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南师推荐的佛学概论-《宗境录》略讲

[复制链接]
1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5 11:23:00 | 只看该作者

诸佛遍送醒眼乐

如处大暗之中,一无所见。是以实相遍一切法,一切法即实相,未曾有一法而出于法性,若不遍知一切法,则何由深达实相,故云亦不知实相。

一肚子学问有什么用?等于在黑暗的房间,什么都看不见。

这就是学佛。大家喜欢讲明心见性,假使我们问,学佛修证、悟了道的、明心见性的人如何呢?能够遍知一切法。你说我只是明心,其他不知道,那你拿经典来对对看,算不算明心?可以说一点明心悟道、一点空性都不是,那都是意识所造的境界。真的有所悟,要遍知一切法。不能遍知一切法,‘何由深达实相’?哪里能说是悟道?这是这个,那是那个,什么这个、那个?这就是实相,实相就是智慧之体,你见不到。‘故云亦不知实相’,所以说,也不知道实相为何。实相即般若的实相,拿现代话说,就是智慧的体、形而上的道,也就是我们拼命想修道的‘道’,那个东西叫实相。实相是佛学名词,实相无相。

多闻无智慧者,况如大明中有灯而无目,虽有多闻记持名相,而无自证真智,圆解不发,唯堕无明。大信不成,空成邪见。

他说学问好,没有真智慧,这其中有层次的。多闻是知识,包括佛学的经典;智慧不是知识。等于讲儒家时我提一个口号:学问不是知识。书读得好、文章写得好只是学识高;学问是做人做事的真修养。换言之,引用到佛学也是一样,多闻是知识;智慧是道,天生自然的境界。

多闻没有智慧,等于光明中有灯没有眼睛。学识渊博,‘记持名相’,一问佛学名词行得很,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八识:前五识加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二无我:人无我、法无我,答得都很对,但记持的只是名相。‘而无自证真智’,自己没有证到那个境界,真智慧没有来。刚才讲悟了道能遍知一切法,为什么你不能遍知一切法呢?因为没有自证的真智,所以‘圆解不发’,圆融无碍的见解发不起来。因此,懂唯识不懂般若、中观;懂了中观又不懂唯识,懂了佛学又不懂世间的学问,懂了世间的学问又不懂佛学,不能圆融贯通。什么原因呢?因为你没有‘自证真智’。本篇开始即言三量四分,‘自证分’要自己证到,由自证真智慧,后圆通见解才能发起。‘圆解不发’,因此‘唯堕无明’,堕在愚痴当中。

大信不成,空成邪见。’对一切信仰乱信、迷信。广义地解释,迷信为何?譬如算命的问我有没有算命这个道理?没有,一切唯心,命由人转。如果命断定你会发财,躺在床上睡个三年五年,看你发不发财?可见还是要人为地努力。然而有些人不相信算命,斥为迷信,我说你胡扯,算命看相在中国也有三千年的历史,据我所知,中国历史上的名人,第一流的头脑、第一流学问的人都还喜欢这一套,包括皇帝,你以为他笨啊!他接触的人也多得很,为什么还信这一套,去做专门研究?而且迷进去都是第一流的头脑,还不是差的。可见得算命即使是骗术,骗也有学问,你既然不懂,随便说迷信,你才迷信呢!不懂乱下批评、不知道而只相信自己的意志就是迷信。如果研究了再批评,那不是迷信,是正信。学佛还不只是正信,要大信,要自己证到才不是迷信。大信硬要自己求证过。

所以,他说这般人学佛没有自证智,全是宗教情绪上的信仰,不是智慧上的大信。因此,大信不成,所有见解都成邪见。

如大明中虽有日月灯光,无眼何由睹见。虽闻如来宝藏,一生传唱,听受无疲,己眼不开,但数他宝,智眼不发,焉辩教宗。

没有真正选择佛法的眼睛,何由修成?
11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6 10:03:00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九章  天意但随凡心转

是以未知心佛之宝,甘处尘劳。才闻性觉之宗,便登圣地。

一般人不知心即是佛,自性本心就是佛,自他不二。‘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时间是相对的,只在一念之间。三千大千世界,自己与他方国土都是一体的。天地同根,万物一体,不隔于毫端。不知这个宝贝,而甘处尘劳,愿意在黑尘中劳碌终生。假定有人一念回过来,晓得自性就是佛,当下证到了,立刻由凡夫变成圣人。

如《贤劫定意经》云:喜王菩萨宴坐七日。过七日已,诣佛启请:“行何三昧能悉通达八万四千诸度法门?”

