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玉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馆藏] 上海博物馆闻名遐迩的重要文物陈列-青铜器

[复制链接]
141#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23:21 | 只看该作者

326
虎纹钟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327
兽面纹戈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顾恺时先生,成言嘉女士捐赠


328
虎纹戈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329
*立立采戈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330
兽面纹斧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331
兽面纹臿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24:01 | 只看该作者

332
手心纹剑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333


334
女跽坐俑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1956年云南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335
蛇首叉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1956年云南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336
豹纽矛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1956年云南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337
双濑捕鱼矛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1956年云南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24:36 | 只看该作者

338
鎏金斗兽饰件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1956年云南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339
虎背牛饰件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1956年云南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340
牛首饰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1956年云南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341
透雕猴边镶嵌腰带饰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1956年云南晋宁县石寨山出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25:24 | 只看该作者

342
铜鼓
  铜鼓是用于祭祀、战阵、集会和隨葬的乐器,并为日常娱乐和贮藏财资之用,有多种类型、主要行用于西南和今两广地区。造型设计合理,铸造工艺精湛,太阳纹、云雷纹等纹样简朴粗犷,立体蛙的装饰反映了人们的习尚和愿望。





343
铜鼓(局部特写)



344
蛙饰鼓

南北朝(公元420年-589年)

ZT
                  铜鼓是中国南方濮、越人创造的一种打击乐器。是中国艺术宝库中之瑰宝。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多,分布量最广。最初铜鼓是作饮器之用(即釜),后才演变为敲击乐器。不管铜鼓派何用途,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欣赏品,其融注着骆越人审美意识的属性始终不变。铜鼓的外形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造型艺术。无底腹空,腰曲胸鼓,给人以稳重饱满之感。鼓面为重点装饰部分,中心常配以太阳纹,外围则以晕圈装饰,与鼓边接近的圈带上铸着精美的圆雕装饰物,最多的是青蛙,其次有骑士、牛橇、龟、鸟等。造型夸张、雄强、有力、庄重耐看。鼓胸、鼓腰也配有许多具有浓郁装饰性的绘画图案。鼓足则空留素底,造成一种疏密、虚实相间,相得益彰的效果。这些图像都在模坯上用镂刻或压印技术制作而成,采用线地浮雕的技法,画像传神简洁,线条刚劲有力。画像纹饰大抵分物像纹饰、图案纹饰两类。物像纹饰有太阳纹、翔鹭纹、鹿纹、龙舟竞渡纹和羽人舞蹈纹等;图案纹饰有云雷纹、圆圈纹、钱纹和席纹等。这些图像纹饰往往以重复或轮换的形象、构图出现,产生强烈的整体艺术效果,表现出合理的装饰布局。鼓胸装饰带的图像有长卷形式,而鼓腰装饰带的图案则是独立成篇,循环往复。鼓按形状、装饰的差异分为8种类型,不同类型的铜鼓有不同风格的纹饰。大体来说,冷水型鼓面复杂并有圆雕装饰,物像纹样抽象化;北流型铜鼓纹样繁褥器重;石寨型铜鼓造型写实精美。铜鼓上的各种图饰,都是古老骆越人熟悉的事物。一方面表现了他们的生活场景,一方面表现了他们的独特审美意识,富有很强的浪漫气息,也显示了他们战胜自然的信心



