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南师推荐的佛学概论-《宗境录》略讲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9:10:00 | 只看该作者

唯心缘起

这是《宗镜录》引用佛经的话。接著又续引《华手经》的偈子:

又偈云:是心不在缘,亦不离众缘,非有亦非无,而能起大果。

心不在缘,什么缘?老子有句名言讲的很对:‘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一个人没有看到过那个东西,没有习惯,心里不会乱。物质文明愈发达,人类的欲望愈高。换句话说,物质文明愈发达,犯罪的行为愈复杂,犯罪的因果也越来越错综复杂,这是当然的,因为是外缘所引起的。老子这种思想说明外缘的可怕,儒家、道家都一样,曾子也知道外缘的可怕,所以有‘慎独’的说法。

我们的心本来是依外境而引起,譬如我们当年晚上看书是点一盏青油洒,后来用洋油已经相当奢华了,现在离开电灯不能过活了。当年出门走路、坐牛车也很好,拿把草扇扇凉,凉风习习,无比的舒服,现在好像离开冷气不能生活。这些心理状况的变化,都是外缘所引起的。但是,当外缘引起这心的功能,它的作用并不在外缘的上面,而是内在的、唯心的,所以说‘是心不在缘,亦不离众缘。’

简单地说,外境可以影响心理,心理也可以造成外境,心理因缘很难说一定属于哪一方面。所以此心与因缘的关系不能说没有,是有。当你被外缘一引,它是起作用,不是空的,是有。当这个缘过了,好像没有,实际上还是有。譬如做一件事做过就忘了,尤其年纪大的人,几十年前做过的事自己想不起来,没有了?不会的。我告诉你,到了什么时候想起来?快死的时候。为什么?因为心理的反应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几十年前的事像放电影一样,很快回转来,都会再想起来。

‘非有亦非无,而能起大果。’
5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9:26:00 | 只看该作者

心的变形

《显扬论》颂云:由彼心果故,生已自然灭,后变异可得,念念灭应知。

心理的状况,一生一灭一生一灭地跳动,这是心的功能所显出来的成果,即所谓过去生种子识所带来心的果,后天的教育只能稍稍影响它一点,很难有大的变化。‘心果’,只管这个阶段,‘生已’,便自然灭去了。生出来又变灭,灭去并不是没有,那个功能、那个影响还是在,当然现代科学还很难证明。

有一点大家要小心,虽然现在科学知识进步到这个程度,有许多足以被我们证明是不错的,但如果认为科学是定论,常常会闹笑话。所以大家研究佛学著作,尽量少引用科学,非常重要,因为一引用科学,很可能三年以后,定理整个被推翻,你那篇论文因引用错误而整个失去价值。

如拿光学来说明,譬如人在这里,两个钟头以后离开,在七小时以内照相,每个座位都可以照出每个人的影子。也就是说,生灭早过去了,人也早离开了,那个影像的功能都还在。现在科学只能到这个程度。如果拿哲学、佛学道理讲,这个影像不只七天,一直还在,但存在的是影像,影像则随时间而不停在变异,早已不是你原来的那个形态,由你原来那个功能发出来的形态,变异、变去了,变去了不是没有,而是变另一个形态,所以说‘后变异可得’。

所以,尽管我们随便一个思想、行为生灭马上过去了,它的后果的功能依然存在。在念念的生灭上,我们应该知道这个道理,思想、起心动念要特别注意关照自己,非常可怕的。我们常常在现实生活看到,一个人动了杀机想害人杀人,立刻气色就变了,如果当时把血抽出来验,血液变蓝,有毒。当然太高兴,血液的糖份就特别多,也是有问题,过份的都不对。所以心性修养与生理的关系有这样复杂的关系。这些都是借用现代科学上、医学上一点点道理说明这个东西。现在再说《显扬论》。

论曰:彼一切行是心果故,其性才生,离灭因缘,自然灭坏,又复后时变异可得,当知诸行皆刹那灭。

这道理怎么说呢?我们一切行为,佛法说的‘行’字,在五阴中是行阴,阴也有翻成五蕴皆空的蕴,不管是阴或蕴,都有含藏的意思。行是功能,永远在动,像地球物理一样,永远转动。等于大家静坐,想一下把心念静下来做不到,做不到也不要著急,因为心理与生理功能这个机器永远在动,要慢慢地沉静下来,这就叫工夫,所谓工夫是时间的累积。此外,我们心理的思想活动也是一行。

