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玉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馆藏] 上海博物馆闻名遐迩的重要文物陈列-青铜器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0:19:47 | 只看该作者

上一张鼎盛期独立展柜的重器:

123
甲簋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世纪
传1927年陕西宝鸡戴家湾出土
通高29.8厘米,口径22.5厘米 重6.48kg
西周簋数量甚多,早期一般沿袭商代的形式,中期开始变化较大,式样繁多,晚期又趋于定型化。
            整个西周时期,式样有着较多的发展。四耳簋和高圈足簋(有的两倍甚至三倍于普通圈足的高度)是西周早期新出现的形式。此外还流行方座簋,圈足下有一个方座,通常为双耳,也有四耳的,这一类型的簋一直沿用至战国时代。



124
甲簋

唐祖诂先生 宋景文女士捐赠
现在,在祖国南方一些大酒店、别墅、酒吧里,常常可以看到摆放着一件非常古朴庄重的青铜复制品——甲簋,它的原型就是党玉琨 1928年从戴家湾盗挖出的乳钉纹双耳方座簋,因器内有铭一字“甲”,所以后来人们又多称它叫甲簋。
      这件簋的原物现存上海博物馆,为唐祖诂先生和宋景文女士捐赠。唐祖诂先生是黄埔军校第十三期的上尉副队长,江苏镇江人,住在上海法租界思和路 35号,他是怎么得到这件甲簋的,不得而知。宋景文为其夫人。这件簋在宋哲元遗留下来的照片中有,在陈梦家保存的笔记中也有详细的尺寸和形状描述,但就是不知道下落。它后来在上海浮出水面后,经与上述资料相对照,证明就是党玉琨从戴家湾盗挖的。因此,现在在市面上往往看到的许多以此簋为原型的复制品甲簋,为了提高它的身价和可信度,达到以假乱真,也多标明是党匪 1928年从陕西宝鸡一个叫戴家湾的地方挖出。
       实际上,这件簋是戴家湾出土的 28件簋中唯一存世的一件,现被上海博物馆收藏。平沿,方唇,侈口,高角兽耳,下有方垂珥,深腹,高圈足,下有方座。口沿下及圈足部饰长尾鸟纹,腹部饰有尖状乳钉纹,方座四周饰夔、鸟纹,中间饰直棱纹。有铭一字“甲”,是器主之名。此方座簋是周初最华丽的样式之一。因其造型艺术精美绝伦,《中国美术全集》上收有图录。





125
甲簋(局部特写)
   座的每一面各饰鸷鸟、长冠鸟和长尾鸟等.


其实上博的布光在国内各大博物馆中算是亮度比较高的了,在故宫博物院陶瓷馆那才叫一个暗。

126
甲簋(局部特写)

高角兽耳,下有方垂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4:20:47 | 只看该作者

127
母癸甗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世纪
通高50.2CM、口径31.3厘米,重5公斤
甑鬲合铸式,侈口深腹,口沿上有一对绹索状立耳,束腰分裆,三足下部作圆柱状,腰间有一兽首鋬。口下饰三列云雷纹组成的环柱角兽面纹带。铭文字数,内壁铸铭文二行三字。 铭文释文为"*单母癸"。
       甗体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下部为分档的鬲,两部分相连。柱足细长。甑与鬲的相连处还有箅子用以让蒸汽通过。甗是一种蒸食器,类似于现代的蒸锅。其采用的加热原理也与现代的蒸锅相似。



127
母癸甗 (局部特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4:21:24 | 只看该作者

128
穿行在商周青铜器的陈列中,赫然可见一座大鼎


129
德鼎

西周成王 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
通高78cm、口径56cm、腹深35.4cm,重84.86kg
汪敬之、陈翔九先生捐赠
   敛口折沿,鼓腹圜底,一对立耳甚大,下设三条柱足。口沿下饰三组外卷角兽面纹,由两条夔龙组成,两侧配置倒置的夔龙纹,足上部饰浮雕状外卷角兽面纹。


【铭文】王易(锡德)贝廿朋,用乍(作)宝(尊)彝    铭文记载王赏赐给德二十串贝。

          德鼎是西周早期遗存的少数青铜大鼎之一。这一时期的鼎发现很少,在重视食器的当时,都是重器。德鼎的造型较商代晚期已发生变化,口部呈桃形,器腹微微下垂,平添沉稳的气质。鼎的花纹仍采用带地纹的兽面纹,但构图趋于简略,层次也不甚丰富,表现出周人独特的简约风尚。 
          汪梓宝(?-1998),字敬之,汪凤梁三子(同辈兄弟中排行第十一)。抗战前在汉口交通银行任职,抗战时撤退至重庆,胜利后到上海和他的朋友合办了一个矽钢片厂,解放后将厂交给了国家。1962年与陈翔九先生一起将一青铜器德鼎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 。此鼎为西周初年成王之器,距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当年此鼎成为上海博物馆馆藏中的第二大鼎。德所作之器共有四件,其捐赠的便是其中之一,上海博物馆现藏有德鼎和德方鼎,另两件德簋、叔德簋流失在美国。
延伸阅读:
西周德鼎捐赠者——汪敬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4:22:15 | 只看该作者

130
*父乙盂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大型盛饭器,它与簋配合使用,簋中之饭取自盂中。青铜盂最早见于商代晚期,形制一般为侈口、深腹、附耳、圈足,形体都比较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4:22:45 | 只看该作者