喜王菩萨,真正证了禅定功夫的人,一定是法喜充满,无比快乐。慈悲喜舍,是菩萨面孔上的招牌。假如一副讨债面孔的样子,一定与道毫不相干。什么叫宴坐?不依身(三脉七轮还是在依身),不依心,不依也不依(即连空的境界也空掉),是名宴坐,亦称不依不住三昧。反过来说,依住说是三昧,就看你有没有裁法的正觉之智,空的也对,有也不错,看你能不能。喜王问佛:修行哪一种方法,能够了解八万四千一切方法来度人超出尘劳痛苦?

佛告喜王:有三昧门,名了诸法本。菩萨行时,便能通达诸度法门。诸度法门者,诸佛有三百五十功德,一一德各修六度为因。

这里说,任何法门当中,有三百五十功德,成就至善的善果叫功德。所作所为,包括一切心理行为,平日做人做事的每一行为都要具备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我们学佛的人比普通人更要注重道德修养。帮助一个人,甚至骂一个人,出发点包涵了六度功德才可以。即心理行为随时随地,乃至梦中丧失了这个心行,已经违反学佛的基础了。这有多么严重,千万注意,不是打坐几天几夜就是宴坐。

心理行为没有转变,是靠不住的。现在佛告诉我们了,每件所作所为,心理所起的,要具备六度之因;因还不是果,这个因发生善行,变成果了,才是一件功德。大家努力。
11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6 10:05:00 | 只看该作者

一念天地悬隔

释曰:诸法本者,即众生心。若随善心,成六度门;若随恶心,作三涂道。当乐土而为苦境,皆是心成;处地狱而变天堂,悉由心转。

什么是一切法之本?就是众生心,包括我们现在的心理行为,做人的思想心念。假使我们每个念头动的都是善心,当时就可能成就六度法门。假如我们念念习惯动恶心,马上堕落三恶道。人家对不起我们,就非杀了他不可,本身已经堕入地狱道心行中去了。

本来人生无所谓乐苦,皆由心变。本来在幸福中,因自己观念的问题而成痛苦的环境,这是自己心理造成的。假使一个人在地狱中,心理一转变,可以使地狱变成天堂,也是唯心所造。这里极力说明唯心的作用有这样大。

或即刹那成佛,或即永劫沉沦,只在最初一念之力。故云“法无定相,但随人心。如天意树,随天意转。”

不是阎王,也不是上帝使你如此,是自己形成这一股力量、业力。

佛法讲心的行法没有固定,一念之间可把地狱变成天堂,也可把幸福变成苦境,都在自己,一切唯心。据说色界天也有树,但可随天人的意而变,其实,人心就是天意树的根本。

可谓变通立验,因果现前。不动丝毫,遍穷法界。如牖隙之内,观无际之空;似径尺镜中,见千里之影。有斯奇特,昧者不知。如见金为蛇,误执宝成砾。

每天要反省自己。每天所遭遇的,都成前因后果的关系,是绝对科学性,不二的法则。

心的作用有这样大,遍穷法界。我们的智慧如井蛙观天那么有限。我们本体心性的伟大,比宇宙还要伟大,《楞严经》也再三提到这个道理。而我们没有智慧,把这个身体当成自己,是非常渺小,非常可怜的。更愚蠢的是,在那里打坐,只管到身体里头,小之又小,可怜到极点。

故密严经偈云:譬如殊胜宝,野人所轻贱。若用饰冕旒,则为王顶戴。如是赖耶识,是清净佛性。凡位恒杂染,佛果常保持。如美玉在水,苔衣所缠覆。赖耶处生死,习气萦不现。

心识正题来了,刚才讲到心之体的伟大。在哲学思想中,心物一元已经很不得了了,但在佛法看来,心物一元不过是百千万法中的一法而已,又算什么?心体的功能,神而通之,超过物理、精神两方面的力量,不知还要大多少。因为人类知识所不能到达,所以拿心物一元来比方,已经很伟大了。

