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南师推荐的佛学概论-《宗境录》略讲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5 17:56:00 | 只看该作者

由济公传到红楼梦

我们都晓得中国人非常崇拜济公和尚,后世称济颠活佛,喝酒吃肉故意胡闹。他故意胡闹是在守戒,因为佛的戒律,得了道有了神通,如果要用神通,正面用犯戒,因此只能反面用。济颠即以装疯卖傻、装混蛋的姿态出现。他在豆浆店吃了好多年豆浆、油条、包子也不给钱,老板也不向他讨,感情很好,请他写首诗却怎么也不肯。有一次他高兴了,要老板拿笔来写了一首诗:

五月西湖凉似秋,枝荷花立暗香浮。

明年花落人何在?把酒问花花点头。

他已经晓得明年春天要告辞不来了,明年夏天再也看不到他了。

我们要注意,中国文学有很多诗词境界,都在说明缘觉的道理。由于因缘道理而悟道的人很多。譬如年纪大的朋友什么都看厌了,对任何事感到索然无味,这也是缘觉一部分的道理。知道人生没有意思,毕竟空,但就是悟不到‘道’,证不到那个空的体。

‘缘觉悟之’,悟到这个由用归体,由有返空的道理。例如我国著名的章回小说《红楼梦》,自始至终讲的是缘觉的道理。开始是一个和尚、一个道土出来唱人生毕竟空的歌;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看到的诗词也是缘觉境界。这说明了一切因缘所造都是假的,最后由‘用’归‘体’,由‘有’归‘空’。缘觉悟到缘起,证了道,看到了道体空上的一面。

声闻呢?更小的小乘,证的道为四谛、人空。四谛就是苦、集、灭、道。人我空是罗汉境界,这是讲佛法的部分。在非佛法的部分呢?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宗教。各种各样的修道方法,以佛法看,都有道,不过所见所证境界的范围大小而已,好比在密室戳破一个小洞看天,不能说他所见不是天,不过没有看到全体而已。《百喻经》上有一个对事情没有看到整体的比喻:‘众盲摸象’,这是笑人家见地智慧不高,拿到鸡毛当令箭,实际上,令箭上是插了一根鸡毛。虽然把象尾巴当成象,你不能说象尾巴不是象的一部分。

所以,以此观点看各种各样的人对道的了解,都得一点道,但不是全体。

外道取之为邪见河,

外道有二种定义,一是站在宗教立场看其他信仰;一是心外求法。譬如佛教对一般不学佛、不信佛教的人称之为外道;站在天主教、基督教的立场来讲,也可以说不信其教的是外道,这是宗教性外道的定义,具有强烈的主观成见,不准确。比较准确的定义是以佛法的中心思想来看,一切心外求法的统统叫外道。这里讲的外道不是宗教性的,而是心外求法的外道。抓到了心外求法的观念就是邪见。不过邪见也是见,当然这个见是不正的。

异生执之作生死海。

佛法对生命的分类,有看得见、看不见、有形相、无形相等分成六道。同外道观念一样,以人为中心,不属于人的生命就叫异生,譬如禽兽叫畜牲道,饿鬼叫鬼道;另外还有天道、阿修罗道、人道、地狱道等。生命从那里来?生命有一个总体的功能,这个就叫明心见性的‘性’,也叫‘道’。‘异生执之作生死海’,在生死海里浮沉,就是因为执著了这个东西——生命根本。

关于这一节,永明寿禅师作了个结论:

论体则妙符至理,约事则深契正缘。

‘道体’是什么?站在本体立场来说,无所谓外道、内道的差别,都是‘这个’变的,比方这个世界(与宇宙不同),我们所感受得到、看得到、听得见的一切万物,包括矿物、植物、动物、人等皆依土地而生长,出之于土地,生之于土地,还归于土地。最后花落了、人死了化成灰,变成泥巴。以这个来比喻世界上的一切,土地等于总体。又如中国五行八卦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原则:所谓‘四象五行皆籍土,九宫八卦不离丘’。金木水火土皆依土。我们现在只是拿这句话作比方,并非说土地就是本体,不要搞错。