前几天跟女同学讲笑话,我说:‘你们女同学真是讨厌,手始终要动。’女孩子打电话,手喜欢摸电话线,再不然,一边讲话一边这里摸摸,那里动动的,不然无意地摸摸衣服、扯扯头发,像这些无意的动作就是行阴。当然不是天下女孩子都是这样,也有很庄重的。像这样习惯性,也不是一生的事,可以看出她前生的业力来的。有些同学没有这个动作,有些就特别厉害,叫她不要动了,讲著讲著又摸起来了,这个下意识的动作,就属于行阴,是前生心理习惯带来的果报,当然它是生灭的。
5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09:27:00 | 只看该作者

无明缘行

‘其性才生,离灭因缘’,譬如动一个东西,摸一下,等一下就没有了,念头又跳动过去了。再举一个明显的道理,有人讲话喜欢摸衣服,有人喜欢抠鼻子,有人喜欢摸头发,每个人都有特殊的表演。有些人一讲话就抠,你问他怎么了?他抠大指头,问他为什么抠?他说没有啊!等于骂人骂惯了,问他为什么骂人?他又一声:‘他妈的!我没有啊!’像这些地方,就是‘离灭因缘’,他不知道自己当下言行是怎么回事。注意啊!这个行阴就是业果。

所以业果在什么地方看出来?就在这些中间,只是自己不知道,它就是一股力量,促使你人生的形态自然会向这里走。譬如有人讲话、动作特别啰嗦,叫他简化一点,是是,然后又讲一大堆。叫他说结论,是是,就是结不了论,真是没办法。行阴、业力的果报,在这个地方就是始终转不过来。真正学佛修行是要注意这些地方,千万不要认为盘腿打坐念佛就叫修行。

打起坐来念佛时很好,下坐以后,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好讨厌……阿弥陀佛……’像这样念佛,你念再多也没有用。没有把那个东西转过来就往生西方?往北方也去不了。你那个行阴没有改正方向,加强动力,就像要开车往西方,结果却向东方走,乃至于向下方走。向东方走还好,有个琉璃世界。

真正的修行人要确实反省的是行阴,结果我们硬是转不过来。我经常笑自己,人家讲不对了,我眼睛一瞪:‘你干什么的?’真对不起,习惯动辄训人,那个就来了,毛病大这是行阴的力量。所以‘其性才生,离灭因缘’,看起来才生起,自然灭了,过去了、没有了。但是要注意后面一句:‘自然灭坏,又复后时变异可得’,它是变异的,怎么说?比方我们刚才举的例子,有时习惯讲人不对了,头脑就烦起来了:‘怎么那么讨厌,那么笨呢?’这也是行阴的毛病!对不起。

‘当知诸行皆刹那灭’。佛学中对刹那有两种说法,有说这么一弹指有二十个刹那,有说六十刹那,管它多少刹那,反正刹那是很快的。我们的心理作用刹那、刹那跳动,现在是刹那生灭、生灭,那个能够生灭的功能,就像流水一样永远在行,你看流水就知道行阴。一条河流前一个浪头早过去了,后一个浪头接上来,中间在生灭,可见它这股力量是一条河流,我们的心理状况也是这样。

云何应知诸行是心果耶?颂曰:心熏习增上,定转变自在,影像生道理,及三种圣教。

‘云何应知诸行是心果耶?’我们晓得一切因果都是唯心,怎么样可以知道呢?刚才我表达得不好,但是我也只有这么大的本事,把行阴说明到这个程度。这个行阴为什么都是心的果呢?

