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南师推荐的佛学概论-《宗境录》略讲

[复制链接]
14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5 18:46:00 | 只看该作者

念速极速

像我个人的经验,我想诸位也有这样的经验,如果准备坐下来写点东西,不用毛笔,毛笔太慢。往往摆两、三支钢笔在旁边,为什么?有时钢笔没水,懒得装。自己发现,写东西,无论如何跟不上自己的思想。跟我通过信的都知道,我写信乱书的,经常添字。因为写慢了,前面思想过去了,等写完再看一遍,这一段某个思想掉了。如果换纸再加上很麻烦,经常在句子中间加两句,满纸乱写很难看。

笔下当然没有思想的速度快,但是我们感觉得到的思想的速度,还没有感觉不到的速度快。这话怎么说?现在大家静坐感觉到思想纷飞,而且东跳西跳很快,这还不是哟!这还属于浮面的思想,也可以叫妄想里的浮想,这个还可以感觉得到。

大家既然讨论到这个问题,要注意!我们真正的念头,佛说一念之间可以作佛,真正一念的‘念’,不是属于脑子静下来可以感觉到思想的‘念’,这个只是散乱心而已!我们坐在这里,一刹那之间晓得自己身体坐在这里,而且这一刹那间,连头发、脚趾……全身每一部分都感觉到,只是你不够敏感。但只要碰你一下,或同时插上一百根针,一百个地方你都会感觉到痛,就有这么快。

所以,我们这一念这样多的生灭,不是普通能够体会的,要定慧到某个境界,才能体会到心念有多快!至于生理上的业力,也是属于一念的范围。譬如我们身上血脉的流通,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把体内粗的、细的微血管和神经全部连接起来,有十万多公里长,人体血液一天循环一千周,亦即走一千次十万公里。至于细胞、呼吸生灭的变化,现代医学对这都测验得出来,这已不算稀奇了。可见我们的念力与生理上的变化,每一个时间有那么多生灭。

好了!这位道友提出的三点分析都对,四百次生灭包括心理、生理和形态。但是有一点,我们生命的生死是不是‘一息一眴之间有四百生灭’,我们不敢说这个数字是确定的,形容极多,为什么用‘四百’呢?因为人体是四大组合成的,佛经上经常用到四大地水火风分类,所以讲四百。

实际上,佛在大乘经典上说,众生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烦恼,换句话说,有八万四千的心理变化,这个数字更大,这个数字是否与现代科学完全相合呢?不知道,也可以说是个问题。不过,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佛在一千多年前,用这么一个笼统的数字形容‘多’,时代不同,但相当准确,他以什么测验?是否以神通了解?不得而知,除了真正有智慧的大神通外,是无法知道的,如果知道,这个人就是有智慧大神通,智慧就是大神通。
14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5 18:46:00 | 只看该作者

生灭不等于生死

不过,这里又产生一个大问题,如果严格研究佛学,本经说‘一息一眴之间有四百生灭’,并不是讲生死哦!怎么说生灭不是生死?如果以笼统的中文、不用逻辑的方法而言,有时候可以用生灭二字代表生死的观念,然而仔细研究佛经,生灭并不一定代表生死。生灭是形容一个东西波浪式地放射、波浪式地起伏,是个现象。假使确定把生灭当成生死的话,生灭是个形态,生死是确定的一件事,一个人死了看不见叫死,死了是不是再生?世间观念不知道,佛学观点而言应该会再生。所以,他讲四百生灭,是指变化的形态而言,我们要留意!怎么体会它呢?除非有甚深禅定加上甚深的般若智慧,在定慧等持的进修,才看得出自己的一念之间有那么多生灭。

刚才举过一个例子,大家坐在这里,当我讲‘现在’这一声时,这一念之间,生理上全部的感觉都在其内,但是因为没有别的(外境)刺激、没有反应,自己不知道,这其中不只四百生灭,在一刹那之间同时俱在,讲‘现在’早就过去,在刹那之间生灭变化有如此之快。

