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玉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馆藏] 上海博物馆闻名遐迩的重要文物陈列-青铜器

[复制链接]
121#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10:03 | 只看该作者

268
者减钟

春秋晚期
高28.8厘米 鼓间11.5厘米 铣间15.2厘米 重6.15千克
传1761年江西临江县出土
钟为合瓦形。雨饰叶形纹和卷龙纹,旋饰蝉纹一周,干饰云纹,舞部和篆部皆饰卷龙纹。枚作两层圆台形,鼓部中央是六条龙纹,龙体折曲成矩形,两侧各伸出三个龙首向上翘起。这种龙纹样式十分的少见。江苏邳州九女墩2号春秋墓出土吴国的□巢钟也装饰有这种龙纹。由此可见,这应该是吴国青铜文化极富特点的一种纹饰。
           钲及两铣铸铭文四行二十八字:“唯正月初吉丁亥,攻吴王皮□(然)之子者减自【作】X(谣)钟,子子孙孙,永保用之”。
           其中“作”字漏铸。铭文中的皮然,即吴王毕轸。《史记·吴太伯世家》:“颇高卒,子句毕立。”
           司马贞《索隐》引谯周《古史考》作“毕轸”。者减钟是现存吴国最早的青铜器。《者减钟》铭文是现存最早的吴国金文材料.


269
蟠(交)龙纹钟

战国早期
高54.7厘米, 重15.15公斤
自上海冶炼厂废铜中拣选所得
  甬呈八棱形,中空而不通腔,此钟最为特殊之处,是在钟的内腔壁和舞底均充满纹饰,而且比钟表面的纹饰更为精细繁密,这在战国时代是极为罕见的。


270
龙纹鎛

春秋中期



271
龙纹鎛(背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11:21 | 只看该作者

272
蔡公子加戈

春秋晚期
长22.5cm 重0.29kg
胡部铸铭文2行6字,蔡公子 加之用。铭文为错金鸟书,字体秀丽。



273
曲胡戈

战国晚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前221年)

274
透雕云纹戈

战国早期





275
本组更新期的兵器“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11:54 | 只看该作者

276
吴王光剑

春秋晚期
总长77.3厘米,剑格宽4.8厘米,剑体长65厘米,重1公斤
安徽南陵县出土文物

ZT
           为春秋时期吴国君至光所用。因为剑上铭文记载它是吴王光(即吴王阖闾hélǚ)使用的剑,故而得名。茎为圆柱形,有二道环棱形箍。剑身有脊。近腊处有两行阴刻篆字铭文:“攻吾王光自乍(作),用剑以战戍人。”
           吴王光剑剑身修长,锋锐极佳。春秋战国时期,征战不断,促成了兵器铸造业的大发展。兵器的产量、质量均有大幅提高。当时的吴与越都是铸剑名邦,兵器质量精纯,装饰华丽,行销天下,历来为后人所称道。吴王光剑铭文字体称为鸟虫书,这是一种鸟形或虫形的艺术字体。春秋中晚期以后这种字体常常作为青铜装饰的一部分而在楚与吴越地区流行。
           吴王光即吴王阖闾,又作阖庐,姓姬,名光,吴王诸樊之子,故又称“公子光”。春秋末期吴国国君,公元前514至前496年在位,为“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515年,因王位继承问题,公子光以庆贺吴王僚伐楚班师设宴招待。勇士专诸将剑藏在鱼腹中,趁上菜之机刺杀了吴王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专诸刺王僚”故事,公子光夺得吴国王位,史称“吴王阖闾”。
        阖闾上台后即开始实施强国富民振兴计划。他广泛搜罗人才,任贤使能,召伍子胥为行人,以伯喜否为大夫,共谋国事。经伍子胥推荐,阖闾亲自召见军事家孙武,孙武献出了自己的军事著作兵法13篇。当时正是吴国振兴霸业之机,阖闾读了很感兴趣,拜孙为将军。他还命令伍子胥选择都城地址,建造国都“阖闾大城”。并在全国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鼓励政策,施恩行惠,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使吴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得到了增强。
         阖闾九年(前506),吴王阖闾率师会蔡、唐之师伐楚,五战五捷,大败楚军,进入楚国国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翌年,越国君主允常率师进攻吴国,阖闾亲自出征,大败越军。阖闾十一年,吴师再次伐楚,迫使楚国迁都于鄀(今湖北宜城东南)。从此,吴国威振中华。阖闾十九年(前496),吴王阎闾兴师伐越,两军在今嘉兴南交战,越大夫灵姑浮以戈击阖闾,斩落阖闾大趾。阖闾被迫还师,死于陉,后葬苏州虎丘山。
           剑是我国古代随身佩带的格斗兵器。当时的吴越造剑,一枝独秀,负有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12:22 | 只看该作者

