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南师推荐的佛学概论-《宗境录》略讲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09:24:00 | 只看该作者

慈悲与解脱华严

不是说你把一念空了,坐在那里,然后飘飘然:‘哎呀!四面八方都是空,我两脚踩在虚空中。哈!悟了。’不是的,那是非常初步。但是,要真正起修,也必须要先有那个境界。归纳起来,这三节说明了:小乘境界的那个求空是不对的。

事实上,这三节是连起来的。一个真正学佛修行的人,先要求到‘亡言绝行’,这一点境界证到了,即所谓初悟。这三节等于禅宗的三关;所讲的‘亡言绝行’,见一点空,是初关;起方便之行,是重关;最后圆满成佛,破末后牢关。所以禅宗讲‘悟后起修’,也就是说,达到了‘亡言绝行’的境界,这个时候正好开始修行。

谈到禅宗,马祖有一个公案,现在顺便给大家讲进。你们年轻人现在喜欢搞禅,‘馋’得很。有一天晚上,马祖带领了三位大弟子:西堂、百丈、南泉,一齐赏月,马祖指著月亮要他们说说看,西堂就讲:‘正好供养。’百丈说:‘正好修行。’南泉却拂袖而去,话都不讲。

马祖就笑了,讲禅就归到百丈,讲修行归到西堂,‘正好供养’的这位就是修行。南泉的佛袖而去是解脱。解脱是对,不是说他不对。各有所偏,不全。

(编案:《指月录》原文为:“一夕,西堂、百丈、南泉随侍玩月次,师(即马祖)问:‘正恁么时如何?’堂曰:“正好供养。”丈曰:“正好修行。”泉佛袖便行。师曰:“经入藏,禅归海,惟有普愿独超物外”西堂即智藏,百丈即是怀海,南泉即是普愿”)

再讲第二个公案。有两个徒弟都悟了道,在路上走,看到路上一个死人,一位马上口念‘阿弥陀佛,好惨!没有人埋。’赶快挖地要把他埋了。另一位看到死人,眼睛看都不看,一直走,头都不回。两位师兄弟有不同的表现。人家来问他们师父:‘您两个徒弟都悟了,究竟哪个对呢?’‘都对!’‘怎么都对?’师父说:‘埋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

说的也是!那个骨头埋与不埋都要烂的,差不多嘛!但是要注意!真正地学佛,诸行慈悲。在修行上,埋的是对的。解脱是解脱,有时候解脱是不对的,特别要注意!

所以,好像我经常在批驳‘禅’,因为‘禅’在这个时代产生了更大流弊,满街是‘禅’,不得了!这个禅已经弄得莫名其妙,与佛教正法的形象,差距太远了,非常可怕。怪不得,王阳明的王学,流行到了明朝末年,‘满街贤人都如狗’。那个时代真是可怕,民族文化的风气受害很大。大家学佛的人更要注意。甚至我感觉到,现在佛法越昌盛,这个行愿就越糟糕。希望年轻同学特别注意。

这三节是连起来的,所以真正见到空以后,正好供养,正好起修狂不得呀!这一狂,非落因果不可啊!现在因果可是电脑时代,小心呀!不要随便错喔!

有个朋友讲得很有意思!他说:‘老师您这样一讲,对了。我们小时候觉得,要看因果要等两三代,要孙子死了,才算受报。现在好像看到自己就受报了啊!’我说:‘那你还看到了,现在不但看到自己受报,而且时间更快,算不得个把月就报了,甚至过几天就报了,电脑时代呀!’电脑的输入(因)与输出(果)之间跑起来快得很,千万要注意!

这说明修行的三节,处处跟著因果走。不要以为成了佛,就脱开了因果,佛更注意因果,更重视因果。越是圣人,越是小心。
7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09:25:00 | 只看该作者

