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玉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馆藏] 上海博物馆闻名遐迩的重要文物陈列-青铜器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4:26:19 | 只看该作者

144
鳞纹爵

西周晚期 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高6.8/6.4cm 全长17/17.2cm  重0.421/0.504kg
1992年自香港徽集
器由椭圆形的杯和和腹旁的曲折性柄组成,杯的口部和圈足饰鳞纹,爵的名称根据外形基本相同的出土器物中的自铭文来确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4:26:47 | 只看该作者

145
*仲壶(*字为上“已”下“其”)

西周恭王
高14.8cm  重量1.31kg
 自西周中期起,青铜器上的纹饰变化很大,完全不同于商末周初时的风格,这时新出现的纹饰,在其它同时期青铜器上,也很难见到本壶类似的纹饰。器盖同铭4行14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4:27:30 | 只看该作者

146
师遽方彝

西周恭王 公元前10世纪
高16.4厘米,口沿纵长7.6厘米,横长9.8厘米,底部纵长7.5厘米,横长9.6厘米,重1.62千克。
丁燮柔女士捐赠
方彝是一种盛酒器,勺或斗放入方彝中,按盖上有孔,器柄可以伸出孔外。.此方彝两侧置有上卷的  象鼻形双耳,较为少见。盖及器体饰变形兽面纹,口沿下及圈足饰兽体变形纹饰。
          方彝的盖如屋顶,整体作长方形,横长于纵,口沿下及圈足都略有收缩,腹部略鼓,两侧有耳,作高举的象鼻形,造型极为奇特。器内有中壁,分隔或为两室,可置两种不同的酒,盖的一侧沿有两个方形缺口,与器的两室相应,本当有斗可挹酒,今已遗失。陕西郿县李村出土的盠方彝,其中一件与此器形式相同,器内也有中壁。方彝的盖面及器腹部饰变形兽面纹,是此类纹饰的最后蜕变形式。兽面纹除了尚可辨认的双目外,其余部分已变形,成为非常简单而草率的线条。
          器和盖内都铸有相同的铭文,器6行,盖8行各铸67字。大意记载周王在王宫中举行酒宴,师遽向王奉献礼品,王命令宰利赐给师遽玉圭等物品,师遽因以作器,以答谢天子的赏赐。



147
变形兽纹盉

西周晚期 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高24.5cm  重3kg
侈口,高盖,顶有换钮,盖边设半环形钮,束颈,腹部分裆,下连短柱足,腹一侧设管状长流,另一侧设兽首鋬,兽首上有一环,中间有活络环与盖边之半环相连,盖边及器颈部饰变形兽体纹。



148
夆苜父卣

西周中期 公元前11世纪末-前10世纪末
高23.3cm  重2.615kg
上海冶炼厂废铜中拣选
纹饰极为工细精丽,器盖同铭2行6字:“夆苜父 作宝彝”



149
效卣

西周恭王(公元前10世纪中叶)
高24.3cm  重3.65kg
薛贵笙先生捐赠
卣是古代用于盛放香酒之器,多装饰精美。这件器盖部和腹部都饰有华丽的凤鸟纹,凤首回顾,生动多姿,器物的颈部和圈足上也装饰有回顾的龙纹。此卣铸有铭文七行六十八字,记效因受到父亲公东宫转赐的天子赐品而作器纪念。
           铭文释文为:隹□(唯四)初吉甲午,王雚(观)于尝,公东宫内□(纳飨)于王。王易(锡)公贝五十朋,公易氒□(锡厥世)子效王休贝廿朋。效对公休,用乍(作)宝□(尊)彝。乌乎(呼),效不□(敢)不迈(万)年□(夙)夜奔徒□(走扬)公休,亦□(其)子子孙孙□(永)宝。
     三年前,原上海博物馆馆长、青铜器鉴定专家马承源先生曾说:.'我们上海有两位国宝级大家,学问最好的是顾廷龙,眼力最好的是薛贵笙。”后来,耿宝昌先生和张永昌先生说起薛贵笙,都十分谦虚地说:“薛老的眼力,没话说。”原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秘书长、国家文物局文物鉴赏家刘东瑞先生对我说:“薛贵笙先生是旧时古玩行的行家,解放后任上海文物商店的经理,为国家抢救社会流散文物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现在已95岁高龄,但眼力依然很绝。'’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研究员、玉器鉴定专家许勇翔先生也说:“薛贵笙先生是我们上海文博界珍贵的“老古董”,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一位大家。”博学金睛鉴文物妙手摩擎识古玩薛贵笙先生是回族人,1912年出生于南京。8岁时来到上海,11岁就到宝山路一家烟草公司当童工。13岁开始跟古董商学做生意,16岁自己开古董店,与古董文物打了近80年的交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4:28:07 | 只看该作者