‘颂曰’这是永明寿禅师摘录《显扬论》中的原文。他说我们讨论心的行阴、心的果,这其中与唯识有关。我们的心是熏习的增上。‘心熏习增上’这句话讨论起来真要命,佛学最难懂的是‘业’,业很难解释,翻成中文是孤卧孽子、冤孽的‘孽’。善、恶、无记都是这个业,拿现在的术语讲是一种力量,无形的一条绳子,一个动力、功能。业也翻成‘习气’,习气是中国文化的讲法,我们习惯性构成一个气,这个气当然不是呼吸的气,也不是空气的气。气是一股力量。比方刚才有些人许多无意的动作:抓抓头、摸摸鼻子,打电话摸电线、拿东西,这是习惯,习惯形成力量,很难把它转变过来。人有许多生来的习惯很难改变,有些同学说笑话,某某同学前世大概是女人,好多动作女性化,有些女同学前生是男人,好多动作男性化。这个笑话说明什么呢?业力、种子,过去带来的习惯甚难调伏。(这里所说的过去是讲前生,看不见的那一生。)

‘熏’,熏腊肉,熏鱼一样,香烟抽久了指头发黄,熏出来的。佛像前点香,熏久了变黑。菩萨不好做,做菩萨一脸都被熏黑。熏习这个名词有二个说明:慢慢熏变成了习惯,过去的种子熏习惯了变异成现在的行为,变中有异,与过去生不一样。讲过去世、现在世太难啦!我们小时候都喜欢研究自己,再不然嘛,找个物件来研究。小时候在一起都晓得他的习惯,长大了,有些大学毕业、有些当博士、乃至在社会有事业成就,他童年的习惯还在,因为他那个种子熏习变成现行。现行呢?变了一个样子还是那个习惯,现行变成未来的种子,这是熏习来的。

还有另一种情况,是由于教育的环境。很多青年人到国外待久了回来,讲话‘耶、耶!’我说:‘耶个什么?是就是。’但他是有意的吗?他是无意的,习惯了,这也是熏习来的。外文搞好了,三言两语夹两句外文并不稀奇,讲惯了。

所以,说种子熏现行,现行变种子。这个心的作用接受了外境,慢慢熏习以增加。要什么时候转变呢?大家学佛打坐修定,只有真正得定的人才转得了这个习气,才能把这个熏习转了,定到最高处才得自在,像观自在菩萨一样,才可以自由自在。

反而言之,普通人、不修道的人、不学佛的人,他已熏习的坏习惯,久了以后,凡夫也很自在,自在就任性,爱怎么样就怎么样,‘你要我转变办不到,我习惯了。’就是这个样子,这是凡夫的自在。你说:‘你改一改好不好?’‘好。’过一会儿一忘记,老毛病又犯了。菩萨自在,凡夫也自在,两种自在方向不同。凡夫变成定业,修道的人变成定的功德。其定一也,定的作用一样,一个是向造业的路上走,一个是向升华的路上走,定的功能如此。定就是确定、固定、变不了谓之定。

所以学佛为什么叫你念佛、打坐?搞修养的人总有种好的方法让你练习。天天念佛打坐不过在熏习而已!以为自己打坐做功夫有道,那还差远了。大家都在熏习,向好的路上慢慢练习久了变成定心,固定那个形态,把变异变成不变异,不追随外境转,那才能转变,‘定转变自在’。

譬如有朋友告诉我:‘某人学佛那么多年,年纪又大,脾气还是一样坏噢!’我说:‘他佛也念得好,脾气也发得大,对啊!同我一样。’这有什么用?没有用。修持尽管修,坏的业力同你并驾齐驱,念佛这一念的定有没有转变熏习的习气,我告诉你,据我所知没有用,当然还有许多非我所知的。所以要深入了解这个道理,打坐也好、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熏习增上,你可以自我检查,‘定转变自在’。

‘影像生道理’,什么叫影像生道理?人生一切的遭遇,是自己过去的因果所发生的一个影像而已。以这个道理来讲,我们今天活著,几十年人生,自己所遭遇的一切,怎么样长大、怎么样受教育、怎么样成家,这些不过是第二重生命的反映。第一重生命的反映是过去力量带来的影像。懂了这个影像,在这个中间要找出那个原理。所以,真正研究佛法,在现实人生中,透过这个现象找出它的原理,而形成三种圣教,圣教就是佛的遗教大乘、中乘、小乘三种,下面是解释这些道理的。‘心熏习增上,定转变自在,影像生道理,及三种圣教。’这四句偈含意很多,包含一切唯心业果的纲要。