大家学佛打坐,美其名说坐了半个钟头,甚至有些人借用名词,说定了半个钟头,什么定?你坐在那里乱想了半个钟头而已!事实上,坐在那里即使一念不生,已经不只经过八万四千的生灭变化。最后佛说,在这么快速的时间,你把它停留住了,换言之,使速度减缓,而且把慢的速度定住了,就是所求的效果、功夫。我们详细讨论这个文字,有这么一个问题。这是关于第一个问题简单的答覆,好像我说的有点语焉不详,但是现在只说到这里。

这位道友的第二个问题,提到上次讲过的‘智者观命系属死生。我若能离如是死生,则得永断无常寿命’。道友问‘智者观命,系属死生’这句话的‘系属死生’四个字,是否是指众生的寿命在流注中的意思。‘流注’二字原文出于《楞伽经》,所谓生命妄想像流注,流注像什么东西呢?就象我们今天所看的河流,一百年以后,看到的还是一条河流,实际上,后浪推前浪,每一个水分子不断过去,后面的就接上来,表面上看似在流,事实上都过去了,当我们第一眼看这一滴水时,再看第二眼不晓得已经跑多远了!《三国演义》开卷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切永远不断地过去,这是流注的道理。

《楞伽经》上说,生命的存在,意识(意念)看起来好像有个我,实际上本来没有一个我,说现在,现在早已成过去,没有现在。说未来,未来变成现在,一说现在、未来,它又成过去了,前一个思想一讲,早已过去,流注式地在动。实际上,中间体空,然而也不能叫它空,当流注有的时候,它这股水永远看到生命是有。

佛经说:‘智者观命’,观察人生的生命:‘系属死生’,翻译得非常好。‘系’一个绳子打个结挂在上面,属于它的叫‘属’。比如两只手是属于我的,如果残废砍掉,两只手不属于我的,但是我还是我,不过两只手没有用了,这个叫附属于我。如果照这样来讲,今天活著的生命、身体也不附属我,这个身体也不附属于我;真正的我,不属于这个身体。这个身体系属于生灭,生命的作用,系属于寿命。也可以说,寿命的存在,是因为这个身体生灭流注的存在。因此,看起来有一个生命,实际上没有真正的生命,这个说法是小乘的说法。
14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5 18:47:00 | 只看该作者

‘性’‘命’要紧

大乘的说法则不然,我的这个身体,一切的生灭作用,系属这个寿命。寿命是个什么东西?问题来了!暂时不谈佛家文化,以中国固有文化来讲,孔子已经在《易经系传》上提出这个问题:‘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人要修道了生死,先要‘穷理’,等于禅宗的参话头,也等于佛教所言,要把一切经教道理通达透了。‘尽性’,然后才会了解到宇宙与人生的本来是什么。明心见性以后,才知道‘命’,生命的奥秘道理在什么地方。所以,‘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可以说是孔子提出修养做功夫的三个步骤,先‘穷理’,后‘尽性’,再生命‘以至于命’,才懂得命。

我们看孔子一生,‘十五岁而志于学’,知道这个学问,‘三十而立’,三十岁才确定向这个学问上努力修养;‘四十而不惑’,从三十岁到四十岁这十年当中,还有怀疑,到了四十岁确定不怀疑;‘五十而知天命’,他才知道命,‘六十而耳顺’,善恶是非一切无分别,一切皆是顺缘,到了‘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我们勉强拿这一段来作注解。那么,由明心见性而达到真正了解这个命的学问,太不容易。这是中国固有文化孔子的说法。

佛法不大提这个事,不过,在密宗、在禅宗许多祖师的隐语里,在有些大乘经典如《华严经》里有提过。

‘智者观命,系属死生’,有智慧的人观我们现在的寿命,是‘系属死生’,本来我们有个永恒不断的寿命,那个就是真我。本来无我,勉强叫它‘我’,那个是生命的真我。等于‘阿弥陀佛’四个字,翻成中文就是‘无量寿光’,寿即寿命,光即性光,有相之光是子光,无相之光,常寂光是母光,自己本身的光明。子母光明会合而产生这个光。譬如眼睛所见的电灯光是子光,电的功能是母光,为无相之光。所以阿弥陀佛是无量的寿命,又翻成无量寿佛。道士看到和尚念‘阿弥陀佛’,道士也念,他们念‘无量寿佛’。