150
对尊

西周中期 公元前11世纪末-前10世纪
身高11、口径9.1寸。
          喇叭口,长颈,下腹外鼓,矮圈足外侈,沿有边圈。颈饰浮雕牺首和象纹,云雷纹填地。
      内底铸铭文9字 铭文释文为对乍(作)父乙宝□(尊)彝,亚□。


151
弓X尊

西周中期 公元前11世纪末-前10世纪
   敞口束颈,鼓腹下垂,圈足下部外撇,颈部中间有小兽首,两侧对称式长尾凤纹一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4:28:33 | 只看该作者

152
变形蟠龙纹鼎(交龙波曲纹鼎)

春秋早期 公元前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
一组5只 高29.2-40cm 重量8.5-22.3kg
1992年自香港徽集
是较为典型的秦器风格,五件鼎形制纹饰相同,大小递减,是为组器。

152
变形蟠龙纹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4:29:03 | 只看该作者

153
颂鼎

西周晚期 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通高 30.8 厘米,口径32.8厘米,腹径30.9厘米,重 9.8千克,
体呈半球形,深腹,直口圜底,二立耳,窄折沿,三蹄足,口下饰二道弦纹。
           西周颂鼎是周宣王时代的史官名颂者所作。此鼎传世共 3器,其中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各藏 1件。以上海博物馆收藏者最大最重。还有同名曰“颂”的簋五件、壶两件。其铭文记载西周王朝中册命典礼的时间、地点、王位、受命者等,是研究上古政治史的重要资料。从书法方面来看,《颂鼎铭文》是西周晚期金文大篆中成熟意味最明显的作品,被后世称为临习金文的最理想的范本之一。



154
颂鼎(局部特写)
鼎内壁有铭文14行152字: 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 王在周康邵宫。旦,王格大 室,即位。宰引佑颂入门立 中廷。尹氏授王命书,王呼史 虢生册命颂。王曰:“颂,命汝官 成周貯二十家,监新造貯 用宫御。赐汝玄衣黹纯、赤、朱 黄、鑾、旂、攸勒。用事。”颂拜,稽首。受 命册,佩以出,反入觐璋。颂敢对 扬天子丕显鲁休,用作朕皇 考龚叔、皇母龚姒宝尊 鼎。用追孝,祈介康纯祐 通禄永命。颂其万年眉寿, 畯臣天子靈终,子子孙孙宝用。




颂鼎铭文是记录西周时册命制度最完善的文体之一。
全文大意:
①三年五月甲戌之晨,周王在康邵宫的太室即位;
②受命者颂在宰的引导下入门立于中廷,尹氏将周王的册命书授于史虢生宣读,内容为命令颂掌管成周市廛廿家,监管新造,积贮货税用于宫御;
③赏赐给颂命服、旗和马具攸勒等;
④颂拜稽首受命,带着有王命的简册退出中廷,然后又重新返回向周王献纳瑾璋;
⑤颂宣扬王的册命,并为先祖作宝鼎,以对先人行孝道,祈求康福、长命,永远臣事天子。第一段记述册命的时间、地点,第 2段记述册命仪式;第 3段记述册命授职;第4 段记述赐命赐物;第 5段记述仪式的完成;第 6段是祝愿辞。这样完整的记录册命礼仪的文体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中是不多见的,对研究西周时期的册命制度具有重要价值,其书体在西周晚期金文中也有代表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7#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4:29:30 | 只看该作者

155
十五年趠曹鼎

西周恭王
宽体,斜壁,细柱足但是不是窄腿裤,因为柱足的一边是平的,该类形制在西周初中期流行.腹部纹饰为顾首龙,顾首龙,就是以两条条龙顾影自怜,回首望自己的尾.和饕餮纹比,这个是侧面剪影,线条流畅,造型不以恐吓为目的.顾首龙最流行的时期是西周中期.      
              就是鼎内侧口沿上,有些白色的锈,外面龙纹上也有,就是有害锈,会逐步腐蚀铜器本质,成为粉末状物质。如果不加保护处理,最终这件器物会全部粉掉。上博的已经做过封护处理了。

156
十五年趠曹鼎(局部特写)
这件器物的铭文很重要.因为决定了西周一个王的在位年限.
                【铭文】隹(唯)十又五年五月既生霸壬午,龏(恭)王才(在)周新宫,旦,王射于射卢(庐),史趞易(曹锡)弓矢、虎卢、九、胄、毌、殳,趞(曹敢)对,(曹)(拜稽)首,(敢)对(扬)天子休,用乍(作)宝鼎,永乡倗(飨朋友)。
铭文五十七字,记恭王在宗周父庙的射庐行射礼,趞曹因受到恭王赏赐的各种攻防兵器,遂作此鼎以宴飨朋友。
            其中的恭王,在位年限根据文献记载都不统一.有说10年,有12年,有20年.这件器物铭文一出,恭王15年的明确记载,排除了10和12年的说法.因此在西周积年和王在位年表排列上,这件鼎是有特殊意义的.
                  這件鼎最重要的是銘文中記載有恭王賞賜趞曹之事,所以它很明確就是恭王時期的青銅器,這樣它的器形和紋飾乃至銘文字體都具有非常準確的時代特徵,於是這件十五年趞曹鼎就成為青銅器斷代中一件年代可靠的標準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4:29:58 | 只看该作者


