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玉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馆藏] 上海博物馆闻名遐迩的重要文物陈列-青铜器

[复制链接]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12:08:2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发表于 2014-3-30 19:01:43 | 只看该作者
玉人 发表于 2014-3-29 12:08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322/12/16424316_362666559.shtml

感谢玉版,这个馆藏拍图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发表于 2014-3-30 21:26:18 | 只看该作者
玉人 发表于 2014-3-29 12:08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322/12/16424316_362666559.shtml


玉人版主辛苦!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1:09:37 | 只看该作者
红山飞蝠 发表于 2014-3-30 19:01
感谢玉版,这个馆藏拍图好!


内容也好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1:10:26 | 只看该作者
三肖居 发表于 2014-3-30 21:26
玉人版主辛苦!感谢分享!


感谢三大版主关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6#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2:38:07 | 只看该作者

234
吴王夫差盉

春秋晚期
高27.8厘米,口径11.7厘米,腹径24.9厘米 重4.32公斤。

ZT
              扁圆形腹,小口直唇,平顶盖,盖沿下折与器口形成子母口,盖上有活链与提梁相连,流作上昂的龙首形,龙有尖角,颈饰鳞纹,龙的额顶还有一个小龙逶迤而下。提梁是用失蜡法铸成,由无数条躯体相纠的龙组成一条透雕的俯首弓背的龙形提梁,后有龙尾卷曲脊背上还有镂空的脊饰。外底有三条兽蹄足。盖沿饰龙纹,盖面和器腹饰细密规整的变形蟠蛇纹,以三条突起的绳纹间隔。整个器型极为规整优美 古朴典雅,堪称中国春秋晚期青铜铸造的上乘之作。
         肩部有铭文12字  铭文释文为□(吴)王夫□(差)吴金□(铸)女子之器吉。
         盉,通说为盛酒器和盛水器。流行于商代至战国,主要用途是盛水以调酒。基本造型为圆腹,带盖,前有流,下设三足或四足。商周时期,盉口大,腹深,流直,多作分档式袋足或柱形足,商代足则多做成空心。春秋战国时,盉口变小,腹部扁圆,流往往做成弯曲的鸟头或兽头状,蹄形足较为常见,有的蹄形足做成动物形象。许多盉还加上弯曲的提梁,并用环索连结盉盖与提梁,造型轻盈秀巧。
        关于盉的用途其实也是争论不止,王国维的《说盉》:“盉乃和水于酒之器,所以节酒之厚薄者也。”“盉之为用,在受尊中之酒与玄酒和之而注之于爵。”郭沫若《长安县张家坡铜器群铭文汇释》:“金文盉从禾者,乃像意兼谐声。故如《季良父盉》,字像以手持麦秆以吸酒。”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盉,调味也。”即是用于调和酒味浓淡的器物,为调酒器,而非一般的盛酒器。但同时考古资料表明盉又常与盘配合使用,有研究者认为应为水器。究竟属何类抑或二者兼有,目前学术界仍有不同意见。


                                         争霸传奇 千古浪漫的见证——吴王夫差盉

             今天史学界普遍认为,春秋晚期的吴越争霸之战,最后的胜者越王勾践是大英雄,而那位曾经的大赢家吴王夫差也同样是大英雄。而夫差与西施的浪漫传说,在我国民间更加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2500年时光过去了,上海博物馆就收藏有这样一件迄今为止唯一能把夫差和美女西施联系到一起的传世国宝,这就是“吴王夫差盉”。尽管这次没有拍摄,还是把笔者去年十月在上博拍摄的“吴王夫差盉”照片整理上来请大家欣赏。
        作为上博青铜馆重宝之一,春秋晚期的“吴王夫差盉”——是吴王夫差为一平民女子铸造的青铜盉,它见证了夫差与一位平民女子的爱情故事。
      “吴王夫差盉”,通体上下由龙纹装饰,表现了它出身高贵,应该是春秋时期的宫廷礼器。盉的顶上有盖,盖上有系,套在链上的一端,另一端与提梁上的小系相接。盉上刻有一句铭文——“吾王夫差吴金铸女子之器吉”,它不仅标志着此盉的身份,更揭示了2500多年前这位君王的一段情感故事。
        铭文“吾王夫差”即“吴王夫差”;“吴金”是指最好最珍贵的金属。其大意是吴王夫差用诸侯敬献的青铜,为一位女子铸造了这件盉。
        迄今为止已发现的吴王夫差遗物有20多件,但大多是戈、剑一类兵器,而这青铜盉是吴王夫差惟一的一件青铜酒器。“吴王夫差盉”由香港有名的实业家何鸿章先生个人出资,从一位香港商人处购得,并于1995年底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猜测——神秘女子或许就是西施