一切万有,有一个生命的总体。我们再从土地这个总体的立场来看,对人体生命有益的谷子、高丽参,是土地生的;那些毒药也是土地生的。好的、坏的都靠土地而生长,土地并没有分别,让好的多长一点、坏的少长一些。它非常平等,因为好坏并没有绝对,毒药有时可以救命,有些病还非吃毒药不可,也就是俗话所说的‘以毒攻毒’。

因此,以土地生长万物本身的立场看看无所谓好坏;好坏因为人、因为生命的作用而有差别。同样的,也可以用这个道理来说明宇宙万有本体的生命,这个总体我们叫它‘道’。道的体也是如此,不管大乘菩萨、小乘罗汉、外道、内道,以本体立场言,就是‘妙符至理’,都对,以分别现象来说也就是‘众盲摸象,各执一端’。

 

‘约事则深契正缘’。一切宗教家、哲学家,各种修道做工夫的,每个传道的人都说自己的道是正宗的道,别人的是外道。实际上你的对不对、我的对不对,很难讲呀!也是‘众盲摸象,各执一端。’

在永明寿禅师看来,各种修法所造就的境界,也都悟到了一点,但不是全体。悟到了全体就是佛境界。真正成佛了,如大虚空包含一切。善的、恶的、对的、错的,都在它包含之内。这是本体的道。
2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5 17:57:00 | 只看该作者

法界无界

然虽标法界之总门,须辩一乘之别旨。种种性相之义,在大觉以圆通。重重即入之门,唯种智而妙达。

‘法界’二字很难解释。归纳人类的文化,中国人过去讲‘天下’的观念是指整个世界;现在已经晓得这个观念也不算大。宇宙的观念比世界大,宇宙有时间、空间,虽然无边无际,总还有个范围。佛教《华严经》的境界,超越一切有形相的物质世界,及无形相的理念世界。这个境界无量无边,《华严经》给它一个名称叫‘法界’。法界——包括了宇宙、天地、世界等观念在内。

最近有些年轻人把‘法界’观念当作‘本体’,以西方哲学本体论来解释法界,并不完全对,也可以说不大彻底,因为法界一词非常非常抽象,但这个抽象也包括了具体。

《华严经》法界的概念,简单说来包括了四种涵义:事法界、理法界、事理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一般文字排列习惯先排理法界;照先后秩序,应该先有事法界,因为事代表物理世界、有形相、无形相,乃至人等一切事实。理法界包括观念、概念、思想范围。有其事必有其理;有其理必有其事。其事理无疑就是把理事融会贯通,没有障碍。

以‘事无碍、理无碍、事理无碍、事事无碍’这四句解释《华严经》法界的观念,是扩大范围来解释。

但是这么一解释,反而画蛇添足,因为既有所界,就变得有范围。实际上,法界无量无边,非常空洞;空洞不是假的,包括极为广大。然而在思想表达上,又不得不以这四句来解释法界。

所以,以法界的道理来讲,说这本《宗镜录》所讲的道是总纲;以佛法修证的道理而言,就是《法华经》的一乘道。真正的佛法只有一乘道,拿文化思想作比喻,世界上的真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所以叫‘不二法门’。佛说他所讲的小乘、中乘、大乘不过是方便法门,事实上所有佛法修证只有一条路、一个目标、一个成果。好比教育层次,有幼稚园、小学、国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等班的分别。将来一定还来个什么都不是,再创个新名词,因为现在学生程度慢慢向下拉了。教育虽有层次之不同,但是教育的总纲完全在教育你成一个人,一个人品的养成教育,这才是整个教育的目的。所以《法华经》说只有一乘道。但是,要成就佛境界,必须多方面的知识、多方面的修持。别说这个不容易,世界上、通的教育要完成造就一个人才,也不容易。也许几十年的教育下来,真正造就一个人才,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果,可见教育之难。同样的,佛的教育,千千万万人学佛,能够修道而成道,更是难矣!为什么难呢?见解问题。见地不到、智慧不够、理念不对。在座很多朋友非常发心打坐修道,拼命想在那里‘坐’出一个佛来。我告诉他,从古到今(当然可能有我不知的,不过看也看了几十年),没有看到坐出一个佛来。坐固然很重要,如果贪恋打坐,出家跑到山里想坐出一个佛来,那不叫‘成佛’,应该叫‘成坐’,这是不合佛法道理的。佛者,觉也,一般出家、在家专门偏向修道个性的人,要特别反省注意这一点。

