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南师推荐的佛学概论-《宗境录》略讲

[复制链接]
211#
 楼主| 发表于 2008-1-1 11:58:00 | 只看该作者

永明寿禅师引用他的结论中的话:

犹赫赫日轮,岂婴孩之所视;高高法座,非矬陋之能升。唯文殊大人,普贤长子,上上根器方堪能尔。

‘矬’,古书考据,矬即矮,后来又有一专门念法念矬(音错)。这两句比喻的对子,皆是永明寿禅师才华的流露。赫赫是形容太阳光出来的威光,光芒耀眼四射,使眼睛睁不开,高高法座,不是矮小陋劣的人所能爬得上去。

唯文殊大人,普贤长子,上上根器方堪能尔’。大乘佛法中有所谓四大菩萨,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悲,地藏王菩萨代表大愿,普贤菩萨代表大行,文殊菩萨代表大智。大悲、大愿、大行是连贯而密不可分的。因此,也可归纳为:智慧与行愿。

中国丛林庙子以大乘佛法为标榜,大雄宝殿的三尊佛像,中间是佛,两旁是文殊与普贤,代表‘智悲双运’,此即大乘佛法的精神。‘智不住三有’,真的跳出三界得了道的人,就不想回到三界教化众生,度人是好痛苦的好麻烦的事。但菩萨要起大慈悲,自己跳出,别人没有跳出,因此牺牲自我,再入三界度众生,所以叫‘悲不入涅槃’。

大乘之道即这两句话:‘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智不住三有’文殊菩萨代表,‘悲不入涅槃’普贤境界。菩萨道讲行愿,而且行愿与智慧两者并进。你光想学佛跳出来,对六度万行有利于他人之事不肯做,没有用的。悲心不坚固,功德不圆满.智慧就发不起来,这是大乘的精神。

所以他说,这个境界只有文殊菩萨、普贤长子能做得到。实际上文殊、普贤、观音都是古佛,在释迦牟尼佛之前早已成佛,为什么再来当学生?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界教化在家出家弟子,他们‘悲不入涅槃’,而再来辅助释迦牟尼佛的教化。所以称普贤为佛的长子,当家的。为什么当家的大儿子那么重要!行愿最重!行愿不够,心理行为不合愿力,你修得再好也没有用。永明寿禅师说,只有文殊和普贤才能做得到。
21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 12:08:00 | 只看该作者

如《华严论》云:大光王,入菩萨大慈为首三昧,显所行慈心业用,饶益自在。

《华严论》上说,有一位成佛的菩萨叫大光王,他进入菩萨大乘境界以慈悲为首,也就是儒家所讲的仁慈,以仁慈为第一个境界。学佛先要使自己心性发起以仁慈为首的三味,才能够显出慈爱的心,这个慈爱的心发不起来不行。所以大光王菩萨以大慈为首三味,以慈心起种种业用。以慈悲心入世做人做事,是不是在造业?对,也在造业,造的是善业。佛家讲造业包括善恶两业。造善业不一定是造成佛的业。不为恶而行善,善也不住,功德我不要,全归众生,那就是佛业。如果有心造善业则是人天之果,不是佛乘的道理。奖励善业,不住善业而舍掉,是佛菩萨的行道。

饶益,相当于现代所说的社会福利。利益为什么加一个饶字?饶代表无限量,非常充沛、无止境、没有范围地利益众生,所以叫饶益。利益众生而一切自在。有人说今天睡得好舒服,为什么?因为做了一件好事,这样利益众生并不自在,心中有一个今天我做好事有观念在,已经不行了。所谓善业不住,过去不留,六祖听《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如果修佛法做善事,有一个行善的观念存在,你心里早有所住,何以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非佛道,重点在此。
21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 12:09:00 | 只看该作者

