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南师推荐的佛学概论-《宗境录》略讲

[复制链接]
10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3 08:37:00 | 只看该作者

觉受为修道大障

‘受’感受有这个身体,这又要谈到佛法的十二因缘。因为有了身体,就产生了触与受。譬如大家坐在这里,身旁有人坐过来,你感觉好热,这就是触。感觉空气舒服不舒服也是触。受,一部分是生理,一部分是心理,由生理的受引起心理的感受舒服与不舒服。我们有了这个身体,自己一天到晚在玩弄觉受作用而不知,感觉身体舒服不舒服,健康不健康,乃至近视,难过不难过等等,都是在玩弄觉受。把佛学这个道理搞清楚,回到心理实验,你能把自己心理上觉受的功能解脱、拿开,身上的病就好了!因为此身体本来就具有生命本能的治疗力量,你越握著感受不放,就越糟糕。

我们实际上一天到晚都在这个生理觉受上打转,所以十二因缘由触缘受由受缘爱,爱就是喜欢自己。我们照镜子,越看自己越可爱。爱就取,自己抓得很牢;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因缘讲起来有先后程式,实际上是一套错综复杂,几乎同时发生的心理功能。现在有很多人学禅学佛,打坐做功夫,实际上都在玩弄觉受,没有解脱,坐在那里,今天昏昏沉沉,背脊骨又不舒服;明天,唉呀清净一点,有进步。这全在玩弄觉受,自己被身体困住了,此即‘将心取心,以幻缘幻。

大家注意喔!千万不要玩弄觉受。能够把觉受解脱了,你差不多得定了。所以觉受境界不是定,这个千万要搞清楚。诸位自己都可以做测验,我站在这里,诸位要坐在那里听讲,你自己反省一下,感觉的情况多?还是听话、思想多?这是两件事,大部分坐在那里都是在感觉自己的身体,一会儿注意听,一下子又放下腿,觉受困扰非常厉害,这个东西在你生命当中,困住你十分之七;思想困扰你十分之三。今天觉得舒服不舒服,对劲不对劲,都在觉受里打转,然后以为通了奇经八脉,哪里这样简单?督脉任脉通了,不需要戴眼镜了,这是比方啦!还有很多其他的征象。

就算奇经八脉通了,仍在觉受的范围里,并没有脱离觉受,只能说,你用功修行有境界,有一点功夫了。功夫很简单,一听这两个字就没有什么特别价值。人家问我:‘什么叫功夫?’方法加上实验,再加上时间就等于功夫,没有什么稀奇。这道理是‘将心取心,以幻缘幻’来的。

所以,不管修密宗、显教,一般人多半在玩弄觉受,自己不知道。有病的人学佛静坐没有好,为什么?佛为大医王能医众生病,学佛以后吃这个药没有好,就因为你始终被觉受所困。觉受的解脱很难,觉受能够解脱,就差不多了。嘿!那才可以吹牛,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换句话说,八识,心的作用被觉受困绞住,其力量之大,始终脱不开。我们的精神就好比一只蚂蚁在快速转动如电扇的轮回圈子里,你怎么样都跑不出去。我们的精神意识在肉体中轮回,血液的循环快得很呢!快得你跑不出来。所以静坐慢慢帮你澄清一点,有时思想偶然脱出来一下。而心理与生理都具有同等的力量。

所以,我们从‘受身含识已来’,始终困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一般说到三界,就想到六道轮回的三界。其实我们的身体本身就具足三界;欲界从肚脐以下到下部;色界从肚脐以上到喉咙;喉咙以上到头顶则属于无色界。在中医里,也有三焦(上焦、中焦、下焦)的说法,又自成另一套系统。总之,这股含识的,觉受惯性力量,你始终解脱不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13 8:39:52编辑过]
10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3 08:40:00 | 只看该作者