论曰:由道理及圣教,证知诸行是心果性,道理者,谓善不善法,熏习于心,由习气增上力故,故行得生。

由上面‘影像生道理,及三种圣教’,我们得以知道这个唯心业果的原理,然后还要去求证知。用什么去证?上面一句话‘定转变自在’,靠定心去求‘证知诸行是心果性’,定这里面也已包含了戒。诸行,指我们一切心念思想习惯,乃至一切行为的习惯,诸行是心的果性,都是本性心的功能所带来的种子、成果,所呈现的性格。所以每个人个性不同,乃至兄弟姊妹那么亲近,彼此个性却绝对不同。一个喜欢玩弄聪明的人,你叫他规矩一点,做不到;一个笨的人,叫他稍稍学聪明一点,不行;有些讲话慢的,快一点好不好,改变不了,有些讲话快的慢不了,没有办法改变。

    现代人喜欢讲禅宗,禅宗不是‘青蛙跳下水,噗通’一下就开悟了,不是那么容易啊!真的禅宗是转变你的心性。所以黄檗禅师说,真正悟了道的人自己晓得:‘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

人还是这个人,你自己的心性自己晓得突然转变。一个懦弱的人变得坚强;一个讲话啰嗦的人变得简单扼要。如果这些动作都没有转变,你说悟了,那是‘误’了,聪明反被聪明误。那一点理悟到没有用,要心性的转变,这是禅宗的真义。所以达摩祖师注重行,要行到,不是理到,聪明一点的人理都会到。

什么叫‘道理’?简单地说,善,不善(就是恶),两者对立,中间不善不恶叫无记,我们心理的行为经常在这三种状态。大家反省看看,思想不是向好的想,就是向坏的想,你说什么都不想,像有些人站在那里愣了半天愣住了,那叫无记。无记是什么?你看嘛!有两个朋友,一个牛、一个猪,就经常在这里头享受——无记。注意哦!打坐修道的人经常把在无记中当成定了。所以要特别小心,不要把无记状态当成入定,那是很严重的事,千万小心!

道理就是这三样:善、不善、不善也不恶(停留在呆呆的状态)。换言之,从这里你要知道,心理的行为是两个相对的状态,没有中间,不善就是恶,中间那个不善不恶的好像平行在走,那是在小昏迷、不清醒的状态。一清醒的状态,心理思想作用不是善就是恶,那不善不恶是一段无明状态,佛学名词叫无明,禅宗叫黑漆桶。这其中差别很大很大,我们要注意这个。

所以,熏习由心理作用而来。我们这一生带来过去生的个性,加上现在的环境——‘习气增上力故’。所以生命这个‘行’,生命生生不已的功能永远不会断绝,心理的作用也永远不会停止。大家打坐学佛那么久,为什么心念不能得清净呢?行阴不能断。你说我想去妄想,怎么去得了?有意地控制妄想不起,正是行阴的功能,正是大妄想,这个理要通,我经常告诉大家,学佛用功修道,理不透彻没有用,那是大家哄自己好玩而已!在那里消耗光阴,庄子所谓‘不亡以待尽’,坐在那里看起来没有事,其实在等死!
54#
 楼主| 发表于 2007-12-4 09:18:00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一章  心中自有黄金屋

    由习气增上力故,故行得生。又脱定障心清净者,一切诸行随心转变。由彼意解自在力故,种种转变。

现在再来解释‘定’,前面谈到‘定转变自在’,定可以使我们产生转变,而得到自在,原来是‘由习气增上力故,故行得生。’众生因习气而不能自拔,被拖著走,‘又脱定障心清净者,一切诸行随心转变。’一切藉定而求得解脱,解脱什么呢?解脱心性的一切障碍,便能反过来转变一切习气的牵引,不再受制。大家学佛求解脱,学道求逍遥,结果学了佛、学了道以后,更不解脱、更不逍遥,这是很糟糕的事。

要‘脱定障’,脱去这个定业,那些过去累积起来的种种习气,须要真正入定了,一解脱这些障碍,心就得清净。当然我们学佛、学打坐,有个大障碍,身体有病的人更糟糕,坐坐就难过起来了。这里痛、那里痛。这是业的果报。病由业,业由熏习。过去的种种熏习,现在都出现了。所以要‘脱定障’,才能心得清净,‘一切诸行随心转变’,而得自在。但这要得大定才行。所以打坐的人,两腿发麻了,即使‘阿弥陀佛’,念个不停,麻还是照样麻,转不了。