但是,如果连打坐、静坐、入定都做不到,那也免谈学佛了。静是最起码的条件,如果你静不下来。认为佛法不一定在打坐和静上,而在动上,那又何必学佛!不如学猴子,再不然学电动机械猴,电钮一接就不停地跳动。其实,大家都动的很厉害。学佛要把这两方面搞清楚。

为什么不能达到成佛的境界呢?知见(见解)没有明白。我经常说学佛这件事好像科学,但如果说学佛就是科学也错了,因为科学是科学、佛法是佛法。不过它同科学一样,甚至比科学更严谨。为什么说佛法同科学一样?因为佛法是先理解理论,将理论归纳建立一个公式,按公式做实验求证,求证结果一定要得出什么答案,这就是科学求证精神。许多同学打坐做工夫做不好,对不住,是理没弄通。真把学理搞通,然后依这个公式下手去求证,一定到达。所以中国禅宗首重见地,见地不到,做工夫没有用。哪个工夫最好?外道,可是心外求法,不知一切工夫是心里造出来的。那个能造的根本没有搞清楚没有用,所以见地非常重要。其实不但学佛,做人做事,也重见地。见地即见解。眼光;眼光不远大,看不到前面。看准了,超过别人没有看到的就是智慧。
23#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5 17:58:00 | 只看该作者

莫将‘空’‘有’作冤家

那么,见地怎么来呢?他下面讲:

种种性相之义,在大觉以圆通。

佛学大体分类为性宗、相宗。性宗又叫般若宗,说空的。譬如《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金刚经》、《大般苦经》等,在佛学上多半归纳为性宗。相宗是讲唯识,它的总纲是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这篇序文讲完了,马上会讲到这些。唯识占《宗镜录》很重要的一部分,现在不做解释,先请大家注意。

拿中国文学来讲,性宗谈空、相宗说有;空是真空,有是妙有;也可以说缘起(妙有)性空(毕竟真空),性空缘起。因为真空,才能缘起妙有。有与空之间并没有绝对,佛法没有说空了才叫佛法。好比大家打坐,一坐就想求空,你空不掉的,越想求空越忙。万事不干,盘起两腿锁眉闭眼,坐在那里忙一件事,忙什么?忙著达到空,这忙得多冤枉!逻辑上多矛盾!有这个观念的该打两个耳光。空就空了嘛!何必一定坐在那里找空?躺著、站著不能空吗?要空便空去,空还要找的啊!这不是莫名其妙嘛!道理很简单,这就是见地、见解。

盘起腿来,像很有本事、很用功一样。‘我非要用功不可,但就是空不了’,我听了这个话只好说:‘耶!你真了不起,可钦、可佩、可喜’下面两个字不说了:‘可打’。那么用功只想求空,你说可不可打。用功就是‘有’,怎么空得了?那么去找个‘有’好不好?包你找不到,什么都有不了。实际上有摆在前面,这是见解问题。

大家都想学静坐,两腿一盘。眼睛一闭,满好的!有个什么?有个静在这里,你偏要搞乱,破坏这个静,硬是要找空,拼命打洞钻。像吹尼龙袋一样,刚吹好,它又闭拢,空不了。你就守这个尼龙袋(肉体),把它摆好了,气也打足了,坐在那里满好的,是‘有’嘛!你偏要求空。叫你找有呢?没有怎么办?念怫,那守什么东西?守这个皮袋,你那个皮袋摆在那里本来有嘛!现在四大没有分离,我就是我,在这里打坐、念佛的是我。前面提到‘你是何人我是谁?’,禅宗参话头:‘念佛的是谁?’念佛是我,我在这里打坐、讲话,本来有,在这里,你何必上这个当?这都是见地。

