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南师推荐的佛学概论-《宗境录》略讲

[复制链接]
17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21:12:00 | 只看该作者

又云,令住无畏一切智城。又云,住于一切智慧宝洲。又云,令彼住于最胜无所著处。故知句句悉皆指归宗镜。

永明寿他老人家很高明,他说,这些经文的重点都在我这本《宗镜录》里。所以我说它为最佳广告公司,事实也是真的。这本书把佛法的重点包括完了,最宝贵的都归到《宗镜录》了。

17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21:12:00 | 只看该作者

心外无法

何者?若悟自心,即是正见,离颠倒故。《楞伽经》云:心外见法,名为外道。若悟自心,即是涅槃,离生死故。

这是一切唯心。真正的佛法是绝对唯心、纯粹唯心,包括心物一元的那个心。什么理由?假使真能悟到自心,真正明心见性了,才称得上正知见。在没有明白以前,你佛学讲得再怎么倒背如流,不能算是正知见。真正明心才是正见。得到正见,才离开一切颠倒。

禅宗与唯识宗都宗奉《楞伽经》,这部经上说,佛以心为宗,佛法以心为宗旨。人家问你什么是佛?‘心就是佛’,这句话是佛说的,没有错,佛以心为宗。《楞伽经》有三种翻译,这一段是说‘心外见法,名为外道’,修法学佛在心外求法就叫外道。

千万不要带宗教情绪解释‘外道’这个名词。每一个宗教都说自己是正道,你不信我这个就是外道。其实,‘外道’是个通用名称。凡是学过宗教哲学的人,非常讨厌‘外道’这个名词,也可以说,这个名词很丑陋,怎么说?因为这个名词后面就包括了一种人我意见的斗争,实在很讨厌。

其实佛法所讲的外道并非排他性的。外道有个定义,心外求法都是外道。《楞严经》五十种阴魔,最后,声闻缘觉、四禅八定、阿罗汉、辟支佛都被打入外道,不是我们归类的,因为他们明心见性不彻底,只见到一半。我们了解佛学真正的道理,不要轻易说别人是外道,这不是佛法的胸襟。所以我常劝人多看《华严经》,这部经是什么胸襟?用《金刚经》的话来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也就是说,一切宗教理论都是对的,只是程度、层次的差别而已!这个胸襟才是佛。

我年轻时,如果看佛经也同一般宗教一样,‘信我者得救,不信我者下地狱’,我才不学呢?我宁可下,像下电梯一样,下了我好到马路上,没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这样呢?这太不伟大了。

所以真正的佛法是:善人要度,恶人也要度;对的要度,不对的更要度,度的方法不同而已。慈悲不分等次的,更不要拿宗教性、排他性来对待别人,这完全错误。一位客观的社会学者、大政治家、思想家都不会搞这种狭隘的事,何况包括三界出世之道。这点特别注意!如果学佛的人有这种观念,非常抱歉,严格地讲,他已经违反佛的教诫,就是犯戒。

所以我特别提出这点再三强调,尤其一般学佛的同学们,胸襟要放大,更不要在教内搞宗派观念,那更讨厌!一碰到这些思想到我这儿,烦得要死,我就一句话:‘我不懂,你另外去找人。’因为要把他这些不正确的知见改正过来,要动很大的脑筋,与其为一个人花那么大的精神,何不为千万人花精神多好呢!等他自己碰了钉子,受到反面教育,回头再来。

《楞伽经》说,‘心外见法,名为外道’,换言之,学佛在佛教内心外求法,即是外道的修法。

若悟自心,即是涅,离生死故’,明心见性,悟道即是涅槃。证得自心,悟到了自心,证得涅槃,自然就跳出生死。经典都讲大原则,就是那么简单。怎么样才叫‘悟到自心’?在没有悟道以前,有许多修持的方法,我们依此方法慢慢修行而达到悟到自心。
17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21:13:00 | 只看该作者

接下来是有关《楞伽经》的论著:

论云:心外有法,生死轮回。若了一心,生死永绝。若悟自心,即是实相,离虚妄故。

如果学佛的人,有‘心外有法’这个观念,就是在生死轮回中跳不出来。真悟到明心见性,悟到一心,就脱离了生死。

假使有人真能悟到此心,就是所谓证到实相般若,那么,就远离虚妄、颠倒妄想,这就是佛境界。永明寿禅师引用《楞伽经》原文,及其经论再三重覆强调,使我们切记:‘心外无法’。佛法的宗旨、真正的中心在这里。
174#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21:13:00 | 只看该作者

