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在细行里 刚才讲到‘不湿之波’,一字之间,微言大义,不要轻易看过。古人用字绝不乱用。尤其年轻人,更不能玩小聪明,这全靠工失而来。多读书,自然晓得其中的道理。 下面:‘以波彻水源,水穷波末’,你看他在玩弄文字?不然,这是禅宗的话头,每一句参透了就可以悟道:上句指‘由用归体’,下句指‘以体起用’。你研究一滴水,用科学方式,将一滴水的分子结构研究清楚后。那所有水分子的原理就抓住了,这是从小点上去参透的‘波彻水源’。就如修道、做工夫、研究心性之学。念佛是个办法,参话头也是办法,数息也是个办法,什么方式都行。但这些办法都是由‘波彻水源’,想在一点小用上,透过这点小用,破开了,见到那个本体。所以禅宗称为破参,把这一点打破了,一见到那个大点,就是‘波彻水源’。但有些言下顿悟的人则‘水穷波末’,一上来就对了。譬如,二祖去见达摩祖师,乞师安心,师回:‘将心来与汝安。’二祖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我与汝安心竟。’二祖悟了。那个就是水穷波末,见得大;但是见大以后,要修持,了生死。所以二祖到晚年,把这个担子交给三祖后.自己反而吊儿郎当,酒馆各处乱逛。人家问他:‘你是祖师,怎跑到这里来?’他说:‘我自调心,何关汝事!’我调我的心,与你有何相干? 问题来了,一位彻悟的祖师,最后还要来调心?见得大、行履上是两回事。像二祖这种境界是水穷波末,见著体;用上,一点小地方也要去试验。有些修行人,拼命用功,后来一悟,即是波彻水源。 如性穷相表、相达性源,须知体用相成,性相互显。 这两句注意:‘体用相成,性相互显’,你们真正学佛修道用功的特别注意,有时候工夫用不上路、或中途变去了,因为你不明白这八个字的原理。有时候你用功时,经过生理、心理的变化,你觉得还是坏的境界,正是好的时候。‘性相互显’,等于写毛笔字,写到快进步时,自己真不想写,愈看愈讨厌自己,愈来愈灰心。那么用功,指头都起茧了,愈写愈不成样;但绝不能放弃,这正是在进步的时候。打拳也是这样,真练功夫到要进步时,愈打愈不像样,本来很有力,但好像得了风湿病,使不出力,这都是进步的阶段。似天亮前必定有一段黑暗的道理一样。所以我们用功,要体会这八个字的道理包含很多、深得很。千万记住:‘体用相成’。有许多人说:‘我学佛修道用了几十年工夫,智慧发不起。神通也得不到!’你若只知‘用’而不明‘体’也不行,但明‘体’不在‘用’上下工夫也不行,必须‘体用相成,性相互显’。一般学佛的人,学了半天,最后自己一点把握都没有,乃此理不明,这八个字没有参透。
今乃细明总别,广辩异同。 永明寿禅师帮助我们在这本《宗镜录》上详细的分析。总法就是明体,别法,就是差别的法门。即把佛法的修持理论归纳起来,详为分析,广为论辩其中相同、相异的地方。 研一法之根元,搜诸缘之本末,则可称为宗镜。以鉴幽微,无一法以逃形,斯千差而普会。 所以我这本书叫《宗镜录》,是一面大镜子,什么东西到这里一照,这个光就把你照出来了。‘以鉴幽微’,看不见的地方,这个光把整个佛法都照出来。‘无一法以逃形,斯千差而普会。’后世一般偏激性讲佛法的人,不喜欢这本书,因在編著时,将儒家孔孟、老庄、诸子百家的道理,合于佛法的,都引用过去,因此和尚们反对他。