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南师推荐的佛学概论-《宗境录》略讲

[复制链接]
13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1 18:14:00 | 只看该作者

正念万法基

其次,众生不晓得‘正念一心法威德力’,这要注意一个东西,我们晓得佛的修法有三十七道品,这是显教的,不管密宗也好、净土宗也好、禅宗也好、天台宗也好,修法原理都离不开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基本上分四个架构,四念处:心念处、身念处、受念处、法念处。实际上感受当然属于身念处;法呢?意识的思想,一切世法、出世法都属于心念处的,换句话说,三十七道品的修法全在身心两者。由四念处的修法,最后达到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的正念。

 

(编案:《瑜伽师地论》二十九卷,从正见起依次阐述,至成就如是正精进者,由四念住增上力故,得无颠倒九种行相所摄正念,能摄九种行相心住,是名正念,及与正定。)

 

什么是正念?比如今天修净土,认清理论,今天只念佛就是正念。它有一个范围,站在今天修净土法门的立场来讲,我只有念佛这一法门是正念,其他任何一念进来,乃至其他佛菩萨之念进来皆非正念。如果站在其他宗派,修密宗念咒子或观想的立场呢?今天念咒子这一念是正念,其他都不是。那么站在空念的立场,今天什么都不念,空空洞洞的是正念,其他都不是。正念是念的力量。以禅宗立场而言,禅宗讲无念是正念。拿唯识宗、净土宗或密宗立场讲,以有念为正念。

当然,正念有范围,我们可以再定一个范围,凡是能使身心安乐、安祥的,就是正念;身心感受不安乐、不安祥即非正念。归纳起来,正念并非说空念才是正念,说我念佛这一念不是正念,那不对的;也不能说只有念佛这一念是正念,空念不是正念,也不对。八万四千法门,方便修习,立场不同。

那么,所谓正念,是有念,不是无念。在座诸位有许多学禅的,假使真能够忘记身心,一念空空洞洞的,本来无一物,你经常昼夜如此,这个就是正念,可是你不能说它是空,这也是一念,不过在空念中而已。以四禅八定来讲,那属空无边处定,但还达不到真无边处,只不过有一个小空的境界而已,这就是正念。如果完全无念而修,坐下就坐下,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知道,那叫顽空;不过顽空也是一念,非正念而已!

所以正念的道理要认清楚,换句话说,念念都在正念中就是定、就是慧。譬如修白骨观的,念念都在白骨这一影像,乃至走路、吃饭、做事,昼夜都在此中,这是正念。其他的念头,能不能做事?能啊!能不能讲话?能啊!那个是正念以外的旁用,没有关系,这一念始终不变去,这是正念。一得正念当然得定,当然止观具备,当然包括一切。修净土的净土就到了;修禅的禅的境界也到了;修密的密的境界也到了。所以,原理不会离开正念。
13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1 18:14:00 | 只看该作者

一心最威德

为什么修这个法?永明寿禅师说,因为一切凡夫众生不懂正念一心法。大家如果了解这个道理,什么禅啊、密啊、净土啊,一切法门就是这一法门,就是这一法,正念一心。所谓提起正念就是这一念。

许多修这个法门的说那个法门不是正念,修红观音的说修白观音的不是正念,这样一来,你那个根本都不是正念,谁是正念?正念在无念,无念在念而不念、不念而念,是谓正念。此所以研究教理之重要,理通了以后,你才晓得‘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八万四千法门样样都是对的,不过修持要提起正念。正念的道理,刚才已经以面粉、吸铁石做过譬喻,你确定以这一法门修持,昼夜二六时中,行住坐卧,都是这一念存在。以此去修,不论在家出家,没有不成就的。

为什么不能成就?平常的修持根本没有用正念一心法,用正念这一念把它定住。所谓定,是把它钉住,譬如挂物,必须拴住两边才能钉住。定就是一股力量把它钉住。很简单。大家不融会贯通世法、佛法,一天到晚打坐要修定,完了,一脑子乱七八糟的邪见都来了!什么神秘主义、定又怎样啦……一大堆。不修道学佛还好,一修道学佛乱用那些佛道名词,钉了一脑子。结果一脑子非正念,叫做‘经念’,神经之经,那就糟了!佛法非常简单、非常明白——‘正念一心法’。

