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南师推荐的佛学概论-《宗境录》略讲

[复制链接]
9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22:35:00 | 只看该作者

无言之教

所以,我非常感谢一位朋友。当年我到峨嵋山,想要闭关。就写了封信给这位朋友说,我三年闭关,禁语不说话。这位朋友回了信,他也是学佛的,他说禁语就不必了,你把嘴巴禁得掉不说话,你禁得掉你的心声吗?我看了信,突然一震!对!心声。一个人自己里头常两个人在对话,不只对话,有时候还吵架,而且有三个、四个吵得很厉害。庄子称之为心病。我们心里头有干戈在作战,就像现在的新名词‘心战’,心里头自有干戈。

(编案:现代心理学类皆假设有一统合之人格存在,但佛洛伊德却将人格从发生学上分成原我、超我、自我,又从实存上划分为意识及潜意识。雍格又将后者划分为个人及集体潜意识。至于乌斯宾斯基,又分为知、情、意的我,详见其所著:《人可能进化的心理学》,真是热闹得很。)

所以‘言思道断’,光是表面上的不讲话不行;‘思’呢?那又是另一个问题来了。因此,接著卷43开始唯识的道理。‘思’与‘想’原是两个不同的作用;现在人却把它们连起来称作思想。‘想’是粗的,譬如我们坐在这里脑子里在想,感觉到的这个是想。这‘想’变化的很快,虽然无常,却可以看得很清楚;‘思’就不容易找到了。在座诸位,有很多用功修道学佛的;学净土的也有、参禅的也有、学密宗的也有,乃至修道家的也有。据我所知,各路的神仙济济。但是不管你禅定做得怎么样好,你那个思的境界没有断。那时你好像不在想,你觉得非常静,非常沉,什么都不知道,或者偶然有一点影像,这都是思的境界。所以非要把法相唯识学研究得透澈,然后才能讲唯心的道理。

所以‘言思道断’,思不是想,想容易断。譬如说,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早上刚睡醒了,眼睛还没有张开,迷迷糊糊的还在睡,那个若有焉、若无焉的境界,是思的境界,不是想的境界。

还有,我们晚上将睡著未睡著之际,还有点迷迷糊糊,有点影子,都说不知道吗?还有一点知道,真知道吗?不知道。那也是思的境界。往往有许多人把这个当成是正路,当成是心宁静的标的,这是绝对的错误,千万要注意!要‘言思道断’才能够了解到真心的境界,才能得到达摩祖师的印可。
9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22:36:00 | 只看该作者

遂得祖印大行’,二祖了解了真正佛法的心印。‘祖印’也就是佛法的心印。中国禅宗所谓的大乘开始了。‘迄至今日’,这个‘今日’是指永明寿禅师(904975)写《宗镜录》的时候。他是五代末年,宋朝初年的人。

云何著于言说,违背自宗?’这段文字,永明寿禅师用的是假设的语气。禅宗是言思道断,不立文字的,为什么你还要写这部《宗镜录》,违背你所学的禅宗哪?不过,永明寿禅师后来提倡禅净双修。

义学之乘自有阶等’,在中国的佛教大体上就有两种差别。一种是专门讲修行功夫的,例如禅师,过去学天台宗的也叫做禅师。另一种是‘义学’,义就是理,是专门研究佛学,讲经教的。

所以,过去一般人称那法师讲经教的,就叫义学沙门。古代修禅的人多半是义学出身,例如临济禅师,是唯识宗的大师,最后却绝口不提唯识了。如永明寿禅师等,每一位大祖师,义学三藏十二部都是透彻极了,二祖也是。不像后世修禅,经教不研究,只得参个话头,偷得缘虑之心,这后果很严重。

当然,修行与义学这两派自唐、宋以来,素来有点不太融洽的。从南北朝以来,禅师穿的是修行的黑衣服;义学沙门穿的是紫色的衣服;讲经忏则穿的是银灰色的,有五色衣服的分别。义学沙门穿的比较讲究,而禅师邋邋塌塌像小说写的济公和尚一样。

有一天,有个义学沙门在一个地方吃饭,刚巧有位禅师来,晓得他是大法师、讲经的,故意逗他玩:

‘法师,您也在这吃饭,阿弥陀佛。法师您讲什么经的?’

‘我讲唯识,大乘宗的。’

‘您讲多少年了?’

‘二十年了!’

