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南师推荐的佛学概论-《宗境录》略讲

[复制链接]
8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22:17:00 | 只看该作者

无常不是鬼

上次讲到因果同时,无有障碍,现在我们照原文继续看下去:

可得因果,即有前后;有所得者,皆是无常,非究竟说也。

在一般人的思想观念里,提到因果这个词,马上在脑子里头,以为有个前因,有个后果的观念,就把它分开成两个阶段。如果我们没有特别提起注意,通常会那么想,对不对!事实上,因果不是前后,也不是左右,也不是上下。假使有先后、有所得,有一个因,然后得一个果,把这个果造一个实体的东西,那么这个所得、所造皆是无常。凡是世界一切的东西,有一个形状,有一个作用,都是无常。

无常是佛学的名词。佛学认为世界一切无常,任何东西不可能永恒存在,世界一切东西都是暂时的。例如,一间房子刚刚落成的那一天,就是它开始毁坏的一天。就人的生命来说,列子、庄子也提到过‘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说明人刚刚生下来的那一天,也就开始在死亡。假使他活了两百年,等于死了两百年,不过是慢慢死而已。

佛法这个‘无常’的抽象观念,传到了中国民间以后,就慢慢转变成具体的鬼,变成了城隍庙里的白无常、黑无常。实际上,无常是佛学上一个最高哲理的名称,称为‘一切法无常’。物理世界一切东西的存在,乃至精神世界,一切有现象的东西都是无常,不永恒、靠不住、暂时的存在。所谓一百年、一千年的存在,从宇宙的眼光来看,也只是一刹那间,就过去了。

我经常提到,佛学上的‘无常’是讲现象。就现象讲,因为它容易变化,所以讲无常。在佛学还没有来以前,原始中国文化虽然讲究可久可大的原则,但也有个名词,那就是《易经》上说的‘变化’。天下万事都在变化,随时随地。无一不变,无事不变,无地而不变。

当你懂了《易经》这个原则,算命看相有什么看头!?

有时候有人一定逼著问:‘我现在好不好?’我说:‘好啊!我告诉你非常好。’那好了,他高兴了。但是我说的是现在非常好,他一转过身已经不是现在了。好不好我怎么知道!他一出门那更不是现在了。因为万物皆在变化,将来好不好,我说不知道了。

因此一切万有皆是无常,既然无常,因果也无常。譬如我们八点钟开始上课,开始那一秒种是因,说到现在,前一句话是果,这个果已经过去了,又是无常。那个果又变成未来的因,念念迁流不断。因此若认为因果是个固定的实体,实际的作用,‘非究竟说也。’
8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22:17:00 | 只看该作者

若先因后果者,因亦不成,故果亦坏也。缘生之法不相续故,即断灭故,自他不成故。如数一钱不数后钱,无后二者,一亦不成,为刹那不相续,刹那因果坏。多劫不相续,多劫因果坏。待数后钱时,前一始成。因果亦尔,要待一时中无间者,因果始成。

我们普通观念,一提到因果,觉得因果有先后,现在告诉你因果同时,而且是无常的。所以佛法告诉你,一切缘生,缘生同时而起,所以叫因果同时。

假如你一定要说有个因、才得个果,那因与果中间是什么?中间显然是还有东西。在逻辑上,在理论上讲,那中间还是有个东西,那这里头就有时间空间的作用。但上面这一段文字,却说明不是这样的。其中理论已经讲过了,《中论》也提出来过了,就是说明因果是同时的。

像我这个拳头一拿出来的时候,握举拳头是因,握举拳头成形是果,此二事没有前后,因此,那个果已经在了。在这个中间,是有这样一个深刻的问题。永明寿禅师说,从逻辑的观念来看,说因果有先后是错误的。一定要‘一时中无间者,因果始成’。

若尔者,如数两钱同数,无前无后,谁为一二?如竖二指,谁为因果?(如二指等,随心数处为因,后数为果。若是有前有后,即有中间者,还有刹那间断。有间断者不成因果,若同时者,如竖二指,无先无后,谁为因果?亦皆不成。

如此华严经因果同时者,俱无如是前后因果及同时情量系着,妄想有无俱不俱常无常等系着因果。但了法体非所施设非因果系,名为因果。非情所立同时前后之妄想也!如是者何异楞伽渐教之说。

此则不然,乃至楞伽中唯论破相,但救显理无系着,故不论缘起。如缘起法界者,法界不成不破,但知了法如是故。是故楞伽经云:先示相似物,后当与真实。又云:得相者是识,不得相者智。如此经中,无有假法,诸法总真,纯真无假,更无相似,存真存假。经云:众生界即佛界也。如文殊,以理会行;普贤以行会理。二人体用相彻,以成一真法界,前后相收品品之中,日相该括前后相彻文义更收,一法门中具多法也。是故经偈云:于多法中为一法,于一法中为众多。

然此心是法界之都,无法不摄。非但凡圣因果,乃至逆顺善恶同归。若一一悟是自心,则事事无非正理。如经云:提婆达多不可思议,所修行业皆同如来,六群比丘实非弊恶,所行之法皆同佛行。有修善者地狱受果,恶行之人天上受报。如不达斯文则逆顺分岐,焉能美恶同化,然初章之内已述正宗。