法界观行的重要

如《华严经》即不然,一念顿证法界法门,身心性相,本唯法体。施为运用,动寂皆平,任无作智,即是佛也。

最后境界,成佛的境界,要参考《华严经》。华严所标榜的理不同哦!修行行门也不同。一念之间,顿证法界法门,空有双方面都具足了。

一念空,这是佛法的小乘法门,不是法界的圆满。一念有也不然,这是凡夫的境界,而且有些外道境界也是一念有,也不对。

我经常说:‘华严法界观行几乎失传了。’这个观行是‘一念顿证法界法门’,空有双圆,一切具备。

下面要注意这几个字。‘身心’,换句话说就是‘性相’,心就是性,身就是相。‘身心性相,本唯法体’,这个身心性相的根本,整个是法体的大用。所以你身体生病了,心也病了;身体病好的时候,心也不病了。而且,生理上只要有一点不舒服,你那个心理的病早有了;反之亦然。身心两个互为因果,是很快的。

施为运用,动寂皆平’,这是讲功用、讲修行。施为就是现在所讲的作为,包括一切的行为、作为、应用、作用。

动寂皆平’,动也是道,静也是道。动也是佛,静也是佛。不垢不净,干净的是佛,污垢的也是佛,这就是华严境界。所以把华严的理搞通了,就在一念之间,都具足了。就是六祖所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动静皆平,道都是一样,都是平等,没有差别。

任无作智’,最后悟道了,佛到哪里去了?佛都再来一切的世间,普渡众生,这叫无作智。作而不作,为而不为,现在就是佛境界。

你能这样修持,现在就在华严境界。当然打坐可以练习,但不是主要,行才是主要,不过打坐是练习行之一。如果连盘腿都盘不起来,那更不用谈到行了。所以佛法不是那么呆板的,要晓得所谓‘善巧方便。’

我们往往拿一种观念,一种思想,一种法门来确定佛法就是这样,这都是自己主观的看法。没有到圆顿法门,都是偏见来看的。拿一个模子印一切,就不行哦!

要真正讲禅宗,不离唯识、不离华严,这是真正的禅。千万不要像现在一般的年轻人,一动就是狂禅。禅是讲求行的,达摩祖师就特别吩咐,禅是从行入的。
7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09:26:00 | 只看该作者

为一切佛法应如是无长无短,始终毕竟,法皆如是。于一真法界,任法施为,悉皆具足。恒沙德用,即因即果。以此普门法界理智诸障自无,无别对治。

这一段总论理由。一切佛法应该是这样明白的‘无长无短’,这是理由,要证到,不是理论。

口头说:‘无长无短’。我们做到没有?学佛、学打坐,说:‘我无坐无不坐。’做到没有?坐与不坐两样,都是没有做到。真做到了,一切平等,盘腿与不盘腿,清净地方与不清净地方一样。这句长短是形容词,始终就是毕竟,开头与结果,法皆如是,一切平等。

《华严经》告诉我们一个名词‘一真法界’。一切万有就是一个东西,体也是,相也是。这个东西至真、至善、至美,这个是道,所以叫‘一真法界’。

‘法界’这两个字是中国佛学翻译出来的专有名词。法界不是宇宙。现在普通所讲‘国际’这个观念是包含在‘世界’里;‘世界’这个观念又包含在‘宇宙’里;‘宇宙’这个观念又包含在‘法界’的观念里面。而法界就是法界,一切事、一切理都包括进去了。

所以《华严经》讲‘一真法界’,一真,一切皆真;一假,一切皆假。所以佛法也有个道理,这里不是讲理哦!这里有很多求用功修证的人,‘诸行无常,皆因假离,离假即真。’世间如梦如幻,但是注意,‘离假即真’,离了假,即是真。

比方,这间房子本来要做什么,不知道。现在我们要在此研究佛学,很严肃的;供了菩萨,我们觉得这里好庄严,真真确确。能离了假,真的就来了,就严肃起来。‘离假即真’,这个道理千万要注意!

有些修法的人,念佛、观佛像,为什么修不成功?有些人念咒子。一方面用功在观,一方面太聪明:‘哎呀!这是我一时想的,假的。’不虔信!‘离假即真’,一念坚定,立刻成功。

不要拿哲学、佛学道理来注解,那就错了。我们的身体何尝不是这样‘离假即真’?这是至理,也是唯心所造的道理。把这些道理弄明白了,你就可以修。这也是禅哦!