道理在什么地方?在第六意识的功能。必须要把第六意识解脱了,‘由彼解自在力故,种种转变’,才能初步得‘自在力’。意识的功能力量有这样大,然后而起种种心性的转化。

有很多学佛、学道的朋友,对第六意识还认识不清楚。只晓得第六意识浮面的那些妄念而已,就如水上的游鱼一样浮在上面。真正的第六意识还不是这样。等到完全做到了清净,这个身体坐在这里,认识很清明的时候,那就是第六意识的出现,但还没有得到解脱。所以要第六意识解脱了,得自在力,那么你的习气慢慢地才开始了种种的转变。这不是那么简单,不要以为参个话头,或如马祖将百丈禅师的鼻子一扭,就悟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4 19:57:42编辑过]
5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4 09:19:00 | 只看该作者

意解心自开

又由定心自在力故,随其所欲,定心境界影像而生,是名道理。

真得到定,前面有个条件,要‘意解脱’,所谓‘意解心开’,同时也有‘脉解心开’的作用。真的意解脱了,心理立刻起了变化,除了身心气质的升华外,还可以逐渐明了心物一元的作用。因此‘定心自在力故’,意解脱了以后得了真正的定,而此定有超出一般的功能。

‘意解脱’所产生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很唬人的,其中涉及到道家、密宗气脉的道理,像心脏的气脉‘叭’一声扒开了一样,有如心脏病爆发。这些道、密的道理不清,真会吓死人,被吓死了,那是业,何苦?!有的变成神经病,那也是智力不够、定力不够。

有些人佛理懂了,生理、心理没有起变化,根本没有被吓到的机会,那也很可惜。‘定心自在力故,随其所欲’,此‘欲’不是后天的欲望。所以不要欲想一个西方极乐世界看看,究竟有没有。或想要变化一个境界,就会立刻起作用。一切只是自然而然。‘定心境界影像而生,是名道理’有些人打坐,往往会看到一些光、一些影像,或是这儿气通,那儿气通什么的。记住,那只是你妄生的影像而已。如果把这当成了不起,当成道,那是自己欺骗自己,没有用的。道理不通,把自己弄得苦恼、弄得神经。我非常反对这一套,何苦来哉!

诸位看了《金刚经》所提出的‘空’。怎么空啊?就算真的做到了‘空’,那‘空’也只是认识的影像产生的境界而已。所以要通这个理:‘定心境界,影像而生’,其中是有其深刻原理的,学佛就要把原理弄得清清楚楚。

圣教者,谓三种圣言。如经中偈云:心将引世间,心力所防护,随心生起已,自在皆随转。

这里提出‘三种圣言’,也就是告诉我们有三个重要的纲要。同时引用佛经中的话‘心将引世间’。佛法绝对唯心,这物质世界,这宇宙的构成,是所有众生共同生灭的业力所构成,‘将引世间’,由之引发出来的。‘心力所防护’,这物质世界的存在,也是在心力的防护影响之下。所以一切的影响都‘随心生起已,自在皆随转’,只有大自在的人才能转得了物质世界。这种唯心的力量,主要是由定境来求证的。又说:

是故苾刍(比丘)应善专精,如正道理观察于心,乃至广说。

永明寿禅师又引用经句。佛严格地吩咐出家的弟子,‘应善专精’去修持。但修持不是那么简单,应善为抉择,依据正确的道理,好好地反省、观察自心,这就是‘如正道理观察于心’。‘乃至广说’,一切经典上说的很多,到处都这么讲。又说:

苾刍当知!言城主者,即是一切有、取、识蕴,是名圣教。

‘识蕴’,不断地如音乐的流转,最后谁作主啊?另有一个不离于形声、音声以外,又不拘于其中的一个作主的力量。一切由自己的意识来作主。这意识又如城主一样,又如帝王一样,怎么来的呢?‘即是一切有、取、识蕴’,有、取与识都属于十二因缘。我们众生有个习惯,要抓个东西,认为有。为什么?我们怕死,因为死了什么都没有。因此习惯把这个世界的‘有’,当成实在的‘有’,抓得很牢。一旦失去了,就非常痛苦。学佛的人,应该认识清楚。