还没有完,下面又引用《法华经》两句原文:

《法华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若悟自心,即是智城。离愚痴故。

《法华经》的重点是:世界上所有难以言喻的事都是假事,只有一件事是真事,什么事呢?把《法华经》研究完了也不晓得是什么事。《法华经》之妙难以言喻!《法华经》与《金刚经》一样,从南北朝以后,影响整个中国文化一千多年,儒家、道家、诸子百家、民间受其影响至深。

念《法华经》,有时念得头大,尤其令知识份子头大。因为里面专说神话故事,你要透过神话故事,才晓得这么一件事。等于《庄子》一样,但比《庄子》难读多了!《庄子》都是寓言,以一个故事代表一件事情。《法华经》却拿许多故事代表一件事:成佛。怎么成佛?你要从诸多故事中自己去领悟其方法,这是它的特点。我们年轻喜欢搞佛学的,一看《法华经》就把它‘束之高阁’,懒得看这些神话故事。到了中年,年轻大了慢慢翻来看,唉呀!这里头有东西。你看多难!
17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21:13:00 | 只看该作者

莫把客栈唤家乡

世界上的真理只有一个,绝无第二个,有第个不叫做真理,所以‘余二即非真’。翻开《法华经》,这一件事是什么事实?你就找不出来了!全是神话故事。‘若悟自心,即是智城,离愚痴故’,你真悟到了自心,你就达到了智城。《法华经》中讲了许多东西都是化城,化城是沿途的上下站,不是终站。公共汽车到了终站,司机请全体下车,终站就是宝所。

禅宗也好、净土也好、密宗也好,各宗各派方法不同,佛法的宗旨是一样的,终站的目的是涅槃、实相,那是宝所。公共汽车沿途的站都是化城,你要在哪一站上、下车都无妨,如果你坐这一站觉得不好,下车走二、三站再上车也无不可,那都是化城。所以他说,若悟此心就到了宝所。成佛就是这么回事。在没有成佛以前,佛说众生愚痴——笨蛋,那是很恭维的名词,只有真正成佛,到了智城,大彻大悟的人才不笨。
17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21:14:00 | 只看该作者

《思益经》云:愚于阴界入,而欲求菩提;阴界入即是,离是无菩提。若悟自心,即是宝洲,具法财故。

《思益经》是大乘经典,全名为《思益梵天所问经》,其中佛说得更妙,他说凡是愚痴的众生,在生理与心理上都是‘阴界入’。‘阴界入’是三个层次,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界是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以及根尘之间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入即六根,都被佛骂成愚痴;愚痴众生在生理上、心理上求道。佛把我们骂惨了!想想看!我们搞打坐、念佛、参禅,哪个不在这上面求道?真正学佛要提醒自己警觉,两腿一盘,不要在阴界入上面去求菩提;在这个上面求明心见性,求不到的哟!愚痴众生都在阴界入而欲求菩提,这是佛骂的第一句。

第二句,‘阴界入即是,离是无菩提’,这也是佛说的话。他说生理、心理全体都是道,离开这个生理、心理就没有道,你说佛他老人家说的什么话?都是他讲的,一方面说这个不好,这个不是拳头,是手心;反过来,又说手心握起来就是拳头。这个道理何在?

难怪清初有名的学者顾亭林,看佛经看得厌烦,他就看不懂,学问那么好,却没有智慧。顾亭林比方得很好,他说佛经没有什么,一个桶装水,一个桶是空的;倒过来是空,倒过去还是空,始终是这么一个东西。他当然看不懂,‘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这是什么话?一桶水倒来倒去。‘愚于阴界入,而欲求菩提’是不对的;接著又说:‘阴界入即是,离是无菩提’;倒过来、倒过去都是他说的。

对的。其实我们不管怎么样,这些经典我们最容易忽略过去。实际上,想学佛修道,真正踏实的功夫,就要从这个地方去了解。先要离身见、离我见,离开阴界入,空掉了,然后回转来了解这个心理、生理全体都是它,那才可以。你不要只看它反过来、反过去。以求证功夫来讲,先不能空去身心两面,认为这个就是,而在这上面转,那全错了!如果空掉身心,认为空的一面对,那是小乘、罗汉;要反转过来起妙有,才是大乘菩萨境界,才能证得菩提。