令后学者仿之,以明无依之智,入一切众生心,与之同体无有别性,有情无情皆悉同体,入此三昧所感业故。

他说由这个道理,使后世学佛的人仿效佛菩萨的行为,依教奉行,这就是大光王菩萨大慈三昧的道理。这个作用在哪里?就在我们明白‘无依之智’,大智慧无所依傍,所以《金刚经》说:‘菩萨依法,行无所住’。住法布施,有所住,住在某一点,已经不是智慧。禅宗对大智慧形容得最好:‘如盘之走珠’,没有方位、定所,它用之于哪一点就是哪一点,好比我们平常说某人做啥像啥,要他演戏扮小丑,他就是小丑,扮皇帝就像皇帝,唱青衣就像青衣,唱花旦就像花旦,这就叫‘破格高人’,不住在一个模式、范围。此之谓‘无依之智’,乃至绝口不谈佛法也不讲佛经,同样可以用佛法的真义教化众生。假使这个世界没有佛学,他可以不利用佛学而利用科学来讲,学艺术的用艺术来讲,学法律的用法律来讲,同样能把佛法真义讲出来,这就是‘无依之智’,佛的大智慧成就境界。

以‘无依之智’进入—切众生的心里。一切人的心理变化、爱好、习惯各有不同,佛是大教育家,他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入到你的心里,与你合一。‘与之同体无有别性’,与你相同,没有两样。
21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 12:09:00 | 只看该作者

有情是佛耶?无情是佛耶?

有情无情皆悉同体’,下面两句话严重了!什么叫有情?人、猪、牛、马、狗一切生物都是有情,不过生物的有情有分类,看《楞严经》就知道,有些生物知觉小,但它有感觉,打了会痛。我们挨打,格老子、讨厌!知觉就会起来骂人。有些生物知道痛,会躲开,并不晓得骂人。《楞严经》上说到情想的差别,情多想少则堕,想多情少则飞,思想智慧高,情欲慢慢减少,想多则飞,向上界走。天人神仙看我们是下界中人,如公寓的一楼,也可能是地下室,还有地下室的地下。情多则堕,纯想则飞。由这个道理可以了解念佛法门的道理,念阿弥陀佛,意识纯想,归到佛的境界,那当然往生。

《楞严经》把生物界的有情归纳为十二类,十二类又可分为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种,其中又有有色、无色之别。有一种生物有物质形体可看到,有一种生物连物质形体都没有。譬如细菌是有情或无情?在医学界和生物界还是个问题,在显微镜下看得见细菌,我现在还不敢确定细菌有没有知觉,用高倍显微镜看细菌在其世界中活动得很厉害。可见我们身上有多少世界众生在里面,我们坐在这里听《宗镜录》,说不定他们在里面开运动会、赛跑、打篮球,有时你觉得头痛,细菌把球打得太高了,你头就发涨。无情是矿物质。植物有一部分属有情,有一部分属无情。

矿物属无情之物,无情之物能不能成佛,这个问题古人讨论过。

三十多年前西藏达赖班禅的师父东本格西,(格西是大法师之意),到成都讲经,那时章嘉活佛也在成都。东本格西在台上讲述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口头之下,把中国佛学一把抹煞,老一辈的居士涵养好,听后笑一笑而已!年轻一代学佛的就受不了。后来有一位同学站起来问西藏大法师,山河大地成不成佛?这个地球土地是不是佛?东本解释说不是佛,哗!一班年轻人哄堂而起,站起来就走,连招呼也不打,什么都不理,也不合掌。那真不得了,在一个公开场合演讲,你们现在的学生都很老实,那个时候年轻人多调皮!