无量寿是真命,众生找不到自己的无量寿,都在生死中,念念被生灭牵留了,换句话说,被生灭的流注迷糊了,找不到流注本来的功能,找到本来的功能才是我们真正的生命,那就是佛最后涅槃时说的四个字‘常、乐、我、净’。佛从开始说法,到中年都说:‘世间一切无常、世间一切是苦、世间一切是空、世间一切是无我’。到了八十一岁涅槃时说:‘不然,世法是常、乐、我、净’。这就是无量寿命。现在,因为我们没有明心见性,没有找到自己生命的奥秘,所以把无量寿光、常乐我净涅槃本身,给生死系缚住。

因此禅宗提出了生死,了现在的分段生死。我们现在人在六道轮回是分段生死。什么叫分段?比如人活到六、七十岁死了再来投胎,或者变牛、变马、变狗、变男人、女人?不知道。就是说,一个完整的生命分段存在,好比一节长面包切成一片一片还是面包。凡夫是分段生死,了了分段生死后,高一层进入‘变易生死’,就是罗汉。什么叫‘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是父母所生之躯死了再投胎;‘变易生死’则能靠禅定的功力,把肉体修到留形后住世,古人能留形住世五百年的很普通。

譬如龙树菩萨有一弟子,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碰到它,已经活了八百年。另外,印度有一个和尚,在印度活了五百年,到中国活了五百年,叫宝掌千岁,在中国修了好几个庙子,他与达摩祖师在异乡客地相逢,了了道以后才圆寂。他在四川以及其他地方的好几个庙子,我都住过,像杭州西湖有一个中印庵,也是宝掌千岁挂单住过的茅棚,后来盖成庙子。类似这样的人很多。那么,留形住世是不是了了生死?还没有。变易生死可以把生死的快速形态减缓、延长,也就是刚才讲的,箭射出去,中途截住,停一下,把它停留住,就是这个道理。这八个字告诉诸位‘应作如是观’。

    接下来另有一句,也是这位道友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我若能离如是死生’,我若能离开现象的分段生死,不随生灭的形态,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本源。‘则得永断无常寿命’,无常寿命是指人世间、三界、六道的寿命无常,那么,无常寿命断除了,不随生灭法,永得真常,真常也是假定说法。常乐我净就是无量寿佛,永远达到这个境界。

以上所言,据我所知,如果详细讨论这位道友的三个问题,再引经据典发挥起来则更多,我们暂时到此为止。
144#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5 18:48: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十五章  转身不踏来时路

现在继续《宗镜录》原文:

复次,智者观是寿命,犹如河岸临峻大树,亦如有人作大逆罪,及其受戮无怜愍者。

有智慧的人看我们现在活著的寿命,非常危险、脆弱,随时有死亡的可能,等于吊在河岸边、悬岸上的大树上,随时一震动一松脱就没有命了。也像有人犯了忤逆大罪一样,这个寿命活著是在受罪。佛经翻译得真好,不翻成人生是痛苦,而翻成烦恼,烦恼并不等于痛苦。譬如快乐的日子,一边笑,哈!唱得好,可是下意识里却觉得很烦,烦者恼也,恼乱。即使在最快乐时,下意识里并不觉得快乐,甚至还带有一种淡淡的悲哀,心里觉得无聊。问好不好玩?好;好不好吃?好。但是心里头觉得没有味道。我想大家都应该有这个经验。‘受戮无怜愍者’,等于感情、肉体被慢慢地乱割,生命多活一年就少了一岁,心里无所依托,慢慢受戮,没有人家真正同情你、怜悯你。
14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5 18:48:00 | 只看该作者