‘我要请教法师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

(在唯识宗有部《百法明门论》,归纳心法一百种。)

‘法师啊!我请教您:“昨天下雨今天晴”这是属于那一法啊?’

这法师呆了!答不出来!脸红了。这禅师故意逗他,大概是老朋友了,于是说:‘那您反问我,我回答!’

‘那“昨天下雨今天晴”是那一法啊?’

‘这是唯识宗的心不相应行法。’

一点也没错,心不相应行法,所以我们缘虑心没有办法控制它。譬如时间,说一切唯心,但这自然的现象,根本上识控制不了,总共有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所以说,过去有许多禅师,你看他不讲座,他照样有阶等。

义学三乘,自有阶等’,义学三乘:声闻乘(小乘)、缘觉乘(中乘)、菩萨乘(大乘),自有阶等啊!《宗镜录》是完整的一部佛学大法。为什么还要将佛学举个大纲问号在此,永明寿禅师自问自答:

‘答:前标宗门中,已唯提大旨。若决定信入正解无差,则举一例,诸言思路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8 22:38:18编辑过]
9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22:39:00 | 只看该作者

‘明心见性成佛,当下即是’。宗旨在前面卷第42时,说得很清楚。一般人都晓得一切唯心,但是那个心?心在哪里?若说:‘我也相信啊!一切唯心’,那你是迷信。一般用的是缘虑心,因为你没有见到自性。没有明心见性以前,你虽然相信,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正信;要‘决定信入,正解无差’,一切知见没有差错,功夫到,见地也到,那才是真正的正信。

则举一例,诸言思路绝’,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没有话可说。所以释迦牟尼佛到了最后只好不说话,拈花!说了没有?说了。语言,不完全只是嘴巴,有表情,全身都在说,才表达完全。但人与人之间往往当面不用开口,也知道对方心意,迦叶微笑,正是一种‘身体语言啊!’《指月录》载,佛说法而后否定一切:‘我说法49年,并没有说一个字。’

当年在大陆上研究佛学的一些朋友很顽皮:

‘唉!要讲扯谎,我看释迦牟尼佛第一。’

‘去你老兄,怎么这么讲!’

‘他自己说的,“说法49年,无一字可说”,当面不认账。’

叫人笑得肚皮都笑痛了,大家都知道在说笑话。事实上是否定了一切,但是也真说了真话。这一切理论说了都不是的;真到了‘言思路绝’才是。但是为什么还要举这一部书呢?这是一部中国真正的佛学大纲。

窥见今时学者唯在意思,多著言说。但云心外无法,念念常随境生。唯知口说于空;步步恒游有内。

注意了!为什么要写《宗镜录》?因为慈悲心。看到现在一般学者,用思想头脑,好高骛远来学佛,‘多著言说’,对于佛法乱七八糟吹得很厉害,吹得头头是道。‘但云心外无法,念念常随境生’,理论讲得很高,‘心外无法’,但里头贪嗔痴慢疑,样样具全,念念常随境转。‘唯知口说于空’,嘴里讲空,‘步步恒游于有内’,每步、每步他都空不了,执著得很厉害。这是永明寿禅师说明为什么要作这一部书的原因。禅修到宋朝已经变了样,不得了,口头上的佛法太多了。这几句评论,文章好、字句好、意境好,且都对仗:‘但云心外无法;念念常随境生。唯知口说于空;步步恒游有内。’

只总举心之名字,微细行相不知。

而且一般修禅的人,都在‘笼统般若、颟顸佛性’,抓到一点‘心’的影子,就认为悟道了;一点‘证’的影子,在无明中便认为这证了禅,这严重的很。

现在一般人只总是举一个心的名字,对心的功用体会到一点点,可是‘心’那微细起的作用,一点都不知道,这个要注意!尤其我们在座用功多年的人,你坐到进入一个定境,却被心的妄生,思的一面,牵走了而不知道,一样是走入外道喔!所以见不明,是第二个严重问题。

若论无量法门广说,穷劫不尽。今所录者,为成前义。终无别旨,妄有披陈。

进一步说,佛法是无量无边,方法多的很。现在一般修行的人,抓了一点鸡毛就拿它当令箭;抓了一点,就以为都学完了。‘无量法门誓愿学’,你学了几个量呢?问号?要广说佛经无量法门,穷劫不尽,这劫数完了,再来个劫数,永远说不完。现在永明寿禅师把三藏十二部的精华节录下来成这本书,‘为成前义’,为大家学佛找出一个正统的真正的理论。‘终无别旨,妄有披陈’,并不想另标旨,也不敢妄加意见。

此一心法门,是凡圣之本。若不先明行相,何以深究根原?