正念以后,一切无知吗?那怎么叫正念!当然一切皆知,不过,知的没有关系,只有这一念。譬如本市很多道路,我们从东门到火车站,哪一条是我的正路?中和的路与我不相干,因为我的目标是到火车站。这一条是我的正路,你不能说其他的不是路,那你全错了!因此,我们要晓得‘正念一心法’的道理。懂了‘正念一心法’的道理以后,心的功能、自性的功能就会起大威德之力,心力之强大矣,此所以‘正念一心法威德力’之故。这个威德的力量可以了生死,可以去生老病死的痛苦,然而我们搞不清楚‘正念一心法’,所以威德之力起不来。

一切凡夫众生‘于心外取法,成诸邪见’,都在心外求法而成外道。一切功夫、一切境界、身心内外,身体能飞起、放光,也是心的作用,这些都是唯心的威德力量。人人可以做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本有,都具备这个功能;为什么做不到?不能‘正念一心之法’。做到了也不稀奇,能在空中走路有什么奇怪?

比如前天跟孩子谈空中跳伞的经验,自三千米的高空跳到地面八分钟。有时在空中碰到气流,人在空中转,上不去下不来有个把钟头,怎么办?那只好由它转,把重心稳住,转到相当程度,把握住机会。结论是完全靠智慧,这个时候要灵光,如何求生存?是智慧。假使外在境界碰到气流,就像空中跳伞一样,只要把自己稳住,这就是定。外界的大势力、风向、气流的回旋,你无法抵挡,不等这个力量过去,你下不来,等于我们修持一样,此时唯有定,心更要静定。我问他慌不慌?他说慌啊!那下一步呢?他说我早知道,下一步不对就是死,没有第二个字。

同样的,修持的道理也是如此。所以,你只要放下、定住,心里的威德就起来。跳伞在空中,此时不可能有外力的帮助,在那个大力量的轮回、大气流的回旋中,外力被那股回流的力量挡住进不来。实际上,那股气流的力量也是空的,它本身空,空的东西一起动时,其威力之大无法想像。唯空能够成一切法。成就一切法都是空的力量。一切物质的成就,空的力量使你成就。空也能破一切法,物理的道理也一样,原子弹爆破的强大威力,也是空的力量。宇宙万有的成功,也是靠空的宁静才起来,所以《心经》上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清清楚楚。

于心外取法’,不要随便骂人家外道。以佛的眼光看,声闻、缘觉、四禅八定、四果罗汉都还是外道。心外求法,没有回转来,不知这一切威力、智慧功能,都是一心所造。因此,一般修行的人‘以生灭为因,以生灭为果。’凡夫眼睛看到所谓有因果是生灭法,不识因果的体,只看到因果的用。

譬如大家常用的比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世间法的现象,生灭的因果。瓜种下去之后慢慢成长,最后又结成一个瓜,当种子种下去,到后来结成瓜时,那种子的功能,亦即现象、作用早就空掉,前因已经过去,只看到新结的瓜的后果。而且新结的瓜中有种子,已经产生另一个前因在其中,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同时,这个因果现象是生灭的因果。我们这么一反省,晓得平常了解的因果是生灭的因果,不生不灭的是‘非因果、非因缘、非自然性’,此所以佛法的道理既高深又简易。

凡夫以生灭为因,以生灭为果,譬如念佛,一天念十万遍,一个月念三百万遍,不得了,功德积在那里好像做生意赚钱一样,这是以生灭心来计算生灭法。又如打坐,一天坐三次,比别人多加中午一次,坐在那里以生灭心修,一下观肚脐,一下搞这里弄那里,不打坐当然没有,以生灭心修行。以生灭的因,所得是生灭的果,有生就有灭有灭就有生。佛法以无生为因,所得为无生之果,没有在正念、正心、正道的因地上下手,搞得全是错误的路子,所以说一切众生‘以生灭为因,以生灭为果’。

永明寿禅师说,本来众生为了跳出生死而修行,然而不学佛修道还好,一学佛修道‘重增生死’,跳不出生死。换句话说,自性本来无生灭、无生也无死,用不著去了它,因为我们提了一个观念要去了生死,因此‘重增生死’。

诸佛菩萨‘为是等故’,为众生有这样多的错误而起大悲心。所有佛的讲经说法、八万四千法门为了什么?为了‘拔其妄苦,以生死是众苦之本’。拔去众生根本妄想、生灭妄生的痛苦。众生本来没有痛苦,都是自寻烦恼,自寻烦恼的根拔除,是诸佛菩萨教化的用心。
13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1 18:14:00 | 只看该作者