后来搞得老一辈很不好下台,闹到章嘉活佛那里。我正好在旁边,他们让我来答,山河大地是不是佛?石头呢?我说很简单,都在佛性中。这个问题不在是不是佛,因为山河大地是依报,西方极乐世界国土是阿弥陀佛的依报,正报是阿弥陀佛。证到菩提,悟了那一点是正报。所以‘有情无情皆悉同体’,都在一个佛性中。那么,这是心物一元的道理。物质世界一切物质是正报的渣子,等于我们经常说的一个比方,蜡烛的亮光是正报,蜡烛燃烧的黑烟是依报。黑烟凝结变成物质世界,亮光的光明变成无形的精神世界。这是比方,还可以做各种比方。

入此三昧所感业故’。这是佛业所感。所以成了佛,依报世界就很庄严。
21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 12:23:00 | 只看该作者

他说由于善业的业力所感而到达三昧(悟道)的境界,此时一切有情的众生,及无情的树林、涌泉,全都归到法性之流,平静了!佛经甚至记载,树木自然躬身合掌、弯腰、磕头。

中唐以后唐玄宗时代,皇帝亲自在朝廷主持佛学辩论,就有人辩到有情无情说法的问题。有人说没有见过无情说法,浙江南阳忠国师即引用《华严经》‘刹那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等经典记载,作为无情说法的根据,说明一切物质世界都在说法。譬如《阿弥陀经》讲西方极乐世界有七宝行树、水、鸟等一切音声皆在念佛、念法、念僧,这就是无情说法。所以洞山禅师于此有省,作了一首偈子: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

有情说法,那还容易懂!山河流水无情之物说佛法,实在不容易懂。悟道了!他说用耳朵听无情说法永远听不到,用眼睛闻声,才知道无情皆在说法。这其中有非常奥秘的道理。
21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 12:24:00 | 只看该作者

遥兮飞天凤

夜叉罗刹悉皆息恶,以明智随一切众生,皆与同其业用,一性无二。如世间帝王有慈悲于人,龙神顺伏,凤集麟翔,何况人焉,而不归仰?

真到达明心见性悟道的境界,夜叉、罗刹、一切恶魔自然没有坏心眼,都在慈心的感化之下,发了慈悲之念。这就是智慧的成就、智慧的解脱。‘以明智随一切众生,皆与同其业用’,到了悟道的境界,有情无情都会跟著善念起作用。‘一性无二’,本体是一个,本体的功能发起来就是一股力量。

龙神顺伏,凤集麟翔’。根据中国文化的观念和历史记载,中国上古时代天下太平,社会人心都是至善的时候,龙、凤、麒麟自然出现。到了孔子的时候,这些动物都绝迹了,最后有个地方得了麒麟,死了!孔子闻而绝笔,不再作书,准备‘涅槃’,为什么呢?在一个乱世生出这么一个东西,非其时也!时间生的不对。孔子因麒麟而知道自己的命运,麒麟死了!人中之麟也该走了!当太平盛世之时,龙神顺伏、凤麟齐集翱翔,更何况人,哪有不向善归仰的?
21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 12:25:00 | 只看该作者

况此大光王,智彻真源,行齐法界,慈心为首,神会含灵,与众物而同光,为万有之根本,如摩尼宝与物同色,而本色不违,如圣智无心,以物心为心而物无违也。明同体大慈悲,心与物同用,对现色身而令发明。

这一段一气呵成,无法切断,此乃古文写法,一个观念接一个观念,有如一股流水,一个浪头接著一个浪头,文章气势一笔下来,却是很多观念连成一气的。

他说大光王‘智彻真源’,《华严经》提到大光王。智慧的光明与宇宙有相的光相关连。有几位同学打坐到了这个境界,在定中自己的光明起来了,但是这个光远不是自性之光,虽然有光明还是自性光明起的用,即所谓子光。子光从母光来,母光是大光王,是本性自性无相之光,即常寂光。《楞严经》大势至菩萨的念佛法门,也就是子母光相会,有相光与无相光会合的道理。