若上上机人则一闻千悟,斯皆宿习见解生知。若是中下之根,须凭开导,因他助发方悟圆成,为此因缘微细纂集。所以云:若有一微尘处未了,此犹有无明在。以不了处为障翳故,何况自身根门之内。日用之中,有无量应急法门全未明一。如生盲人每日吃一百味饭,虽然得吃,品馔何分。若言无分,又每日得吃;若言有分,设问总不知。若欲为未了之人,凭何剖析。只成自诳,反堕无知。自眼未开,焉治他目。

是以善财首见文殊已。明根本智。入圣智流中。然后遍参道友。为求差别智道。习菩萨行门。遇无厌足国王。如幻法门。见胜热婆罗门。无尽轮解脱。尚乃迷宗失旨。对境茫然。

故知佛法玄微非浅智所及。何乃将蚊子足。拟穷沧溟之底。用蜘蛛丝。欲悬妙高之中。益抱惭颜须申忏悔。

是以般若海阔。入之者方悟无边。法性山高。升之者乃知弥峻。伏自大雄应世。诸圣发扬。至像法初。则有马鸣龙树等五百论师。大弘至教。及像法中。复有护法陈那等十大菩萨广解深经。辩空有之宗。立唯识之理。悉是贤劫千佛十刹能仁。同酬本愿之怀。共助无缘之化。何乃持萤光而干日驭。捧布鼓而近雷门。不揆寡闻退惭劣解。牛迹岂将大海齐量。腐草焉与灵椿等荣。

今此持论。为成法器深心好乐大乘之者。如大宝积经云。佛言。若有求大利益善男子善女人。信我教者。后滓浊世。极覆藏时。善人难得。时闻如是等甚深法已。应为如理者说。不为不如理者。为信者说。非不信者。我今亦为如理者说。非不如理者。为信者说。非不信者。又识者爱者贵若珠珍。不识不爱贱同泥土。仰惟参玄之士。愿禀佛言深嘱。慕道之贤。同遵祖意问。

依上标宗甚谐正脉。何用更引言诠广开诸道答。马鸣祖师虽标唯心一法。开出真如生灭二门。达磨直指一心。建立随缘无碍四行。

详夫宗本无异,因人得名。故云祖师顿悟直入名禅宗;诸佛果德根本名佛性;菩萨万行原穴名心地;众生轮回起处名识藏;万法所依名法性;能生般若名智海。不可定一执多生诸情见。是以金光明经云:法性甚深无量。无量者,非别有一法名为无量,毗卢遮那遍一切处一切诸法,皆是佛法。甚深者,亦非别有一法名为甚深,即事而真无非实相,可谓一中之多;当存而正泯,多中之一。在卷而亦舒。如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知三界唯心,三世唯心。而了知其心,无量无边,是为无等住。又先德云:言虽不能言,然非言无以传,是以圣人终日言而未尝言也。以终日言故,不绝源和之心。而未尝言故,靡失般若之性;以和故,不违大化之门;以般若故,不见言象之迹。又经云:诸佛常依二谛说法。若不得世谛,不得第一义。以了俗无性即是真门。

何乃逐物随情横生异见?局方隅之远近,定器量之浅深。如尺蠖寻条安前足而进后足,似痴猴得树放高枝而捉低枝。

若能除器观空,自亡方圆长短,知心是境,岂有高下是非。)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7 22:19:44编辑过]
8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22:19:00 | 只看该作者

这里举个例子,譬如说两个铜钱一起拿出来,这中间不分前后,就是两个。两个手指拿出来,就是两个,因果同时。讲了半天,就说明因果是相互为因果,‘圆’生的。

以前年轻时,同大家研究佛学,这个缘生是什么呢?讲了半天,我干脆画个圆,缘生的,这个圆的东西无所谓前后,无所谓左右;不是圆圈,是个立体的球。缘生也就是圆的道理。当然是无法解释中的解释,此中无时间、无空间。它的体是唯心所造的,本体是心所造的。 

下面讲人生的的生、老、病、死苦,不外劝我们赶快学佛修道成佛。这些生、老、病、死苦,都要变成老生常谈了。我不再讲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7 22:19:21编辑过]
84#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22:20:00 | 只看该作者
。(宗镜录原文如下:

且如世谛门中。有八万四千尘劳烦恼。于诸凡夫妄想中。唯生死一法最大。以有生死心境并生。若无生死人法俱寂。故知了存今日不可因循。

夫业系四生身居九有。得人身者。如爪上之尘。失人身者。犹大地之土。处三涂地而永埋尘劫。居四空天而恒没禅支。设暂生人中千般障难。或机钝而难省。或根利而信邪。或身器不完。或遮障俱重。皆不可化。无由证真。如大智度论云。当知人身难得。佛世难值。好时易过。一堕诸难永不可治。若堕地狱烧炙屠割。何可教化。若堕畜生共相残害。亦不可化。若堕饿鬼饥渴热恼。亦不可化。若生长寿天。千万佛过。着禅定味。故皆不觉知。如安息国诸边地生者。皆是人身愚不可教化。虽生中国。或六情不具。或四支不完。或盲聋喑。或不识义理。或时六情具足诸根通利。而深着邪见言无罪福。不可教化。