百年刹那间

虽年百岁,犹若刹那。如东逝之长波,似西垂之残照,击石之星火,骤隙之迅驹,风里之微灯,草头之悬露。临崖之朽树,烁目之电光。

永明寿禅师的才气横溢,文采风流,一写文章,好像控制不住笔下才情,文字光芒四射,真是美极了!都形容尽了,他这段提出生死的问题,生死是一切众生痛苦的根本,生死乃众苦之本,所以说‘死生之事大矣!’生死是个大问题,人活著固然苦,如果叫你忘了痛,否则下一分钟就要死,你一定马上忘,因为最大的痛苦就是死,死的问题太恐怖。人虽有百年寿命,回头一看,刹那之间过去,我加一句,要‘回头一看’。我经常体会到,现在老了,回头一看当年,好像俱在目前,向前面一看,自己还觉得前途无量呢!老年人不要有心灵空虚、前途有限的心境,这种心境受衰老之威胁,很要命,算不定活它三千年,要有这个志气,心里不受威胁,就算明天要死,你当还有一万年,多舒服,虽然不是生死,这也是唯心所造。

我经常跟年轻人一起跑步、做事,逗他们说,自己老了拿不动了,实际上我的心里没有这个观念,要拿就拿,我从来没有年老与年轻的观念,年轻不觉得年轻,老也不必觉得老。这些劝告的话,我称之为劝世文,年轻人应该听,老年人可以不必听。虽百年犹若刹那,滚滚长江东逝水。‘似西垂之残照’,太阳下山,一下子就天黑了。接下来都是形容的文辞,不需再解释。

若不遇正法广大修行,则万劫沉沦,虚生浪死。

这是警告之语。他说我们学佛法一定要求得真正的菩提正法。得了正法之后,还要‘广大修行’,这个很严重。据我个人经验发现,大多数学宗教、学佛的人,心境变得不广大。搞上这玩意儿,心如浅洼小地,是要命的!学佛修行是发广大心,换句话说,慈悲就是爱一切众生,虽然做不到,心向往之,才是广大的修行;一切难行能行,虽然做不到,心向往之,才是广大的修行;一切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是菩萨道。

不过,据我所接触的经验,一搞这玩意,变得‘狭小修行’,而且有一个最大的毛病,一搞修行,看别人都不对,因为别人不修行,就觉得不对,这非广大修行,千万要注意!尤其中国人喜欢念观音,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广大灵感’,要注意‘广大’二字,心量胸襟不广大,不能发大心,不是学佛的正路。这话不是我说的,现在手边就有‘若不遇正法广大修行,则万劫沉沦,虚生浪死。’跳不出生死。

得了正法,没有广大修行都不行,况且我们还未得正法!假定有人得了正法,就像具备竞选美国总统的资格条件,然而你的‘功德’不圆满,声望不够,对社会没有贡献、功劳,别人不知道你,就不是广大修行。福德与智慧必须双重圆满,福德由广大修行来,尤其青年同学学佛的特别注意!广大修行几年来没有人做到,更可怕的是越来越狭小,这是我深深感觉到的,今天特别提出来,希望诸位与我共同勉励。不向广大心的道上走,那不是修行,要想跳出生死,是不可能!
134#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3 10:33: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三章  生死两幻命何寄

如《大涅槃经》云:复次菩萨修于死想,观是寿命,常为无量怨仇所绕,念念损减,无有增长,犹山瀑水不得停住,亦如朝露势不久停,如囚趣市步步近死,如牵牛羊诣于屠所。

《大涅槃经》是佛快要圆寂的时候说的。永明寿禅师现在引用《大涅槃经》讨论生死的问题,后世学禅宗的首先就标榜‘了生死’。其实生死不是个问题。但是一般常人的心理,对死有极大的恐惧,生的问题还觉次要,大家仔细想想为什么?死了很恐怖,怕死的痛苦吗?对不起!我们都没有经验,如果我晓得死后的痛苦,一定来告诉你,可是谁都没有经验过。那么我们可以想像,死的痛苦和病的痛苦差不多,总而言之,就是很痛苦。

仔细研究,我们人活著并不痛快,痛苦耶!不过是慢慢地、细细地痛。人生遭遇,过去,忘记了,回想起来越想越痛,犹如古人比方‘钝刀割肉’。快刀割肉当下还不觉得痛,等血流出来才知道痛。钝刀是慢慢地割,折磨。