这个心如此伟大,因为难以分别,所以弥勒菩萨把它分成八个部分。最后一部分称阿赖耶识,其实是心根之根。这阿赖耶识包括了心与物的作用,大家看玄奘法师的《八识规矩颂》就知道,不必再作介绍。
114#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6 10:06:00 | 只看该作者

真正的三藏

阿赖耶识具有三藏(能藏、所藏、执藏)的意义。物理世界、精神世界的功能,都从这个体里头发出来,发出来以后变成万有一切现象,万有一切现象是它的所藏。它含藏有那么大的功能。但它造成了物理世界、精神世界一切万有以后,坚执而长久存在著,就是执藏。比如这个世界几千年、几万年还是存在,当然还是在变动,看起来永远存在,这是它的执藏功能。

我们的肉体也是阿赖耶识所变现的一部分,所以说四大肉体是假的,不要管,这是小乘说法。依大乘说法,这个肉体四大也是这个心,也是心的一环,等于是物理世界。我们的心理、智慧,则是精神世界。在未死亡前,阿赖耶识还没分散前,还是这个生命,能藏、执藏、所藏都在这儿,自己会抓得牢牢的。

我们打坐,妄想不能断,阿赖耶识种子执藏的力量非常大。但是这个执持力量是空的呀!比如特技表演,把空碗转动,转得非常快时,碗掉不下来。这是运转得太快了,这个力量就变成吸力,像地心引力一样。由此可知,妄念为何断不了,身心动得太快,在那里耍特技,所以妄念断不了。

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的这个念,就具备了能、所、执藏。《八识规矩颂》云‘浩浩三藏不可穷’,三藏研究不完,自己观察自己都观察不完。‘渊深七浪境为风’,阿赖耶识像深海一样,心性是深而无底的。‘受薰持种根身器’,它保持过去、现在种子,善、恶、无记种子,连未来的种子也包括在内。所以有人能知过去,也能知未来。

去后来先做主翁’,人死后身体未完全冷却以前,第八识还没完全走掉。换句话说,生命的余力没完,这时你的脑神经已死亡了,阿赖耶识还有怨恨,很难过。所以一定要等到完全冷却了再搬动。投胎进,阿赖耶识功能先到。

11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6 10:07:00 | 只看该作者

擒贼先擒王

以阿赖耶识来看,前面七个识都成外境。就是我们现在的意识、思想,都是它的外层作用。我们打坐起来,都在那里玩第六意识的表层,认为在做功夫。真正的佛法做功夫从根本上来,从阿赖耶识下手。我们身心两方面,不过是第八识的一部分。

有同学来讲:‘比量、非量都是现量。’对的。拿现量境来说,十方三世一切众生、诸佛,不管是非量还是现量,阿赖耶识冒的烟而已。唯识论上则是限于权分凡圣的范围来讲,有三量之别,真研究经论才知道这个同学讲得对,非量也是现量,不过是所现非量而已;比量也是现量,现的是比量而已。

大家用功,不要在第六意识的浮层上用功,应深穷此理,从第八阿赖耶识下手,前面七识的境浪都不理,即空即有,非空非有,那不得了。‘才闻性觉之宗,便使圣地’,刚一听明心见性这些话,你已经使上成圣成佛之途了。这里只是大概介绍一下阿赖耶识。

《密严经》讲,阿赖耶识如殊胜宝贝,不识宝的人轻贱它,识货的人知是无价之宝,尤其拿给皇帝作皇冠,更成了稀世之宝。一般人不认识自己本身有宝,而造业堕落。成了佛是什么东西成佛?是我们本有的宝拿出来擦亮,如美玉用水洗净,越来越美。普通人的这块宝,等于以笞衣包起,在生死里头滚,因为后天的习气把它缠住了。