345
蛙饰鼓

南北朝(公元420年-589年)
远古百越人对自己居住环境中的狂风暴雨,洪水泛滥,以及天旱酷热,禾苗枯槁,这种危及自己生存和生产的旱、涝的现象无法解释,自然就把接触的动物、植物拿来作为与异己的自然抗争的武器。
         在科学技术极其落后的情况下,先民注意到青蛙的鸣叫声与风雨有着很大关系,通过“青蛙叫,暴雨到”的现象和两栖生存的能力,认为青蛙是能呼风唤雨、驾驭洪水的神灵物,能给人传递风雨的信息;每年春天,青蛙叫时播种季节到了。青蛙的这种“能力”,先民便对它产生了恐惧和崇拜,“恐惧创造神”。青蛙成了百越先民们的氏族图腾崇拜的偶像。  
         在古人的眼里,青蛙是他们的保护神,是能够呼风唤雨,抵驭洪水,保护农田的精灵,先民们便敬奉和祈祷神力无比的蛙神。人们不能摆脱自然旱涝的影响,而仅仅依靠蛙图腾的血缘依关系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百越人们的心理要求,他们需要更深层次的寄托,因而他们把蛙神形象具体化,把蛙神崇拜偶象化。


346
蛙饰鼓(局部特写)



347
蛙饰鼓

东汉(公元25年-220年)
蛙纹铜鼓综合了蛙和铜鼓崇拜中心的多层信仰:代表对阳光渴求和仰慕的太阳纹、代表雨水和子孙繁旺的蛙纹、代表世世代代需以保护的铜鼓本身,这样一面静止的铜鼓便代表了多方面的祈求。而人和铜鼓结合而产生的灵动感应更是生动地描述了自己的期望,喧腾的锣鼓声是蛙鸣的呼风唤雨,人的欢歌乐舞和激昂的铜鼓声达到了神性与人灵的统一,人们在极度的亢奋和虔诚中,相信自己对神的顶膜礼拜可以通过锣鼓为神所知,从而得到神的庇护。
         蛙神铜鼓是蛙神崇拜和铜鼓崇拜不落痕迹的融合,蛙是鼓的神灵,鼓是蛙的寄身,两者共同支 持着百越先民的心理。蛙纹铜鼓揭示了百越先民的社会生活及精神世界,追溯了蛙神崇拜的起源、发展、演变、轨迹,纪录下百越族各部落融合的历史烙印。  
        蛙纹铜鼓形式多种多样,制作极为精美。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乐器门》曰:“广西土中铜鼓,耕者屡得之,:其制正圆,曲其腰,状若烘蓝,又类宣座,面有五蟾分踞其上,蟾皆果蹲,一大一小相负也。”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有云:“铜鼓,古蛮人所用,南边土中时有掘得者……满鼓皆细花纹,极工致,四角有小蟾蜍,两人异行,以手柑之,声全似鼓。”明代邝露亦有“锦纹精古,翡翠焕发,鼓面环绕作蛙龟十数,昂着欲跳”的描述。蛙纹铜鼓的蛙纹都是立体昂首蹲坐式,造型巧夺天工,这些铜鼓沉淀了百越先民的智慧和才华;也沉淀了崇蛙之情。


348
蛙饰鼓(局部特写)



349
鸟纹鼓

西汉(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350
鸟兽纹鼓

西汉(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26:06 | 只看该作者

第七篇:中国青铜器的冶铸技术

       中国青铜手工业的采矿、冶炼和铸造技术达到很高水平,青铜是金属冶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铜、锡、铅的成分配比臻于完善,石范、陶范、金属范等范铸方法先后出现,以陶质块范法的发展最为充分。陶范的选料配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渐趋熟练,复合金属合铸显示出已能巧妙地运用合金配比,镶嵌、鎏金等装饰技术使器表精丽多彩。毋需分范的失蜡法是青铜铸造的一大进步,西汉透光镜的特殊效果,折射出青铜工艺的余辉。

351
铜矿石的开采和冶炼

  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因呈青灰色,故得名。用青铜铸造的各种器物,则叫青铜器。
  青铜冶炼过程:
  1) 选矿:在石料中寻找和挑选杂质少,铜质好的铜矿石,以备熔炼。
  2) 初炼:将选择好的铜矿石进行破碎,然后与染剂木炭一起放入坩埚或炼炉内,点火熔炼, 待铜矿石溶化后将汁液倒出,并去炼渣,铜液凝固后,便得到粗铜。
  3) 提炼:把粗铜再放入坩埚或熔炉内,进行提炼,经过提炼后,杂质更少,铜质更纯净。 如果要铸造社么器物,则根据器物种类的不同,加一定比例的锡。