是非圈多幻想狂

居三界尘劳之内,犹热病见鬼’,脑神经部分高烧时容易看到鬼、看到很多可怕景象,这都是假的,这种幻境属非量境界。我们现在坐在这里,以为自己是清醒的,既没有高烧,也没有发疯;实际上,如果从佛眼来看,我们的心性本来无事的,可是我们现在感觉有那么多事,还是在高烧、在发疯喔!这种非量境界,等于‘热病见鬼’。‘非怨处认怨’,我们人活著,一天到晚都在是非恩怨中。古人有两首诗:

 

广知世事休开口,纵是人前只点头。

假使连头也不点,也无烦恼也无愁。

 

独坐清寮绝点尘,也无吵杂扰闲身。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这又扯远了,这是佛家讲修养,以儒家看,是消极了一点,但还是有它的道理。一个人世故人情通达了,‘广知世事休开口’,少说是非,别人跟你说好说坏,点点头。‘假使连头也不点,也无烦恼也无愁。’第二首是和尚做的。一个人坐在清净寮房(出家人称普通睡房为寮房),碰到人没有是非可说,真是个修道人,这才叫人世间无事之人。这就说明,人生都在是非恩怨中,在佛法眼中看人世间的是非恩怨没有标准?没有绝对的,因时间、空间而异。下一句也是同样的道理。
10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4 08:54:00 | 只看该作者

爱来怨去,死去活来

若翳眼生华’,眼睛有病,就容易产生眼冒金花的现象。‘向无爱中起爱’,为什么佛法常提到‘怨亲平等’?怨和亲是两个反义词,一是怨,一是爱,爱的就要亲,亲的一定爱。西方人写信称亲爱的,亲当然爱,爱一定亲,没有亲怨的。以佛法看,这是讲恩怨是非的心理状况,以及处理事情的各种情绪作用。

妄生妄死,空是空非’,这些是非、生死现象,都是假的现状,不是心的本体功能,必须把这些假现状参通了,认得自己的本体,才能得道。所以永明寿禅师感叹一切凡夫‘都不觉知,莫能暂省,今更不信,复待何时’?偶然清醒一下都做不到。现在他警告我们,这一生都不能成道,更待何时?

生死海深,匪慧舟而不渡;尘劳网密,非智刃而莫挥。

这些好文章都不需要解释,尤其学中文,学文学的,这些都是好句子。学佛成道是靠智慧,不是靠功夫;但是不做功夫,哪里来的真智慧?因此他强调‘尘劳网密,非智刃而莫挥。

其四分三量诸多义门,下当广辩。

下面要讨论的是关于唯识的,在此暂不讨论。接下来是另外一节。
104#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4 08:56:00 | 只看该作者

知行使一心无迹

问:祖佛大意贵在心行,采义徇文只益戏论。所以文殊诃阿难云:“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争如一念还原,深谐遗旨?

永明寿禅师讲到这里,有人提出问题。真正的佛法,真正的禅宗、密宗、各宗祖师真正的宗旨,贵在心行,从自己的心行做起。‘采义徇文’,问的人说,永明寿大师啊!你现在写这部书,专门采用经典上摘下来的道理,‘义’就道理。‘徇文’摘下经典的文章加以解释。‘只益戏论’,学问越好,做功夫越没有用,有什么意思?这的确是个好问题。

所以佛经上记载,文殊有一次骂阿难。阿难在佛弟子中多闻第一,佛的演讲都是他记录下来,脑筋很好,道理懂得很多。我们今天能看到佛经要感谢阿难,他不记录就完了!但是文殊骂阿难‘将闻持佛佛’,他说你拿你的功夫、脑筋、耳朵,专门保持佛说的那个佛的作用,光是向外追求道理。‘何不自闻闻’?不知回转来用功,观察自己能够听到人讲话的那个功能,那个东西是什么?自己问自己的本性多好呢?这两句是文殊菩萨责阿难的话,现在引用这两句经文做为问题的结论。‘争如一念还原,深谐遗旨?’你何必写《宗镜录》?只要一念回机,心理一念不起,就把握到佛法的宗旨。这是所提的问题。接著永明寿禅师的答辨。