于此赖耶识,有二取生相。

如蛇有二头,随乐而同往。

赖耶亦如是,与诸色相俱。

一切诸世间,取之以为色。

阿赖耶识,变成了有毒的东西。一切物理世界色相存在著,它就存在。比方我们的细胞都是阿赖耶识变的,剁了一个指头,那个指头的细胞不久就死亡了。这时我们的阿赖耶识是否少了一根指头?没有。那个指头化成灰了,也是我们阿赖耶识全体中的一部分,没有离开阿赖耶识。

要从这个道理去体会心性,那才晓得自己心性是什么功能。所以它现在存在著时,同现实世界是相合的。

恶觉者迷惑,计为我我所。

若有若非有,自在作世间。

赖耶虽变现,体性恒甚深。

于诸无智人,悉不能觉了。

一切物理世界都是阿赖耶识变的。不懂的人迷住了,认为有个我,实际上无我。你说无我,那个无我的真我,还是有个我。此中分别很麻烦。

你说空也可,叫它有也可。它能够随心所欲却不逾矩,非常自在,造成这个世界,都是唯心所造。它能够变化一切万有,体性非常深。可惜我们被自己本身迷住了,没有智慧,不能觉,不能了,所以变成凡夫。能够觉能够了,已找出生命的本源,就成佛了。

11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7 23:33: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章  忍教哀乐作主翁

《宗镜录》卷四十三,前面先说明经教的重要,也就是说一个修证的人,必须把经教(包括学说)和修行功夫合一,不能偏废。接下来就谈到经典所提‘心’与‘识’的课题。

研究唯识,事相上比较枯燥乏味,但其中道理深奥,这同时说明了一个原则,大家晓得佛法大乘精神的道理,‘必出世者,方能入世’,既然求出世,要发起跳出世间困扰的出离心,才有本事入事。入世,大而言之,救世救人;小而言之,创造事业。否则,‘世缘易堕’,没有出世的真精神、真心性,就谈入世的圣人事业,容易被世间因缘牵引堕落。

反过来说,‘必入世者,方能出世’,专门走修行路子的人,尤其出家人,必须要能深入世间,要透彻人情世故、明了世法,才能够谈出世,否则,‘空处难持’,掉在枯槁的空洞里,难以保持真空。佛法谈空,空的味道并不是好受的。此为出世、入世,在家、出家讲修持最重要的道理。千万记住:‘必出世者,方能入世’,否则‘世缘易堕’,‘必入世者,方能出世’,否则‘空处难持’。

上一次讲到心识的关系,接下来:
11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7 23:33:00 | 只看该作者

唯心唯寂

是以若能觉了,即察动心万境万缘皆从此起;若心不动,诸事寂然,入如实门住,无分别。

如《入楞伽经》偈云:但有心动转,皆是世俗法。不复起转生,见世是自心。来者是事生,去者是事灭。如实知去来,不复生分别。

青年同学可能觉得这些文字易懂,然而我们却认为非常难懂。难懂在什么地方呢?因为这是翻译的文字,永明寿禅师本身的文学境界引发为文字的般若,太明白太动人了!因此我们有可能被它优美的辞藻困住了!

譬如我们发现一般青年人读书,不仅粗心大意、不深入,喜欢反传统,尤其喜欢夹带外文。我常常听到很多朋友说看不懂中国书,哟!到美国看外国人的翻译却看懂了。我说这样啊!那我们几十年白活了!为什么看外国人的翻译容易懂?皮毛的皮毛嘛!当然容易懂。啃不到骨头啃皮毛,结果我们把皮毛外边刮一点下来说懂了,这不是笑话吗!我们发现这类事实很多。

是以若能觉了,即察动心万境万缘皆从此起’,所以,如果能随时警觉、觉察到自己起心动念,万境万缘都是因为自己心念动了所发生的。随时觉察自己的思想:想什么?做什么?修行本来是这个路子。我们心念动得很厉害,尤其年纪大了失眠睡不著,这个念头、那个念头停止不了。不过,失眠的时候还容易觉察到。这个容易觉察的念头是粗的;细的念头则不易觉察。一个人反省功夫能够觉察到细的动念,已经达到一半圣人的境界了。此话希望青年同学记住就是,不是低估了你们,修养功夫不到,不会懂这句话。