这里特别提出:‘一真法界,任法施为,悉皆具足’。一点行,具足了一切法,所以大家不要疑,就安心念佛。

现在很多人都发生这种情形。‘老师,你教我药师咒,准提法,又打坐、又空、又听呼吸、又要气满,你叫我学哪样啊?’我说:‘都学。’‘哎呀!那不是很乱吗?’我说:‘都放下!’‘就是放不下!’我说:‘那没办法!’叫你提起,你提不起;叫你放下,你又放不下。

问题就是不了解修持的道理。你只要‘一真法界’,修一法门,信心坚定,一心坚固,万法皆定。‘任法施为,悉皆具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佛在经典上说,世间人下多少地狱,他都知道。我年轻时学佛,别说三大阿僧祇劫,九大阿僧祇劫我也修不成,世间人那么多!后来明白了,我也同佛一样,世间人下多少地狱我也知道。有人问:‘知道多少?’我说:‘一地。’永远是一地,无数万亿尘沙,地也不过一地。天下万事,始于一,止于一,终于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你只要专修一个法门,就成就了,不要三心两意。

为什么我们大家学佛的心理会弄那么多花样呢?都不放心呢?这就看出人性的弱点,又占便宜,又贪多,又患得患失。

‘哎呀!我念佛,阿弥陀佛念了,今天没有念观音菩萨,恐怕他见怪哪吧。’等于明天,‘哎呀!糟糕!准提菩萨忘记了。哎!不好!准提菩萨怪罪下来怎么办呢?’好像自己功德又少了。都在那里找算盘。

一即一切,‘任法施为,悉皆具足’。只要一门深入,‘恒沙德用,即因即果。’很重要,因为它文字太好了,反而被我们迷糊过去了。恒沙同尘沙两个字一样。我们中国大河以黄河为标准,印度以恒河为标准。黄河、恒河里头有多少颗沙?谁知道?我知道!多少颗?一颗。但是一加一加起来,永远也数不清。无数、无量、无边。恒沙形容数目之多。

恒沙德用,即因即果’。因即在果中,果也在因中。‘以此普门法界,理智诸障自无。’这法门,就是《华严经》所谓‘普门法界’。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法华经》中的一品。《普门品》讲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个应身。有感则应,其数有三十二。其实,观世音菩萨岂止三十二应身?三万二、三亿二也做得到,不过他只拿三十二应身来方便说。这个数目哪里来的?这又同中国的《易经》有关系。

其实菩萨有恒河沙数个应身,什么道理?‘即因即果’,这就是普遍存在的普门法界。真理在什么地方?真理就在你身边,无时不在。
74#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09:26:00 | 只看该作者

密法密不透风

理智诸障自无’,理上的障碍没有了,怀疑处没有了,智慧上你看明白了,一切障碍没有了。‘无别对治’,你不要想办法来修,那是对治。

真要对治,问题还真多哪!例如:

‘为什么我打坐就是静不下来?’

‘你杂念太多了。就用听呼吸法,听呼吸也是一个药方。’
    

‘哎呀!听呼吸我不灵光。’

‘念佛吧!’

‘念佛,杂念还是多!’

‘念咒子吧!’

‘念咒子还是一样!’

有什么办法?我传你一个密法,密宗的法,那难修了!那坛场讲究得很,桌子要怎么布置起来,上面要铺什么颜色的布,每天要怎么供养,什么花、什么水、什么灯……然后穿什么衣服,还要什么样的铃杵,还要献曼达。要设置得美,装得精致,东西还要摆得多。摆好了以后,一天已经忙完了。

早上开始修习,在菩萨前面供奉好了,大概要两个多钟头。然后上座,双盘腿打坐修法下来,三个钟头没了,一天只能修一座。

修法时,眼睛看著经架上那个法本念经,嘴里念咒子‘唵啊吽’,一手摇个铃杵,另一手摇个鼓,两个要配合好,然后嘴里念,头脑里要观想菩萨,观想完后,两个手东西放下,赶快结手印,手印结完,什么东西都忘记了!保证你没妄想。所以密宗的办法太好了,你爱忙的够你忙。然后要发脾气,它有忿怒法;要欢喜的也有,面容还要笑。样样都现场表演,热闹得很。当年我很诚心学过密宗,也是这个情形。怎么样赶都来不及,一天忙得很,忙出一身大汗来,最后忙得连洗澡也没有时间。一天想修三堂,一堂法修下来,两、三个钟头。又要吃饭,又要做事,又要每天换供养。那供养要具备三白:白米饭、白糖、白芝麻,还要把它粘拢来,做成馒头,亲手捏好了供起来。供了佛的不能过夜哦!不恭敬!明天又得重新做。哎呀!这个法这一忙下来,真的,立刻可以见到空性。忙空了!累坏了!没得你想的时间了。