凡夫心地迷了,转入六道轮回;而悟了本性,就成了圣人。这一明心见性的心地法门,是凡圣的根本,但心的现状怎么样呢?现在国外的心理学、心象学(心的意象,也是心的作用)研究得很多。所以我们打坐,有时候得到清静,正是心影喔!拿佛学来说,正是心的行相,还在动相喔!还没有证到心的本体。大家要注意!

所以永明寿禅师再三告戒,‘若不先明行相,何以深究根源’,先明行相,它的动向,你没有看清楚,我们打坐得到清静,那也是行相之一。有时候打坐有光影,有各种境界,那是第六意识,独影境界之一。这一认错,严重得很,自己对不起自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8 22:42:03编辑过]
94#
 楼主| 发表于 2007-12-8 22:42:00 | 只看该作者

三种心态,四种体相

故须三量定其是非。真修匪滥。四分成其体用,正理无亏。

唯识点出来了,因此达摩祖师当时传给二祖神光时,叫二祖以《楞伽经》印心,楞伽是法相唯识中的五经十一论重点,也是禅宗的重点。

《楞伽经》唯识讲三量——现量、比量、非量。什么是心的现量?大的心的现量很严重喔!举凡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山河大地,都是心的现量。所以有时候,我们大家用功,偶然一念清静,三际脱空,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中间好像是空,这不过是意识的偶然现量的一部分。你不要认为前念已灭,前一个思想过去了,后一个思想没有来。

我以前强调过,你们再体会一下。前面过去了,过去就过去了。未来?未来还没有来。中间这一段空空洞洞,要你先认识心意识现量的这一面。但是有许多同学,把这个观念弄错了,认为这个意识清明面,就是现量,也错了。你假设观想得起来,前念已灭,后念不生,当前一念,真能观想阿弥陀佛屹立而不动,置心一处,无事不办!这也是意识的现量。一个是空像的量,一个是有像的现量。千万不要弄错,弄错严重得很,不要说没有讲过。我讲了,如果有一点表达不完全,我有口过的;你们听错了的,不关我的事。

当然,这是个人小的现量。大而言之,诸位,真到达了大悟的境界,身心桶底脱落,与山河大地,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混而合一,如庵摩罗果在手掌中一样,一点灰尘,如梦如泡,那才是证到心意识的现量。不要妄认为,喔!我这一下就做到了,那很严重。平常有一点‘空’,就认为这就是‘禅’喔!千万不要错认了这个现量境界。

比量:我们一切缘虑心,一切的思想,一切的学问,一切的聪明,都是比量来的。比量是为计较心来的,一切后天受来的知识,比如我们买东西,这个大,这个小;这个是,这个非;这是因,这是果,这是缘,这都属于比量。

那非量呢?精神病的时候,或是到我们要死的时候,脑子毁坏的时候,有时打坐的时候,出现的那个境界是非量的境界。非量是错误,但也不能完全说它错误,以现代新名词‘心影’来说是另一种现量。如果著了魔境,就会把非量当成真实现量。

所以永明寿师说,要修禅悟道,‘故须三量,定其是非’,不要笼统。笼统而认为那就是悟了,那真是‘误’了,聪明反被聪明误了。一定要在这三量上分别得清清楚楚。‘真修匪滥’,真的修行不可以马虎一点,不能掺水。

四分成其体用’,四分,唯识的相分、见分。一切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都是现象,现象就是相分。而见分呢?我们知道,相分的那个能知之性后面是见道的见分。所以明心见性,是见道的,见道不是证道,不可把禅搞笼统了;以唯识学来说,见道就是见道。

《楞严经》上说:‘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非见能及’,第一个‘见’是能见之见。第二个‘见’是所见之见,见相分之见。我们眼睛能看东西,这是眼识的作用,能见到眼识作用的那个能见之见,见那个见道。‘见见之时,见非是见’,那个见道之见,不是所见之见。看到光,看到空,那都是影像。‘见犹离见’那个能见之见,能所两空了以后,‘非见所及’,姑且称‘见道’,不是我们心见、眼见所能到达的。

这是《楞严经》上所提到的,但是现在一般的人都在拼命批驳这部经典。有一预言,《楞严经》是所有佛经中最后传入中土的;将来佛法衰微时,它又会是最先失传的,那末法就来了。所以我要将《楞严经》翻作白话,就是怕它失传了。因为到了清末民初,梁启超指楞严是一部伪经。梁氏对佛法的研究较晚且无深刻工夫和造诣,但他当时颇负盛名,所以一举此说,随声附和者不少。所以盛名所致的因果很大。为人千万莫出名,一句话错了,所种的因不只一生啊!