      “吴王夫差盉”的铭文上,提到此盉与一女子有关,那么这位神秘的女子会是谁呢?
       要解“吴王夫差盉”上铭文中的“女子”,又须从盉的铸造原因和用意说起。这只青铜盉意为青铜酒器,是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宫廷用品,为上层贵族所独有,是高贵的象征,有其特殊意义,只有在祭祀或隆重的庆典活动中才能使用。在当时的贵族社会中,等级森严,君王所赐任何礼品必须在铭文中表明姓氏。平民百姓没有姓氏,为女子铸造青铜器,其对象应该是母亲、妻子、女儿或姐妹,上面必定刻有姓氏,在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青铜器上,无一例外地刻有姓氏就说明了这一点。
       事实明白无误地表明,这件青铜器为一女子所造,上面没有姓氏,恰好印证众多考古专家的推论:吴王夫差衷心爱慕的女人来自民间,绝不是王家贵族。
       据载1980年苏州枫桥狮子山出土了一件“盉”,其造型与上海博物馆的吴王夫差盉如出一辙,仅比夫差盉低2.6厘米,此盉的肩上铸有“楚叔之孙途为之盉”8字篆文,这8字篆文就有盉主人的姓氏,而夫差盉没有姓氏,更确证了吴王夫差为平民女子铸盉无疑。而那女子,或许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西施姑娘!


235
吴王夫差盉

ZT
                                             吴王夫差盉:葬心之恋

               感人至深的传奇,往往是一半沉埋入土,一半飘渺云端。行走在世事红尘中的人群,在浸透名利,经营,灾病,情殇,烦闷这五毒之后,偶尔驻足,俯而挖地三尺,可见碧血佳城,玉骨委沙,一段风流破尘而出;仰望碧落千寻,可觅落魄精魂,一灵如石,任沧海桑田,千年如初。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风吟月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仿,此身虽灭性长存。
               很喜欢仙四的那首蝴蝶纹身,里面有一句歌词久久缠绵唇上:蝴蝶缱绻在你我身上翩翩飞舞,过往如烟在你我眼中渐渐模糊。
               过往如烟在你我眼中渐渐模糊。时间的沙翻腾生生世世的浪,驻足的每一寸土地在千百年前都有一个古老而美丽的名字。那么,某一日,尘沙褪尽,因着某一种宿命,一尊青铜器从冗长冗长的旧梦中醒来,不知道它周身斑驳的杂纹是不是泪滴。

              吴王夫差盉。

            一代从辉煌到骤然苍白的雄主,一生唯一留下的实物。

             为一个女子而造。西施。

             盉,是当时的酒器。可见这尊青铜是用来贮酒的。它周身圆润,盉柄精致繁复,古拙中渗透时代的大气和错采镂金的美学理念,盉盖上有铭文,这是一圈并不难辨认的铭文,铭文见证着这尊青铜的身份,以及那个传奇。
            吴王夫差吴金铸女子之器吉。
            吴金,是春秋最贵重的金属,女子,由于她来自民间,所以要隐去她的名字。王者至尊的吴金,万人顶礼的大王,和一位隐姓埋名于青史中只留下西施这个沉鱼幻梦的平凡女子。红颜出水,其力量之大可以沉鱼,亦可使王者之尊吴金之贵皆如粪土,那是怎样的一种力量。当江山消隐在秋波撩人中,生命真正变为私有,参悟了纷争与讨伐皆是无味,唯此一渔一樵红袖添香方是生命化境,究竟算不算颓废志浅?
           商纣自焚,夫差落败,李煜仰药,这样的结果不是不能避免,只是他们都逃离了宿命赋予的天职,而以一个真实的人的方式存活于世。
           这是现实不容许的抉择,这是千夫所指遗臭万年的抉择,但是他们这样抉择了,不能不说他们保留了作为人的高贵尊严,那就是最初始的选择的权利。
          夫差选择了西施。我宁可相信在夫差姑苏台自刎之后西施是被丢弃入水,也不愿相信那个泛舟湖上共同归隐的传说。我宁可相信西施是个聪明面孔笨肚肠的美丽痴情傻女人,也不愿相信她是冷酷版的王佳芝瞬间忘掉多年情,如果和范蠡双宿双飞确有其事,那么我为这个女人感到悲哀。
          就像我为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感到悲哀一样。
          而迷离悲情的葬心之恋,只有夫差和凯撒知道,只有这个沾染过胭脂血英雄泪的盉知道,现在它放在上海博物馆的青铜馆里面,独自在古磬清响中吟唱着着谁听不懂的诔文。

          葬心之恋,无人知晓。而茫茫今生——

     他是谁?

     她是谁?