352
陶范铸造、叠铸和金属范铸造

ZT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有块范法和失蜡法两种基本的方法,此外还有分铸法、焊接法等工艺。

一、块范法
       块范法或称土范法,是商周先民最先采用的,是整个青铜时代中应用最广泛的青铜器铸造法。其法步骤如下:

1 .制模
      模也称为母范、作模。其原料可选用陶、木、竹、骨、石等质料,而已经铸好的青铜器也可用作模型。具体选用何种质料要由铸件的几何形状而定,并要考虑花纹雕刻与拨塑的方便。一般说来,形状细长扁平的刀、削的模,可以用竹、木削制而成;较小的鸟兽动物形体可以用骨、石雕刻为模;对于形状厚重、比较大的鼎、彝诸器,则可以选用陶土为模,以便拨塑。

2 .制范
       制范要选用和制备适当的泥料,其主要成分是泥土和沙。用泥料敷在模型外面,脱出用来形成铸件外廓的铸型组成部分,在铸造工艺上称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数块,以便从模上脱下;除了外范,还要用泥料制一个体积与容器内腔相当的范,通常称为芯,或者称为心型、内范;然后使内外范套合,中间的空隙叫做型腔,其间隔距离就是所铸器物的厚度。  
           一般说来,用来做外范的泥料中,泥土(最好选择粘土)含量大些,用来做芯的泥料则要含砂量大些,颗粒较粗些。范的泥土备制极细致。采集好的泥土要经过晾晒、破碎、分筛、混匀,并加入符合一定比例的水分,将之和成软硬适度的泥土,再经过反复摔打、揉搓,其间还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浸润,使之定性。这样做好的泥料在翻范时才能得心应手。
制范的过程中,在掌握好调配泥料含水量的同时,还必须混有其他的东西,比如草木屑、草料、烧土粉、炭末或者其他有机物之类,这是为什么呢?范在成形以后是要经过高温焙烧的,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范因不耐烧变了形状,那么范所塑造的青铜器物也会走了形,而这些在高温下不容易走形的材料加进去之后,可大大减少收缩率来保持器物的原形,并利于透气,避免在塑成后因干燥、焙烧而发生龟裂现象。
       从出土发掘情况来看,陶范最为常见。陶范的泥料泥土的含量可以多一些,其表面还必须细致、坚实,以便在其上雕刻纹饰。泥模在塑成后,要在室温中慢慢干燥,纹饰要在干度适当时雕刻。对于布局严谨、规范整齐的纹饰,一般先在素胎上用色笔起稿之后再进行细致的雕刻,高出器表的花纹则用泥在表面堆塑成形,再在其上雕刻花纹。泥模制成后,必须置入窑内焙烧成陶模才能用来翻范。
       从模上翻范块是范铸造技术的中心环节,要求必须有很高的技艺。对于像刀、戈、镞等较简单的实心器物,二合范就能够应付自如,即只需由模型翻制两个外范。与上述的器物的简单制作相比,制造空心容器的范就显得复杂多了。在翻范以前,一定要先明确了外范的数量及分布状况。现简单地将其制法介绍如下:第一步骤是做外壁。模的表面用范泥堆贴且不留空隙,再用力压紧以求紧密不松散。接下来是做内壁。内壁的做法有三种:第一种是从模型上翻制好外范后,将模型的表面加以刮削,模型即为内芯,所以刮削模型上的厚度即是所铸铜器的厚度;第二种方法用于大型器物,是将模型做成空心的,以其内部为模型制出内芯,并使脱出的芯和底范连成一块,再在底范上铸上器耳;最后一种是利用外范制芯。