当然除了证道的人,才真正晓得这物质世界一切皆非我所有,只是暂时借用而已。而且只是影像不是真实的。因为观念的颠倒错误,把影像的世界当成真实的有,抓得牢。这就是‘取’、‘有’。

诸‘有’当中,最假的就是‘名’。许多不认识南某某的人,可能会谈论南某人这么样、那么样。我还当面碰到一个人说:‘南某人还没死啊?’当然没死,因为他说的是一个名,跟我有什么相干?那只是三个字而已。本想说:‘我就是,还没死。’但那样不美,我只有这样回答:‘大概还没死,我也不知道。’你看‘名’多假!可是世界上的人,把‘名’看得非常重。第二个就是‘利’,就是钱……一切利益。这些‘利’固然有其‘用’,但钱财本来就是聚散无常的,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

(编案:到死还牢抓不放的例子,古今中外都不少。莎翁的名剧《恺撒大帝》中恺撒于西元前四十四年遇刺,在倒下前,除了指责出卖他的心腹,惊愕莫名地说:‘也有你呀!布鲁塔斯!’,还傲然宣布:‘我啊,恒定如此辰,正确而安稳的方位,整个天穹都无匹俦。’)

在不同时空的因缘变化中,哪有永久不变的东西?可是我们把一切当成非常实在,这就是‘取’。这些都叫‘有蕴’、‘取蕴’,当然最重要的‘识蕴’。这心识不了解这些东西的假合,势必对它追逐不已。‘有’、‘取’、‘识’是十二因缘中的三支,这是圣人给我们的教诲。故说‘是名圣教’。

(编案:‘有’、‘取’、‘识’三支之浓淡,因每人业报之不同而有所差异;然就一般人而言,则随岁月之变迁,而有由浓至淡之趋势。蒋捷的一阙‘虞美人’词,即感性地勾勒出人生少、中、老三个阶段的情境,同一听雨,而至情怀老去,乃能智思清明。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如今听雨僧庐下,发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住阶前点滴到天明。)

是知福随心至,患逐心生。如回应声,似影随质。

儒家、佛家一样都晓得唯心的道理,所以经常引用‘自求多福’这句话。‘是知福随心至,患逐心生。’是永明寿禅师的好句子。‘福随心至’,换个角度来讲,就是‘福至心灵’,不过,就少了唯心因果观念的味道了。患,就是毛病,就是罪恶。‘患逐心生’,其理亦同。好像影子随身体走一样。双手一拍一定出声,也一定有回响。又如阳光下面,由于身子一动,影子立刻跟著转变,那么快!我们一生的遭遇,乃至今天的遭遇,罪、福都是由心来的,而且是‘如响应声,似影随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4 20:03:14编辑过]
5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4 09:21:00 | 只看该作者

未到金人且入梦

下面是段佛经上的故事,一般学者都认为是神话,实在不能令人相信,姑且当神话看也好,当真的看也好,大家想想其中是否有道理。

如阿那律供辟支佛之一食,甘露而常盈空器,金人而用尽还生。

佛有一个弟子叫阿那律出了家。他的果报,佛后来在戒律部分说出来。这个人很有钱,佛的出家弟子有好几位都很有钱。他的一生有什么果报呢?他在多生以前,供养一位僻支佛一餐饭,因此所得的果报是‘甘露而常盈空器’。一直到他每一次投生以来,他家里都很富有。谁家生了这个孩子,都受菩萨保佑,米缸空了,自然会生出米来,大概连稻子都不要种。