故为说好时易过,堕诸难中。设无诸难。烦恼业深。仍为八苦火烧五浊所乱。夫言苦者无量。或三苦五苦八苦。乃至瑜伽一百一十苦。及八万四千尘劳之苦。皆不出流转之苦及行苦等。而凡夫甘处曾不觉知。如俱舍论颂云。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觉。若置眼睛上。为苦极不安。凡夫如手掌。不觉行苦缘。智者如眼睛。睫极生厌怖。故知生老病死之苦。谁能免乎。四山常来切人。如先德云。故贤与不肖豪强羸弱。同为四迁。一无脱者。梵王帝释贫穷下贱。尧舜桀纣三皇四凶。并归灰壤皆为苦依。夫八苦者。生苦则众苦积聚之因,六趣受身之本。如食粪中之果。犹毒树之根。取甘露而堕坑。买上食而致死。功德黑闇二女相随。有智主人二俱不受。

]对法论云。生苦者。众苦所依故。众苦逼追故。九月十月处胎藏间。如在粪秽坑中。长受寒热等种种众苦。生熟藏间如两山迫逼。趣产门时其苦难堪。乍出风飘。如刀割锥刺。不觉失声。废忘已前所有事业。名为生苦。

老苦者。时分变异故苦。身分沉重诸根熟昧。皮肤缓皱。行步伛曲。寝膳不安。起坐呻吟。喘息气逆。所为缦缓。为人所轻。世情弥笃。世事皆息。名为老苦。又老者。忘若婴儿。狂犹鬼着。以危脆衰熟之质。当易破烂坏之时落日西垂。萎华欲谢。如甘蔗之滓。无三种出家禅诵之味。劫勇力而全因老贼。擒壮色而将付死王。犹莲遭雹而摧残。似车折轴而无用。若枯河乏水不利于人。如残炷无油。势宁得久。

病苦者。四大变易乖违故苦。百节酸疼四支苦楚。能坏一切安隐乐事。由此经言。如人壮美。王妃窃爱。遣信私通。王便捉获。挑其眼目。截其耳鼻。刖其手足。形容顿改。为人恶贱。病苦所逼以是难堪。为人所恶亦复如是。为苦恼愁忧之本。作死亡怖畏之由。如雹坏苗。似怨所逼。劫夺正命摧灭壮容。减福力而退大菩提。增放逸而失真善本。此名病苦。