佛家有句话叫人不要化缘,‘权人出钱如钝刀割肉’,当场拿给你没有关系,过后越想越不是味道。我们人生一切都在‘钝刀割肉’中。

死有什么苦?我们感觉死后恐怖,是不知道死后是怎么一回事,对不对?我们下意识真正觉得死之可怕,倒并不一定为了痛苦,如果知道死后没有什么事,我们一定不在乎。

庄子曾经说了一个笑话,比方得非常妙,不知是真是假,也许庄子死过。他说晋国有一位小姐,被选进宫当妃子,这女子同西施一样是乡下人,一听到进宫,痛哭不已,因为古代女子选进宫,很难再和家人见面,假使不得宠,一辈子是宫里丫头,也不放出来,得宠成了妃子,回娘家父母也痛苦,一家人先跪在门口接驾,进屋才行家人之礼拜见父母。吃饭时,妃子坐上位,父母坐下位陪著,还不敢乱吃菜,这个味道不好受。庄子说这个进宫的女子后来当了晋王的妃子,享尽荣华富贵,想想当初真是哭得冤枉。庄子说,假定死后也是这种情形,那么死前的哭就哭得没理由。庄子为何有这段比方?难道庄子是死后复活再写?他也跟我们一样,写这个故事之前没有死过。

中国文化素来不把生死看成大事,战国时代道家思想发达,道家求长生不老、修神仙,正式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战国之后经过七、八百年,佛家思想逐渐传入中国,与道家思想不谋而合。所以,中国原始观念对于生死看法并没有什么,大禹等传统文化的圣人都讲,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活著是寄居旅馆,死是回家,生寄死归是中国文化的根本。易经思想认为,生是阳面、是动力。死是阴面是休息,盈虚消长。‘消息’是易经名词,很有意思,‘消’是成长,有哲学意义,比如一朵生长的花,又如电能,成长正是它的消耗,‘息’,表面上看起来是死亡,其实是未来生命成长的准备和充电。它说一个生命活久了应该死亡,电池用久了应该充电,再来就是了嘛!此之谓‘生生不已’,所以中国文化始终以‘早晨’的观念看待生命。

要如何了解阴阳消息,盈虚消长的道理呢?孔子在《易经系传》上说:‘明乎昼夜之道而知’。你了解白天和黑夜的道理,就知道阴阳的道理。有了白天,就一定要休息一夜,这个休息是为了明天的白天,另外的生长。后来有位禅师悟了道,把孔子这句话加上两个字:‘明乎昼夜之道而知生死’,道理更清楚了。所以中国的本土文化,对生死问题素来就持这样的看法。当然这种看法属于一般知识分子,亦即古人所说的君子,不是一般小人或没有受过教育的平民。不过,据我所了解,有许多平民,乡下人都是大哲学家,你问他怎么那么苦?‘那是我的命嘛!’他一个‘命’字就道尽一切,这是我们所看到的乡下人。像我的父亲,三十多岁就把棺材做好,坟地修好,不愿将来麻烦别人,他的好几个朋友也都那么做,中国人对这个事情看得很平常。
13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3 10:34:00 | 只看该作者

睡时主人公何在?

佛家难道就没有如此豁达吗?我想佛家也一样看得通,佛经有很多话与中国文化的看法没有两样,问题在于:生如白天,死如睡眠。那么这一觉睡到哪里去了?换句话说,我们把生死拿开了,我们睡觉究竟睡到哪里去了?这是一个大问题。在关睡觉,虽然国外曾做过不少睡觉时生理反应的研究,而佛洛德《梦的解析》也以其潜意识理论而轰动全球,但也不是毫无争议的最后定论。如果再加深入而全面地作专题研究,则又是一门最新的科学,睡觉的样子有千百种不同姿态,在部队带过兵,有过团体生活的就知道,一百个睡觉,有一百种不同的睡相,而且睡相比死相难看,死相差不多就是那个样,睡相则有张嘴歪唇、有趴著、弓著、有笑、有哭、有发脾气、有讲梦话的,如果把这些资料聚起来研究,学问可大了,而且观察别人睡眠久了的人,睡者是不是在做梦?在做些什么梦?你站在旁边就可以知道,他睡觉的表情——喜怒哀乐完全表达出来了。我们睡了一辈子,不知自己睡到哪里去。