(编案:有关《楞严经》之传入经过及论证,请阅怀师所著《楞严大义今释》之叙言部分)

唯识中指出,见分,见到还不算数,还要证分,身心投入证到这个境界。你说‘空’,眼睛一闭,什么都不知道;那不是空,那叫大昏沉。现量没有弄清楚。若说:‘我有一点知识,大概也清楚。’那叫细昏沉,佛学要有一点研究,心性要分清楚,不然误了自己,何必学佛?所以要证分,证到这山河大地合一的法界同体。这不是一句空话,要证到;证了还不算,你证的对不对?还要考查考查,叫证自证分。唯识的三量四分,有条理、有秩序、有理论、有实验,步步丝丝入扣,是非常科学的。所以永明寿禅师说,你们用功,明心见性而证道的,就拿这代理尺码来量一量。‘故须三量定其是非,真修匪滥,四分成其体用,正理无亏’。

然后十因四缘,辩染净之生处。

你悟了道以后,以十因四缘来辩,来决定。那么你爱生西方极乐净土也好,东方也好,都可以。

(编案:十因为:一、随说因;二、观待因;三、牵引因;四、摄受因;五、生起因;六、引发因;七、定别因;八、同事因;九、相违因;十、不相违因。详见《瑜伽师地论》卷38。旧译四缘为:一、因缘:六根为因,六尘为缘。二、次第缘:心心所法,次第无间,相续生起。三、缘缘:心心所法,由托缘而生还,是自心之所缘虑。四、增上缘:六根能照境发识,有增上力用,诸法生时,不生障碍。新译四缘为:因缘、等无间缘、缘缘、增上缘。详见《瑜伽师地论》卷三、卷五十一、卷八十五、《成唯识论》卷七、《俱舍论》卷七以及《大毗婆沙论》卷21。)

三报五果。鉴真俗之所归。

三时报应,五种果位,你爱出家求真入道也可以,在家、在俗修行也可以,只要你正见清楚。

(编案:三报为:一、现报:依现在之业,受于现在之果报。二、生报:依此生之业,受于次生之果报。三、后报:由作业之生,隔二生以上后所受之果报。五果为:一、异熟果;二、等流果;三、离系果;四、士用果;五、增上果。此五果顺序及解释,各种论典略有不同,详见《显扬论》卷18、《俱舍论》卷6、《瑜伽师地论》卷28、《辩中论》卷下,尤其《大毗婆沙论》卷121,除总说外,别说更为详细。)

则能斥小除邪,刳情破执。

懂了这个道理,自然不会走小乘的路子,也不会走邪门外道的路子,更不会被妄想情感所困住,不会落在一般的执著上面。所以他再三的说明,著《宗镜录》是为了后世的学者,才有这慈悲的著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8 22:45:38编辑过]
9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10:17:00 | 只看该作者

第十六章  尽乾坤是个眼

上次讲到‘三报五果,鉴真俗之所归,则能斥小除邪,刳情破执’,重点是:要讲禅宗的明心见性,就必须把唯识心的作用弄清楚,才能够真正彻底地明白见性的道理。

下面是介绍当时宏扬唯识的人:

遂乃护法菩萨,正义圆明。西天大行,教传此土。

护法是个人名。当时印度护法等人,都是宏扬唯识宗的大将、大宗师。西天指印度。印度后来唯识之学大行,慢慢传到中国来。

佛日沈而再朗,慧云散而重生。遂得心境融通,自他交彻,不一不异,触境冥宗。非有非空,随缘合道。

这些文字都容易看懂。但如果谈修证,一般所谓参禅或其他佛法的修证,偶然的心境上得一点修养、清净、安祥则有之;但是心地法门与物理世界能够彼此融通,不是理论,而是事相。事相就是事实、功夫。真正功夫到了,心与境能够融会贯通了。