若悟自心,即是宝洲,具法财故。’你真正能够悟到自己是佛,悟道、证道了,你就到达空所了,也具备了法财,佛法的智慧福德,你全都具足了!佛再三强调心外无法,离心以外没有佛法。
17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21:14:00 | 只看该作者

接著,引用李长者的《华严论》:

《华严论》云:宝洲在何处,即众生心是。若悟自心,即是最胜无所著处,离住相故。若心外立法,则随处生著。《法华经》云:拔出众生处处贪著。

讲了半天,宝洲在哪里?就是我们的心。

最胜无所著处’,就是刚才讲的《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即宝洲。如果心外求法,处处都在执著中,执著就不是佛法。

拔出众生处处贪著’,《法华经》的这八个字很妙,古文很简洁,以现代眼光看有两种释义:一、佛法帮助众生跳出了处处贪著,二、真正超出三界的众生就成佛了。在哪里超出呢?就在处处贪著上。跳出三界外到哪里去?等于平常恭维人的一句话:‘百尽竿头更进一步’,更进一步到哪里去?高明到极点还是下来到平实。跳出三界外,没有第四界哟!第四界也在三界中。《法华经》不但故事妙,经文也妙。

拔出众生处处贪著’,佛法教众生离开贪嗔痴才能成佛。反过来说,若要成佛却要大贪嗔痴。什么叫大贪?明明知道众生度不完,还要度尽一切众生,这个贪心多大!嗔是发脾气,一切情感,一切世界情欲,拔起慧剑一刀斩断。这是多大的嗔念!金刚怒目,降一切魔。明知众生永远度不完,生生世世永远在轮回中,每位成佛的却都再来,你看这多痴!真是痴到极点!大慈大悲就是大有情、大痴心。

所以真正成佛,是把个人的小贪嗔痴转化发展到爱护一切众生的大贪嗔痴,升华到如此伟大,如此崇高!就是这个东西。因此真正成佛的人,是‘拔出众生处处贪著’,那才是真贪著,虽然贪著,但是拔出众生种种的苦。
178#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21:14:00 | 只看该作者

春去引得千春来

《金刚经》云: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六祖因《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这句话是《金刚经》的重点。

《金刚经》是须菩提问佛修大乘的方法。他问:‘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就像同学问:‘在什么境界才能定住?’打起坐来烦恼妄想不断,怎么把它降伏?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佛答复得很妙。弟子问:‘老师,心怎么降伏?怎么定位?’佛回答:‘是啊!就是这样降伏,就这样定住。’说了等于没有说。如果你们问我,我这样回答,你不翘嘴巴也会瞪眼睛。你问:‘怎么定?’‘说定就定啊!’‘怎么样把妄想降伏下去?’‘说妄想,妄想就没有啦!’你说:‘不懂。’‘你不懂,我也不懂呢!’其实就是这样嘛!很简单。因为须菩提不懂,佛只好一再说明,最后才说出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加个应该,已经变成方法,落到下一层。此心本无所住,在哪里住?住在哪里?打坐学佛所以不能得定,是你想把心留住啊!留得住吗?任何一法怎么留?‘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留不住的。因为留不住,此心活泼泼的,常生一切法,它本来住在这里,要从这个道理上去悟。

接著佛提出种种比喻,比如以布施来讲,布施分三种:一是内布施,包括法布施等等;二是外布施,即财物布施;三是无畏布施,包括内外等等。现在我们所讲的比较偏向内布施。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布施就是舍。大家念《金刚经》要懂《金刚经》,佛不是把方法传给你了吗?‘心不住法而行布施’,结果你打起坐来、念起佛来,阿弥陀佛一次,阿弥陀佛二次……准备念一万次,你心住于法嘛!念佛只是个法门,念过就念过了,此心就是净土啊!‘有时且念十方佛,无事闲观一片心’,这就是念佛。‘有时’,有的时候,不但念西方阿弥陀佛、东方药师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佛,随便你念。‘无事’,没有事的时候,闲观一片心啊!此即‘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

大家在这里修定慧,定也定不好,慧也慧不起来,换言之,既不定又不慧,什么道理?‘心不住法而行布施’。你不是修大乘道吗?最喜欢禅,‘馋’,给你你又不吃,金刚钻端给你吃,你又吃不下。可见你肚子很饱,不馋;真‘馋’(禅),就吃下去了!