如果一个人能够觉了,‘即察动心万境万缘皆从此起’,换句话说,做到对人对事、喜怒哀乐、烦恼不烦恼,乃至看到物质世界的一切动心不动心等等,都能清清楚楚。‘万境万缘’四字包含很多,包含一切的境界、一切的因缘;因缘又包括人事的动向、物理的动向、感情的、心理的等等。你会觉察到,这些念头都是因为自己心念动了所发生的。

若心不动’,假使心完全不动呢?‘诸事寂然’,一切万境万缘就非常清净、寂灭。这样就可以证到‘如实’。注意!‘如实’是佛学名词,就是中国人讲的般若、悟道、证道的境界,住在无分别境界,对万事万物不起分别作用。

问题来了,这是大家读书要注意的地方,后世一般讲佛学、讲修养多半被这些文字盖住了。他们偏重什么呢?偏重‘不动心就是道’的观念,如同孟子说自己四十不动心一样。如果不动心就是道,那么,白痴、脑神经坏了的人,乃至脑震荡活著躺在床上,什么都不知,那不是更好、更不动心?对不对?

这是个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又有一个逻辑问题。怎么才叫不动心?永明寿禅师只说心不动,一切事寂然、寂灭清净。那么,我们还可以提出个问题:假使我们对一切外缘不动心,心里只有一个清净保持,这个清净算不算动心呢?对,算动心。这也是一缘一境,保持那个清净也是动心。要注意这个道理,所谓禅宗就是要深入地参究,你保持心境永远的清净也是动心。

后世许多儒家反对佛家这些话。老实讲,儒家的反对,是因为对佛学没有真正深入。不管名气多大的理学家,都没有彻底深入佛学。话又说回来,如果深入佛学,就不走理学的路子,也不叫理学家了。他们虽然不深入佛学,但站在儒家理学的立场,其批评也对了一半。

理学家认为《中庸》所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至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道。这是对的,心可以动,不能说心不能动。动而不离中、得其用,动则不动也;不动则动也,这才是正确的道理。理学家这一半话对了,可是境界始终不大,只接近而还不到形而上最高的本体。

对于这个问题,此节并没有答覆,后文有,先保留。这是告诉青年同学,看佛经,不能因为文字懂就马虎看过去。

‘如《入楞伽经》偈云’,《楞伽经》是禅宗、唯识宗的宝典,这部佛经说:‘但有心动转,皆是世俗法。’心一动转,就是世俗法。‘不复起转生’,世间上一切外境皆是自心所造,因此说,世间法一切外境皆是来去、生灭、分别而来。真能够如实知,这一知去来就不复生分别了。拿普通话来讲,永远不会转到另一个生命境界。所谓转生,转到菩萨无生法忍,拿佛学来讲,生而不生,不生而生。

见世是自心。来者是事生,去者是事灭。’翻译得并不太好,但很忠实。‘见世’,见不是指眼睛,而心理上一接触世俗上外界一切事情,心就起作用。见世是自心,唯心所造。‘来者是事生’,外缘一引动,心里就是这个印象、这个事。‘去者是事灭’,事情过去,心理上这个事就灭了。

老实讲,‘去者是事灭’这句话我们世俗的人做不到。修道如同镜子一般,事情来了,有思想、有念头、有感情;镜中一切有我的影像。事情过去了,心里没事,镜子马上恢复它的清净、空灵。一般人做不到。如果能做到人来事生,过去事灭,此人不是人,是圣人。永明寿禅师叫我们修养‘来者事生,去者事灭’,事情来了,心里就有事,事情过了,心里就没事。事情来去就是个现实问题。现实,佛叫‘如实’。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17 23:36:19编辑过]
118#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7 23:34:00 | 只看该作者

忍教哀乐作主翁

如实知去来’,来了晓得来;去了知道去,有一个灵明觉知的在。‘灵明觉知’四个字是佛学名词,灵灵明明。对于事情的来去之间,你有一个知道。这个能知的作用,不属于生灭来去、是非善恶、喜怒哀乐的上面。