死苦者。寿命变坏故苦。风刀解支节。无处不苦痛。张口叹息手足纷乱。翻睛沮沫扪摸虚空。汗液交流便洟零落。昔虽假以沐浴。必归不净。昔虽假以涂熏。必归臭秽。昔时王位财宝荣盛。亲族妇妾万亿。于时顿舍。独往后世。无一相随。卧置床枕横尸偃仰。父母妻子槌胸叹咽。众人号慕披发拍头。虽生恋仰之悲。终致永分之痛。或埋殡坟陵肉消骨腐。或有露尸以施身肉。禽兽蝼蚁交横樝掣。或以火焚臭烟蓬。四面充塞人所伤嗟。悲恸绝声咸归故里。唯余灰粪独从风土。平生意气触处陵云。一旦长辞困庞霜月。是知禄命尽处。临死之时。如劫风吹散。犹瀑布漂流。往无所遮。到不能脱。向深远处怖境常惊。于幽闇中孤魂独逝。怨臣恒遂曾不觉知。死王所追无能免者。大涅槃经云。夫死者。于崄难处无有资粮。去处悬远而无伴侣。昼夜常行不知边际。深邃幽闇无有灯明。入无门户而有处所。虽无痛处不可疗治。往无遮止到不得脱。无所破坏见者愁毒。非是恶色而令人怖。敷在身边不可觉知。释云。于崄难处者。二十五有恐畏之世。无有资粮者。无善法以自资。去处悬远者生死无穷也。而无伴侣者。魂灵自逝也。画夜常行不知边际者。随业漂流循环无际。深邃幽闇无有灯明者。死是后相一入死分。昏沉难出生死长夜。故名深邃。死已多入三涂大黑闇处。故云无有灯明。入无门户而有处所者。死入身内不因门户。即身辩死。名有处所。虽无痛处者。临欲死时。虽有五根无有知觉也。不可疗治者。报终必死。世医拱手也。往无遮止到不得脱者。业尽报终时至必迁。自业所追无人系缚。无所破坏见者愁毒者。报色虽灭肤体不毁。而见悲酸莫不愁毒。非是恶色而令人怖者。无恐人相貌。而见者惶惧。敷在身边不可觉知者。此明人死在身最后边。然不能知死之时节也。又诸识昏昧六腑空虚。余息淹淹心魂愀愀。无常经偈云。命根气欲尽。支节悉分离。众苦与死俱。此时徒叹恨。两目俱翻上。死刀随业下。意想并慞惶。无能相救济。所以先德云。人命无常一息不追。千载长往。幽途绵邈。无有资粮。苦海攸深船筏安寄。圣贤诃弃无所恃怙。年事稍去风刀不赊。岂可晏然坐待酸痛。譬如野干失耳尾牙。诈眠望脱。忽闻断头。心大惊怖。遭生老病尚不为急。死事不赊那得不怖。怖心起时如履汤火。六尘五欲不暇贪染。如阿输柯王弟大帝王。闻栴陀罗朝朝振铃。一日已尽。六日当死。虽有五欲。无一念受。行者怖畏苦到忏悔。不惜身命。如野干决绝。无所思念。如彼怖王。是知万祸之因。众苦之本。皆从一念结构而生。应须密护根门常防意地。无令妄起暂逐前尘。如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云。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勿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故知生死。难出应须兢慎。且如二乘圣人。及自在菩萨俱出三界之外。尚有变易之身四种生死。何况三界之内。现行烦恼业系凡夫分段死乎。四种生死者。则是一切阿罗汉辟支佛大地菩萨。由四种障。不得如来四德。一方便生死。二因缘生死。三有有生死。四无有生死。无上依经云。佛告阿难。于三界中有四种难。一者烦恼难。二者业难。三者生报难。四者过失难。无明住地所起方便生死。如三界内烦恼难。无明住地所起因缘生死。如三界内业难。无明住地所起有有生死。如三界内生报难。无明住地所起无有生死。如三界内过失难。应如是知。阿难。四种生死未除灭故。三种意生身。无有常乐我净波罗蜜果。唯佛法身。是常是乐是我是净波罗蜜。汝等应知。爱别离苦者。大涅槃经云。因爱生忧。因爱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法华经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净名经云。从痴有爱则我病生。怨憎会苦者。大涅槃经云。观于五道一切受生。悉是怨憎合会大苦。若未了无生。于所生之处。无非是怨。无非是苦。何者为境所缚不得自在故。求不得苦者。有其二种。一者所希望处求不能得。二者多役功力不得果报。五阴盛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是故名为五阴盛苦。以执阴是有。为阴所笼便成阴魔。众苦所集。五浊者。一劫浊。四浊增剧聚在此时。嗔恚增剧刀兵起。贪欲增剧饥饿起。愚痴增剧疾疫起。三灾起故。烦恼倍隆诸见转炽。弊色心恶名秽称。摧年减寿众浊交凑。如水奔昏风波鼓怒鱼龙搅扰无一聊赖。时使之然。如劫初光音天堕地地使有欲。如利天入涩园园生心。是名劫浊相。烦恼浊者。贪海纳流未曾饱足。嗔虺吸毒烧诸世间。痴闇顽嚚过于漆墨。慢高下视陵忽无度。疑网无信不可告实是为烦恼浊相。见浊者。无人谓有人。有道谓无道。十六知见六十三见等。犹如罗网。又似稠林。缠缚屈曲不能得出。是见浊相。众生浊者。揽于色心立一宰主。譬如黐胶无物不着。流浪六道处处受生。如贫如痤。名长名富。是为众生浊相。命浊者。朝生暮殒。昼出夕没。波转烟回眴息不住。是命浊相。居此浊乱之时。遮障增剧。境飘识阃烧尽善根。业动心风吹残白法。着嗔魑魅之鬼趣。堕痴罗刹之网中。为贪爱王之拘留。被魔怨主之驱役。孰能顿省效此圆修。既得在中华。又难逢佛世。今须庆幸得遇遗文。况收宗镜之中。前后无非真实。言言可以悟道。字字唯是标宗。直须晓夜忘疲兢兢研究。忽从闻省悟我真心。顿为得道之人。永绍菩提之种。若未见道。念念缘差。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所以古教云。一息有四百生灭。性命在呼吸之间。若未得道之人。只有轮回生死。命若悬丝。若得朝闻夕死可矣。故提谓经云。如有一人在须弥山上。以纤缕下之。一人在下持针迎之。中有旋岚猛风吹缕难入针孔。人身难得甚过于是。又菩萨处胎经偈云。盲龟浮木孔。时时犹可值。人一失命根。亿劫复难是。海水深广大。三百三十六。一针投海底。求之尚可得。又偈云。吾从无数劫。往来生死道。舍身复受身。不离胞胎法。计我所经历。记一不记余。纯作白狗形。积骨亿须弥。以利针地种。无不值我体。何况杂色狗。其数不可量。吾故摄其心不贪着放逸。伏自祖教西至贤圣交驰。皆为明心决择生死。生死所起不出根尘。因不觉而妄念忽生。迷法界而幻境潜现。从此执人执法立自立他。随对待而逆顺牵情。逐分别而爱憎关念。遂乃五趣匍匐四生今欲反究妄原须明起处。故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故知心为群妄之原。目是诸见之本。是以生死之始起惑之初。因迷自心而作外尘。为执妄识而为内我。由我而强为主宰。从想而建立自他。抱幻凭虚遂成颠倒。

颠倒之法略说有三。一心颠倒。二见颠倒。三想颠倒。心如停贼主人,见是贼身,想如贼脚,根尘是贼媒,内外构连劫尽家宝。是以见劫眼根,善声劫耳根,善香劫鼻根,善味劫舌根,善触劫身根,善法劫意根。

