方鼎

西周昭王 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
高21.3cm 口横17.4cm 口纵13.3cm 重2.4kg
李荫轩先生 邱辉女士捐赠
西周厚趠方鼎为饪食器。口沿外折,双立耳,方腹直壁,由上向下渐有收分,下有四条细长柱足,四隅有棱脊。腹四壁均饰兽面纹,兽面纹长角下垂于两侧,体躯省略,图式稀见。内壁有铭文五行三十四字,记述王在成周之年,厚趠受到廉公馈赠的事迹。该器铸作精细,在宋代即已著录,流传保存至今,实属罕见。因这件鼎为厚趠所铸,故而得名。



【銘文】隹(唯)王各(格)于成周年,(厚)趠又(有)于(濂)公,趠用乍氒(作厥)文考父辛寶?(尊),(其)子子孫孫永寶,朿(刺)。
         铭文记载:天王来到成周之年,厚趠得到了上司溓公的赏赐,便制作了这个鼎来祭祀父亲辛,并希望子子孙孙能永远珍爱。铭文的最后一字,现在一般认为是厚趠家族的族徽。根据这个族徽和厚趠的父亲名辛这些证据,一般认为厚趠家族是商的遗族,入周后继续保留着一些商的传统。

延伸阅读

厚趠方鼎


本组鼎盛期肉食器"方鼎"


100
父戊方鼎(左一)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通高22.4、口横13.4、口纵17釐米,重2.25公斤
原为潘祖荫先生收藏。长方体,窄折沿,口沿上有一对立耳,四壁向下渐有收分,平底四柱足,四隅及四足上部有扉棱。口下饰鸟纹,以中间的短扉为界,两两相对,下以乳钉为框,内填黼纹,柱足上部饰浮雕兽面纹。内壁铸铭文2字:"父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0:16:30 | 只看该作者

下面上一组鼎盛器的肉食器"鬲":

101
兽面纹鬲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17.2cm 口径13cm 重1.28kg
鬲(音“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炊器,用于烧煮加热。早在新石器时代陶鬲就已经广泛使用,青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鬲在形制上类似于鼎,有三足,但三足中空,袋形腹的作用为了扩大受火面积,较快地煮熟食物,但商代晚期以后,袋腹逐渐退化,而且多数青铜鬲有精美的花纹,不宜于火煮,为避免熏黑影响美观,所以逐渐演变为盛粥器。
        腹部设外卷角的兽面纹,从纹饰的结构分析,此鬲的时代为殷墟早期。整器曾经上过蜡,俗称“熟坑”,口边于腹底部有旧补痕迹,这是古人使用损坏后修补的。

102
兽面纹鬲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23.2厘米,口径15.3厘米 重量1.58公斤
本器立耳侈口,长颈,窄折肩,袋腹锥足。颈饰云纹,每袋腹饰兽面纹。鬲腹饰卷角型兽面纹,兽目巨大,图案条纹粗犷,结构复杂,构图具有高度的象征性。器壁均匀而薄。在商代青铜鬲中以这件器物最为精致。
         据传此鬲为安徽出土,出土时为12件,曾放在一个大鼎内,各鬲的纹饰、型制均相同,现已分藏在各博物馆,安徽博物馆收藏有6件,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各藏一件。


103
濒鬲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世纪
高19cm 口径14.1cm 重1.75kg
1971年从上海冶炼厂废铜中拣选
 纹饰细致精丽,口内侧铸铭文三行十二字,记录作器人为濒,故名为濒鬲。






104
本组鼎盛器的肉食器"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0:17:01 | 只看该作者

下面上一组鼎盛器肉食器“甗”

105
兽面纹甗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37.7厘米,口径22.3厘米 重量4.94公斤
上部饰一周兽面纹,下部分档处由两道弦纹组成人字纹,甗是实用器,传世和出土甗的下部往往有火炙的痕迹。
         甗,读yǎn,饪食器和礼器。流行于商至汉代,造型分上下两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称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于蒸汽通过;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间可烧火加热。商代甗多为圆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状腹,腹下设锥足或柱形足,器体厚重。商早期花纹简单,晚期多用兽面纹装饰。西周除沿袭商代形式外,还出现了附耳,有的上下部可以分开,在下半部也加附耳,同时还出现了长方形甗。



106
南单(母癸)甗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世纪
通高38cm、口径23.3cm,重4.7kg
甑鬲合铸式,侈口深腹,口沿上有一对绹索状立耳,束腰分裆,三足下部作圆柱状,腰间有一兽首鋬。口下饰三列云雷纹组成的环柱角兽面纹带。铭文字数,内壁铸铭文4字。铭文释文为南单母癸。


107
本组鼎盛器蒸食器“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0:17:38 | 只看该作者

下面上一组鼎盛器的盛食器“簋”

108
黄簋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15.3厘米,口径22.4厘米 口径17.3厘米 重量2.4公斤
簋是盛放煮熟的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它出现于商代早期,但数量较少。商代晚期,饪食礼器的重要性日益显露,鼎簋之属均有增加。这件簋的造型采用当时流行的无耳簋式样,  
         侈口,束颈,鼓腹,圈足稍外撇。口沿下饰蕉叶纹,下连一周兽体目纹,并置三个突出的兽首。腹部满饰乳钉雷纹,精细秀美。圈足饰回顾式鸟纹,除头部较写实外,鸟身则图案化。此簋无耳,无耳簋是青铜簋的早期形式,至殷墟晚期,大部分簋都有双耳,部分有三耳。
    腹内底铸铭文一字:黄,是器主族名,黄氏所作之器,还有一个黄觚,请参加本帖前面那组“觚”的介绍。