3.浇注
       将已完成焙烧且组合好的范趁热浇注,不然就须在临浇注前进行预热。预热的温度以摄氏度400—500℃为佳。预热时要将范芯装配成套,捆紧后用以泥砂或草拌泥糊严实,再入窑高温焙烧。为了防止铜液压力将范涨开和高温引起的范崩,所以焙烧好的型范需埋置于沙(湿沙)坑中并在外加木条箍紧。
范预热准备好后,将熔化的铜液(1100—1200℃为宜)注入浇口。器物要倒着浇,是为了将气孔与铜液中的杂质集中于器底,使器物中上部致密,花纹清晰。浇入铜液时应该掌握好速度,以快而平为宜,直到浇口气孔(范上留有的通气孔)皆充满铜液为止。待铜液凝固冷却后,即可去范、芯,取出铸件。
       一次浇注成完整器形的方法叫“浑铸”、“一次浑铸”或是“整体浇铸”。商周器物多是以此方法铸成的。凡以此方法铸成之器,其表面所遗留的线条是连续的,即每条范线均互相连接。

4.修整
       去掉陶范后的铸件还要经过锤击、锯挫、錾凿等多道工序来进行修整,以消去多余的铜块、毛刺、飞边。只有当一件光润整齐的青铜制品出现时,才算制造完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26:35 | 只看该作者

354
青铜器的合金成分和性能,复合金属技术

ZT
               青铜器合金成分所谓合金,就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经过高温使它们熔合在一起而成为另一种金属,并具备了新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能。合金在铸造方面是属于再创造,而青铜就是合金的首创。
         青铜在一般意义上都是铜与锡的合金,又称为锡青铜。但中国古代许多锡青铜中常常含有少量的铅,这是商周青铜冶铸的一个特点,即降底青铜的熔点。当然,意义不单单在于降低熔点,更重要的一层还在于对合金硬度的需求。中国古代青铜器合金成分的比例,最早见于《考工记》。书中对先秦时代的劳动人民生产实践和经验知识有着独一无二的详细记录,是一本生产技术的档案。《考工记》中记载六种青铜器物中不同含锡量,称之为“六齐”,这六种不同合金的比例是:

钟鼎之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
斧斤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
戈戟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
大刃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
削杀矢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
鉴燧之齐金锡半。

        古时候,人们把铜称之为金,所以《考工记》所记载的金指的就是纯铜。六齐中金和锡的化合,就是锡青铜,同时标明了六类铜器的铜和锡熔合比例。由于科学技术的不发达,古代工匠们对熔融之中的青铜合金不能取样化验,因此金、锡之比是指熔铸之前、下料时的比例,而不是铸成后的成分比例。在熔铸的过程中,铜、锡都会发生一定的氧化反应,而锡氧化的速度尤其快。因此,冷却后青铜的成分比例就很难与下料时的相同了。
        中国古代的青铜合金配比技术十分复杂,反映了青铜器铸造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体现了对金属硬度及韧度的双重追求。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合金配比很有讲究,其早期和晚期青铜器的合金变化差别较大。商代早期的容器主要为锡青铜,这类青铜器含锡量较夏代有所增长,但含量仍属中等;商代后期的容器以含锡量中等偏高、高含量者居多。另外,从这个时期少量的铅铜器来看,其含铅量大多较高。商代后期的武器主要成分为锡青铜。至于这个时期的各类生产工具,已经很少再有用锡青铜制造的了,就算有的话,其含锡量也较高。西周时期锡青铜的含锡量以中等者最为普遍,铅青铜则比较少见了,极少数铅青铜器的含铅量也较高。此外,在这个时期的青铜容器中,锡青铜类已占有一定的比例。
      在青铜时代,由于人们掌握的金属只有铜、锡、铅、金、银等数种,在配制合金时没有新的金属可超出青铜所特有的优越性能,因此只能不断寻求不同的铜锡比例来铸造各种青铜器。