所以大家打坐,为什么有时候感觉到‘哎呀,老师,打坐好像不行!’都是你太清闲了。所以我教你修密法嘛,等你这个咒子练会了,我又来教你下一个咒子了。有位同学的报告就这样写道‘老师今天教了新咒子,我一边开车,一边背那咒子,一点妄想都没有。’

哪还有妄想,当然没有妄想!一边要注意开车,一边要注意那咒子是什么。等他熟了以后,他一边在开车,咒子也在背,妄想却也在打。人的心理就是这样。所以注意,为什么不成功?不是方法的问题,理不透,心不定!没做到止入。

简单回转到中国儒家孔、孟的‘没得用情’,所以我经常在日记上批给你们‘没得用’。要切断!上座不想就不想,爱想就想。大丈夫说:‘妄想不出来,就不出来!’大丈夫就有这个本事。

‘无别对治’这四个字有那么多含义,这就是华严境界。‘无别对治’,为什么要修个法来对治自己的心?此心,本来平静,本来空,本来现成,说它有也可以,说它空也可以,很现成嘛!很自然,你偏要修那么多对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6 9:28:10编辑过]
7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09:27:00 | 只看该作者

别修别断,不见变化,变与不变,无异性相故。

别修别断’,这四个字有两种意义。刚才我讲密宗的修法,大家不要当笑话听,太不恭敬了。真照密宗这方法去修,效果还真快!这是特别的修法,别修就别断。断了其他的烦恼,成就其他的功德。

又如修禅,参话头有参话头的效果,修空有修空的成果,别修就别断。一个学佛的人,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要学过,每个方法对治成果不同。等于我们练功夫一样,练手功,这手练惯了以后,手上肌肉就发达,练腿功,腿的肌肉就发达,这叫做‘别练别胖’,同‘别修别断’一样,这是一个道理。

第二个道理,可以由这个世界上晓得,‘别修别断’,念念生灭中。修了功夫,摆在哪里?一点也不存在;不存在吗?还有作用。所以是‘别修别断,不见变化’。因此,明了这个道理,看一切世间就无所谓变化,看我们这个宇宙天地就没有所谓变化。

我昨天想,看了几千年的历史,好像没有变化过。现代人穿的衣服不同,一切的作为都是同过去一样。所以一念万念,万念一念,都没有变化的。

我经常喜欢提到,一位禅宗和尚的两首诗。这位和尚很怪,名字永远查不到的。晚唐时,他在湖北、广西一带很有名气。每天疯疯颠颠的,酒也喝,肉也吃,可是很多人信他信得不得了。他讲的话非常灵光,有神通。当时的太守是居士的朋友,一听,认为这和尚妖言惑众,去抓他来问。太守问和尚哪里人,和尚始终笑不答。最后,和尚说:‘你拿纸、笔来,我写给你看。’就写了两首诗:

家在闽山东复东,其中日日有花红。

而今不在花红处,花在旧时红处红。

这位太守虽然掌握兵权,到底还是很风雅,一看笑了,就客气地再问和尚:‘你不要跟我开玩笑。你究竟哪里人?’和尚就又写了一首诗给他:

家在闽山西又西,其中日日有莺啼。

而今不在莺啼处,莺在旧时啼处啼。

始终都不清楚这位和尚是什么人。据说是位大士,菩萨化身。

因为‘不见变化’,所以‘其中日日有莺啼。而今不在莺啼处,莺在旧时啼处啼。’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的代谢,但是年年有春三月,没有变化,本无变化。生命也是一样。大家所以畏惧生死,不能了生死,是没有见到自己那个法身自性的本无变化。

因此,‘无别对治,别修别断,不见变化,变与不变,无异性相故。’变化是现象,不变的是功能、自性。一年春夏秋冬,四季是现象,而这虚空是永恒不变的。一年四季在动,整个却是不动。所以‘变与不变,无异性相’。相,现象是变;性,本性是不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6 9:29:24编辑过]
7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09:30:00 | 只看该作者