他虽然诸子百家都通了,在家人也不服他,因为他毕竟是和尚。所以两边不讨好,真是‘猪八戒照镜子——两面不是人’。这么一部好书,就此埋没了。实际上他的苦心,就是他的大慈悲,一切万法都融会贯通进来。‘无一法以逃形,斯千差而普会’,一切差别法门他都包括了。 遂则编罗广义,撮略要文,铺舒于百卷之中,卷摄在一心之内。 这本书总共一百卷,它所包括的学术理论有那么多。全摄在一心之内,实际上就在一念之间,一念之间,明心见性。 能使难思教海、指掌而念念圆明。 读了这本书后,能使不可思议的佛法理论,如看手掌心一样,那么清楚。 无尽真宗,目睹而心心契合。若神珠在手,永息驰求。犹觉树垂阴,全消影迹。获真宝于春池之内,拾砾浑非;得本头于古镜之前,狂心顿歇。 ‘无尽真宗,目睹而心心契合,’文词之美,有如情书。这段文字简单,有几个道理出自佛学的典故,他将其变化成优美的中文。 ‘神珠在手,永息驰求’是出自于《法华经》的典故。经中讲到,大财主的独子从小流浪在外,四处乞讨,非常可怜,根本不知自己生于豪富之家。他父亲一直在找寻这个儿子,请人四处打听。后来得知独子流落在遥远的小地方,为了迁就儿子的归来,只得移居近处,再密遣形色憔悴的仆役,以便与其儿子平等相处,然后借机诱导至他家做清洁工人。薪资又高,这穷子表现得更勤快。过了几年提升为总管家,当然对这主人是非常忠实。后来,大财主对穷子说:‘我是你父亲,你自幼离家出走,这里所有的财富都是你的,你本有的!为何那么笨在外流落得如此痛苦?你身上还有无价之宝,在这里!这颗珠是无价之宝,就在你那里,而你不懂!’这是一《法华经》的比喻故事。 我们一切众生都是佛的儿子,佛眼观众生,皆为其子。可惜我们就是不懂事,愿意在外面流浪。你若叫他回来说:‘你可以成佛!’但他偏不信,非要慢慢去修,他就是不敢!不晓得在这件父母给我的皮囊色身衣中,就有一颗神珠。《法华经》的故事,就是要我们知道:‘在皮囊中就有一颗神珠,你要如何找到?’ 你看永明寿禅师多高明,把难懂的佛经,用那么美的文笔写出来。懂了这个就‘永息驰求’,不会向外面乱跑,本来就是你家的东西。‘觉树’,即菩提树,比喻证了道。‘全消影迹’,一切的妄想都没有。‘获真宝于春池之内,拾砾浑非’,真正的宝贝在池水中,捡起来就是,不会是泥巴或瓦片。这也是《方等经》中的典故。 ‘得本头于古镜之前,狂心顿歇。’出自《楞严经》的典故。佛在世时,城中有一个人,早上起来照镜子,见到镜中人的头很漂亮,但又突然发觉我的头到哪里去了?怎么没有!因此发疯了。真的!绝顶聪明的人才会发这个疯,像我们这些笨人不会!什么道理? 所以,禅宗引用的非常好,悟道,就是见到本来面目。实际上,我们活一辈子,从没见过自己的面孔。像机照出来一百张,有一百个样子,因它的焦距经过调整,翻洗后变动很厉害,绝对不是本来面目。自己在照镜子时,焦点角度也是交叉变化,我们根本没见过自己的面孔长成什么样子?谁假使见过,若不是世上第一等聪明人。就是第一等笨人! 错了!这个人太聪明了,他懂这个理,镜中的头,只是我的反影而已,自己始终无法看清我的面孔,所以愈想愈疯,疯得蛮有意思。到有一天,偶然的机会忽然一照镜子,才发觉我的本头原来在此!他就不疯了。 此乃说明‘道’本来在我们自己这里,为什么悟不到‘道’?不要去找师父了,你自己就是师父。所以‘得本头于古镜之前、狂心顿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