277
上:  矛(木护夹)  战国晩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 - 前221年)
下:兽面纹矛- 菱形纹矛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 前476年)

ZT
         矛:用于冲刺的兵器。矛体分锋刃和骹两部分。锋又分前锋和两翼;骹为插入木柄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12:44 | 只看该作者

278
吴王夫差鉴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高45厘米,口径73厘米、重45公斤。
鉴是一种水器,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时也用来盛冰。这件鉴大口平底,器腹两侧有虎头状兽耳,耳上饰兽面纹,兽的额顶又饰一高出器口的长鼻兽。另两侧装饰了立体的卷尾双角龙,两条龙攀缘器壁,咬住鉴口,炯炯有神的双目窥探鉴内,作探水状,非常形象生动。除了立体的双龙,鉴的口沿、腹部均饰繁密的交龙纹。这种体躯交缠、盘旋的龙纹,盛行于春秋战国之际。
           器内壁有铭文两行十三字,记吴王夫差用青铜作此鉴,为吴王夫差宫廷中御用之物。


279
吴王夫差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6#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13:14 | 只看该作者


280
吕黛钟 (10件/组)

春秋晚期
高24.5-44.3cm,重2.59-9kg
19世纪下半叶山西荣河县后土祠村出土
吕黛钟为甬钟,甬上饰三角纹和蟠龙纹,旋饰斜角雷纹和火纹,舞部饰蟠龙纹,篆饰雷纹,鼓部是倒置的兽面纹。鼓正面两侧铸铭文九行八十六字,各器自成一篇,文句完全相同。
    吕黛钟久经流传,历见著录,传世共13枚,上海博物馆经多年收藏,共收集10枚,台北故宫和大英博物馆各有一枚,还有一枚在德国。
     其中一、二、四、八四枚为李荫轩先生和邱辉女士捐




281
吕黛钟(局部特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14:13 | 只看该作者

第六篇: 边远地区的青铜艺术

    东周、秦汉时期,边远地区各族的青铜文化获得长足发展。南方的越族,西方的巴、蜀族,西南夷诸族以及北方的匈奴族均有成熟的青铜铸造业。所铸青铜器深受中原青铜艺术的影响。同时,强烈体现出本民族的风格和特色。

282
兽面纹龙流盉

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前6世纪上半叶)
口径约14.8厘米, 高30.1厘米,长39.2厘米

ZT
              盉为调酒器。口部作钝三角形,直颈,袋腹,下有三柱足。流为龙形,流口作龙首,龙形鋬。盖顶为一条蟠旋的龙,龙首昂起。盖边、颈侧均有一环钮,应有短链相连。盖缘、颈部饰龙纹,肩饰斜角雷纹,腹饰兽面纹,配置以龙纹、鸟纹。此盉器型、纹饰仿效中原地区青铜盉,但纹饰结构的特征表明它是一件南方越族青铜文化的产物。这是春秋中期南方的越族人模仿西周盉并加以创造的杰作。相似的一件青铜盉在广东信谊出土。
        从前这件器物被看成是中原地区的青铜器,随着近年来南方地区青铜器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件器物所具有的南方地区青铜器的特点被不断认识。从纹饰而言,这件器物上的兽面纹与中原商代晚期与西周早期的兽面纹就大相径庭,与中原地区西周晚期的兽面纹也不相同。兽面纹除目与耳外由尾端螺旋形外突的线条构成,类似于雷纹,是一种南方特色的装饰。