万法无咎,因果同时

普观一切,无非法门,无非解脱。但为自心强生系著。为多事故,沉潜苦流故。劳圣说种种差别,于所说处,复生系著。以此义故,圣说不同。或渐或圆,应诸根器。如此经教顿示圆乘,人所应堪受。设不堪受者,当须乐修,究竟流归毕居此海。是故余教先因后果,不同此教因果同时。

普观一切,无非法门,无非解脱。’故以华严境界看,处处都是法门。你不要被困住了,每一种方法无非都是通向解脱的途径。

但为自心强生系著。’都是因为你自己把自己绑住了。

为多事故,沉潜苦流故。’就是因为我们自找麻烦,所以沉沦在六道轮回的生死苦海里。

劳圣说种种差别。’因此才有释迦牟尼佛等圣人出世,说了各种的方法。

下面一段,是佛骂我们了,当心啦!

于所说处,复生系著。’可怜我们这一般人,因为佛在没有办法中想办法,说了那么多办法记录下来称为佛经。结果我们拿鸡毛当令箭。佛说的法是教我们求解脱,结果我们把佛法死记在脑子里,还要翻字典,什么叫十二因缘?什么是法身?一天到晚在求空呀!有呀!‘于所说处,复生系著’,佛法把你魔住了。

所以从前我的老师说,什么魔都不可怕,有一个魔碰到,你就没办法!什么魔?佛魔!给佛魔魔住了。一般人学佛都给佛魔魔住了。佛所说法,是叫你解脱的,结果呢?一般人反将解脱的方法,拿来把自己给绑起来。

以此义故,圣说不同。’因此,佛的说法只好有各种不同,有人喜欢有、喜欢密,就拿些东西给你抓。

刚才讲学密宗,抓得才多。头上要戴什么样的帽子,而且每一个法一串念珠,念佛拿的方式又各有不同。真正学密的人出门,后面行李有好几个大皮箱,法器就是要带那么多,不像学禅宗的人,一双草鞋、一个布包,背起来就走了。禅宗要丢掉,密宗要抓著不放,两个方法不一样,所以‘圣说不同’。

或渐或圆,应诸根器。’总而言之,佛经上说的话,或者渐修、或者圆顿,都是看各人根器。

如此经教顿示圆乘,人所应堪受。’所以《华严经》的经教,是顿教、也是圆教。属于圆乘根器的人,就可以接受了。

设不堪受者,当须乐修,究竟流归毕居此海。’假使有人不懂这个道理,乃至不敢接受,自信不过,但慢慢去修行,最后总归到这条路上来。

 是故余教先因后果,不同此教因果同时。’总结起来,说明一个道理:圆教是因果同时,即因即果。所以《华严经》告诉我们‘初发心,即成正等正觉’。你一发心的时候,就已经大彻大悟了,成佛了。为什么呢?‘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就是因果同时,即在即果,‘初发心,即成正等正觉’。

发心不是有人来化缘,发个心,捐个钱;而是发菩提心。初学佛法,一念清净,纯是求道之大悲之心,那个时候,当下即是,即空即有。这一念,就成正等正觉,立刻成佛。

而其他的修法呢?是先修因后证果,只有《华严经》是圆教,因果同时。
7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09:30:00 | 只看该作者

为法性智海中,因果不可得故;为不可得中,因果同时,无有障碍也。

在我们法性的智海,就是众生与佛共同的本有性上。‘因果不可得故’,它的体本来空的;一起动、微微一动,就会有因果。比方大清静无波的水面上,有没有因果?不动是因,清静是果,也是有因果。但不易看出来因果,它因也不动、果也不动,所以好像觉得没有因果,其实还是有。它的因果报应还真快呢!当清静无波的海面上,微风一动,波浪就起来了。有感就应,感应是非常地快。

所以,法性的智海当中,‘因果不可得故’,是平静的一面。但在不可得中,因果却同时存在。就如先前的比方,不动是因,清静就是果,彼此都无障碍。

佛法的基础在因果;因果不明,以后研究唯识也没有用。先把因果明了,唯识通了,才能对自己修行真有一点用。所以讲解得繁琐一点,帮助大家了解因果的道理,坚定一点信心。
78#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22:15:00 | 只看该作者