他家里还有个金人。没有钱,把金人手指砍了,换了钱用。结果回来,金指又长出来。砍了腿又长出来,就是这样。

阿那律者,此翻无贫。《贤愚经》云:弗沙佛末世时饥馑,有辟支佛利吒行乞,空钵无获。有一贫人,见而悲悼白言:“胜士,能受稗不?”即以所啖奉之。食已作十八变。

阿那律翻成中文的话,叫做永远不穷。

永明寿禅师指出,故事典故出在《贤愚经》。很久以前,在弗沙佛的时代,到了末世。末世也就是地球、世界快要毁灭之时,发生了饥荒。当时也有位辟支佛,他的句字叫利吒,他在行乞,却‘空钵无获’,到处化缘化不到一口饭吃,因为大家都穷苦,都没有饭吃。当时有一位穷人,非常地困苦,看到这位出家修道的人,端个碗,到处化不到食物,很难过。

世界上同情穷人的人往往是穷人,等到你有钱的时候不大会同情人。患难中的人,最会同情患难中的人;痛苦中的人容易同情痛苦的人。像我们现在没有痛苦,看到痛苦的人,‘哎呀!好可怜’就一句话,是讲了,但不痛不痒。‘好可怜’,就走了。人在穷苦中那一念发出来的动机,是至善的。有钱人如果施舍了一亿的黄金,不及那个没有钱的人布施一毛钱的这个念头。果报是这样,唯心的,不是讲外在形态。

在那时,这个穷人看到他,并不是尊重他有道,我来培养个功德,会得福报,那错了,你放心,不会得福报,这是作生意心理。他当时没有管这个人有道没有道,他只觉得这个修道人饿得这样扁了,很可怜!他就向他讲了:‘胜士(就是有道的高人),我穷得很,你能不能吃米糠啊?米都没了,家里还些米糠。’这位修道的人说:‘我可以吃。’他马上把自己剩下的米糠,‘奉之’拿给他吃。那位得道的辟支佛吃了以后,故意现了神通给他看,现出了十八种变化,这不是‘女大十八变’,可不要误会!但也有其道理。十八是个奇妙的数字,佛经上有许多跟十八有关的,例如准提佛母十八臂就代表十八空。

5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4 09:22:00 | 只看该作者

后更采稗,有兔跳抱其背变为死人,无伴得脱。待暗还家,委地即成金人,拔指随生,用脚还出。恶人恶王欲来夺之,但见死尸。

后来这位穷人,自己饿得很,没得吃,到外面去采那坏壳子的稻子。在拨草的时候,有只兔子跳到他的背上,粘住了,变成了死人,‘无伴得脱’,自己推不开,也找不到人帮忙。等到晚上,回到了家,死人才掉在地上,就变成了金人。

拔了根指头,去换了钱用。‘随生’,又生了个指头。‘用脚还出’,砍了脚,又生出来了。因此他就发财了。

可是有个坏人晓得了这件事,到他家里抢,抢回来一看,是个死人的尸体嘛,又不是金人。因此,还给了他。到了他家,又变成了金人。

58#
 楼主| 发表于 2007-12-4 09:23:00 | 只看该作者

而其金宝九十劫果报充足,故号无贫。其生已后家业丰溢,日夜增益。父母欲试之,尽空器皿往送,发看百味具足。

他为何有这样的福报?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动机;这动机是什么?

他是那么穷困饥饿,但看到别人没有饭吃,很痛苦的时候,却很真诚地发心出来:‘我只有这一点米糠,请你拿去吃。’他还先问:‘你肯不肯吃啊?这很不好吃的,很粗糙的。’他是这样地诚心做了,所以‘九十劫果报充足,故号无贫。’永远富有。

又这一生,生下来以后,‘家业丰溢’,家里自然就发财了,‘日夜增益’,钞票滚滚而来。‘父母欲试之’,父母也觉得奇怪,自从有了这个孩子以后,从前没有钱,钱也来了,这钱来得也奇怪,所以父母‘尽空器皿往送’,他在外面作事,故意拿个空的便当送给他。等拿到他手里,便当打开一看,里面什么都有,‘百味具足’。

而其门下日日常有一万二千人。六千取债。六千还直。

佛讲他这一生,还没有出家以前,‘而其门下’,天天有一万二千人的宾客,靠他生活的有那么多人。

由此看出,他这一生更是非常慷慨、好义。

‘六千取债。六千还直’,就算有六千人花了他的钱,就有六千人帮他赚了回来,就是那么怪。
59#
 楼主| 发表于 2007-12-4 09:24:00 | 只看该作者

出家已后,随所至处,人见欢喜。欲有所须,如己家无异。

出家以后,无论到哪里,大家见了他都很喜欢。这很难啊!这也是果报。有些长得很漂亮的人,看了却让人很讨厌。所以这一生,要多跟人家结欢喜缘。不要见了人,老是挂起那讨债的面孔啊!