观察一个人睡觉,可见这个人还在活动,他没有真睡著。有人做过梦的研究,一个人做了很长的梦,梦中几十年,其实最长不会超过五秒种。

所以,根据医学和我的体验、观察,一个人真正睡著觉最多只有两个钟头,其余都是浪费时间,躺在枕头上做梦,没有哪个人不做梦。至于醒来觉得自己没有做梦,那是因为他忘记了。通常一个人睡两个钟头就够了,为什么有人要睡七、八个钟头?那是你赖床躺在枕头上休息的习惯养成的,并非我们需要那么久的睡眠时间,尤其打坐做功夫的人晓得,正午只要闭眼真正睡著三分钟,等于睡两个钟头,不过要对好正午的时间。夜晚则要在正子时睡著,五分钟等于六个钟头。就这个时间的学问又大了,同宇宙法则、地球法则、易经阴阳的道理有关系,而且你会感觉到,心脏下面硬是有一股力量降下来,与丹田(肾上)的力量融合,所谓‘水火既济’,豁然一下,那你睡眠够了,精神百倍。所以失眠或真要夜里熬夜的人,正子时的时刻,哪怕二十分钟也一定要睡,睡不著也要训练自己睡著。过了正子时大约十二点半以后,你不会想睡了,这很糟糕。更严重的,到了天快亮,四、五点钟,五、六点卯时的时候,你又困得想睡,这时如果一睡,一天都会昏头。所以想从事熬夜工作的人,正子时,即使有天大的事也要摆下来,睡它半小时,到了卯时想睡觉千万不要睡,那一天精神就够了。不过失眠的人都挨过十二点,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著,结果快天亮睡著了,到第二天下午都昏头昏脑,因此你会感觉失眠、睡眠不足,实际上是你没有经验。

为什么讲到这个道理呢?刚才讲到我们睡觉睡到哪里去了真不知道!换言之,我们现在清醒,在哪里也不知道。我们经常形容‘人生如梦’,如果我是那个梦,一定提出抗议,为什么那么看不起我,醒了才觉得我是梦,当没有醒的时候,梦里很舒服。我们醒了觉得睡眠是梦,大家忘记了一点,我们醒了不过是从那个梦境进入这个梦境而已!现在我们也正在做梦,此所谓大梦,这个大梦哪一天清醒还不知道!而且很难!因为我们有一个强横霸道、自以为是的妄认,妄认自己现在是清醒的,其实正如庄子所言,等到有一天我们大睡而去,才觉得这个梦做得很长,这两头的事都很难讲。
13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3 10:35:00 | 只看该作者

做人要明白

因此归纳起来,生死是个大问题是指这件事而言,如果不解释,很容易错认死的痛苦是个问题。换句话说,人生非常可怜,活了一辈子,不晓得自己怎么活?为什么而活?活著的力量是什么?对生老病死的过程一概不知。最近我深深感觉到很多人不会照顾自己,连怎么病了都不知道,来跟我一谈,我告诉他怎么病的,他才说是这个样子。

我们生老病死,没有一点在清醒中,所谓菩提者,正觉也,一切都要清清楚楚。学佛的人要有一个个性,跳下悬崖会死,跳下去的整个过程也要看得清楚。等于当年躲防空警报,在洞里糊里糊涂,怎么被炸死,闷死的都不知。因此我一定钻出洞,躺在外面看飞机怎么飞过来,炸弹怎么掉下来,那才有意思。我们人活著,也同此理,要把自己弄清楚,怎么病了?怎么跌倒?怎么爬起来?都要晓得,如果不晓得就不是学佛的精神。

佛讲《大涅槃经》时告诉我们做‘死想’,这个很重要,最近两年特别向诸位提出来,因为看到这个社会一般走修持的路,尤其看到后世形式的佛法特别兴旺,正法没落非常悲哀。研究佛当年的归纳有十念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那般那(简译安般,即出入息)、念身、念死,不论小乘大乘不离此。

诸位不论信仰什么宗教,当然,站在佛教的立场最好信佛教,信了佛教学打坐,为什么?怕死,这不叫念死,念死与怕死有差别。佛法第一个要念死,也就是说,人要晓得自己随时会死。戒律有四句话:‘崇高必定堕落,积聚必有消散,聚会终有别离,有命咸归于死。’借用《红楼梦》贾宝玉的话:冤债偿清好散场,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聚头几时休?有一天冤债偿清就散场,聚会终有别离,有命咸归于死,凡是活著的生命,最后归宿终死亡。‘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研究戒律时常见的,也是守戒的基本原则。