如师子王大饥困时,亦如毒蛇吸大风时,犹如渴马护惜水时,如大恶鬼嗔恚发时,众生死生亦复如是。

这几句形容不同的生活形态,表面上看起来在讨论人生生命的可怕、短暂,实际上是告诉我们生命的宝贵,在那么短暂的生命当中,你要加倍珍惜自己,如何找回自己那个本有的生命、本有的本体。

各位看影视影片中的动物奇观,狮子之所以为森林之王,在天性上有了不起的地方。一个畜牧场,一大群羊或马或牛,一到晚上,一定是母的进棚,公的在外面守护,男人一定保护女人,所以男同学保护女同学应该的,自然界就是如此。兽中的兽王又有不同,它有一种威猛,敌人来袭,首先抗拒的是兽王,第二,有好吃的,它站在旁边,一看就知是兽王。我在峨嵋山看到猴王,一站出来有我们人那么高,胡子白的,傲然王者之态,威仪不同。有人把香蕉、花生一大堆拿给猴王,它眼睛看都不看,不动也不接手,小猴子分啊抢的,然后猴王一转身,群猴统统跟著走,就有那么厉害,王者就是王者。你看了动物世界的王者,也就知道人生是怎么一回事,也知道做人应该怎么效法了不起的道理。

‘如师子王大饥困时’,狮子王很了不起,用中国文字形容,具有那种‘顾盼生姿’的威严。饿了、倒楣的时候,仍然不失其威严,但饿得受不了,还是很痛苦。人生在世不知有多少英雄,男的女的年轻时,都觉前途无量、后途无穷,实际上是前途有限,后途不可知,就是这样在跑,等于狮子王在大饥困时,人要到寿命终结的时候,你那个威风没有了,只有架子。

‘亦如毒蛇吸大风时’,这是另外一个经验了,所以读佛经,如果知识不广博,很难解释。大蟒蛇嘴一张,吸一口气,所有接近其范围,空中飞的麻雀、苍蝇、蚊子、飞鸟,全被大蟒一口吞下去,这一口大风吸进来,一闭住气可能就会死亡。因此蟒蛇一吸气,背部弓起来,内部又起呼吸作用,否则很难消化。风也是饮食,所以功夫作得好的人,吸气也可以长寿。

‘犹如渴马护惜水时’,我们的生命就像一匹马在沙漠奔跑,缺水立即倒地死亡。人在沙漠中第一个财产就是水,那个时候黄金毫无用处,我们在这里没有关系,到沙漠就晓得水的重要。渴马在沙漠中看到一滴水,那种爱惜,宁可把命给你,当这一滴水可以维系生命时,绝不让人碰。这就是说,我们对自己活著的生命,要随时珍惜、随时修持。

‘如大恶鬼嗔恚发时’,当恶鬼发脾气时,全身起火,尤其恶鬼发火,据说喉咙冒烟,我们有没有作过恶鬼的经验都已忘记,不过据记载如此。

总之,这一段文句有正反的比方,出家同学把经典找出来,配合生物学的研究,这几句话可以写一部很好的小说,而且这些比方非常生动、浅俗、美妙。所以佛说,众生生死也是如是,要了解自己的生死、爱惜自己的生命,如何赶快努力追求生命的真谛,是本节大意。
14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5 18:49:00 | 只看该作者

置之死地是菩萨地

善男子,智者若能作如是观,是则名为修集死想。

十念法中,第十念的修法就是念死。我们要警惕,生命随时会死亡。当然,念死的方法不是灰心地念死,而是积极地念死,尤其与佛说的白骨观的基本修法相关联。修白骨观必须修念死观。修念死观和白骨观恰如中国道家所言:‘若要人不死,除非死了人’。意思很朴素,就是说,把人心、人欲的心念、妄念打死,生死本来的无量光才会出现。

善男子,智者复观,我今出家,设得寿命七日七夜,我当于中精勤修道护持禁戒,说法教化利益众生,是名智者修于死想。

这是佛对出家的弟子讲的,如果出家后寿命还有七天七夜,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精勤修道、护持禁戒……是名智者修于死想。当然,我们现在出家,寿命何止七天?还前途无量呢!有些人在临死前出家,历史上好几位大人物都如此,尤其宋朝名相,像王旦、张商英等等,吩咐家人,死前为他换上和尚衣服。