何以称为大光王佛?因为‘智彻真源,行齐法界’悲智双运。‘智彻’,彻底透彻,大彻大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的智慧已经透彻宇宙万有的本体,了悟本源自性,证到真知。真即真如,代表本性,源即根源、根本、自性。那么他的大慈悲的功德、行为是‘行齐法界’的,他的慈悲与我们一般人的慈悲不同。例如,妈妈爱儿女是母亲的慈悲,可是有些妈妈真到了要他命的时候,宁可把孩子舍弃,并不是每个母亲都真爱儿女。就算这个妈妈牺牲自己,也只是爱自己的儿女,不能爱别人的儿女,虽是慈悲,但有限量。

真慈悲的佛菩萨‘行齐法界’,没有范围,这个行是他的大悲大愿、大爱之行。一般所谓普爱天下人还是限量、只爱这个世界的人。三千大千世界虽各有其天下,但只要法界圆融,是没有界的。所以‘智彻真源,行齐法界’八个字,包含了佛法的智悲双运,一般人观念中的伟大二字还不足形容,因为伟大二字仍有范围。

慈心为首,神会含灵’是讲悟道的境界。如果有人问中国禅宗所谓悟道的境界是什么?就是‘慈心为首,神会含灵’八个字。光是扑通一下,青蛙跳下水,那很容易,没有什么悟不悟。夏天天气热,突然到了阿里山顶,好舒服啊!我们可以形容它像禅一样,但到底不是禅,只是偶然比较性地得一个清凉、清净而已。真的到达那个境界,自然慈心发起,并没有刻意要自己生起一种慈悲之念,自然对一切众生慈悲。

那么,慈悲心发起是怎样?看到人就掉眼泪吗?那是神经病,那不叫慈悲。慈悲发起,‘行齐法界’,无所谓慈悲!喜怒哀乐都是慈悲,现菩萨低眉是慈悲,现金刚怒目也是慈悲,已经没有慈悲的形迹了,此即谓灭迹。你看不出来他的慈心,这才是慈心。你看他瞪眼睛,说不定还要揍你一拳,但是他是真慈心,这个是‘慈心为首’。

神会含灵’这四个字没有办法解释了!中国文化常讲精气神,神,升华到精神领域,与所遇物、法界会合成一体,等于某个光与其他的光合成一种光,最后分不出二十烛光、四烛光或一百烛光,此为‘神会’。神会了,光还是相、还是用,换句话说,讲光,光虽已不是普通的物质,但它仍是物理的东西。神比物理还要高一层,中间有一个东西,这个东西讲不出来,叫它灵性,这个东西含在光明中间,也包含著光明。
21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 12:25:00 | 只看该作者

我这样解释也并没有把‘神会含灵’这句话的意思解释清楚,无法解释,也只好如此带过了。这八个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等于两个好朋友坐在这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连下巴都用不著翘,两双眼睛一看,‘神会含灵’,笑一笑,懂了!

悟了以后,‘与众物而同光,为万有之根本’,心物一元,物理有形的光,与自性无相的光配合。以现代观念牵强地说,中国历代祖师物理都是通的,他们知道万物本身都在发光,连煤炭也在发光。像我们的眼睛,光光相接才能看到,其实一切众生也是如此。‘为万有之根本’,到达这个境界,才可以说“明心见性悟道!”。你不但见到那个本体,你本身也变成那个本体的功能之一了,为万有之根本。

这个时候,你见到自性‘如摩尼宝珠’。摩尼是梵文,有珠宝、离垢、如意等译名,《涅槃经》说:‘摩尼珠投之浊水,水即为清。’《仁王经疏》还说:‘会意翻云如意宝珠,随意所求皆满足故。’总之,是无价之宝。但是有谁看过摩尼珠?没有人看过。只有《法华经》记载:龙女‘年始八岁……有一宝珠,价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她把自己生命之珠献给了佛,大概只有佛看过。

那么,这颗摩尼珠怎么看不见呢?因为它‘与物同色’,在什么环境就变成什么颜色,色盲也好、近视眼也好,个个都说看到了。事实上,摩尼珠是什么颜色?无定色,随众生的业跟它所知的量而呈现,如《楞严经》所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所以是‘与物同色’而‘本色不违’。