念死,人总归要死,我们随时要做死想,做最后的打算,我觉得这个观念非常好。也许理学家只看半边,批驳佛家思想消极,我不以为然,一个人如果随时存‘死想’,就可以产生大无畏的精神,做儒家所说的忠臣、义夫、节妇、烈士,乃至舍身报国,人本来如此,死的帐一定来,没有不来的。所以修白骨观就是叫你做死想,肉烂了变成白骨还不算数,白骨还要化成灰,这个很公道。道家谓‘道者盗也’,我们偷盗宇宙万物供养我们生命的成长,最后化为白骨扬灰还给它,很公道,还归于自然。死想是第一步。
13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3 10:37:00 | 只看该作者

恩怨相随

观是寿命,常为无量怨仇所绕’。永明寿禅师叫我们认清楚,现有生命活著本来有许多冤家聚会。人生境界何以‘怨仇聚会’?这个哲学《红楼梦》写得最好,《红楼梦》这部书完全表达了佛经这句话的意思。寿命常为无量怨仇所绕,感情越好越是冤债,所以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聚头几时休?一个人对我好,不知来生怎么报?我说来生再爱你,把你爱死了,爱得你受不了。道家也懂这个道理:‘恩里生害,害里生恩’,这两句话非常深奥。中国原始道家,如姜太公《阴符经》,是政治、哲学、兵法、修道的大道理。‘恩里生害’,你给人家太多慈悲、太多恩惠,等于教育一个孩子,爱他反而害了他,恩里就生害。在政治上也一样,一个领导人,对一个人太好,反作用会出来。譬如教育,父母、老师教孩子打他手心、屁股,以西方文化的观念认为这样不合理,其实这是希望他好。刑法判一个做错事的人受刑,不是妨害自由,而是在害里教育他。同样的道理,我们爱惜自己的身体,吃特别营养的东西,‘恩里生害’,营养太好了容易生癌症。山里的乡巴佬,穷兮兮的,一天吃点红薯过生活,过去也没有什么维他命、维你命、维我命的,影子都没看过,结果他们活八、九十岁,‘害里生恩’,反而长命。

所以,我们这个生命,严格地讲佛说的没有错,‘常为无量怨仇所绕’,家人、父子、子女等等都是怨仇而来,来讨债的,而且是善讨,最好的讨债方法。如果有人要组织讨债公司,最好用善意的面孔去讨,天天跪著求他还债,或者天天在他门口烧香,阿弥陀佛,人生就是这个境界,生命活著总是‘无量怨仇所绕’,看文章很简单,要多去想,‘无量’包含很多意义。

念念损减’,当我们生下来一有思想,每一个念头起来,都是在念念损耗,减少我们生命的力量。所以为什么修道得四禅八定的人,可以返老还童、祛病延年?因为他念头减少损耗。这个生命也像电池一样,节省著用,就保持得久,很简单。那么,消耗力量最大的不是体能,是思想、念头、心力体能多活动有益处,这是两重宇宙。你们要注意,尤其修道的青年同学、学哲学的更要留意,体能在静态是不健康的,所谓‘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过去大陆上的老房子,门槛下有一根木条(门斗),老式的门一开一关,嘎的一声,因为经常动,门斗开来开去,永远发亮,不会生蛀虫。‘流水不腐’,流动的水不会发臭,水停百日就生蛆。所以身体的气血要正常流动。有人反问打坐并没有劳动,你不要搞错,打坐是身体正常的运动,因为打坐心念空了,气血运动上了轨道,平常气血运动没有规律,有时岔到外面乱跑。所以打坐在身体来讲是个大动,不是大静;在心境来讲是静,这是两重世界、两重宇宙,这个道理不通,学佛修道,包你‘永无修成’。这些都是秘诀,不卖的,现在都贡献给各位,要珍惜它!
138#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3 10:42:00 | 只看该作者

等死的人生

所以,我们生命消耗最厉害的是思想,念念在损减,这比体能劳动要严重多了。‘无有增长’,我们没有办法使生命增加、回转起来。

犹山瀑水不得停住’,这个生命像高山流水,永远向下流,停止不了。

亦如朝露势不久停’,又如早晨的露水,迅即消失。 

如囚趣市步步近死’,就像即将受处决的囚犯,游街示众,一步一步接近死亡。 

如牵牛羊诣于屠所’,等于把牛羊牵到屠宰场一样。 

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这是佛经的形容,属于印度文化,详细、繁复。庄子呢?五个字:‘枯亡以’,人生下来没有死,看似活著,其实在等死而已!