例如我们欢喜,一边知道笑,一边也知道肚子笑痛了不能再笑。那个知道自己肚子笑痛的那一知不在笑的上面,那一知没有笑。笑的时候知道笑,控制不了;知道不要再笑了,一面还继续笑,有二、三个作用在。又譬如发脾气,明知自己争不过对方,骂两句差不多,不要再骂,第三句还是骂出来。那个知道自己不应该生气、不应该骂的那一知不属于生气。

所以,这些心理的现象都是来去的现象,有一个一知,都不属于来去、是非、善恶、喜怒、哀乐的上面。所以我们要做到‘如实知去来’,这个里头叫做不起分别,所谓不生分别是指这个。

这里又有个问题,一般人讲中国哲学思想,提到《中庸》所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认为喜怒哀乐是心理状态。不对!喜怒哀乐不是人性的本性,喜怒哀乐是情。如果认为喜怒哀乐是性的作用,那错了!本性上非喜怒哀乐,而情绪上有喜怒哀乐。所以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偏向由情绪引导到达心性修养状态。如果有著作说喜怒哀乐是心性的作用,那绝对错!虽然好学,但未加以深思。

喜怒哀乐是情绪,情绪有一半是属于生理的,这就关系到修养问题。庄子说,人到了中、老年,哀乐已不大起作用,好像很平和;实际上,这不是真正修养的功夫,那是身体衰败,‘没法度’。所以这方面的喜怒哀乐与生理有关系,属于情绪。‘天命之谓性’,能知之性不属于情绪。‘天命之谓性’,能知之性不属于喜怒哀乐。由这个道理,我们晓得佛家讲的不知分别,是指能知之本性分别而不生分别。如果认为把心理的状态压下去,像石头压草一般,什么都不动叫做不分别,那何必修道?吃麻醉药使脑神经麻痹,岂不更干脆?什么都不动不叫道,如果这是道,那所谓一切唯心的道理就错,那叫一切唯物。事实上,唯物是不对的。不对的道理何在?这其中的道理要搞清楚。

因此,我们再回转来看永明寿禅师引用《楞伽经》偈说:‘但有心动转,皆是世俗法,不复起转生’,心的转动都是世俗法,非超世俗法。超世俗法是分别而不分别,换句话说,我们的心,纵然修养到随时保持清明、随时保持清净一念不起,在佛学真正的修持上,保持灵明觉知也是世俗法。《楞伽经》偈说得很明白,这还属于外道法。在另一部很有名的《楞严经》里,说到五十种阴魔,把声闻、缘觉也打入外道范围,四禅八定、四果罗汉都不是真正地悟道。

《楞严经》开始便提及:‘内守幽闲,犹是法尘分别影事’,这两句真是翻译得太好了!在文学的修养上,真要顶礼膜拜。‘内守幽闲’,清幽、闲逸,没有喜怒哀乐。假使我们认为保持这种内心的清净、空灵,一念不生是道,就错了。那不是道,是一种功夫,一种享受。什么道理呢?因为这还是法尘、意识的境界。意根相对外境的叫法尘,也就是对外境所起的分别心的第二个影像。等于我们长久居住在繁忙的闹市中,突然转换到另一个清净的山中,明月当空,轻风徐来,四顾无人,独立高山听流水,好舒服、好清净啊!这个清净是比较来的,亦即唯识学的‘比量’来的。

    一个人突然从闹中脱离,感觉换了一个境界,这个清净是意识上的影事,第二种投影,是比量来的。我相信本来就住在山林中的猴子,并不觉得这个是清净。可见这个心理作用是比量。这就说明‘但有心动转,皆是世俗法’,转动到清净面也是转动,只不过把闹转到清净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17 23:35:35编辑过]
119#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7 23:36:00 | 只看该作者

大权示现大作小

又若执经论无益,翻成诸圣虚功,则西土上德声闻,徒劳结集。此方大权菩萨,何假翻经。如抱沉痾之人,不须妙药。似迷险道之者,曷用导师。

又若执经论无益,翻成诸圣虚功,则西土上德声闻,徒劳结集。’一般人如果认为学佛,光用功就好,不需要看经典,‘翻成诸圣虚功’,上古以来,像印度的大阿罗汉等几百位,结集经典不都白做了?!