236
吴王夫差盉(局部特写)


ZT
                 有机会到过上海博物馆贵宾接待室的人,很多都会对这座位于地下,却有着自然风光的轩大感兴趣。而说起它的名字“何东轩”,就要和一个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的英国  
家族联系在一起。
        何东(1862-1956)是一位有中国血统的英国人,他的英文名字是罗伯特·何东,中文名叫何晓生,是一位银行家,早先曾同香港恒生银行创办人共同创办中国金银交易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何东增加了对上海的投资。成为上海多家公司的股东,同时还是房地产巨商,如今的大名路、塘沽路、南浔路、峨嵋路一带的房地产,几乎全是何东的产业。1941年12月14日,在一次日本飞机对香港狂轰滥炸时,何东的双腿被炸断,这样一个不幸事件使何东家族的命运和中国的命运更深地联系在一起。
        装潢“何东轩”的用款是何东的孙子何鸿章捐献的。
        何鸿章的弟弟何鸿卿是一位玉器收藏家,对玉器研究用功颇深,经常到上海博物馆看玉器,是博物馆的老朋友,玉器陈列馆就是何鸿卿捐款建造,因之命名为“何鸿卿玉器陈列馆”。
        看到何鸿卿为上海博物馆捐款,何鸿章情系中国,也想为上海博物馆献上一份力量。但是他和上海博物馆并不熟悉。但他的朋友唐小裕是博物馆的老朋友。
       上海博物馆汪庆正从唐小裕那里得到何鸿章要捐款的信息后,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真诚。一九九四年秋,上海博物馆为何鸿章祝寿,做了一个大的霓虹灯寿字,并送了一个老寿星,请了他在上海的老朋友,把他介绍给上海文物界。
       从何鸿章的祖父起,何东家族就喜欢收藏,当年他祖父收藏的许多美术作品中就有包括朗世宁等一批名家在内的作品,这些绘画都是清代宫廷和香港民俗与发展的宝贵记录,祖父何晓生曾专此编辑成《何东藏画》出版。祖父旧时得康有为贺寿的书法立轴、张学良的亲笔信等许多记载着历史遗事的物件,也成了何东家族宝贵的收藏和纪念品。在这种环境感染下长大的何鸿章,家中依旧保存着许多艺术作品,从墙上的书法绘画到桌上的艺术摆设,都流露出中华文化对他家族及他本人的深深影响。所以,何鸿章先生很关心中国的文博事业,和上海文物界的朋友见面相识,他感到是件非常高兴的事。
       要奉献,机会总会有的。
       一天,原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在香港的文物市场上看到一件古代用来调和酒浓度的青铜器盉。此盉小口直沿,上有一个扁平的盖,盖上有系,套在链的一端,另一端与提梁上的小系相接。提梁设计为龙形,龙体中空,龙背有镂空的浮雕,以蟠龙的脊梁为装饰,中间一段不作装饰,便于提携。盉的腹部是扁圆形,靠近龙梁的一侧是一个短而曲折的龙头流,头有尖角,胫部饰鳞瓣,另一端有上翘的龙尾,龙尾的腹部饰有相同于龙梁脊饰的浮雕蟠龙。盉的底部设有三个兽足,足饰为变形的兽面纹,整体造型极为规整。
       作为青铜器专家的马承源,一眼就看出这个盉属于春秋晚期的南方器,不是新出土的,而是在世上流传多年。他捧起来细看,盉的肩上近口处有一周铭文:“敔王夫差吴金铸女子之器吉”十二个字,他极为兴奋,断定是吴王夫差的东西。不及细究,就决定购买下来。
       一谈价钱,却遇到了问题。经过双方的讨价还价,最后以一百二十万元港币成交。这时已近岁尾,马承源清楚地知道,上博的钱当年已经用完了,这一百二十万元的港币是能随便弄到的吗?虽然如此,马承源还是说服老板,请他把盉带来上海。虽然连定金也没付,但老板还是遵守诺言,把盉带到上海,但有一个条件,款子要在半个月的时间内付清,否则他要把盉带回香港。
        回到上海,马承源把这个情况告知汪庆正,虽说都在为钱的事摇头,但这件东西不能不买,于是就想办法筹钱。香港一再催款,马承源一再保证:半个月内钱不到,我们保证把东西送回去。他嘴上虽然是这样说,可他心中怎能舍得到手的东西再放掉。
       已经到第十天了,钱还没有落实。全博物馆的人都心急如焚。正在这时,何鸿章打来电话:“有人告诉我,上海博物馆想买一件非常好的青铜器,但没有钱,我可以买吗?”  “我们买不起,你当然可以买,你买了以后可以放在我们这里,这件东西个人保管没有意思,在博物馆陈列最好。”马承源说。
      一个不直接说买了捐给博物馆,一个也不直接说想要他买了再捐献,只是借来陈列。其实双方心中想要说的是什么,彼此心中都很清楚。
        后来谈到付款日期,何鸿章知道时日无多就向马承源要了古玩店老板的电话和地址,并表示他能出这个价。马承源把情况说了之后,又补充道:“这件东西就在上海。” “好,我一定解决这个问题。”何鸿章很果断,毫不拖泥带水。
      过了半个小时,何鸿章又打电话来问:“马馆长,是不是一百二十万元港币,你说清楚。” “是。”马承源答道。“古玩商就在我办公室,我马上签支票给他。”何鸿章说。
       没几天,古玩商就把发票寄到上海。 何鸿章也决定把吴王夫差盉捐赠给上海博物馆,并说:“这么重要的文物,还是留在上海好,这样吴王就定居在上海了。” 在捐献仪式上,何鸿章的夫人亲自为吴王夫差盉揭开红色的布幕,他在捐赠仪式上说:“今天,二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吴王夫差的青铜器'完璧归赵’。我能够把这样一件稀世珍物亲自送还给中国,感到十分荣幸。”
        这位香港著名的实业家面对中央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广播电台及报社众多记者的摄像机镜头和话筒说:“我认为,是中国的东西,就应该属于中国,吴王夫差青铜器应该物归原主,如果我祖父或父亲在世,一定也会这样做。”