第十四章  法尔如是水同云(无常不是鬼)

《宗镜录》到此卷第四十二,是说明因果的问题。将世间、出世间法的因果和三乘道的修行因果都说明了。最后提出来,以《华严经》所标示的‘因赅果海,果彻因源’为彻底究竟。

对于因果的问题,为什么要讨论得那么严重,大家也许会觉得很奇怪。主要的道理,是再三说明,一切世间与出世间法逃不出这个因果律。

在现象界来讲,是逃不出因果律;而在形而上的本体上讲,是因果平等,寂然不动的。但不能说它无因无果,如同我们再三提出来的《易经》道理一样,这宇宙万有的本体是寂然不动的,但感而遂通,一动就有因果,而因果是同时的。

这个道理是佛学、哲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中国文化里,有一点与印度文化、西方文化不同的,即关于这种论点的逻辑推演方面,不太喜欢。

我经常感觉到: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都是哲学家。到乡下问那些非常困苦的老太婆、老头子:‘为什么这么苦啊?’‘哎!命呀!’

这一句命,什么都解决了。命是什么东西?命就是命,不必啰嗦!不需要再问了。

这中间再没有什么思考的。一句‘命’等于西方宗教、哲学最后的问题,什么都把它归纳起来,解决了。当然问题并没有解决,可是我们这民族喜欢简单,不喜欢分析思考。

当然也有人喜欢分析思考的,譬如在战国时,很有名的公孙龙、惠施等名家,喜欢讲‘白马非马’等等论题。在当时,像庄子等人也是讲逻辑,但是觉得逻辑只能够论到形而下现象界的东西,形而上的东西再怎么讨论,永远没有底。认为自己已经由推理解决了形而上的本体,结果还是落在形而下的现象里。

印度的文化思想一直到佛的时候,同样地也存在这些问题,所以关于因果的讨论非常多。反观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个性,因果,要嘛不相信;若相信的话,‘是嘛!都是因果啦!’万事如有因就有果,因果怎么来?那不管。因果就是因果!啰嗦个什么?这就是我们的民族性。喜欢简单并不一定是毛病,也有它的好处。喜欢研究清楚,也并不是不对,也有它的好处,对于这些情况我们要有所了解。

在这里,我们要思考清楚的重点是:一切世间、出世间都有因果。在人世间的因果叫做报应。如同中国观念称为‘因果报应’。在物理界不一定叫做报应,物理上称为变化或者迁流。

所以后期翻译佛学时,有见于‘因果’与‘众生’这两个观念,在梵文里头是很难分开的,所以勉强翻译,叫做‘异熟’。

因此,有时候‘异熟’就代表了‘众生’这个观念,有时‘异熟’的观念代表了三世因果。其实这几个(众生与三世因果)观念连在一起就是‘异熟’。

就我们中国文字来讲,‘异’就是变易,包括了时间、空间。‘异熟’即是异时、异地而成熟的。因此,在物理世界来讲,称为变化,称为迁流。拿人的立场来讲,叫做报应。

现在,回过头来说明《华严经》所说的‘因果同时’,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因为在人们的观念上,讲因果,已经把这个观念自然分成横的先后,或者竖的上下,很呆板地执著有因才有果。现在说明不是这样的。果在哪里?果就在因中,因就在果中。就拿供桌上的橘子来说,下一代的橘子在哪里?就在这个橘子的种子里。把这种子埋在土地里,这又成长、开花、结果。这个橘子是个果,但果中有因、中间有一个种子,这种子就是未来的因。所以因果是互为因果,因果是同时的道理,这是第一个理由。下面要说明的,是第二个理由。
79#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22:16:00 | 只看该作者

离四句、绝百非的中观哲学

我们晓得,在般若系统的佛学中,龙树菩萨的《中论》是很重要的一部论著。它所翻译出来的偈子,等于我们中国的诗。首先它提出一个纲领: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是名为无生。

大家研究佛学,修道,称菩萨证到无生法忍。什么叫无生?