此方大权菩萨,何假翻经。’有一种菩萨叫大权菩萨。权者,权变也。密宗有些菩萨叫大神变菩萨,也就是权变。

根据佛经,大权变菩萨是八地以上十地菩萨境界才能做得到。一切入世有成就的人,包括治世的圣君贤将和许多大居士,并不一定出家,有许多都是大权菩萨化身。菩萨就是有道之士。出世法早已成就才有资格来谈入世,此之谓大权变,看似走反面道路,实际上是以反面形态,在世间出现广行教化。永明寿禅师阐释得非常好。

中国佛教大部分好的著作,都是在家居士所作。在家人的著作都要挨当时人的骂,过后却非看其著作不可,此所谓大权变菩萨也。因为永明寿禅师到底是出家人,根据佛制而出家,不好意思太捧在家人,只好根据佛经说,‘大权菩萨,何假翻经?’何需翻译经典?

如抱沉之人,不须妙药。似迷险道之者,曷用导师。’这是宋代写大文章的体裁,尤其皇帝发布宰相、大臣的宣召,古代称麻书,麻布制的黄纸,故宫大约还保留一点这方面资料。后来民间用黄纸,我们经常可以从历史记载,文学作品上看到书麻,也就是皇帝起用内阁大员,将此人的品德、才能以及皇帝对此人的赏识,以一定的格式,恰到中肯地书写在麻布上,次日早朝宣召。古代这类对仗句子的书麻文诰,素来是大文章的极品。永明寿禅师现在用的就是这种对仗体裁。道理就是说,假使不用经典,就等于一个人生病了不要吃药;在危险的地方迷路了不要向导。

良医终不救无病之人;导师亦不引识路之者。嘉肴美膳,岂可劝饱人之餐;异宝奇珍,未必动廉士之念。

这几句是倒装法。嘉肴美膳,必定劝不了肚子饱的人;珍奇异宝,也打动不了不稀罕物质享受的廉洁之士。如果说佛经翻得完全没有用处,那是不是大家都悟了道呢?一般人认为这是对宋代禅宗的批驳,学六祖,只要打坐,一念悟道,根本不要看经,做功夫就行,有道才能用。须知教理不深入,功夫上不了路,没有用的。下面又是另一节:

见与不见,全在心知;行之不行,唯关意密。实不敢以己妨于上上机人。但一心为报佛恩,依教略而纂录。如漏管中之见,莫测义天;似偷壁罅之光,焉裨法日。

永明寿禅师著作《宗镜录》非常用心,不是一个人做,而是集合全国数百位有修持、对佛学有研究的高僧、居士,搜集资料编纂,等于一个编译馆,由他当总编辑,出题目、做修正。有一点我们必须知道,永明寿系一名武将出身,文学修养造诣非常高,文武全才,带兵时就悟道,被吴越王发现,结果,很高兴地奉命出家。

他的文字修养非常非常高,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不放过每一个字。‘见与不见,全在心知’,他没有说‘全在心行’,心行是心理行为,是一种事用。见道与不见道是见地方面的事;行是功德、功夫方面的事,所以说‘见与不见全在心知’。关于行为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心行之行则‘行之不行,唯关意密。’这就是关系心意识起行的作用这种高度的奥秘。所以大权菩萨出世入世两路,真行菩萨道,而为外人所不知。这一类都属于大权菩萨,是意密,以现代观念来讲,是大密宗、大密行。

实不敢以己妨于上上机人’,他说我编这部书,并不是个人的意见妨碍诸位上上根人。这是对当时禅宗不大满意之处,因为学禅宗到了宋代已经发生流弊,不研究经典,只想悟道。今天悟了,明天又不悟;后天再悟一点,大后天又‘误’了。后世禅宗多半如此,还自认是上上根机的人。所以永明寿禅师说,对不起,编辑此书‘实不敢以己妨于上上机人,但一心为报佛恩’,他说自己的志向是为报佛恩。

依教略而纂录’,依据佛经的教理,把与修持有关的编辑在一起。

下面是他谦虚的话:‘如漏管中之见,莫测义天’,像一支管子的一点小漏洞,这一点简陋的见解算不了什么,没有办法推测第一义天。义天是佛学名词,至高无上。义者,理也,理性之意。后世也叫‘性天’,代表道体,以现代东西文化交流的新观念而言,就是形而上的本体。