 

(编案:王旦字子明,河北人。大平兴国进士,真宗时入相,进太保,当国最久。事至不胶,有谤不校,引荐朝士,不令其人自知。以天禧元年(1017年)卒,寿六十一,追封魏国公,谥文正。

旦宿奉佛教,生平无愠色。谨言行,老而弥笃,每自谓前身是僧,遗命以僧礼葬,其子素孝,不忍荼毗,乃敛以僧服。

当与比丘常省结净行社以念佛,京都士人以入社为荣,前后聚万众礼诵,一时传为美谈,由是净土之宗,大行于宋代。

张商英字天觉,号无尽居士,蜀中新津人。第进士,历官守牧,负气倜傥,以当张为任。神宗时内迁监察御史,兴荆公共义新法。初始忌佛门,欲撰《无佛论》以辟之,后偶读《维摩经》,顿起正信。

元祐中除诃东提点刑狱,因朝五台山,望文殊像,著发愿文,未几转江西转运使,谒东林总禅师,有所省。更谒兜率悦,始悟。崇宁中,因恶蔡京,谪峡州,遏觉范洪,语兜率悦真净文事,洪谓之曰:‘真净老师真药现前,何不能辩?!’遂于言下顿见真旨。

大观四年,京罢相,入为中书侍郎柄政,尽蠲蔡京所为烦苛,以宽民力。并劝徽宗节侈华,息土木,抑佞伟,帝甚禅之。逾年,为佞伟所中,出知河南府,旋安置衡州,复相蔡京,太学士为之颂冤,始复故秩。撰有护法论等行世。

宣和四年(1122年)11月黎明,口占遗表,命子弟书之,俄取枕掷门窗上,声如雷震,众视之已薨矣,寿七十九。)
14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5 18:50: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有句俗语说:‘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人一生事业功名结束了,也老了!感觉无聊,到庙里找和尚或出家当和尚。有个人官拜宰相,最后退休到庙里当和尚,人家问他,他说‘临老投僧’,看到身旁有一位有学问的年轻人,问他怎么样?年轻人说好啊!‘临死抱佛’,这是挖苦呢?还是恭维?把他搞得白胡子生烟。都有道理。

佛经常提到,用任何一种方法修持,真正精勤不断,昼夜用功七日七夜必有收获,念佛也是如此。七日七夜很短暂,他并没有叫你七日七夜不睡觉,不要随便加注解,加上是我们自己的错,当然你精神好可以不睡觉。但是我们自己反省,没有一个人修持能够七日七夜不眠,很少,几乎不可能。

他说七日七夜精勤修道,‘护持禁戒,说法教化利益众生’,并不是每一样都做到,或者精勤修道,或者护持禁戒,什么是真正的守戒?对任何世法、出世法不起心动念,不是压制,永远是清净一念,自然在禁戒中,不需要持。或者是昼夜不断说法教化众生,或者是七日七夜专做好事、利益众生。他说,这也属于‘修于死想’。因为七日七夜是个周期。中国《易经》言:‘七日来复’,复者回转,譬如阴历夏至就是回转。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夏至白天最长,明天开始,每日递减,到冬至则是白天最短。冬至过后,白天时间与日俱增,长到夏至。所以今天是一阴来复,不是一阳来复。一周期一阳来复,无论东西文化、印度、埃及、希腊文化,关于宇宙生灭的法则,为什么如此相同?这是人类文化数理上的大问题。
148#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5 18:50:00 | 只看该作者

复以七日七夜为多,若得六日五日四日三日二日一日一时,乃至出息入息之顷,我当于中精勤修道护持禁戒,说法教化利益众生,是名智者善修死想。

修死观并不是叫我们躺著装死,这个事我也修过。我记得小时候,因为父亲喜欢跟和尚、道士来往,在家中听他们谈修道、炼丹,花样特别多,我一个人站在旁边听,听到有人说要学死才能够活,我每天夜里睡觉学死,枕头也拿掉。搞了半天也找不到道在哪里?问他们,他们告诉我:年轻还小,将来一定告诉你,这里有个窍(大概指头顶),我东摸西摸,窍在哪里?始终摸不到。