延伸阅读:

夫差盉是送给西施的爱情信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2:39:21 | 只看该作者

237
远处的背景是遥遥呼应的牺尊和吴王夫差盉,而前面这座精美异常的青铜重器又是何来历,竟然能霸气而孤独的位居这展厅中央呢?


238
莲瓣盖龙纹壶

春秋中期 (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 - 前6世纪上半叶)
透雕莲瓣壶盖,颈部一对象形耳,壶身数层饰龙纹,圈足也采用透雕手法。光影之下显现华美奇幻的色彩,不可多得的一件精致的作品。


239
莲瓣盖龙纹壶(局部特写)



240
莲瓣盖龙纹壶(局部特写)


241
莲瓣盖龙纹壶(局部特写)



242
莲瓣盖龙纹壶(局部特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2:43: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玉人 于 2014-3-31 12:52 编辑

243
镶嵌狩猎纹豆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高20.7厘米,口径17.5厘米,底径11.1厘米
1923年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


            豆是一种盛食器。盖、器扣合似球形,下承短柄圈足。由于这件器物采用镶嵌工艺来表现狩猎的场面,故被命名为镶嵌狩猎画像纹豆。
            镶嵌狩猎纹豆浅盖如盘,可却置为食具,半环形腹,两侧置环行耳,短柄圈足。器和盖各饰狩猎画像两组,用红铜镶嵌,描绘巨兽中箭,各种禽兽飞跃奔走,而猎人处于兽群之中勇武行猎的情景。整个图象结构基本上改变了商周以来的模式,成为战国画像艺术发展的先驱。
           这件器物镶嵌技术成熟,打磨精细,纹饰满布全器,无论是猎人还是各种野兽,均栩栩如生。镶嵌工艺大约出现在夏代晚期,春秋战国时大量运用。早期的镶嵌材料主要是绿松石,到春秋战国时期,镶嵌所用材料大为丰富,金、银、红铜等均成为镶嵌的材料。



244
镶嵌狩猎纹豆(局部特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9#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2:45:54 | 只看该作者

245
透雕蟠龙纹豆

春秋晚期 (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高21.9厘米,口径16厘米,底径10.1厘米 重1.5公斤
直口,设高盖,顶部有镂空抓手,直腹圆底,下置短柄,底部侈大,腹两侧设环耳。盖及腹底设微缩的卷龙纹,抓手及短柄的底部设透雕的交龙纹,抓手有二十二尾龙相缠绕,纹饰细致,构思精巧。



246
透雕蟠龙纹豆(局部特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2:53:35 | 只看该作者

247
镶嵌几何纹豆(2件/组)


战国早期
高26厘米,口径13.2厘米,底径9.3/9.4厘米 重2.4/2.585公斤
器、盖、长柄和底盘皆饰繁密的几何纹,并以绿松石镶嵌之。现今大部分脱落。
             青铜器上的几何纹饰是一些点、线、圈、角的集合。几何纹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纹饰。几何纹亦是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纹饰形式,在春秋战国之际用作主体纹饰已屡见不鲜。
             豆是盛食器,专备盛放腌菜、肉酱等和味品的器皿。青铜豆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也是青铜礼器中的一种重要器物,常以偶数出现,故有“鼎俎奇而笾豆偶”的说法。




248
镶嵌几何纹豆(局部特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3 18:04 , Processed in 0.06453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