复合金属铸造工艺和表面合金化技术

            中国青铜兵器发展到东周时期,出于诸侯争霸的需要,兵器的形制和制作技术获得重大进步。同时,王公贵族的佩剑之风亦促使了青铜兵器的装饰技术获得重大发展,在青铜兵器上出现了剑首同心圆、错金银、鎏金、镶嵌宝石、亮斑、虎皮斑、精细透雕、火焰纹、菱形纹等多种装饰技术和纹饰,同时还出现了复合金属铸造工艺和表面合金化技术。所谓复合金属铸造工艺,它是不同于二次铸造或三次铸造的一种新工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合金冶炼技术方面的重要创造,其工艺过程大致是先浇铸含铜量高的剑脊,然后再浇铸含锡量高的剑刃。因为铜的熔点高于锡,按熔点高低依次浇铸,既不会使先浇铸部分熔掉,又可将两部分复合为一体,使剑刚柔相济,既坚韧有加又锋利无比。表面合金化,则是一种通过扩散改变基体金属表面层的成分和组织的材料保护技术。在现代机械制造中主要应用铝、铬、硅、钒、锌等表面合金化层或渗层等技术在基体表面形成一种保护层,防止基体金属被腐蚀的一种技术。
            被誉为“中国古代兵器之王”的越王勾践剑,于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时插在木质剑鞘里,出鞘时寒光四射,耀人眼目,锋利无比,令人赞叹不已。越王勾践剑就是一把采用复合金属铸造工艺制作的青铜剑,它的主要成分有铜、锡以及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青铜合金。而剑刃的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代在精密磨床上生产出的产品相媲美。由于其剑身的各个部位作用不同,使铜和锡的比例也不一样。剑脊含铜较多,能使青铜剑韧性良好,不易折断;而刃部含锡量高,硬度大,则会使青铜剑更为锋利。此外,这把剑的含铜量约为80%-83%、含锡量约为16%-17%,还有少量的铅和铁,这可能是原料中本来就含有的杂质。
          此外,考古学家还证明在湖北地区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像越王勾践剑这样千古不锈、湛亮如新的还有多把;但奇怪的是,与青铜剑相比,钢铁剑却更容易锈蚀。迄今出土的、比越王勾践剑时代晚上几百年的西汉铁剑,全部是锈迹斑斑的。越王勾践剑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为什么没有生锈呢?专业人士通过对东周时期一块菱形纹饰剑残段进行分析测试发现:在剑的表面规则地分布着一层厚几十微米的细晶层,该层的成分和组织与基体完全不同,有较好的耐蚀性,能保护基体不受腐蚀。据此,经过工艺筛选,模拟古代可能有的工艺——膏剂涂覆法,成功地复制出了有细晶区的菱形纹饰剑,并参照埋藏条件作加速腐蚀试验,使菱形纹饰由黄白相间变成与古剑相似的黑灰相间的色泽,其成分、结构等亦与古物相似,从而不仅解开了“千古不锈”之谜,同时这也表明我国早在约2500年前已经掌握了一种特殊而精湛的表面合金化技术,使得青铜器表面既产生装饰效果,又具备防腐蚀功能。



355
各种合金的青铜兵器



356
各种合金的青铜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27:05 | 只看该作者

357
透光镜

西汉
圆形,直径7.4厘米,重50克
  镜缘比较宽厚。镜背铸有文字和图样,一面铭文为“内清质以昭明”,另一面铭文为“见日之光,天下大明”。。镜面微凸,既可映照人面,又能在阳光照射下将镜背上的图文完整地映到墙上,仿佛光线从镜背穿透镜体再映射到墙上。经过研究认为,透光这一现象是镜面存在许多微小的凸凹不平的曲率差异所造成。图文处镜面微凹,非图文处镜面微凸。凹处光线会聚,而凸处光线发散,在映象中出现与镜背图文相应的亮部和暗部,从而在墙上形成镜背图文。镜面的这种凸凹不平的曲率差异,有人认为是铸造成因,研磨透光;又有人认为是淬火处理所形成。无论通过铸造研磨或淬火处理等方法均能制成透光镜。透光镜的出现表明汉朝在铜合金的冶炼、铸造和加工等方面已达到较高的技术水平。