实际上,‘修死’是一个观念,告诉我们要彻底了解自己的生命,随时可以没有,不要认为自己今天活得很健康、强壮,我们对这个生命的确没有把握,一下子就没有了,死的机会太高了!所以他说,不要管七天、六天、五天、四天、三天、二天、一天,不要等到明天开始,要有如此急迫来不及的心理,这叫修死想。他解释得很清楚,并不是躺著修死,要真正了解自己的生命随时会死亡,赶快用功。
149#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5 18:50:00 | 只看该作者

转身不踏来时路

接下来永明寿禅师又举一个梁武帝的例子:

又梁朝有高僧,奉帝请百大德试有道者,请至朝门,严备一百甲兵,旌旗耀日,怖百大德,九十九人悉皆惊走,唯有一大德而无惊怖,王问和尚何故不怕,僧答云“怕何物,我初生童之时,刹那刹那念念已死。”

又梁朝有高僧,奉帝请百大德试有道者,请至朝门’,奉梁武帝的命令,考验哪个和尚有道?把有道的和尚请到中央开会,进朝廷之门。

严备一百甲兵,旌旗耀日,怖百大德’,朝廷调兵遣将、严阵以待,大有要把和尚枪决的态势。

九十九人悉皆惊走’,和尚一看开会场是此等架式,皇帝要杀出家人的样子,全都跑掉了。

唯有一大德而无惊怖’,只有一位和尚毫无惊骇,堂而皇之地进去了。

王问和尚何故不怕’,梁武帝最后见到这位和尚,问他怎么不怕死?

僧答云“怕何物”’,和尚答覆,怕是什么东西?

我初生童之时,刹那刹那念念已死。’当妈妈生下我的那个时候我早就死了。现在我每一秒钟都在死,看到我还在,这个在是第二、第三、第四个,而第二第三第四以下也了不可得。所以,禅宗有个公案,《大智度论》上讲的,梵志出家,梵志是人名,代表一个人,印度婆罗门教对出家称梵,等于在中国当了道士再当和尚。梵志出家六十年后再回到家乡,家乡人一看到他就说:这个人不是六十年前的某人吗?梵志一笑说:‘若有其人,实非其人’,你们看到的好像是六十年前的我,‘实非其人’,六十年以后的我,实实在在已经不是六十年前当年的那个我,那个我早就变去了。

这位和尚答覆梁武帝说,怕什么?充其量只是怕死嘛!他说我早死了,妈妈生下来,哇……那一哭,现在已经死掉了。现在的现在随时过去。生死既然如此,有什么怕的?这是梁武帝测验有道之士的一则故事。
15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5 18:51:00 | 只看该作者

故知诸佛苦心菩萨誓志,为救众生,如是悲切应须递相警策,不可倏尔因循。

永明寿禅师引用上面这段,提出生死问题之快速、之严重,不容许你观望因循,不要以为今天过了还有明天。我经常看到年轻同学犹豫不决,一面想结婚成家,一边又想修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说你决定一下嘛!他说慢慢来!好,到中年以后再说,当然我不好讲,能不能活到中年?这一句话不讲了!只好说你到中年以后再说嘛!当然,运气好,也许活过中年,但是我们看到世界上运气不好,活不过中年的很多。其实,不仅修道,作学问、做事业也是一样,诸位同学读书四年,要做,下去就做了!说明天再讲?没有明天,明天不一定属于我的,只有现在暂属于我的,现在也马上过去。

他说,一切佛的苦心、菩萨的悲愿,为了教化救助众生,是如此悲切,他很肯切告诉我们,应该警惕鞭策自己,不可‘倏尔因循’,‘倏尔’形容非常快,不可一丝一毫地因循,因循者,马马虎虎,等一下再说,等一下再说就不行了!有时候那一下没有了,就不是你的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1-2 19:52 , Processed in 0.06868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