善法财倾竭智藏空虚。如怨诈亲谁有知者,如或识贼贼无能为。若了境识心,终不更为外尘所侵、内结能缚。且如心王八法乃至六种无为,撮要一百法门,并是众生日用,无一时而不具,无一念而不生,以此校量故非闲事。若不能深济生死危苦急难,则往圣古贤虚烦制作,为有深益方可施为。圣不诳凡,真焉惑伪。

今所录者略证此宗,寻万丈而未得毫厘,指百分而才言一二。请不厌繁,息志子细披寻。览之如登宝山,信之似游海藏。

又此虽假文言,一一示其真实,不可随语生着昧我正宗。如经云:刀轮害阎浮人头,其失犹少。有所得心说大乘者,其罪过彼也。大智度论云:执有与无诤,乃至非有非无与有无诤,如牛皮龙绳俱不免患。中观论云:诸佛说空法,本为化于有;若有着于空,诸佛所不化。

若定言诸法非有非无者,是名愚痴论,若失四悉檀意。自行化他,皆名著法。若得四悉檀意,自他俱无著也。又论云:佛法中不著有不着无,有无亦不着,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亦不着,不着亦不着,如是则不容难。

8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22:20:00 | 只看该作者

譬如以刀斫空终无所伤,为众生故,随缘说法,自无所著。故般若灯论序云:观明中道,而存中失观,空显第一,而得一乖空。

然则司南之车,本示迷者;照瞻之镜,为鉴邪人。无邪则镜无所施,不迷则车不为用。斯论破申其由此矣!若如斯者,宁容执教随言语之所转乎?是以若未遇宗镜大录祖佛微细正意、内得见性,但外学多闻者,则身虽出家心不入道。故大涅槃经云:佛言,汝诸比丘,身虽得服袈娑染衣,其心犹未得染大乘清净之法。汝诸比丘,虽行乞食经历多处,初未曾乞大乘法食。故云:虽有胜意之通善星之辩,若不知实相之理者,不免没魂于裂地之患。如首楞严经云: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又云: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

故知若未入宗镜先悟,实相真心,假饶大辩神通长劫禅诵,终不免斯咎。若达此旨,凡所施为、举足下足,自然不离一心涅槃之道。如月上女经云:舍利弗告月上女言,汝于今者欲何所去?月上女报言,汝问今欲向何所去者,我今亦如舍利弗去,作如是去耳。舍利弗报月上女言,我今欲入毗耶离城。汝于今者乃从彼出。

云何报言我今乃如舍利弗去作如是去尔?时月上女复报舍利弗言,然舍利弗,举足下足凡依何处?舍利弗言,我举足下足并依虚空。女报言,我亦如是,举足下足悉依虚空。而虚空界,不作分别。是故我言亦如舍利弗去作如是去耳!女言,舍利弗,此事且然。今舍利弗行何行?舍利弗言,我向涅槃如是行也。月上女言,舍利弗,一切诸法岂不向涅槃行也。我今者亦向行也。舍利弗问月上,若一切法向涅槃者,汝今云何不灭度?月上女言,舍利弗,若向涅槃即不灭度。何以故?其涅槃行不生不灭不可得见,体无分别,无可灭度者。释曰:其涅槃行不生不灭者,即自心无生之义,纵千途出没,靡离涅槃之门,任万法纵横,岂越无生之道。故法华经偈云:佛子住此地,即是佛受用,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

如上所述,似如逆耳,本之正意。皆是击发之心,犹石中之火,若无人扣击,千年万年只成顽石,终不成火用。如孔子家语云:孔子曰,良药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耳,而利于行。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君无诤臣,父无诤子,兄无诤弟,士无诤友,无其过者,未之有也。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是以国无危亡之兆,家无悖乱之恶,父子兄弟无失,而交友无绝也。

今宗镜内,虽广引苦切之言,皆为后学成器,普令悛恶从善慕道进修,使法国土无背道之臣,令大乘家绝邪见之子。是以菩萨虽能自利,又乃讥他,常为众生不请之友。故胜鬘经云:以摄受折伏故,令佛法久住。是以山有警策之文,无非苦口;净名垂诃责之力,尽破执心。若佛法中有诤友,则学般若道侣保无过失。故书云:道吾恶者,是吾师;道吾好者,是吾贼。又云:三人同行必有我师焉。况佛法内学出世良因,宁不依师匠乎?

今若于初机助道门中,此宗镜文,深资劝力,言下现证,修慧顿成。如云为道日损,为学日益。损者损于情欲,益者益于知见。不同外道邪师及学大乘语者,口虽说空不损烦恼,此非善达正法,皆是恶取邪空。唯法器圆机方能信受,堪嗟邪见垢重之人,闻亦不信。如疏云:历千佛而不惊,炷万灯而莫曙。释云:十方无量世界众生佛,向身中出家成道说法度生,众生皆不觉知,都由无明,迷本觉性,不知如来藏中出现。如来藏即众生第八识,故云历千佛而不惊,以不知即心是佛故。又如一室中有一醉客,有百千盏灯照而不醒,喻闻法不识其理不能染神都无省悟。故云:炷万灯而莫曙,曙者明也。何者为灯,即方便智为灯,照见心境界。
8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22:21:00 | 只看该作者