延伸阅读:

西汉透光“魔镜”之谜真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8#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27:51 | 只看该作者

358

359
青铜器的装饰技巧

古代青铜器的金银错工艺

        今天我们所说的青铜器错金、错银之称,古代叫金错、银错。如西汉桓宽的《盐铁论·散不足》记载:“金错蜀杯。”又如《汉书·食货志》记载:“错刀以黄金错其文。”西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秦汉古籍所记古代金银错器物也都是称为金错、银错或金银错,所以本文在论述古代青铜金银错工艺时也遵循古称。简单来说,金银错工艺是我国古代在青铜器上刻画金银图案纹饰的方法。
       金银错工艺是我国青铜时代一项精细工艺。现代的考古资料证明,它出现得比其他工艺更晚,在青铜工艺发展了1000多年以后,也就是春秋中晚期才被人们所接受和重视,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战国、两汉时期,金银错青铜器已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目前考古工作者所发现的金银错青铜器已数以千计。我国古代在青铜器上做金银错图案纹饰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镶嵌法
我国古代金银错青铜器,有相当一部分采用镶嵌的装饰方法,又叫镂金装饰法。其制作过程分四个环节:第一步是做事先刻好凹槽的母范,先刻好凹槽的目的是以便器铸成后,在其内嵌金银。第二步是錾槽,也就是凹槽在整个的铜器铸成之后,还需要加工錾凿出更加精致细微的纹饰。这种做法也叫做刻镂、镂金,即青铜工匠们在器物表面用墨笔绘成纹样图案来錾刻浅槽。第三步是镶嵌,即把金丝或金片镶嵌在刻镂好的凹槽中。第四步是磨错,镶嵌后的青铜器表面还不够光洁平整,为了使金丝或金片与铜器表面自然平滑,就必须用错石磨错,起到严丝合缝和美观的作用。

2.涂画法
汉时人们对“错”字的解释为“错,金涂也”,由此大家不难看出来,当时涂画法已经代替了镶嵌法成为金银错的主要装饰手法。其实不止在汉代,战国和秦朝的金银错铜器中也有很多是用这种“金银涂”方法制成的。有不少被考古和文物专家称颂的精美金银错青铜器,金银错纹饰脱落的地方,没有任何凹痕,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这种金银错纹饰不是嵌上去的,而是涂上去的。如1987年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墓出土的金银错虎吞鹿器座,是件举世公认的金银错代表作品。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是器物上虎尾部分的金错纹饰脱落了一小块,而脱落处没有丝毫凹痕,因此是用“涂画法”完成的。又如现收藏于美国沙可乐美术馆的鸟纹壶,也是一件公认的使用“涂画法”的金银错青铜器精品。

      我国古代金银错的装饰题材和内容,主要有下面几种:铭文、几何纹图案、动物纹、狩猎纹,以及各种动物造型青铜器上的眼、眉、鼻、嘴、爪、毛、羽等纹饰。春秋后期开始的青铜兵器上也广泛地使用了金银错工艺,主要是金错铭文,字体以鸟篆文最多见。剑上的金错铭文,一般在剑面上,个别错在剑脊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28:26 | 只看该作者

战国晚期 (公元前4世纪中叶—前221年)

361
错银带钩

战国晚期 (公元前4世纪中叶—前221年)



363
镶嵌绿松石错金带钩

战国晚期 (公元前4世纪中叶—前221年)




364
错金银龙凤纹带钩

战国晚期 (公元前4世纪中叶—前221年)



365
错金银虎形带钩

战国晚期 (公元前4世纪中叶—前221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28:56 | 只看该作者

366
彩绘云纹壶

西汉(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367
屌氏壶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23 14:48 , Processed in 0.06048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