157
秦公鼎

春秋早期 公元前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
高47厘米,口径42.3厘米
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出土,
立耳折沿,浅腹略鼓,平底,兽首蹄足,颈腹饰兽身交连纹,立耳外侧饰鳞纹,腹内壁铭文6字,记秦公作此鼎。
            上海博物馆通过重金抢救回来的秦公鼎可谓鼎鼎有名。该鼎明确标明主人的身份为秦公,因此而将秦始皇祖陵千古谜团揭开。
        上海博物馆收藏秦公鼎共四件。专家介绍,在陪葬的各种食用礼器之中,鼎是很重要的。国内所发现的秦公鼎风格一致,纹饰略有不同,可以认定是一套列鼎,当时墓葬中一共有几个鼎目前还是个谜。尽管出土于甘肃,但它们带有明显的秦地风格:底腹大于口、颈部。
        根据西周的列鼎制规定,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或一鼎。春秋早期仍沿用西周的礼制。从目前发现的秦公鼎秦公簋来看,出土时肯定还有散失的青铜器,因为按照周朝的礼制,秦公的规格应该不少于五鼎、四簋。
       从簋的口沿上看,这两件簋的盖子已经散失。另外,垂鳞纹鍑也是较少见的食用礼器之一,十分珍贵。这几件青铜器之所以厚重大气、不潦草,是因为制作于春秋早期,还带有周朝的气派。到了春秋中晚期,礼崩乐坏,青铜器在造器上就有些潦草、粗糙了。
       铭文为行款右行
      秦公墓出土青铜器中多数有“秦公”或“秦子”铭文,是研究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秦国历史的珍贵资料。此外,鼎上的铭文排列很特殊。一般发现的青铜器铭文的行款多是竖排左行书,而这件却是行款右行,比较少见。
      1993年秋,甘肃省西和先公安局缴获了一批盗自礼县大堡子山墓的器物,其中铜鼎可以辨识出个体的有7件,但形制相同。1994年以来,海外陆续出现了“秦公乍铸”铭文的青铜礼器,许多学者将其与礼县大堡子山墓联系起来。上个世纪90年代被盗走的秦公鼎流失海外后被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马承源先生重金买回,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此后,考古学术界对礼县秦早期历史文化的研究和考古发掘就一直没有间断。1997年,距大堡子山东南方5公里的圆顶山发掘出了秦贵族墓葬,并出土了大量珍贵铜器。
      流失海外的秦公鼎铭文“秦公乍铸”与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缴获的被盗文物铭文相同。大堡子山位于礼县城东约26华里处的西汉水北岸,因山上筑有土堡而得名,礼县大堡子山从此闻名遐迩。
      后来经过8年多时间的发掘和研究论证,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发现的古墓群被专家一致认定为秦始皇祖先的第一陵园——西垂陵园;礼县也被认定是中国古代重要史书《史记》所记载的秦人发祥地“西犬丘”所在地。至此,考古学和先秦历史学上的两大千古谜团终于大白于世。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完成统一中国,建立封建王朝的第一人。因此,秦族、秦文化的发展史也成为海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1974年,陕西兵马俑及秦始皇陵被发现后,引起了海内外的强烈轰动。众多历史学者和考古专家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研究,指出秦人应有四大陵园区,并努力寻找它们的所在地。到1987年,秦人四大陵园中的二、三、四陵园,即雍城陵园、芷阳陵园和始皇陵园都在陕西先后被发现。但秦人的第一陵园——“西垂陵园”在哪里,却始终无从得知。
      从1994年起,众多考古专家经过分析考证,纷纷得出大堡子山古墓就是秦公墓的结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4:30:23 | 只看该作者

158
龙纹壶

西周晚期 西周晚期 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前771年




159
龙纹壶(局部特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4:30:45 | 只看该作者

160
叔硕父方甗

西周晚期  
通高45.8、口长30.5、口宽23.3厘米,重10.4公斤
李荫轩先生 邱辉女士捐赠
连体式,长方体甑,侈口敛腹,口沿上有一对立耳;鬲部分裆鼓腹,足下部近似蹄形,腰内有箅。口沿下饰重环纹,腹饰波曲纹,鬲腹饰目纹。
       内壁铸铭文12字(其中重文2)铭文释文为□(叔)硕父乍(作)旅?(甗),子子孙孙永宝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8 15:45 , Processed in 0.05608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