迦叶菩萨言:世尊,云何智者观念念灭。善男子:譬如四人皆善射术,聚在一处,各射一方,俱作是念,我等四箭,俱发俱堕。复有一人作是念言,如是四箭及其未堕,我能一时以手接取。

佛以射箭打比方。有四个人射箭打靶,古代是拉弓射箭,现在是射击。大家向同一方向射出,子弹、弓箭一出去,就开始向下坠,因为地心有引力,射击手在心中估算射程目标,开始打高一点,否则到了目标一定打不中。但是,箭射出去再远一定坠,而中间很快用手接住不使它坠下是很难想像的。

善男子,如是之人可说疾不?迦叶菩萨言:如是世尊。佛言:善男子,地行鬼疾复速是人,有飞行鬼复速地行,四天王疾复速飞行,日月神天复速四天王,坚疾天复疾日月,众生寿命复速坚疾。

善男子如是之人可说疾不?迦叶菩萨言:如是世尊。’佛问迦叶,这样的人速度快不快?迦叶说快啊!当然快,箭一射出,此人轻功功夫高,一个箭步飞快,在中途把箭接住。

佛言:善男子,地行鬼疾复速是人。’有一种鬼叫地行鬼,在地上行走,比练得最高武功者的速度还要快。这是佛的比方。

有飞行鬼复速地行’,有半空中飞行的鬼,比地行鬼的速度更快。

四天王疾复速飞行’,还有快的。靠近太阳系的四天王天的天人,本身有飞行功力,飞行更快。

日月神天复速四天王’,日月神天其速又超过四大天王。

坚疾天复疾日月’,再高一层,坚疾天天人比太阳系人还要快。然而这些都不算快。

众生寿命复速坚疾。’只有众生寿命死亡得最快。

佛说的道理只能做比方看。每个宗教教主,都是世界上第一会比喻的人,没有人超过他们,我们一看比喻得好,却忘了这是个实际的事,为什么?假使我们拿历史的时间来看,中国历史五千年,看我们几十年的生命,真是非常快的生命,真刹那之间,一弹指而已!我们自觉活得很长,六十年或一百年,也够舒服,这是比较性的、自我的主观,佛以比较性、对时光相对性的观念来做比较,所以生命看起来非常短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23 10:42:45编辑过]
139#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3 10:43:00 | 只看该作者

善男子,一息一眴众生寿命四百生灭,智者若能观命如是,是名能观念念灭也。

做功夫的方法。‘一息’:鼻子一呼一吸叫一息,也叫一念。‘一眴’:头不动,眼睛左右看一下再回转来叫一眴。在一息一眴的动作间,众生寿命有四百个生灭在其中,这个数字相当可怕。以现代数理配合计算,佛说的话皆合乎科学。电子变化快速,的确有此情形。刹那之间有四百生灭,四百是大体的数目。佛当时为什么说这个话,这就要我们自己体会了!真正得定的人,即能体会到生命一瞬息之间,微细念头的生灭太大了。我们现在坐在这里感觉脑子想得很多,这是自己只发现粗的一层,没办法发现细的一层。有定力的人,发现自己细的念头在一刹那间有四百生灭。比如白骨观修成的,已经内观到自己里头的生命功能,叫它细胞也可以,叫它荷尔蒙也可以,很快地在生灭中变化,如果你不把它半途接住、定住,它就变去。所谓定,有这样一个东西,这么一个事实。所以,有定力功夫的,能在这个生命变化中就把它定住,如此,生命是可以延长,至少它变动的速度减慢了,这就是功夫的道理。

智者,有大智慧的人,观察寿命的变化如此之快,这个才叫真正学佛,才是止观的‘观’,才可谓‘能观念念灭’也可说能观念念生。大家打起坐来都怕念头,你这个念头是主观的现象所起的,表面上的一层,你那个能观的、不动的,要观到表面上所观的这一层,这个念念在生灭。那么,你把它搞清楚,你那个能观的不动,就半路把它截住。把念头切断是方便说法,好像前念过去,后念未生。前念切断,中间这一段空了,实际上中间切断的那个空,正是有念,这一念保持住也叫正念,也等于刚才佛的比方,箭一射出去,快速在半路接住,定在那里,此所谓定,是实际动力的现象。

善男子,智者观命系属死生,我若能离如是死生,则得永断无常寿命。

看这些经文要注意!平常看经念经很快看过去,这里有个大问题。佛说,善男子,诸位,你们注意!‘智者观命’,大智慧的人看自己的生命,‘系属死生’,生死不是生命,生死是生命的现象,要注意!有人说生命就是寿命,这个是什么东西?佛没有告诉我们,你要自己去找。‘智者观命系属死生’,生命看起来好像等于这个生死,因为有生有死是两头,在两头的变化中间就看出有一个存在的生命,等于现在所讲的存在,活著表示寿命存在,死亡表示不存在、过去了。生命好像附属于生死,生死变成主体,生命变成宾,宾主分开,表面看起来如此。