一切万法不自生,不是自然来的。现在一般科学思想或者唯物思想都认为万有是自然来的,也就是说,宇宙物质的世界是自然来的。

宇宙万有又有认为不是自然来的,而是另外有一个超自然的能力或者神,就是主宰,在哲学上不叫它主宰,称第一因,比较客气,不把它神化。如果把它神化起来,譬如基督教的教义,上帝创造了世界又照他的样子,塑造了人。他这个样子是什么样子?不知道。这些统统都属于他生。

除外,认为另一个时空中的某种力量,能够控制一切,乃至于旧时社会的老太太们认为这是菩萨管的、神管的、阎王管的、玉皇大帝管的,从广义上来说,这些也都是他生的观念。所以诸法不自生,不是自然来的;也不从它生,不是另外还有一个主宰。‘诸法’包括形而上、形而下。

那么既然不是自生、他生,又是什么呢?‘不共不无因’,不是自他两个力量合起来的,就叫不共生。那生命是怎么来的,莫名其妙来的吗?不是莫名其妙来的。不共生,也不是无因生。是有他的因,有因就有缘。因此佛法叫它做无生。

所以‘无生’这个名词的观念包括了那么许多的观念,每个观念讨论起来,什么叫‘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等等都是专论,那研究起来非常复杂。

因此龙树菩萨这首偈子:‘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名为无生。’生而不生,不生而生。就像有位学者说禅宗:‘答而不答,不答而答’,等于没有结论。

实际上,无生也是中国文化所讲的生生不已。有如《易经》上的两句话:‘神无方,而易无体’。这‘神’等于佛家所讲的明心见性。那如来本性,在中国旧文化就用这个‘神’字,它不是宗教性的神。这神没有方所,无处不在;易无体,没有固定的体位。

所以讲《易经》,是‘周游六虚,变动不居’。我经常提醒来学《易经》的朋友,卦一出来,‘哎呀!怎么这么坏!’但是不要忘记了:‘周游六虚,变动不居’。卜到一个卦非常坏,人为地可以把它变好;非常好的因缘,也可以把它变坏。为什么?因为它‘周游六虚,变动不居’,没有定位。这个道理也是说明了生生不已,与佛家讲的因果论同一道理。
8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22:16:00 | 只看该作者

‘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名为无生。’实际上是讲因缘法。佛法认为宇宙这一切,万法的构成都是因缘而来。有连锁性,由这个关系到这个到那个关系,转了一圈,都不相干,也都相干。一切都是缘生,而缘起性空。缘生的,而本体是空的;因为是空,所以一动就起缘生的作用。这分两点,请注意。

我们在座的许多人只管修道、念佛或者打坐作功夫的,不喜欢听这些理论。‘这些理论与修道有什么相干!’实际上,功夫做不好,就是这些佛学理念没有搞清楚。所以到了某一阶段,永远停留在那里上不去,智力不够。有时做功夫觉得:‘这些理论东西干什么?讨厌!’当研究这些理论的时候,又觉得‘作功夫、打坐干什么?那么麻烦。’好像是矛盾了。

实际上是同一个,这中间很难,要慢慢去体会。所以讲学,老子有两句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学问是一天天累积起来的,今天懂一点,明天再懂一点,后天再懂一点,修道是要把习惯灭掉,今天丢一点,明天丢一点,损之又损,以至于无,统统丢光,什么都没有了,合于道。真正大智慧的人,这两个矛盾是合一的,绝对合一。

所以真正作功夫,想要如禅宗所说的大彻大悟,这些道理必须要通,不通的话,悟不了。

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又想无念、又想大彻大悟,你看多矛盾,对不对!一般学佛的,遇到第一个问题说:‘我怎么不大彻大悟?!’早‘误’了!可见无念不是悟!关键也在这个地方。

因此引用《中论》中的一首偈子,是告诉大家,这是讲现象界,一切万有生起过去了,都是缘生,缘生就是‘不共不无因’。不自生,不他生,所以是缘生法。

那么缘生这个道理与因果的关系是不是有联带呢?是有联带关系,从逻辑理论的方面来看,缘生的道理自然推演到因果的观念。

每一件事情有它的起因,就有它的结论。譬如人,生下来是因,最后一定是老了(老了好听点)。生是因,死是果。在形而上的本体功能,死是因,再生是果。所以这个观念推论下来,其思想理论是非常深刻而复杂的。我们现在只是简单的大致介绍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25 05:42 , Processed in 0.07190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