同时他这一生‘有所须,如己家无异。’出了家以后,他心里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还是果报之故。

听了这故事,是神话也好,是真实也好,上古的事无法考证。可是有一点,故事精神要知道。

佛经上也提到:‘富贵发心难,贫穷布施难。’人在富贵得意时,要学佛、修道、做学问,太不容易。人在富贵时,要发心是很难的。但是也有啊!那就成了佛了。释迦牟尼佛做到,富贵发心,达摩祖师——也是王子出家的,富贵发心,这太难,不是绝对不可能的。

‘贫穷布施难’,穷人自顾不暇,的确是很难,这是就客观来说,然而就主观来说,只有穷人最了解人家的苦处,而肯施援手。你说我口袋有一佰块钱,布施十块,这不稀奇。所以穷人布施难,故难能可贵。菩萨道讲求‘己未度而度人’,就是这个道理。这是第一点要注意。

第二点要注意,是这篇经文从‘阿那律者’起,佛说他前生种种的果报,固然不可查证,但这一生,在没有出家以前,他是如此慷慨、好义,就像中国孟尝君养门下三千客一样,广结善缘。宿世因缘,这一世他是如此,将来也必然显现这一世的果报。所以读书要多出一个眼睛来,才能把这篇经文的两个要点看出来。我们平常人喜欢说:‘我看得开’。其实,一点也看不开,而是‘看进来’,只看到自己,看不到别人。
6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4 09:24:00 | 只看该作者

接下来这段是富贵中发生的故事:

又如金色王施辟支佛一饭,后满阎浮提,于七日内唯雨七宝,一切人民贫穷永断。当知此七宝不从余处来,皆从彼王供养心中出。因起自心中,果不生异处。

金色王供养辟支佛一餐饭。辟支佛现身时,不会告诉你:‘我是辟支佛。’都是过后方知。那现身的样子,又穷又烂、又可怜。不会现身时,放光给你看,让你来供养,没这回事。他现身时,各种形态,你不知道。所以看佛经时,若以为只有供养辟支佛才有这个功德,那你慢慢等好了。

后来的果报充满阎浮提。‘阎浮提’是佛学名词,我们这个世界总称阎浮提,范围大一点又叫娑婆世界。娑婆的意思也叫堪忍。

因为这世界是缺陷的世界,不会圆满,人生定会有缺陷。中国的《易经》也这么说。《易经》开始讲乾坤两卦,最后结论‘水火未济’,‘未济’就是缺陷,这宇宙是缺陷的宇宙,别的宇宙不是这样。娑婆是堪忍,众生在一切缺陷中能够忍。娑婆世界分四大洲。我们这部分属于南方,称阎浮提。

因为这帝王发了一个大愿,全世界的人都得了好处。这里有个重点要注意,这也是儒家孔子春秋责备贤者的道理,在上位的人领导下面的风气,全体行善,全体都得大福报。

阎浮提,于七日内唯雨七宝,一切人民贫穷永断。’在他的国土中,七日内下雨,下的都是七宝,大家都发了。因此,当家长的,领导一家行善,一家得福报,做社会上一个小单位的主管,能够领导这个单位行善,这个单位整个得福报,依此类推,职务愈高的人,领导行善的责任也愈重,而产生的福报也愈大。

佛说,当知天上掉下来的七宝是怎么来的?当知‘此七宝不从余处来,皆从彼王供养心中出。因起自心中,果不生异处。’是因为这帝王、这领导人他自身之一念至诚,由他供养心感应道交来的。有所感,就有所报应。心念的因果,是如此井然不乱。因为‘因’‘起自心中’,所以现生得到的‘果’报,也就‘不生异处’,心念的因果,是如此井然不乱。

有人说:‘我也做了很多好事,怎么我那么受罪啊?’只要有这句话,你的果报早就没有了。心不诚啊!所以做好事,不是做生意,关键就在这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27 14:48 , Processed in 0.07716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