似偷壁罅之光,焉裨法日’,等于偷到从墙壁裂缝照进来的一点太阳光。非常谦虚,也把道理说完了,你不要以为这一点不是佛法,这一点也就是佛法。青年同学可以效法两件事:一方面学习永明寿禅师高明的文学修养;第二点,你看他真是一位大权菩萨的气势,既谦虚,又把道理说明,还把人骂了,可是却看不出教训人的迹象,他把道理讲得清清楚楚。现在写白话文一样可以模仿,白话文不过变一变句子,道理还是一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17 23:37:49编辑过]
12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7 23:39:00 | 只看该作者

法施第一教为先

 

 

今遵慈敕,教有明文,法尔沙门,须具三施,三施之内,法施为先。

我现在遵照佛慈悲的意旨。这个是永明寿禅师高度的秘密。以宗教的立场,有人说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弥勒菩萨就是大慈氏,他这个慈悲有没有此意,我们不知道,以表面文字解释,则是奉行佛的慈悲的教理。

经典中有明文规定,出家人必须随时做到布施。布施有三种:内布施、外布施、无畏布施。内布施就是精神布施、法布施,比如教育家所做精神、知识、学问、文化的布施是无价的,其功德大于外布施——财物的布施。外布施是财物的布施,做好事、帮助他人、出钱出力、出东西。无畏,就是不怕,什么叫无畏布施?比如拯救一个失去信心的人,可能要扯谎。这样的扯谎是善性,一个人到了灰心边缘,你告诉他:不要紧,站起来,有办法;不行的,我帮忙,一定给你做到。其实你也做不到,你只要把他救住,他就不灰心、不绝望了。实际上自己犯不犯戒?犯戒,这叫方便妄语,精神支持叫人家不要怕、活下去,动机上属无畏布施。

永明寿禅师说,出家人必须具备三施,三施之内法施为先,尤其精神的布施。这一段说明他著作本书的动机是本著布施的观念做的。

文章一气呵成,为了讲书方便,暂时在此切一段落。

∽∽∽∽∽∽∽∽∽∽∽∽∽∽∽∽∽∽∽∽∽∽∽∽∽∽∽∽∽∽∽∽∽∽

此八识心王性相分量,上至极圣下至凡夫,本末推穷悉皆具足,只于明昧得失似分。

他说明八识心体的作用。唯识宗把心的体分成八个部分作说明,因而叫八识。八识是一心的现象,又叫八识心王,并不是说八识以外,还有一个当皇帝的心王在那里,八识就是心王,整个心的作用。

性相分量’,性相是佛学的两大宗。‘性宗’就是般若宗,般若宗讲性、形而上之体,一般又称空宗。像《金刚经》、《心经》,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四大皆空等等。‘相宗’讲唯识法相,又称唯识宗,先由宇宙形而下的现象、事物了解起,透过现象达到性,所以叫相宗。一般认为相宗属有。所以有‘谈空说有’之说,严格来讲,二者只是教育路线、表达的方法不同,根本则是一样的。这是关于性相两宗名词的解释,过去讲过,但何以再加说明提起大家注意呢?唯识宗很少谈到性,因为八识心王(相)透彻了,自然了解性。

唯识宗的翻译到中国,有‘三性’的名词,一般研究佛学的,一看到唯识宗的三性之性,当成般若本体,那就错了。中国文字辞汇少,喜欢简略,一字多方借用。例如中国文化的‘天’字,研究上古文化有数个作用、意义。形而上的宇宙,看得到的天体叫天;很神秘的上帝或佛也叫天;有时‘天’还代表了心理作用,有时也代表原则。这个文字搞不清楚,随便念一本书就搞错了!‘性’字也一样,现代年轻人讲性欲问题用这个性;本体问题用这个性;般若、唯识也用这个性。唯识叫‘三无性’,也叫‘三自性’,大家搞得莫名其妙,把唯识宗的‘三自性’与般若中的‘自性’都混淆在一起。唯识宗的三自性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名词稍后解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17 23:39:44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1-2 06:03 , Processed in 0.07617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