9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10:26:00 | 只看该作者

一心清净,万法圆融

其次,‘自他交彻’。我们普通学佛,在境界上达到自己的清净则有之,心念的安祥是有,他力方面就没有办法。比如我对于你,对于他,彼此能够发生感应之作用则做不到,何况过去有成就的,如诸佛菩萨或诸天神,种种境界,与之‘自他交彻’谈不到。若不能达到‘心境融通,自他交彻’,就不是禅宗所讲的悟道。理论上通一点点,心境偶然的安祥不算的,必须要达到‘心境融通,自他交彻,不一不异’,与古佛先圣、后圣会通,二而一,一而二。

触境冥宗’,碰到外面的境界,冥,就是能清清净净,了无所了,这是佛法心宗的宗旨。文字看得非常清楚,一讲修养,真的境界事相来了,做不到。平常打起坐来,参禅啊!自觉得蛮清净的,而且自觉修养很高,八风吹不动;外面一点不如意的事情,却火冒三丈。所以要‘触境冥宗’,佛法并非光闭眼打坐,图自己的清净;要在利人利事中,触景能够冥宗,完全到了心而无心,念而无念。能够做到这样利人利事的功德才是,假使不能则不算佛法。

非有非空,随缘合道。’同时要能够做到‘非有非空,随缘合道’才可以。这句话也是听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做不到。达到空的境界已经做不到,有的境界更难。你说:‘我们现在就有。’现在的有是假有,一个念头都把握不住,一个思想都停不了,这个是假有,受业力的牵流而变动,自己不能作主。

要把现有的业行,生理、心理方面空得掉,然后再抛去这个空的境界,就是非空,非空就是有了做到了妙有,起一切作用,在生物之外,生物之内,能够相互起交感作用。比如神通,这个感应作用。神通能够起来,起来以后又抛弃掉,就是非有。有而不有,空而不空,做到了,然后才够得上说‘随缘合道。’

这一节的话是永明寿禅师说有。佛法到了后来,随便谈空,随便说有,从龙树菩萨以后,般若宗谈空,说空说得太过份了。所以他在前面提到‘唯知口说于空,步步桓游有内’。因为这个流弊的产生,所以才有唯识宗、法相宗的出现。经护法菩萨的整理,在印度大为流行。到了唐太宗年间,玄奘法师去留学时,印度佛法已经很衰微了,只剩一位已一百多岁的戒贤法师,忍死等待玄奘的到来,而传法后就圆寂了。所以唐朝以后,唯识宗也曾在中国大为流行。

若不达三量,真妄何分?若不知四分,体用俱失。故知浪说心之名字。微细行相慒然不知。

若不达三量,真妄何分?若不知四分,体用俱失。’一般学佛的人,如不能通达三量(现量、比量、非量)境界,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妄心,就无从分别了。如不能了知四分,心的体用也就搞不清楚,一团笼统,自己还以为是道。

故知浪说心之名字,微细行相慒然不知。 一般学禅的人,名词都懂,偶然眼睛一闭,心理得到一点清净都懂。尤其现在的人讲禅,‘青蛙跳下水,噗通!’空了,这就是禅。或者雁飞过去了,花掉下来了,以为这就是啊!这个时候觉得很宁静;哪里是宁静?你还在那里感想哪!早已不空了。这叫做‘浪说心之名字。’而对于自己的起心动念的各种微细现象,都懵然不知。

有些人坐得不错,什么都空空洞洞不知道,殊不知那个空空洞洞不知道的,正是你心理的一个造作的境界,已不是现量。换句话说,你感觉坐得好,很清净,那个是比量,假的,不是真空。那是比较的,因为你心经常在动乱中。就像瞎猫偶然碰到死老鼠,你觉得空了,那个境界是你在忙乱中偶然得到的,下意识还是知道呀!

你认为这很清净,空,大概这个就是禅,这是比量,不是真空,不是现量。而且这个比量的境界,一下就成非量,然后就进入昏沉状况,好像清楚,好像不清楚。或者,前面有一点光影;或者,这里跳一下,就以为不得了,任督二脉通了。其实,哪有这么容易!这是非量境界。自己落在非量境界不知道,还以为证得心性之体了,这很严重。换句话说,这只是生理感受。
9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10:28:00 | 只看该作者

小心患上宗教病

有些念佛、学密的人,更神秘了。什么得到感应,又是做了什么梦,神秘兮兮的,不晓得自己早落在非量境界上,很严重。所以心理状况搞不清楚,我是不赞成人家学的,深怕走入非量境界,说好听是非量,说不好听是宗教心理病。所以一定要把心性特别搞清楚,要懂得唯识。