131
四羊首瓿(去声bù)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通高38.8cm、口径31.6cm、底径29.1cm,重14.24kg
瓿是一种盛酒器.此瓿大口,短颈,广肩,深腹。肩部置羊首四具,间隔一鸟。腹部饰乳钉纹.圈足饰兽面纹,并有三方孔。整器体积宏伟,颇为壮观。被上海博物馆藏,大口,方唇,直颈,折肩,宽腹,高圈足上有三个大方孔。肩有四个高突的羊首,其貌威猛,间隔以鸟形棱脊,在羊首与鸟形棱脊之间饰龙纹。腹上部饰火纹与四瓣目纹相间隔的带状纹饰,下饰乳钉雷纹,并以联珠纹为下栏。圈足饰双角突出的兽面纹。此器体态宏伟,造型特点与装饰风格具有长江流域青铜器特征。瓿,盛酒器和盛水器,亦用于盛酱。流行于商代至战国。器型似尊,但较尊矮小。圆体,敛口,广肩,大腹,圈足,带盖,有带耳与不带耳两种,亦有方形瓿。器身常装饰饕餮、乳钉、云雷等纹饰,两耳多做成兽头状。
         全器铜质矿化,生成碱式盐酸铜,然而表面光泽度保持良好,且呈翠绿色,此系红壤土层出土青铜器的表层的特征。



132
四羊首瓿(局部特写)



除了引进国外文物的特展因为版权原因不允许拍照外,其它常规陈列全部自由拍照,但不允许使用闪光灯、三脚架和大型专业摄像机。这也是国内目前绝大多数公立博物馆的统一遵循的规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4:23:34 | 只看该作者

下面再上一组鼎盛期的兵器

133
圆柱纹刀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世纪



146,147楼ISO都是3200,但层次反而比这张要好。

以前我所有帖子发片从来不删EXIF信息,但自从无忌开始把EXIF自动列出来,就习惯删了,因为看着版面难看,乱。

上博光线在博物馆里算不错的,一个素质好一些的标变足以,什么大光圈、定焦、超广、长焦的,基本用处不大。

134
龙首钺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世纪



135
象首钺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世纪




136
透雕龙纹钺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4:24:15 | 只看该作者

137
目雷纹刀(上) 马首刀 (下)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138
镶嵌兽面纹戈(左上) 龙纹戈(右上)  兽面纹銎内戈(左中)  兽面纹戈(右中) 雷纹戈(左下)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龙纹戈(右下)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世纪
戈,中国先秦时期一种主要用于勾、啄的格斗兵器。流行于商至汉代。受石器时代的石镰、骨镰或陶镰的启发而产生,原为长柄,平头,刃在下边,可横 击,又可用于勾杀,后因作战需要和使用方式不同,戈便分为长、中、短3种。商代已经有了铜戈,直到秦代作战时仍用戈。一般长戈用于车战,短戈用于步兵。戈的击法有勾挂、扎挑等。最早的发现的青铜铸的戈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截至2007年,距今约3500年。


博物馆光线不足,使用高感下的快门速度也很低,为保持足够的景深,大光圈也没有用武之地,没必要再用CPL进一步降低快门了。
一般中、小件文物,镜头加装遮光罩,然后用遮光罩抵住玻璃拍摄,一方面避免反射光进入镜头,一方面也可将安全快门进一步降低。
大件文物,为取景只能后退拍摄,镜头没有办法再抵住玻璃,这时只能高低左右的寻找既能减少反光,又能恰当表现文物特点的合适角度。
大幅的书画很难拍,远距离下在合适拍摄的角度,几乎一定会有严重的反光,有时只能放弃。

139
火纹矛(上) 矛(左下、右下)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直刺和扎挑的长柄格斗兵器。矛是古代军队中大量装备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冷兵器之一。矛的历史久远,其最原始的形态是用来狩猎的前端修尖的木棒。后来人们逐渐懂得用石头、兽骨制成矛头,缚在长木柄前端,增强杀伤效能。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常发现用石头或动物骨角制造的矛头。奴隶社会的军队,已经使用青铜铸造的矛头。商朝时,铜矛已是重要的格斗兵器。 从商朝到战国时期,一直沿用青铜铸造的矛头,只是在形制上,由商朝的阔叶铜矛发展成为战国时的窄叶铜矛。矛柄的制作也更为精细,出现了积竹矜,即以木为芯,外圈以两层小竹片裹紧,涂漆,使柄坚韧而富有弹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4:24:49 | 只看该作者

140
鼎盛器青铜器纹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4:25:25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篇:转变期青铜器

      转变期青铜器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形成重食的系统。列鼎制度、编钟制度和赐命作器之习已经形成。新的器型开始出现;器形端庄厚重,纹饰多为动物变形,或流转舒畅,或朴质简率。作器铸铭盛行,多见有长篇铭文的重器。春秋早期的形制和纹饰是西周中晚期的自然延续。

140
仲义父瓴

西周早期 公元前11世纪
瓴是古代一种盛水的瓶子,有成语:高屋建瓴。


141
仲义父瓴(局部特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04:25:58 | 只看该作者

142
交龙纹方壶(一对)

春秋早期 (公元前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
(上博以前资料将此器归为西周晚期,目前陈列标签定为春秋早期)
高50.8/49.7cm  重15.05/14.45kg 
   壶的横截面作圆角长方形。直口,长颈,垂腹。颈部饰波曲纹,两侧有兽首衔环,扁环上饰有龙纹。腹部饰交龙纹,腹中饰有一个高浮雕螺形角的兽首,兽首的身躯向两侧展开,与四周的龙纹反复交缠。通器形体硕大,形制庄重,纹饰瑰丽。在造型和纹饰设计上,此壶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颂壶极其相似,是难得一见的青铜艺术珍品。


143
交龙纹方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3 18:06 , Processed in 0.05493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