所以永明寿禅师说:‘种种性相之义,在大觉以圆通’,要彻悟、要明白,不要糊涂。要彻悟就圆融贯通了,那你就可以学佛了;不然你拿著鸡毛当令箭,或者令箭当鸡毛,乱来一顿,整个搞错了。佛乃大觉(金仙),要大彻大悟。你说人生如梦,赶紧修道,请问你现在修道有没有离开过人生?没有。那么修道不过是另外一个梦,修道的梦。一个白日梦、一个夜里梦,没有两样。自己在梦中还笑人家在做梦,忘了自己在瞪起眼睛说梦话。

觉要大觉、圆通。要怎么圆通?永明寿禅师说靠他这本《宗镜录》。他这个广告做得不著痕迹。
24#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5 17:58:00 | 只看该作者

万象森森一眼明

重重即入之门,唯种智而妙达

这是这一段结论。‘重重即入之门’文字很好懂,是《华严经》的典故。《华严经》八十卷,是佛经中的大经,大得不得了,套一句杭州话:‘莫老老的大’,不知大到什么程度!这段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有关。善财童子的老师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在佛法中代表智慧第一。谈到智慧,观世音菩萨都要让位。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我们这个劫数前面七位佛,包括释边牟尼佛都是他的学生),道理何在?一切成佛的人都要靠智慧成就。大悲是行,智慧是中心。

善财童子悟道后,文殊菩萨摸摸他的头,告诉他:悟到了根本智(道的基本智慧,用现代观念解释即一切智慧的种子;在禅宗则是开悟),世界上一切差别智,魔法、外道法、妖怪法……样样都要懂。这是善财童子烟水南巡五十三参的原因。

要注意!他不向北边走、也不向东方走,更不向西方找阿弥陀佛,他要向南方走,去参访五十三位大菩萨。菩萨不一定出家,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大善知识,只在开始碰到一个比丘;这位比丘站在妙高峰上,山峰又高又妙,出了家站的又高又妙,高不可攀。

善财童子站在山下找他,什么都找不到,高的这样高、妙的这样妙,上不去,找不到和尚。回头一看,和尚站在这一峰。这代表什么?在孤峰顶上立还要下来,非常平凡。

善财童子后来参的都不是和尚,他最后见到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的宫殿很科学,比现在还要进步,种种无尽的楼阁,房间里还有房间,大的小的一间套一间,没有门。一脚进去,门在哪里搞不清楚;站在哪里也不知道,始终进不去。东西南北、上下十方,弥勒的楼阁无门可入啊!一切根本智、差别智都完成了,最后却进不了弥勒菩萨的楼阁,这下惨了!只好找老师文殊菩萨。

弥勒菩萨在哪里?在他后面;门在哪里?一看已经站进来了,门就在你那里。进来以后却又看到弥勒房子重重无尽。

世界上的学问什么叫出世法、入世法、一层套一层,无法分开。每一种学问到达最深处,都可以通之于道,道也可以通于每一种学问,没有分别,所以叫‘重重无尽’——‘重重即入之门’。

那么,这个境界‘唯种智而妙达’,必须先悟道,悟到本体,根本智、一切智得了,然后起用,你才能够达到差别智。所以禅宗明心见性悟道,得个什么?得种性智、根本智而已,得的只是一部分。一切菩萨还要学一切差别智。中国文化讲‘一事不知,儒者之耻’,学佛成就的人,能通一切智,彻万法之源,有一样不懂不算佛法。虽然拿鸡毛当令箭,你不要只抓半节令箭,说自已悟道,有一点没有贯通的话,你那个悟是靠不住的!
25#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6 18:16:00 | 只看该作者