终不免心境缘拘,自他见缚。目下狐疑不断,临终津济何凭。

终不免心境缘拘,自他见缚。’否则,最后自己的心境被外缘拘住了。外缘就是你心里头在宁静的时候,所产生的一个现象,这个现象拉走了,就是外缘动了。这是心外去求,‘自见’被自我主观意识束缚。他见,如各种二分法的宗教信仰都是。就学佛的人来说,如见菩萨现前,见光影等,已走入比量、非量。佛菩萨就是他,那个他力究竟是真是假?见地不够,被他束缚了,就是假。

目下狐疑不断,临终津济何凭。’学了半天道,自己现在还搞不清楚。问问自己:能够肯定这件事吗?绝对的肯定无疑吗?直到无疑之地,做不做得到?这都是问题。平常打起坐来,还能无病无痛,俨然有道,还有点清明。真到了死亡边际时,手忙脚乱,前路黑茫茫,一身痛得不得了,也叫不出来时,那时‘临终津济何凭’?茫然无路。这几十年来,看多了大神仙、大教主,临终时,不堪……怎么不堪就不讲了。

回转来说:‘不达三量,真妄何分?’比如大家在研究《宗镜录》,我在讲,是比量。大家懂了,还是比量,比量在心理就是相对性、比较性的。如同样讲一句话,听众不同,各个领受也不同,甚至有的把意思都听反了。世间的一切知识,都属于比量心的作用而来的。非量就是幻想的境界,乃至于精神病等病态境界都是,有些人杯弓蛇影地见到鬼,也都属非量境界。

至于现量境界,比如大家念佛,念到念而无念,心理很清明,一个思想都没有,看起来是意识的现量,其实,这还不是真正意识的现量,只能说是相似的意识不起分别,相似的现量。在这相似的现量当中,还有妙观察智哪!心念不起,什么都不动,很宁静的在那里。如果什么都不知道,那是无知,那是昏沉,昏沉也是意识呈现的。假定说这里头我知道,前一个思想过去了,后一个念头未来,中间空空洞洞,都不起分别,一切来我也知道,过去就过去了,而不昏沉,清清明明,可是你知道清明自在,没有障碍,这是第六意识现量,能够起妙观察作用。
98#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10:28:00 | 只看该作者

螺狮壳里死人无数

但是意识现量,拿整个的现量来讲,是相似的,不是明心见性那个性。大彻大悟,所谓‘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什么是我们的真现量?心物一元,三千大千世界如掌中观庵摩罗果。就是跟宇宙合一了,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圆明清净,才是心意识的真现量。所以这个世界、这个宇宙也是阿赖耶识的现量而已。

因此我们用功学佛,心境没有达到这一个境界,坐在那里偶得一念清净,认为这个就是意识现量,把握这个境界就认为自己已明心见性,身心修养把握了,这是错的,禅宗形容这是在黑漆桶里,这不是参禅,普通修养的人都能做得到。浙江地区的禅师把这种情况叫做‘螺狮壳里作道场’,自以为得道了,大作法事。

‘量’字翻译得非常好,有扩大的意思。心量要越坐越广大,结果我们坐在那里,心境是无限地缩小,螺狮壳里作道场去了,不知道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是阿赖耶识的现量。所以现量的道理,我们先要了解清楚。同时,研究唯识、法相宗,不要被那呆板的文字给困住。大宗师们讲得很多,但是为什么自己作功夫却用不上,是什么道理?就是没有把三量的道理参透。如果三量的道理搞清楚了,才晓得原来我们在螺狮壳里作道场,闭著眼睛认为清净的,还是妄心,不是真心,因此生死到来,抵不住。四大分散时,那个妄心的清净不来了。

因此我们晓得现在坐起来,偶然的清净、宁静,还靠这个螺狮壳里头的结构都还好,没有坏,而形成这一点清净。要是里头哪里出毛病了,那时你的小量境界毫无用处,那时‘心境缘拘’。四大分散,死亡的痛苦把你拉住了,一样的起恐惧,一样的没有用处。大家平常作功夫,自己以为了不起,真到了四大分散,还不要四大分散,病了时就不行了。

所以《百丈清规》也说,修道的才希望有病。有病的人才会小心,才肯修道。其次,真正的考验在病,一下来一个大高烧,快要崩溃,自己一点作不了主时,大痛苦时,测验你平生的道力够不够就在这里,恐怕那里不要说谈禅谈密,连叫哎哟都叫不出来了。所以不要妄谈理论。