283
兽面纹龙流盉


284
兽面纹龙流盉



285
兽面纹龙流盉(局部特写)


286
兽面纹龙流盉(局部特写)





287
兽面纹龙流盉(局部特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14:45 | 只看该作者

288
三鸠鬲

春秋早期 公元前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15:13 | 只看该作者

289
变形龙纹鼎

春秋晚期 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290
火龙纹鼎

春秋晚期 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0#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15:58 | 只看该作者

291
镶嵌棘刺纹尊


春秋晚期 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ZT
                 青铜,是指红铜和其它化学元素的合金,如铜与锡的合金为锡青铜;铜与铅的合金为铅青铜;其它还有铅锡青铜、镍青铜、磷青铜等等。在人类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使用青铜兵器、礼器和工具的时代,被称为青铜时代。中国的青铜时代大约从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形成,在商代的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的冶铸业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已经达到了高峰。随着冶炼技术不断进步,青铜材料被广泛地运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
         在当时的社会礼制中,青铜礼器是贵族世家的标志,是庙堂祭祀不可缺少的宝器,礼器使用的多少,直接体现贵族世家等级上下尊卑的象征。同时,贵族们又根据用途和礼制上的要求将青铜器制作成各种不同的器形,青铜尊就是诸多青铜礼器中的一种。青铜尊是一种高体的大型或中型的容酒器物。金文中称礼器为尊彝,尊彝是祭祀礼器的共用名,是指一组祭器,而不是指某种礼器的专用名。尊彝有尊象和彝象之分,尊象双手奉酉形,彝象双手献沥血的鸡,乃所谓尊酒奉鸡牲祭祀之意。在古代,诸凡酒器食器之类的青铜器物,金文中泛称为尊彝。现在所称的尊,是约定俗成,乃沿用宋人的定名。
              棘刺纹在吴越青铜器中具有典型性,如上海淞江凤凰山出土的镶嵌棘刺纹尊,江苏武进淹城、丹阳、安徽屯溪、浙江绍兴均有出土。其铸造工艺是先制绳纹;在器腹外范内壁划出几何纹图案,在待埋绳索处,用工具挖出凹槽。依据凹槽长度埋入浸满范料泥浆的绳索,阴干后升温至800℃左右,此时所埋绳索已焚毁,范上留下绳索的痕迹。然后沿绳纹周边用薄刀刃刻出细密的几何纹。在双线Z字形几何纹的八个点和绳纹的起、终端处用针尖的刀椎刺垂直线条,以此布局成棘刺纹。
        按尊的形体区分;可分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鸟兽尊等三类。1、有肩大口尊的器形,初始当与陶质或原始青瓷的大口尊有关,多为商代的器物;2、大口筒形尊或称觚形尊,其变化式样,在商代晚期后段到西周早期乃至中期,比较流行,至春秋晚期又有短暂的出现;3、鸟兽尊或称牺尊,狭义的为牛形,盛酒祭器。一说牺又读“莎”,即纹饰的意思。这样,牺尊可以理解为有纹饰的尊。因鸟兽尊的造型具有雕塑特点,所以同类的形状也并不一致,按形象归类,有象、犀、牛、羊、虎、豕、驹、怪兽、鸷尊、凫尊等尊形。综上所说镶嵌棘刺纹尊应属第二类——大口筒形尊,是一种粗体筒形宽鼓腹式的尊,是甚粗觚形鼓腹尊的变体,春秋晚期在吴越地区较为流行。



292
兽面纹卣


春秋早期 公元前770年-前7世纪上半叶





293
变形龙纹盂


春秋晚期 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3 18:01 , Processed in 0.06020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