现在我们开始卷四十三,也就是唯识学要开始了。学佛的基本道理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这个基本道理是唯心的。唯心因果,也可勉强地说,是心物一元的因果。因为‘物’在佛学里头根本不大承认的,依佛所说,物是心所变现的一种现象而已。

严格来讲,一切万有的物质世界与心量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以哲学来讲‘心物一元’,已经是有问题了,拿佛法来讲是要打手心的。

因为物不过是心所生法的一部分。心性法身本体功能,大体把它分三部,就哲学来讲,例如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这个世界分成两种世界——精神世界、物质世界。这两种世界是心的功能的变现。而心的功能在精神世界、物质世界里头都存在,都能起作用。因此严格地说,就佛家的唯心的哲学而言,是不承认心物一元的哲学,换句话说,讲心物一元,都已经是低了一级。明白了这个道理,现在正式讲我们中国最流行的禅宗,所谓明心见性、悟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既然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后来为什么又要讲唯识学,把这个心像西瓜一样分成八部分,为什么要这样切,现在开始讲这个道理。

8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22:21:00 | 只看该作者

达摩与二祖

夫初祖西来,唯传一心之法。二祖求缘虑不安之心不得,即知唯一真心圆成周遍。当下言思道断,达磨印可。遂得祖印大行,迄至今日。云何著于言说违背自宗,义学三乘自有阶等?

《宗镜录》第四十三卷一开始,就首先标榜出禅宗。禅宗在印度,第一代禅师是由释迦牟尼佛亲传迦叶尊者,再传佛的弟弟阿难。如此传到二十八代的达摩祖师。

达摩祖师是印度的一位王子,同释迦牟尼的身世一样,为求道而出家,在印度继承了禅宗的二十八代祖师,到中国正是南北朝梁武帝的时代,成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达摩只传一心之法,我们所谓心地法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心即是佛。如果再进一步问:‘什么是心呢?’问题就来了!是身体里面这个心吗?不是哦!这里是心脏。头脑思想是心?这是头脑不是心!

那心是什么?问题来了!不过,我们晓得达摩祖师西来所传是明心见性成佛。这个公案大家都知道,达摩祖师西来,先到南方后到北方住在嵩山,面壁九年,实际上他到中国有十几年,不过有九年住在嵩山。也不是九年都在那里打坐,面对著岩壁。不过这也很好玩的,日本禅宗,都学这个,打坐面对著岩壁,把背露在外面吹风,号称这就是禅宗。据说达摩就是面壁而坐。

当然在中国的岩壁留影的也很多,譬如在嵩山的岩壁上有一个人像,据说是达摩祖师的功夫,当年他坐下来,这个影子就照到岩壁上留下影像,不晓得他修的是不是武侠小说上写的留影神功!这是说笑的。这些后世流传的真与假,都不去考虑。他来到嵩山是住了九年没错。

 

(编案:郭元兴居士曾费心论证:‘壁’为‘璧’之误,璧为心净之喻。则‘面璧’义同‘观心’,堪称别解。然即使形为面壁,亦不碍观心。录此别解,聊供谈助。)

首先,他是一个印度人,到中国来,中国话讲得如何?不知道。像我到现在,自己是中国人,国语都讲不好。当然他有神通,佛法高,比我们讲得好一点。为什么?我经常举《指月录》,常说达摩祖师讲了一句中国话,我谈了三十年,才谈懂。

梁武帝问他,对答一来一往,梁武帝最后给他逼紧了,就问,圣人得了道是什么境界,达摩答覆说:‘廓然无圣’,那就是说无量无边,空空洞洞,那心境之伟大,包容万物,但是其中无一个圣人,没有圣人与凡夫的差别。梁武帝又问:‘对朕者谁?’梁武帝第一次问他悟了道的人的境界是什么样子,‘廓然无圣’,大的无所谓圣,也无所谓得道。自己还觉得有个道可得,那我们就要问那个‘道’值几毛钱?有个东西可得,就有价钱可还了,好办!那还不是道!梁武帝也很厉害,居然什么都没有,你祖师爷来传法,那‘对朕者谁’,那你跟我讲,你又是什么东西!当然皇帝也不能那么粗鲁,总要文气一点。就问:‘坐在我对面的是谁呀?’

达摩祖师讲了两个字:‘不识’。这两个字我讲了三十年,‘不识’,我们素来读成不认识。在我也认为是不认识,大家也讲不认识。三十年后,到了广东,有一天,我也不会讲广东话,朋友派了一位广东的小朋友跟到我旁边走,同我做事情,两人无聊乱扯一顿,反正也没人,也不怕脸红乱说,后来我问了一句:‘不知道,广东话怎么说?’‘不识呷。’哎呀!这下《指月录》读懂了!‘不识’就是‘不识呷’。因为达摩是从广州上岸的,而且广东话与闽南话都保留了真正唐朝的音,所以现在研究古书,研究唐音,最好会讲闽南话、广东话、客家话。我说‘老弟啊!’他看到我那么高兴!那个广东小孩子说:‘南先生,你笑什么?’我说:‘你不晓得。我三十年总算在你身上谈懂了一句话。我很感谢你。’