答:此为未知者说,不为已知者言;为未行者言,不为已行者说。若已知已行之者,则心迹尚亡,何待言说。

他说,你要知道,教育、教化的目的是普及大众的,你懂了可以,还有人没有懂。何况还有不认识字的人呢!佛经很多,尽管你们懂了,后来的人还有不懂的呢!这是为未知者说,你已经知道了不用管。其次,为没有做到的讲,已经做到的不需要讲。不过,‘若已知已行之者,则心迹尚亡,何待言说。’真的做到要四个字。什么字?‘心迹尚亡’。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人,同未悟一样,那可以说是心迹已经没有了。如果还有悟的境界在,俨然有道之士,那没有彻底。

 

(编案:吕纯阳尝曰:‘凡印心无碍,苟于真常活流时,犹自知自觉,则无碍之体段,尚未尽全。必到此莫知其然,方为无碍上品。’可从并参。)

所以古人说,悟了的人同未悟一样。那悟了同未悟一样,我何必悟呢?嘿!这可不一样,这个道理拿佛法禅宗来作说明很麻烦。翻开中华文化《大学》、《中庸》两部书看看就知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一路下来,中间都是讲修养做功夫,讲完了,最后大圆满成就了,‘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不正与‘则心迹尚亡,何待言说’同一旨趣?
10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4 08:56:00 | 只看该作者

今只为初学未知者,己眼不开,圆机未发,须假闻慧,以助初心;为未行者,但执依通,学大乘语,如虫食木,犹奴数钱。

他说,我为初学的人写这本书。初学的人如同刚生下的婴儿,眼睛还没有张开。

圆机未发’,什么都不懂,所以必须传播佛学的知识,以助初发心者。这是讲,为初学的人要选这部书。再说也为未行者,有许多人研究佛学、听佛理是一回事,行为却又是另一回事。佛理真能配合心理行为起修行作用,那才是真功夫。那些没有做到的人,‘但执依通’。依通是佛学名词,包含两重意义。

首先,要知道,证了道的人有神通;至于算命卜卦灵得很,乃至有些人眼睛看光等等,都叫依通。像这种靠一个东西来推测未来的事,不是真正的神通;第二,像我们靠读书、看经懂了佛学的道理,也是依通,是人家的,不是我们的。我们的知识是老板的,释迦牟尼佛是这方面知识的老板,我们只是依之而通。他老人家把垃圾倒出来,我们捡一点如获至宝。这些人修行没有到达,‘学大乘语,如虫食木’,怎么说‘如虫食木’?下面还有四个字‘偶而成文’。虫子吃木头,有时看似写文字,让人越看越像。有人说,学道的人,在山里搭茅棚,看啄木鸟啄木食虫,如果把啄成如符咒般的文字学会后,指头一画就成就了。

还有人说,端午节五月初五正午时,所有的虫都躲开了,如果在那里抓到一只蛤蟆,赶紧盖在地上,它会画符、地遁。把蛤蟆文字学好,你就会土遁。这类说法,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一般学道的专门搞这个玩意的很多。好多年前我还住在基隆山边,有一次端午节,有个学生抓著一只蛤蟆拼命跑来,一身大汗:‘老师!我抓到一只蛤蟆,十二点正盖起来。’‘好,盖起来。’等一下一打开却没有了,‘怎么没有了?’我说:‘刚才你把它盖上,我就把它放掉了!’‘老师你怎么放了?’我说:‘万一它不画个符,你打开来多失望呢!早点放了不是蛮好?’他说:‘哦!我等了好久,好几年都抓不到。’

如虫食木,偶而成文’就是以前的比方‘瞎猫撞上死老鼠’,那不算数。永明寿禅师说这般学佛的,偶然也撞到一点境界,以为自己对了,‘如虫食木,偶而成文’。靠不住!