所以般若是送神符,临终能令生死无滞。

‘所以般若是送神符,临终能令生死无滞。’刚刚讲唯识之理,现在又转到般若性宗。一般学佛的人,认为般若是龙树菩萨系统,而唯识是无著菩萨系统。事实上,由印度到中国,中国而欧美、日本,研究法相唯识的人,多半连带研究般若,与玄奘法师一样。这两宗表面是相对的,一空一有。但研究般若的人,多半不喜欢研究法相唯识,觉得太啰嗦。谈空容易,一切都不管,来个空就好了,干脆俐落。讲唯识是科学性的,一点一滴要分别得清清楚楚。

不过,研究法相唯识必须要般若智慧作基本。所以般若智慧有这样重要,是‘送神符’,了生死全靠般若。佛法的成就不是功夫,是智慧的解脱。

学禅打坐功夫,是要由定生慧,是培养智慧的最好一个办法。欲了生死全靠智慧,不是靠功夫。功夫在螺狮壳里作道场,抵不住事的。临终要生死无滞完全靠智慧的解脱。所以,我一再强调,学佛乃真正的智慧之事,希望大家一定牢牢记住。
99#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10:29:00 | 只看该作者

心明幻灭

只为盲无智眼,教观不明,从无始已来不能洞晓,违现量而失自心体,逐比非而妄认外尘。终日将心取心,以幻缘幻。

而我们一般学佛的,‘盲无智眼’,都是瞎子。‘教观不明’,佛学的理谓之教理,教理没有求证,那是空谈,没有用。教理拿到心境上求证,由止观的真正修证,那是教观。所能,教与观要明白透彻。

一般人从来没有搞清楚心的体和用的关系,因此违背了现量而丧失了自心之体。严格地讲,心物(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都是一个唯心的现量而已,而一般人‘违现量而失自心体’,自然‘逐比非而妄认外尘’,跟著比量、非量在跑,把物质世界的一切当成真实。

终日将心取心,以幻缘幻。’请问:‘你那个清净境界怎么来的?’若说因为坐得好,那么清净是从腿来的?若说因为作功夫作得好,那么清净是从功夫来的?若说从心来,那么心是怎么清净的?照得出来吗?实际上,心的清净还不是心照出来的比量。清净并非外来,放下就是。怎么放下?你还来一个放下,已经不是了,早已起来了。

现在现量就清净了,不要加一点力量。不一定闭著眼睛才行,开眼闭眼是一样的。心本来清净的,被自己求个清净的心挠乱了。心物两个都是本体心的一个现量而已,还另外去找一个心,就是‘将心取心’。每一种境界来,都是虚幻的,结果我们不肯认平凡,喜欢找稀奇古怪的,那就是‘以幻缘幻’。

幻境多半由生理的毛病而来,有些是心理的幻想配合生理作用而来,非常复杂。我们打坐时,心理渐渐宁静下来,可是生理还在活动,气、血都在活动。身心两个一摩擦,各种境界就出来了。每个人境界不同,因为每个人的性别、年龄、生理状况、健康状况与心理思想不同,反应也不同。可是一般人喜欢在幻境中去玩弄自己,都是‘以幻缘幻’。

似咬狗枯骨,自咽其津;如象鼻取水,还沐己身。必无前境而作对治。

似咬狗枯骨,自咽其津’这句话,永明寿禅师骂得妙。实际上,‘必无前境而作对治’。有些人发生了心理状况,这样、那样境界来,于是诸佛菩萨有八万四千法门来给众生对治。

众生无智,叫他放下,却放不下,一定要求个法,自己骗对了:‘真灵!’有大智慧的人只好‘黄叶止儿啼’,‘将心取心,以幻缘幻’了。其实,人最烦恼痛苦的事,三天,最多一个礼拜就过去了,七天一个周期,经过时间的变化,自然变去了。不过,这里有个话头: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

任何一种情感或烦恼,喜怒哀乐,经过一段时间自然变去了。俗话说:‘孩子见到娘,无事哭三场’,不理他,他哭久就不哭了。又如碰到伤心痛苦的人,你不可劝他不要哭,就让他哭,哭过了,也就雨过天晴了,他哭不出来,那才叫人担心。为什么经过一段时间一定会变去呢?不只时间,空间亦然,所以到外头散散心,也就好了。那么究竟是空间变去了它,还是它变去空间,是个话头,值得研究。

同一理由,你的功夫出了某一个房间就不同了,在什么地方又有什么不同?道理何在?这些都是现代的话头,要好好参究。总之,心理的喜怒哀乐,外境的风云雷雨,‘必无前境’,本来是空的,何需用方法去空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10 10:30:26编辑过]
10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3 08:36:00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七章  多闻如烛助道明

自从受身含识已来,居三界尘劳之内,犹热病见鬼,于非怨处认怨;若翳眼生华,向无爱中起爱。妄生妄死,空是空非,都不觉知,莫能暂省,今更不信,复待何时?