梁武帝当年一问他,得道的人无境界,那当著我面,你是谁呢?达摩祖师说:‘不识呷’。不知道!我也不晓得我是谁、你是谁。就是闽南话‘莫宰羊’!这妙得很!后来愈发现愈流汗,以前讲课往往都讲错了的!以后大家看祖师语录,那个祖师一定要查,他是福州人的话,有时候福州话就出来了;苏州人的话,苏州话就出来了,没得办法!不懂这个道理的话,读书、读语录就错了。因此,以这句话告诉同学们,读书之难,尤其是读这些禅宗语录。

达摩祖师当时在那嵩山面壁九年,是不是一直九年,当然也是个问题。后来碰到二祖来,二祖当时已是三十多岁了,早已经在山东、江苏一带讲学,听众满座,很有名声。讲《易经》、讲《礼记》、讲中国文化,哎呀!他忽然发现这世间的学问不能解决宇宙人生的大问题,因此看佛经,看了《大般若经》,出家了。出家了以后,他又在河南香山,自己一个人在那里打坐修道了很多年。

因此,我们了解:第一,二祖学问好,读书人出身,不是盲目信仰的。第二,他做过功夫,他一个人跑到香山去打坐已经好多年了。一般人管他有没有道,他总有腿呀!两腿总要能够坐得住呀!我们两腿坐坐看,坐四十分钟变麻了!

而且他佛学研究得好,学问也好,他最后来找达摩祖师,达摩祖师理都不理,他站在那里,就有这样的画像。后来儒家到了宋朝有一个故事叫‘程门立雪’,这个故事是作者藉程夫子套用二祖而来的。

冬天下雪,二祖见达摩的时候,站在那里站了好久,或者是一天一夜,或三天三夜,很难确定,反正下雪都超过膝盖头了,二祖都没动过。那诚恳求道的样子!最后达摩祖师问他:‘你找我干什么?’二祖说:‘我听说师父您从印度来,拿佛法正统心脉来传,我要求道啊!’达摩祖师看他这样一讲,就痛骂了他一顿,骂的话很有意思!

我们土一点来讲,就是说:‘你这个小家伙!佛法岂是那么容易得的!要经过多少年呀!凭你这样子拍拍马屁,站一下,又算什么了不起!’他是不是会骂这么好听的中国话,不知道!反正是很会骂人啦!

结果,二祖听他这一骂,抽出了刀。以前和尚的袋子带著有刀的,等于我们过去军人腰上配有刀。和尚的刀叫戒刀,不是叫你去杀人、抢人的,是自杀用的!如果做错了事,甚至做坏事了,自己自杀!后来当然有些和尚拿这把刀子不自杀,去做了别的坏事,或杀人也有。因此后来政府追回了,不准带、只保留袋子代表那个意思。所以当年的出家人是带刀的,另一方面切菜也好用。因此当时二祖抽出刀就把膀子给砍了!以表示自己的心意、决心。当然,那时候天气冷,下雪,血马上就冻结了,不过也是痛得很的!所以后来庙子塑像或画像的二祖少根膀子。

看到二祖表现出这样大的决心,达摩祖师就问他:‘你求什么?你为什么这样做呢?’当然我们想得到,他又冷又饿又痛,那真不晓得多痛苦呀!人世间的痛苦在一刹那间都加拢起来!身体的痛苦、肚子的饿、又冻得要死,还要求道!当时不晓得他是怎样挺过来的!所以达摩祖师问他:‘你为什么?’二祖当时只讲了一句话,他说:‘此心不安,请师父给我安心!’

我们后世学禅宗都忘了这个公案中他的学问、他的功夫、他的一切、他的决心。好严重!一般人认为他有道,他还是觉得此心不安。人生最难的,就是这个心,怎么样安?当然问题来了,这个是什么心?怎么样安?

所以有许多青年同学学禅,要参话头,这个就是话头嘛!这个是什么心?这个心怎么安?我们大家坐在这里,听佛学的课,你心安不安?自己知道不知道?此时的思想安不安?这是什么心?怎么样安?我们先休息一下,先安一下心来。
88#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22:27:00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章  不费一字三藏全

上次,我们提到二祖向达摩祖师求安心,首先提出来有个问题:‘安心’,这两个字非常重要!不但普通人,任何一个人都觉得安心之难。因为学佛、修道,学了一辈子还是安不了心;反过来说,此心真安了,返回佛性了,就是普通人也成佛了。这是第一个问题——如何安心。

第二,《宗镜录》卷第43的原文:‘夫初祖西来,唯传一心之法。二祖求缘虑不安之心不得。’为什么花那么大力气一再重复说明二祖见达摩这故事呢?这里有一个点题,点出这个题目来,也就是大家一般人学禅宗、学佛法搞错了的。我们现在能够思想、能够感觉的心,佛称之为缘虑心。这个心里,一个思想接著一个思想,永远连续不断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8 22:31:39编辑过]
89#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22:29:00 | 只看该作者

莫做无用之功

我们一提到佛法的唯心,就把现在这个能思想作用,能感觉作用的,当成是心,那就大错特错了。所以唐代诗人,学佛的白居易有一首名诗:

空花那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

我们眼睛坏的时候,或眼睛碰压了一下,起了毛病,就看到虚空中的光点,好像虚空之花,这个本来是假的嘛!但你要说它是空的,却也是个现象,是病态的现象。所以,以这个空花来求得正果是不可能的。阳焰就是沙漠里头的海市蜃楼,就是太阳光照在海面上,因水蒸气蒸发所产生的光影。另外,在高速公路上,尤其在炎热夏天,车子开得快的时候,坐在车内看到前面马路上都是水,开到的时候却没有水。干的。可是那水真像,你就晓得这就是阳焰。所以,‘阳焰如何更觅鱼’?根本就没有水,哪里可以找到鱼?我们的缘虑心,一个思想连一个思想的心,以这个心打坐、作功夫,以为自己在修道,无以名之,就叫做阳焰境界吧!