犹奴数钱’,给老板管帐。佛学讲得高明,那是老板的;孔孟之道讲得好,那是四书五经的,同我们不相干。所以他要写这本《宗镜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14 9:01:42编辑过]
10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4 08:57:00 | 只看该作者

乃至尘沙教门,皆为此之二等,因玆见谛,如说而行。具智慧之光,如日普照。多闻之力,犹膏助明。

乃至尘沙教门,皆为此之二等,因见谛,如说而行。’他说,再者佛法如恒河沙之数。一粒沙代表一个法门,而世界上有数不尽的尘沙。教化的目的,就是为这两种人,一个是圆机未发,见地、知识不到的;一个是心行、行为功夫不到的。有些人功夫做得好,智慧没有开,那个功夫没有用;有些人理论、学问知识非常好,一点功夫都没有,也没有用。他说,世界上一切教育就是为这两种人。‘见谛,如说而行’,希望他们懂得这些道理,照著去修行。

具智慧之光,如日普照。’智慧非常重要,佛法是智慧之学,不是聪明知识。智慧之光像太阳普照一切一样;后天的知识则如二百、三百烛光的电灯泡,范围有限。聪明一点的人,电灯光亮一些,小聪明小亮光。佛的智慧、悟道之人的智慧则不然,不是一点一点地照,而是如同太阳出来一样,整个大地普放光明,是同时的。也就是说,一悟百悟,一了百了。年轻同学注意!禅宗所谓明心见性悟道,是一悟百悟统统懂。如果你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那还差远了!‘如日普照’,是太阳普照,统统明白了。

多闻之力,犹膏助明。’但是你不要忘了学问,学问有同等的功能。学问就是多闻,犹如蜡烛,油越多越亮。《大般若经》专讲空性智慧,即有如此的比方。按照佛教的比丘戒,出家人不准看闲书,只准看佛经,而且只准学一门修道、成道,不要乱七八糟浪费时间。然而依照大乘菩萨戒律,要无所不知、无所不通,二者是不是矛盾?有人提出来问佛,佛说,大乘菩萨的智慧就像孔雀一样,孔雀喜欢吃毒,像蛤蟆、蛇、蜈蚣……,毒品吃得越多,孔雀开屏越漂亮。大乘菩萨多闻的智力像孔雀一样,毒越吃得多,越学得多,智力就开得越大。但是小乘根器的人,一点毒药就吃死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14 9:03:23编辑过]
10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4 08:59:00 | 只看该作者

以劣解众生从无始来,受无量劫洞(疑为炽)然之苦,只为迷正信路,失妙慧门,狂乱用心,颠倒行事。

永明寿禅师说,我们一般人在佛的眼睛看来都是劣解众生,智慧见解(不论世间、出世间学问)不够。从无始以来,受无量劫的炽然之苦。人世间生命、生活过程如同火烧一般煎熬痛苦,因为他找不到自己心性本体的正信道路,失去真正大智慧、妙慧的门路,一切都在狂乱当中用心。我们一切作为自己认为是正常、是真量,在佛眼看来是狂乱、颠倒。‘颠倒’两字用得非常妙!人是颠倒得很厉害,颠倒的事更不可胜数。这里不去发挥了;要发挥起来,有许多滑稽的事可谈。

何乃盲无智照,翻嫌真实慧光;贫阙法财,更袪多闻宝藏!

嘿!我们这位大禅师最后结论都在骂人,因为上面有人提出问题,禅宗明心见性多简单,你这么啰嗦,还把佛经拿来注解。他说,我们这些人同瞎子一样,没有智慧照明,‘翻嫌真实慧光’!他说,我花那么大的精神,集中所有佛经的精华跟你讲,你反觉讨厌。真正光明给瞎子,瞎子却反觉讨厌。‘贫阙法财’,无知得不得了,我送那么多无上法宝给你,‘更袪多闻宝藏’,你看到反而怕了!