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果做到这样,此人张开了眼睛,一切道理都看通了,本空嘛!就是金刚般若波罗蜜,这道理不是明白清楚得很吗?《金刚经》都会念,可惜《金刚经》都会念你,你不会念《金刚经》。如果真晓得念经、真晓得修净土,好好体会这两句:‘有时且念十方佛,无事闲观一片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79#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21:15:00 | 只看该作者

是知心目开明,智日普照,光吞万像,法界洞然。岂更有一纤尘而作障翳乎,如是则空心不动,具足六波罗蜜。

这是永明寿禅师自己的结论。上面引用那么多‘一切唯心’的经典,就是要告诉我们,真正的心地法眼打开以后,智慧就如朗日普照一切。智慧之光是‘光吞万像,法界洞然’,空空洞洞都明白了,这个时候自然解脱,没有一点灰尘可以障碍。本来无障碍,为什么修行修道会有障碍?因自生障碍、心住于法。要做到‘心不住法而行布施’,那就无障碍!

这段重点在‘心目开明’。有一点千万要注意!一般学佛的一看到‘心目开明,光吞万像’,都会产生一个有相的观念,闭起眼睛找心,把现有的眼睛当成目。这个心目并不是有相的眼与心。比如人在作梦,在梦境中也觉得有眼睛看到景物,所看之物并非这个肉眼在看,这个眼睛在休息。梦中身也类似于菩萨境界的意生身,意识所生的身,眼、耳、鼻、舌、心都有,有感觉,吃东西也觉得饱,实际上是意境中的东西,那个意不纯是第六意识的明了意识,是第七识缘第八阿赖耶识所生的独影境。我们平常用功做功夫,都是拿现有肉体的心目去找,基本上是个大错误。

光吞万像’,禅宗引用得很多,大家往往也有错误的观念,追一个有相的光。有相的光不能吞万象。研究地球物理、太空科学的就知道,地球外面到其他星球之间是黑光,超过地球,有一层外面全是黑的,这个黑不像地球上黑夜的黑,那又是另一种黑。过了这一阶段,慢慢接近其他星球又有光进来了,当然还是属于这个太阳系统。现在科学界又有新发现,太空中另有黑洞,不知道是什么?目前科学界正在追究这个东西,不管什么东西,什么光进入黑洞,全化为乌有。实际上以中国玄学来讲,有太阳有光明,就有黑暗,有阳就有阴,自然有类似黑洞的道理存在,跟人体一样。像这类科学知识必须留意,科学知识越渊博,对修持的道理越有帮助。大家学佛打坐,不要拼命把自己投入情绪的迷信,走入宗教的路线,忘记了这是一个最高最深的佛学道理,要搞清楚。因此,对‘光吞万象’一语,不要执著有相的光。
18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9 10:19: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八章  空心具足八万门

下面一节是《金刚经》的论,就是叫我们‘不住于法’:

如是则空心不动,具足六波罗蜜。何者?若不见一麈则无所取,若无所取亦无可与,是布施义,是大舍义。

布施就是舍,换句话说,就是空掉,心不住法而空掉。经常有人说心空了,你有个空心已经著法了。

这段解释内布施,布施就是舍,舍就是放下,就是丢,什么都丢,文字本身解释得很清楚。‘如是’就是这样。什么叫空心?如如不动,真达到空就是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空是般若的实相,也就是万法、一切众生生命本来的体相,这是空。真达到空性不动,已经当下具备了六度波罗蜜;换言之,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都包括在内。‘何者’,什么理由?就是六祖悟道后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一点都没有,不过‘一点都没有’这话有语病,不是世俗所说的没有,这个‘没有’,还是形容词,不是断见,真达到空的境界;不见一尘,自然无所取。比如在座各位用功做功夫达到空的境界,实际上你那个空是有所取,有个境界存在。真的无所取呢?无所谓布施,无所谓丢掉,也无所谓放下。‘是布施义’,这样才是真正的大布施、舍。所谓大布施,没有放下,也没有不放下;没有空,也没有不空,在理上,此即谓‘当下即是’,那么,在事上要求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1-8 05:50 , Processed in 0.06801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