受身含识’四个字要特别注意。譬如六道轮回,我们现在都是人,有身体存在,身体是有构式的,中间有个东西,就是心、意、识。活著叫精神,死了叫灵魂,不过佛学不称灵魂。刚死时,还没有转胎以前,即还未受身得到另一个阳世身体以前,叫中阴身,是过渡期间的存在。

受身含识’,身体内部包含这个识。暖、受、识三样东西是连著的三个作用。身体的暖气在,寿命就存在,识的作用也还在。人死亡是从下部开始,年纪越大,两条腿越没力,慢慢两只脚也冷了。有许多人身体特别健康,到老年两只脚底心还发热,袜子都穿不住,那他的寿命一定很长。一般人从下部冷上来,风湿病也来了,慢慢腿也走不动了,最后两条腿拖著走,这两条腿已半死亡了。冷却到什么地方,寿命就切断到什么地方,这个识就分散开了。所以我们临终,一口气不来,整个身体就很快都凉了。

因此,西藏密宗曾将八识配合身体作研究,眼耳鼻舌身前五识颁在前面五官;第六意识在头脑部分;第七识与生命俱来的我识在内在;第八识在哪里?在督脉脊骨一直到大脑。不过,这是后世研究西方心理学、生理学、医学而附会上的说法,不一定完全对。

反正我们的精神作用,在每一个细胞、每一个指甲上都有,很奇怪的。头发、指甲可以常剪,在没有剪断以前,拉你一根头发,整个人还是有感觉,动一根汗毛,识还是起作用。当头发或指甲剪下后再动它,没有关系。所以研究心、意、识的关系,有很多课题很有意思。唯识学家问禅宗的:‘一切唯心,那么一条蚯蚓或一条蛇砍成两段,两头都在动,本性在哪一头?有些厉害的,自己还会接合起来;那么本性在哪一节?’何必说蛇,当我们的指头用菜刀一下砍下来,指头细胞还在跳动,你说那里头有没有我?没有我,它怎么还会跳动?有我已经跟我们身体分离了,我们只觉得这里痛,砍下来的指头晓不晓得痛?还是会痛,只是你没有去体会。

那么,唯识学家对于上述自己所提的问题,有没有自己预认的答案?有,答案很简单——‘余命未断’。所谓余命,就是剩余的生命。也可以说是‘余力未断’。比如汽车在高速行驶中,突然紧急刹车,轮胎还往前滑,就是余力未断。所以生命也是一股力量,业也叫力,所以称业力。

以佛学来说,人的生命与其他生命不同,当一个男子的精虫和女子的卵子结合时,没有意识、灵魂的加入,不会形成生命。有很多人问我:‘试管婴儿有没有含识的加入?’我说一样有,这个同男女性行为没有关系。精虫和卵子结合时,就有一股力量加入,三缘凑合就构成这个生命。受身的时候一定含识,含藏心识的作用。这还是粗浅的现象。

严格地讲,受身,男性精虫与女性的卵子本身也是阿赖耶识的功能,这个研究起来就很麻烦了,要讨论到心物一元哲学的中心去了,必须结合各种学问来研究,包括自然科学、宗教哲学等等,是很讨厌的一件事,但也是很有意义的事。 

通常,人受身中即含有识,实际上,人老了,生理机能老化,两眼蒙蒙看不见,耳朵也不灵了,这时,前五识逐渐丧失生命的功能,已经慢慢走入死亡的状态。讲死亡太难听,以中国易经的‘盈虚消长’来讲,即已处于消散的状态。那么,这个时候的前五识就像花瓣一样,慢慢凋谢,但花还是存在,只是没有那么新鲜。在第二个生命快要开始以前,生命的功能收缩了。其间的道理,说起来很多,我们现在大约提个头,没有详细说完,等于只列了几个刚要、课题,大家去研究,主要的就是说明‘受身含识’这四个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13 8:38:29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24 12:03 , Processed in 0.19704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