下面开始引用大乘佛经重要理论,等于佛学大纲。学佛的人光靠打坐做功夫,不深入佛经教理,禅定功夫做不好的,光靠佛学教理,没有真实禅定功夫,也没有用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14 9:00:09编辑过]
108#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5 11:14:00 | 只看该作者

第十八章  多闻方许叩禅关

《宗镜录》四十三卷引用了许多佛经原文,重点在说明佛学修持不一定看经,道在自心。但反而言之,看经却又非常重要,不要认为明白道理便可以不研究经典,那是很大的错误,他已经说过理由。

接着,他引用《华严经》:

禅解相应

如《华严经》云:欲度众生,令住涅槃,不离无障碍解脱智;无障碍解脱智,不离一切法如实觉;一切法如实觉,不离无行无生行慧光;无行无生行慧光,不离禅善巧决定观察智;禅善巧决定观察智,不离善巧多闻。

平常我们敲木鱼念经,或自己看《华严经》,这些文字一看都懂,实际上都没有懂。现在是白话文时代,在过去古文时代,这种古文非常美,文字晓畅,晓是明白,畅是痛快。因为翻译得太好、太明白了,反而容易看了过去。根据这许多的经验了解,文字越好,使读者越不能深入,就像现在的教育,有各种视听教材辅助,一般年轻人看了好像都懂了,实则越来越不懂,学问贫乏,只有知识。譬如这段经文,我们一读过去了,实际上有好几个层次。第一,他首先提出,《华严经》说,要想度一切众生使他们成佛悟道,第一个条件:‘不离无障碍解脱智’。

譬如禅宗讲悟道,第一步悟道就是无障碍解脱智,要一切无障碍。在座有很多打坐的,坐起来有无障碍呢?两个腿子酸的麻的腿子障也;身体感觉忘不掉,身子障也;妄念断不了,烦恼之障也……处处是障碍。那么,你懂得空的道理吗?理论上都懂得,真解脱无障碍做不到。例如他首先叫我们忘身,忘掉这个身体,无身见,还不要说无我见,这里头有层次的,身体的感觉统统空掉都没有做到,即使身体的障碍完全空了,你还有一个空的境界,就是还有我在。以禅宗来说,初步破参就要达到这个程度,见到空性,换句话说,初步悟道就应该达到无障碍解脱智,大家仔细研究,谁做到了?

这个修证层次是反过来述说的。第一句讲‘欲度众生,令住涅槃,不离无障碍解脱智’,至于无障碍解脱智如何来呢?‘不离一切法如实觉’,又进一步了。勉强下个注解,无障碍解脱智是见到空的一面,真的空了,不是说有许多事看开、算了,那是理论上、意念上勉强空掉,那个靠不住,还是有障碍,属凡夫的空。如何达到无障碍?离不开一切法如实觉。什么叫一切法?理论上都认为见到空应该是把身体、四大,一切丢掉,一切物理世界障碍、心理障碍没有了才算达到空。其实,进一步,不然。这一切法,包括一切事、一切理,世间出世间一切法都是如实,本来如此,用不着空它。妙有即是真空,真空也就是妙有,一切法如实觉,要悟到这个道理。换句话说,‘不离无障碍解脱智’是见空性,见空性根据何来?‘不离一切法如实觉’,亦即妙有,就是现在的境界、现有的世间,就在这个有当中自然是空的。

那么第三步,一切法如实觉怎么到达呢?一切法如实,都实在,不需要离开。这个东西必须靠‘无行无生行慧光,既不是智,又不是觉,是慧光,是什么功夫呢?这是功夫境界了!实际修养到,不需要再修行,不需要做功夫,不需要做功夫的功夫是无行,无生是一切念头生而不生,虽在生生不已中,当下无生。要有这个智慧的了解,这个智慧的了解不是智,也不是觉,而是慧光,自性光明,智慧的光明自然照到。这是第三步。

