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论诸佛因果者,如《华严论》云:显佛果有三种不同:一亡言绝行,独明法身无作果。 ‘次论诸佛因果者’,学佛、出世间的因果,据李长者的《华严经合论》所提,修出世道的有三种因果。第一种‘亡言绝行’,浅显地说,就是我们修持佛法,打起坐来,没得妄想,平常也没有妄念。‘亡言’就是无话可说,不可思议,心念也没有起来。 所以古代禅师有两句诗: 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 当然,修行功夫到达了这个境界是相当高了。这也是经论所讲‘亡言绝行’的境界。 一切妄想不起,心性不动,念头不动,就是达到一般所谓真正的空。到了这个境界,只能说达到初步独觉佛的境界。可千万不可小看这初步,我们一般人还真容易做到,因为我们有一个‘空’的境界,就已经不是了。 如果自然达到‘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一点功都不要用了,几乎类似道家的‘无为’。当然,这其中是有层次的,真正达到‘无修无证’,那是完全成就了,是成佛的境界。 假使真做到了‘亡言绝行’,只能说是明白了法身,只悟到了法身。所谓成佛有三身,也就是道的体、相、用三个层面。有趣的是,中国的《易经》八卦,基本上也是三爻推演而成。 所以‘亡言绝行独明法身无作果’,这个法身到达无作果,不造作了,不需要修持。当然,什么是不造作的情形呢?就是这个境界‘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这是第一种,属于小乘的基础。 二从行积修,行满功成多劫始成果。 第二种不是说光坐在那里把念头空了,绝不是这样的,而是要从行上、事上去磨炼、去修持。所谓‘心行’,就是有此心,更重要的是有此行。譬如说,佛法讲慈悲,如果我心里好慈悲,那没有用。心里想只是因地,不是果地,慈悲的事情没有做出来。又譬如说,一个人生疮了,我们学佛的人看了说:‘好可怜,好臭哦!’那已经不慈悲。心里还是可怜他,是很慈悲,不过好臭哦!心想走开一点。或者为人治疗敷药时,怕自己传染到。当然防止传染是应该的,并不是说戴个口罩就不慈悲了。 所以‘心行’是很微妙的。比如自己最心爱的儿女生个烂疮会传染,有时当父母的不会顾虑,(但是子女对父母就不一样啦!)心里还是会怕传染,但对自己儿女也就顾不了那么多。所以说‘孝子’,应该倒过来说‘子孝’,对子女就不同了。要以那一种爱心,对一切的人,这就行了。 行是多方面的,所谓‘行’八万四千,这是个笼统的数。这个数不是这样算的,就是我们人一念间(一呼一吸叫一念),有八万四千差别的烦恼念头。所以我们在修行上八万四千都要做到至善的行,而不是只做一样。 ‘从行积修,行满功成多劫始成果’,要积功累德,就必须从行上去积修。修行不是拿一生来计数,而是多生多世的成果,要经历多劫才能功行圆满,这是论‘诸佛因果’的第二种,属于中乘。 三创发心时,十住初位体用随缘所成果。 第三种是大乘菩萨的初果,上乘到成佛之路。‘创’就是开初,就是你开始这一秒钟说我要学佛,最初发心的时候。要发心修大乘行,经过五十二个程式。所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等,然后到了十地,已经要无数劫了。这之间要‘体用随缘’,明了空的体,起善行的用,随缘而修行。 有些人非要躲开人世间,找个清净的地方修行不可,那不是随缘行。随缘行,是没有清净的环境,热闹中也可以修。即使是厕所那样的环境也可以打坐,也可当禅堂,但却不要以为打坐就是道。行是到处都可以修,要随缘而行,而且不限于这一生,要多生累劫地精进修行。以上是学佛的因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