109
兽面纹簋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18.3厘米,口径24.5厘米 底径15厘米 重量2.89公斤
1993年香港徽集
器的四周均饰漪细楞脊。纹饰劲利,是典型商代晚期的风格。器的表面层呈浅绿色,这是洞庭湖以南出土青铜器的特点



110
戈父丁簋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通高15cm、口径22.5cm,底径15.9cm,重3.015kg
周之柏先生捐赠。
敞口,卷唇,深弧腹兽首耳。口沿下饰雷纹,前后中央各1浮雕兽首,腹、足各饰乳钉纹、雷纹、鸟纹。此器纹饰线条之规整,可谓无与伦比,这是一位技艺极其娴熟的工匠的精心杰作,尤善于细致入微的刻画线条,纹饰中的角线异常准确,可说是一丝不苟,由此器可以看出,商代晚期的青铜器铸造,对陶范的处理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戈父丁簋可谓一个卓越的范例。



   腹铭3字“戈父丁”,系戈氏为父丁所作之器



110
凤纹簋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世纪
通高15.6cm、口径18.4cm,底径14.7cm,重2.15kg
圓簋,侈口、雙耳、圓腹、圈足,耳作獸首形附珥。頸飾凤鳥紋,中央有小獸首,足飾凤鳥紋,均以雷紋為地。
       西周早期乃至中期,因为对凤的崇拜,重视以凤纹装饰青铜器礼器。此为少见的凤纹佳作。



112
从簋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世纪
通高22cm、口径19.3cm,方座每边长17cm,重3.78kg
侈口,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腹内底铸铭文五字:从作宝 尊彝 从为器主名。



113
本组鼎盛器的盛食器“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0:18:23 | 只看该作者

下面上一组鼎盛器的盛食器“瓿”(念bù)

114
乳钉雷纹瓿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通高21cm、口径19.7cm,底径18.5cm,重2.75kg
1994年自香港徽集
这件器物腹部鼓张程度非常大,内折急收。圈足上有三个方形大孔,与一般十字纹方孔不同。除了以雷纹为底的乳钉纹外,早肩部有比较奇特的鱼纹。鱼纹的眼镜突出,也形成了乳钉纹。肩上变形龙纹的形状少见。鱼纹在殷墟器物中鲜见。多出现在水器上,其中绝大部分出现在盘上。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跨度较长。但鱼的形状还是易于辨认。这种腹部转折较大,有异于殷墟圆肩、小折肩的瓿。根据考古资料来看,这类应属于南方青铜器。瓿的用途有食器说,有酒器说,今上博按马承源先生说法,从食器说。保利艺术博物馆指出为酒器兼食器,似乎更妥。
    乳钉雷纹是青铜器上较简单的纹饰之一。纹为凸起的乳突,卅成单行或方阵(四方连续形式)。另有一种,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中,以雷纹作地纹,称为“斜方格乳钉纹”、“乳钉雷纹”、“百乳雷纹”。盛行于商周时期,殷周之际,乳钉突出较高,周初有呈柱状形的。
    瓿,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于盛酱。流行于商代至战国。器型似尊,但较尊矮小。圆体,敛口,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种,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装饰饕餮、乳钉、云雷等纹饰,两耳多做成兽头状。



115
兽面纹瓿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通高17.8cm、口径17.5cm,底径17cm,重2.45kg
全器除兽目外,均以细雷纹组成,纹饰极为精细,这是殷墟早中期纹饰的特点。


116
兽面纹瓿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通高20.38cm、口径23.6cm,底径19.3cm,重3.9kg
尽管主纹和地纹能分得很清楚,但平整精丽,这种图案已经从比较抽象的形式发展到比较具体,是殷墟中期青铜器纹饰的特有风格。



117
本组鼎盛器的盛食器“瓿”(念b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0:19:08 | 只看该作者

下面上一组鼎盛器乐器"铙"

118
鸢铙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铙又称为钲和执钟。中国最早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其最初的功能为军中传播号令之用。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铜制圆形的乐器,常和钹配合演奏。如;铙歌(军中乐歌;泛指军歌);铙挽(铙歌和挽歌),古代击乐器。形制与钹相似:唯中间隆起部分较小。以两片为一副,相击发声。如:铙钹(一种打击乐器。古称铜钹、铜盘、铜钵);铙管(鼓吹中的横笛)。



119
亚酗铙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19.5cm、口纵11cm,口横14.6cm,重1.6kg
口沿外壁正中突出一个方块,是铙的敲击点。兽面纹双目较大,内有瞳仁。 这件铙正面的兽面相当狰狞,特别是两道眉毛,斜插后上方,环眼大嘴,竟让人不敢长久凝视。
      正面下端铸铭文两字:“亚酗”,亚酗为商代晚期常见的族徽。



120
中铙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14cm、口纵7.8cm,口横10.4cm,重0.7kg
李荫轩先生 邱辉女士捐赠
   体部饰粗犷的牛角兽面纹,执柄的下部铸一字:中。



121
兽面纹铙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高17.7cm、口纵8.5cm,口横12.8cm,重1.4kg
自上海冶炼厂废铜中拣选
体部饰牛角兽面纹,与一般铙的粗线条的兽面纹不同,粗线条中间高,两侧斜坦。此铙音质甚佳,音高清晰。



122
本组鼎盛期乐器“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2 20:18 , Processed in 0.05520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