再进一步,无行无生行的慧光怎么来的?要打坐做功夫——不离禅定,不是普通的禅定,是不离禅善巧决定的观察智。譬如禅宗叫大家参话头、天台宗修止观、听呼吸……,为什么大家搞了半天没有成功?功夫与智慧配合不起来,理论与事实不能合一。所以,做功夫要注意善巧,一切法要善于应用,即使如普通说做人,仁义道德是绝对的原则,仁义道德用之不当则害人害已,善性还要晓得善巧,可见善巧之重要。功夫理论那么多,真一考试,理论完全没有融会贯通,可见智慧没有善巧。把经典理论用之于修证功夫上更不成了!为什么无此本事?智慧没有善巧运用。比如参话头也好,念佛、修密宗念咒子观想也好,你不会善巧运用,夜里听呼吸听久了睡不着觉,睡不着不是坏事,因为你气充满了!如果要睡觉,赶紧换方法,这是方法问题,要善巧运用。

许多同学跟我说:‘老师,这样实在不行,我们在老师这里听的太多,这样那样,不晓得哪样好?’我只好说:‘你笨蛋,我办了一桌菜端上来,你胃口不好少吃两样菜喝碗汤算了嘛!能够吃就多吃,还有什么办不了的?怎么办?我说凉“拌”!那有什么不好办!’这就是不懂得善巧。八万四千法门,千万不要弄成死法,都是善巧,有些用在这里对,有些用在那里对。比如吃饭,饭好不好吃?吃多了出毛病。你说我今天吃不下,可是老师端来我就吃,我看你吃又端上来,非把你肚子撑破,吃不下不吃嘛!

所以永明寿禅师说,要达到这个境界要不离禅的善巧,善巧什么?决定性的能够观察。这个观察是经典上的名词,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参啊!要观察,但是有许多人学佛听经看经,哪里有经都去听,结果听不听?都不听,他没有观察研究,因此听完了讲些什么?‘嘿嘿,不知道!’我们这里也经常有,昨天讲什么?不知道,是不是都悟了道,听而不听,见而不见?‘老师讲的好哟!’但你问他看到哪一行,还要找一下,若是这样,没有观察智。没有观察智一切都白学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15 11:19:05编辑过]
109#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5 11:20:00 | 只看该作者

多闻方许叩禅关

好了,禅善巧决定观察智怎么来的呢?不离善巧多闻’,要学问渊博。多闻就是要渊博,眼睛多看经典,耳朵多去听,然后把听的理论吃进去,融会贯通,研究一下,这个对我有没有用?或者我现在是不是这样?要对证。所以,永明寿禅师引用这一段《华严经》引用得非常好。

大家反省一下,平常都觉得自己看了经书,不要说看佛经,看平常书籍也一样,每一个字、每个句子都要慎重地想,留意怎么深入,站在两个不同的立场观察,就比较容易了解书中的问题。结果看书的人一晃就过去,没有深入,以为自己看懂了,其实没有懂,像永明寿禅师引用的这段经文,你把它反转过来看就了解了,学佛第一先从理论下手,理论即多闻,然后从多闻求证、修定,在修定中,把理论与事实配合来观察,然后再发展智慧自性的光明,使你悟道而得真正大解脱的般若智慧。因此,经典怎么不重要!非常重要!

接下来是结论:

是以因闻显心,能辩决定观察之禅。

这是永明寿禅师的文章,我们刚才用现代话一打散重新组合而了解其意。在宋代当时,因风气不同,文章理路与我们写作的方法稍稍不同,同时那个时代观察事物的思想习惯也与我们现在不同,当时这些句子都是很美的文章,这是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两者在方式、形态上的不同。西方哲学靠思辩、逻辑的分析、推理而认识一个东西;中国哲学讨厌得很,靠文学境界,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大概,就是那个样子,东边起火,恐怕那边也冒烟吧!想着想着烟就来了。而西方思想方法:东边起火,那边冒不冒烟再去求证,两者不同,各有理由。