要注意哦!不管学什么!禅宗也好、密宗也好,管你天宗、地宗,随便你哪一宗,都是‘阳焰如何更觅鱼’。你以缘虑之心去修,以为这个是‘一心’,那是笑话。对佛法基本都没有认识清楚!

一般学佛的人注意哦!一切唯心不是这个,这个是意识缘虑之心。大家都以为缘虑之心,是可以做功夫的东西,例如佛法的调心,道家的炼心,儒家的养心,都还是缘虑心,像密宗修观念咒子,或者参话头、做功夫,甚至练气功,都只能称为调心,都是以缘虑心起修,不是究竟。你要求的,应是后面那个本体的心。

所以直指人心、明心见性,事实上不是指这个缘虑心,首先要明白,要搞清楚,不然错误大的很;尤其现在国内外讲禅宗的,我们只好根据白居易的诗称它‘阳焰宗’。‘阳焰如何更觅鱼’呀!再不然叫它‘空花宗’,‘空花那得兼求果’!不可能的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8 22:32:20编辑过]
9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22:34:00 | 只看该作者

做人要老实

所以我们要了解一件事情:二祖当时同我们一样,达摩祖师问他:‘你找我干什么?’神光说:‘此心不能安啊!’但是先前,二祖没有剁膀子以前,不是讲这个话;他说的是:‘师父您从西边印度来,有无上甘露的法门。’换句话,像我们有些年轻人,比如我年轻时候,找师父也是这样,看到就跪,跪下来:‘师父呀!听说你有大法、大道,您一定要传给我,你叫我怎么样都可以!’那句话,嘴巴骗死人不要钱,好甜哦!反正我要求道嘛!缘虑心!

所以二祖去见达摩祖师,也同我们年轻人一样,那个嘴巴真会侍候人!‘您有无上甘露法门’,反正好听的名字都给它堆上去。碰到达摩祖师不受骗的,被祖师骂一顿,当然自己心里有数,那些都是空话,捧了空花要来求道。剁了膀子以后,这一句话大概是又冷又饿又痛,痛出来的。达摩祖师说:‘你干什么?你为什么这样?’二祖说:‘此心不安!求师父给我安心!’口也!这老实话来了。

但注意哦!他学问已那么好,至少在求学方面比我们在座的人好,打坐修道的功夫也比我们只有好没有差,一切胜过我们,而他说心不安。最后又冷又痛又饿,剁了膀子,当然此心不安,恐怕手还在发抖,不过下雪天没有关系,且马上停止了。他问这个心怎么安,这句话问的倒实在。达摩祖师经他一问,当然我们看书没有味道,文字记载不够写实,当时没有录影,他那个眼睛一瞪:‘还没有安心,拿心来,我给你安!’尤其那外国人讲话,胡子一翘、眼一瞪,蛮哧死人的。

二祖被达摩祖师问呆了。我的心,在哪里?找不到!怎么拿心给你!心到底在哪里?毕竟找不到!要知道,在那种情况之下,二祖的缘虑心没有了,更没有第二心思去造一个假话来了,他已经被整得差不多了,仅剩半条命,才有最后一句实实在在的话:‘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说:‘那好了,我已经给你安好了。’这一下才开悟。

达摩祖师的教育方法好厉害,但是也很客气啦!假使是我就坏了,‘那你怎么会讲话!’对不对!说我心找不到,却晓得答覆我找不到,这不是心在讲吗?可见还有一个心。但达摩祖师的教育方法不走这个路线。这样一逼,会把人整神经的,不可以这样!所以赶紧告诉他:‘你在这个地方,我已经给你安心啦!’无可安处嘛!不需要安处,有一个固定安处,就已经不是了。

就如《易经》上的话:‘神无方而易无体’,我们一般人总喜欢捉住一个方位,捉住一个东西,定在那里,以为是安心。那错了!那都是缘虑心,不是真的。这是一段中国禅宗开始的公案。

再看原文,永明寿禅师提出来说:‘初祖西来,唯传一心之法’,二祖答覆他的话:‘求缘虑不安之心不得’,找不到。因此可以了解,‘即知唯一真心,圆成周遍’。我们现在用的心,无以名之,为了分辨它,把它叫做假心。

我们那个本自具有的本体之心叫做真心。因此你就晓得,天下唯我独尊的唯一不二的真心,圆成周遍,无所不在,处处都在,处处现成。但是要怎样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呢?

你只要当下‘言思道断’,但不是嘴巴不讲话;嘴巴不讲,心里头却还在讲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25 05:44 , Processed in 0.08640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