我若能离如是死生,则得永断无常寿命。’如果我们修持能做到离开生死两头作用,了了这个生死,那你可以得到永远废除无常寿命。我们的寿命不长久,很容易变去,变去叫无常,假定我们了了生死,换句话说,我们就可以得到不必变去的那个真正的寿命,对不对!这段文字含藏有这么一个秘密,看出来没有?我这个卖给你们了!不要不珍惜,不然读经、读文章读死了也不懂,密宗就在这里,文字里就有秘密,你们研究经典都说看懂了,哪里懂?读书要细心,尤其青年同学,这才叫读书,读书不要轻易放过自己,换句话说,不要傲慢,认为自己懂了,你应该把自己推开,客观地、仔细地看。

我个性急,有时看书很快,一本没有看过的书,想很快把它看完。有一天夜里十二点,同学送来一本新书,看到二点半,看完了大概内容,知道了,自己不敢相信自己,不够仔细,然而慢工出细活,再一章章慢慢重看。这就告诉青年同学,读书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同修行一样,要正念,不要马虎,刚才这段就告诉你此中秘密。
14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5 18:45: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四章  命如电影生已灭

我们继续上次所讲生死的问题。关于这点,有位道友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

佛说‘众生寿命复速坚疾’。一切众生(众生不仅指人)的寿命都消逝得非常快速,比坚疾天天人飞行的速度还要快,快到什么程度,佛经形容是‘一息一眴众生寿命四百生灭。’一息一眴,息是呼吸,一进一出是‘一息’;‘一眴’,头不动,眼睛左右看一下再回转来叫一眴。这位道友问,佛说:‘一息一众生寿命四百生灭’,是否指:一、意念的生灭问题?(思想意念)在‘一息一眴’之间有四百生灭?二、指生理的生灭?三、指形态的生灭?(不管生理、心理、形态生灭犹如流水般一泻千里,刹那即逝)。这是这位道友所提的第一个问题。现在我答覆这位道友的问题。佛说的三个比喻都包括在内。

上次曾提过,寿命同时间的关系一样,是相对的。拿历史的时间看个人几十年的生命,真是‘一眴’之间,其实连‘一眴’都不足以形容其快速,一刹那就过去,一弹指六十刹那。如果拿宇宙的寿命看历史的寿命已经很短暂,更何况众生个人的寿命。

佛教小乘经典对寿命的快速,有一个很好的比喻。佛要弟子了解寿命的短暂,希望人在短暂的生命中,能够找出自己生命的真谛,不要浪费时间,佛就问弟子:‘生命之快速若何?’许多弟子都回答了,有些弟子说:‘我的鞋子今晚脱了,不知明早是否能醒来再穿?’佛对弟子的回答一概否定。最后舍利弗答覆:‘生命在呼吸之间。’你看多短暂。当然,这是小乘经典的比喻。

上次讲到,佛说比如射箭,速度很快,箭射出后未到靶,途中就被武功高强的人给半途截走。你看这个大力士的速度快不快?这是佛经的比方,从这点我们讲一个题外话,由此可见释迦牟尼佛什么都内行。据他的传记,十二岁时,武功已经练到全国第一。他可以把一只活的大象甩出城墙,拉弓射箭一箭可射穿七重铜锣。可见其武功之高。我们相信这是真的,为什么?因为他老人家受的是宫廷教育,一个国家的帝王,在印度当时,要培养一位太子继承王位,从小就集中全力,给予一流的教育,加上他资质禀赋,所以文武双全。

释迦牟尼佛说这个能快速接到未坠之箭的人速度还不算快,地行鬼、飞行鬼、四天王、日月神天、坚疾天的速度一层比一层快,而众生寿命又比坚疾天更快。总而言之,快到极点了!

这里又有一个问题来了。学过物理的知道,一个东西速度极快时看不见,反而觉得慢。上次也引用老子说过的话:‘大音希声’,频率太高、太大的声音,人类耳朵听不过,不过有些动物听得见。速度太快反而觉得慢,比如地球在太空中运动的速度很快,可是我们并不感觉到地球在动。总之,佛形容速度之快,快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心理的思想与生理的变化,比这里所说所有各类变化的速度还快,快到极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28 00:34 , Processed in 0.07587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