因闻显心’,修道的人求明心见性,必须先通教理,多闻渊博,才能显出明心见性之相是什么。

能辩决定观察之禅’,教理研究清楚才能辨别自己用功的情形:为什么今天用功腿子麻?容易昏沉?昨天打坐好一点什么理由?都有个理由的!大家不从这里观察,光问老师。你要自己观察好了再来跟我研究,那还差不多!结果我们这些人学禅不合逻辑,也懒得用脑筋,没有观察智。昨天为什么不好?昨天气候不好?你在哪里坐?吃了些什么东西?睡了多少时间?有没有感冒?都是问题,不去研究,因为一研究,他马上有个观念:这不是妄想嘛?那么你不要妄想好了嘛,不要妄想做不到,那就要想清楚,你来问我干什么?你做不到难道叫我替你做啊?真没办法!自己不晓得用善巧决定观察。‘因闻显心’,因此要教理通,才‘能辨决定观察之禅’。

因禅发起无行无生之慧,因慧了达诸法如实之觉,因觉圆满无碍解脱之智。

修禅定,定久生慧,不过这个定是方便说,其实本文这里现在只讲禅不讲定。老实讲,大家不大容易了解禅是什么,为表达只好说修定,但定是什么也不懂,只好讲打坐,其实打坐不过是定与禅的一小部分,一个形态而已!这一点千万注意,听过后不要又忘记了,然后硬把打坐当禅、当定,那就错了,所以特别申明这一点。他说,必须因禅发起无行无生之慧,因慧再通达诸法如实之觉,最后‘因觉圆满无碍解脱之智

斯皆全因最初多闻之力,成就菩提。若离此宗镜,别无成佛之门,设有所修,皆成魔外之法。

修道开始还靠多闻,亦即渊博的学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15 11:20:46编辑过]
11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5 11:21:00 | 只看该作者

永明寿大师一再强调这本著作的重要。他说,现在帮助大家把多闻——经典修持成道的精华语句都搜编成册,写成这本《宗镜录》,有多闻才能够成佛道,成就菩提。那么,要想走这个路子,离开这本《宗镜录》,可以说,另外再无成佛之门,如果你不从这本集中许多教理的书来对证自己做功夫,不研究教理乱做功夫,‘皆成魔外之法’,不是外道就是魔障,走错误的路子。这是他所强调的道理。讲到这里,他又要引经据典佐证其言,免遭乱舌之说。他引用龙树菩萨所著《大智度论》的句子。

《大智度论》偈云:有慧无多闻,是不知实相,譬如大暗中,有目无所见。多闻无智慧,亦不知实相,譬如大明中,有灯而无目。

《大智度论》偈云:有慧无多闻,是不知实相,譬如大暗中,有目无所见。’有智慧的人,比方在绘画,作文章或教学,或研究电机等各方面有天赋的人,如果只有天才而没有学问的培养,没有用。‘是不知实相’,永远达不到实相般若智慧的体。这样就等于在黑暗的房间,有眼睛却看不见。注意!不要说学佛,我经常发现很多青年同学犯一个毛病,靠自己的聪明浮动,不肯彻彻底底沉下来研究,你叫他研究、读经,他不干,做不下去。既聪明又肯踏实研究,不管做什么都成功。聪明人往往是浮的,包括我在内,我也自认是聪明人,聪明反被聪明误。有天才不力学,何用?等于黑暗中的眼睛起不了作用。

多闻无智慧,亦不知实相,譬如大明中,有灯而无目。’相反的,光做学问,没有天才智慧,永远是个书呆子,充其量变个两脚书柜,头脑装得很多,你问哪里都懂,到达没有?证到没有?没有。等于有亮光的房间中没有眼睛,亮光白照空房间。