摩尼珠本身有其颜色,什么颜色?不得而知,只有摩尼珠本身知道,或者成佛的人也知道。《金刚经》上说成佛的人有五眼,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天眼有很多种,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的天眼各有不同,慧眼、智慧之眼。佛眼是什么眼?不知道,大概与我们的眼睛差不多,但佛眼看得到什么是摩尼珠的本色。等到一切色看不见时,就看到了自己本性的本色是什么。这是拿物理世界的光来说明物理世界的相,都因光而呈现。

那么,绝对黑暗的地方,什么都看不见,是有相、无相?有相,那是黑相。黑相也是相,因为光波排列不同,把别的光遮住了!真到达无相之相,也并未离开一切相。这是勉强拿物理世界的光来解释本性的光明,是合一的,诸位修光明定的,要特别留意这个道理。
21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 12:25:00 | 只看该作者

无心处好用心

其次,讲明心见性的心,‘如圣智无心’,悟了道的人智慧成就,那个心是无心之心,有个心已经不是,所以《瑜伽师地论》有‘有心无心地’。什么是有心地?十地菩萨都还在有心境界,至于二乘罗汉更是有心地,并没有到达成佛的无心地,只有无余依涅槃境界是无心地,有余依涅槃仍是有心地。圣智到达无余依涅槃是无心。

那么,悟了道的人一切无心,还不是道,禅宗祖师说:‘莫以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所以无念还不是道,无心要能够起用。在哪里看出无心?以无心为心,以万物之用为用,以万物之心为心。

如果拿这个道理来解释孔孟思想,讲人心即是天心,这个境界就大了!所以张商英说,因为学了佛悟了佛理以后,才懂得孔孟之学,这是真实的道理。以无心为心’,即儒家所谓的‘天人合一之心’。‘以万物之心为心,而物无违也’,同物理世界一切物质不相违背,这就是悟后起用。

明同体大慈悲,心与物同用’,到达这个境界,才晓得大慈大悲没有一个大慈大悲的作用。看可怜就掉眼泪、动不动就哭起来,那是小慈悲。大慈大悲不一定掉眼泪,还凶得很呢!可是却在一怒之下而拯救天下苍生。

对现色身而令发明’,注意这个话!相对呈现。真正达到了同体大悲,心物同用,自然相对地呈现在色身上。肉体本身每一寸肌肉、每一个细胞的光明都出来了、都变现了!这已不是一般所谓的‘相由心转’,而是彻底地心相一如了。所以佛的色身可以放光动地,‘对现色身而令发明’,就是透视了这个道理。
22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 12:26:00 | 只看该作者

故山原及诸草树,无不回转向王礼敬,陂池泉井及以河海,悉皆腾溢注王前者,以智境大慈法合如此。

《华严经》上又形容大光王菩萨以大光王佛的境界来修法,当他一出来,一切山河大地自然被这个光吸引住,马上归心顶礼,等于磁石吸铁。‘禅宗’及‘华严宗’讲互回,一般学佛说回向,就是这个道理。念经回向,回向就是感应,相互的关系。他说大光王佛修持到达光明自性的境界,当然这些话都要我们做功夫求证。

到达那个境界,就知道万物皆归于己,此即庄子所说:‘无地同根,万物合一’,那个力量自然回向。乃至于山河渠水、海水、井水,光的力量一吸引,自然冒上来。不要说池水被智慧的神光吸引,气功、太极拳练得好,手一提可以把脸盆的水吸起来,这个还是气的道理。智慧神光是什么力量?他说归纳一句话:‘以智境大慈法合如此’,是智慧成就,发了大慈悲,智悲双运的功德的力量,这是自然的力量,说明了明心修证的重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1-24 10:19 , Processed in 0.07316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