多闻利智慧,是所说应受,无闻无智慧,是名人身牛。且如有慧无多闻者,况如大暗中有目而无所见,虽有智眼而不能遍知万法,法界缘起,诸识熏习等。

多闻利智慧,是所说应受,无闻无智慧,是名人身牛。’这是龙树菩萨说的,有人学问渊博,智慧敏利,听了我说的道理,马上了解接受了。又没有智慧,又不肯努力研究学问,虽是人身,却是牛的脑袋瓜。龙树菩萨骂人骂得非常艺术。

且如有慧无多闻者,况如大暗中有目而无所见,虽有智眼而不能遍知万法,法界缘起,诸识熏习等。’有人有智慧,不肯多闻,在黑暗中虽然有眼睛但是看不见,虽有智慧的眼睛,而不能遍知万法皆从法界缘起,皆从诸识熏习而来。注意这两个要点,万法是从‘法界缘起,诸识熏习’而来。这八个字讲起理论很繁琐的,可以引进一堆佛学的经论。

举例而言,在座许多人用功,今天境界好,昨天境界不好,或者昨天夜里打坐睡不著今天拼命想睡,刚才说过,都是因为自己理论不清楚,又不观察研究,盲修瞎练,不要被龙树菩萨骂我们是人身牛,那就惨了!各种事物变化的道理何在?法界缘起,有个原因来的,为什么这一堂好那一堂不好?要观察缘起。

譬如好多同学前几天非常用功,我说当心白坐,这两天会生病,为什么?空气中的湿度太大,平常六十二、三度最舒服,前几天梅雨季湿度达到八十四度,不得了,像我房间摆一部除湿机,昼夜除湿,水一桶一桶倒。外在环境湿度大,而你的饮食又吃得好,粽子什么的……毒品装一肚子,外面湿气一进来,再加上生活上许多事不注意,不病倒才怪呢!如果不病倒,那才叫佛法无灵,病倒是应该。你想,在这种情况下,做功夫的人,空气要注意,饮食要注意,没有哪一点不是法界缘起。当这许多因缘极不合适时,你怎样去调整它,去解脱这个环境?结果我的话蛮灵,其实是佛法有灵,不是这个鼻子塞了、那个头痛,再不然感冒,在家里大病一场。很多原因不注意嘛!佛法不离世间法,这就是法界缘起,一切都是缘生的。

所以这两天同学送来很多粽子,同学好意要老师吃,我说对不起,一口也不要,我受不了,如果吃了,算不定接著第二个缘就要吃药,都是吃,但是何苦多麻烦受罪呢!这些是什么道理呢?法界缘起。有些看到好吃的不吃,叫他好好保养,多穿衣服,他说不要紧,还觉得热。第二天找老师拿药,叫你围一下你不围,你看我老头子包的好好的。这叫菩萨畏因,一切事情因一动就害怕;凡夫畏果,我们是人身牛,果不来不知道害怕。人身牛不是我讲的,是龙树菩萨说的。

许多人不晓得我们修行,主要是要把心意识熏习的习气、生活的习气整个三百六十度地转弯,转弯还是要大转弯,才能把自己改过来。我们人的习气大得很,不光是这一生习惯,有许多习惯是前生带来的。经常看一个刚生下的男孩有女孩味道、女孩有男孩的味道,也是前生习气带来的,这个习气有三世因果。学佛、修养做功夫要转这些东西。这八个字我们这样讲比较明白一点。我不是佛学家,也没得学问,喜欢讲土话。照佛学家、学问家就不是这样讲,这么讲要打手心的,‘法界缘起’,引经据典,学问是学问,同我不相干。那么,现在把学问的理论打碎了,磨成粉,吸收后体会,也许会比较清楚。

所以,要遍知法界万法缘起,是诸识熏习等等道理,要确实去了解,不要犯大毛病,学问是学问,行为是行为,对佛学所懂的道理与身心修养配不起来,那学问等于白费,做个学者,教教书、讲讲理论还可以,我们不希望做成这样,学问要能够用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15 11:22:23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27 11:31 , Processed in 0.07504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