第六章  月色如水人如波

但以根羸靡鉴、学寡难周、不知性相二门,是自心之体用。

文字很明白,就是我们大家的根器太差,太弱了。‘靡鉴’,看不清楚;‘学寡’,学问、学识太孤陋寡闻;‘难周’,不能圆满周遍;因此不能了解性宗与相宗。

‘性’即性宗、指本体、明心见性之性。‘相’即唯识宗的真空妙有。真空与妙有二个不是对立,不过是自心的一体一用而已。性宗谈空,是讲体;相宗说有,是讲用。

若具用而失恒常之体,如无水有波,若得体而阙妙用之门、似无波有水。

假使只晓得用,那么像我们一般人没有悟道以前,六根都在用,而亡失了恒常之体。‘恒常’两个字特别注意,因为现在有一学派看到‘恒常’两个字,就把佛学这种观念视为印度婆罗门教外道,以为是真常唯心论,认为的确有个东西主宰生命。佛陀曾批驳这种观念是错误,因所谓的‘缘起’并没有固定存在的东西做主宰,故不要看到‘恒常’两字就以为是真常唯心论的范围,那也是拿鸡毛当令箭,搞错了。它只是形容体用,‘用’必然有‘体’,有个功能,‘用’从哪里来?要找那个功能。

假定说只知道‘用’,而失恒常之‘体’,等于没有水,那里来的波浪?反过来说,有些人只明体,守著一个体,要坐时守著“空”、清净就是‘道’,今天情绪动,思想一来‘道’就掉了,这都是不明理!所以‘若得体而阙妙用之门’,只守著空,守一辈子干什么?守‘空’即在抓‘有’,老是抓到一个‘有’,抓得死死不放干什么?老母鸡孵蛋,久了才生出一只小鸡,你坐在那里守空,守了一万年,出来了什么东西?这就是不懂‘体、用’的道理。

有些人会问:‘那我打坐干什么’?打坐为的是正心炼气。两腿一盘养气,同明心见性没有相干。明心见性是心见,不是腿见。所以一上坐腿就开始发麻,那是你身体内部不好,气散乱不能归元。气脉不通,地、水、火、风等四大虽还没分离,已经差不多了。人一生下来以后,就开始生病;活了八十年,也病了八十年,最后等到病完了为止。庄子讲的道理一点也没错:‘方生方死’,你刚刚生出来的一刹那,就是你开始死亡的一刹那,不过慢慢死,死到八九十年而已。

所以你坐起来难过、两腿发麻,就该晓得你已经慢慢在死亡。坐通了以后,恢复健康,就不麻了。所以不要在两腿、身体上做工夫,天天在这上面搞,真是‘吃饱饭,没事做’。不过,世界上有许多人饭吃饱了,不这样帮助消化,日子还真难过!只好弄个圈圈让他去抓,叫做‘修道’,这都是道理不明。所以‘若得体而阙妙用之门,似无波有水’。没有波、那来的水;波是水变的。

且未有无波之水,曾无不湿之波,以波彻水源、水穷波未。

看来很啰嗦,又是波、又是水,好像在那里玩文字花样,但若以为永明寿禅师这位南方才子光只在玩他笔下文字,那么就被他的文字骗过去了。要注意其中的微言大义。你看到一个字毫不相干,最高深的道理就在里头。一句:‘曾无不湿之波’,怎样‘不湿’?水性一流动,一定湿掉。我们拿一滴水滴在干的地方,就晓得他老人家用字之妙。世界上没有无波之水,而且更要了解没有不湿之波。波一启用,就滩开了。所以我们人的本性不动念时,譬如说,睡觉睡著后,不动心(睡觉不是不动心,这里只是拿来作个比方),此时没‘善’也没有‘恶’、没‘是’也没‘非’。只要一醒来,念头一动,等于水一样,一滴一动、湿起来就一片,影响有那么大!

有一位林酒仙禅师,很怪!同济颠和尚一样,悟了道以后,天天喝酒。因为故意装疯卖傻,法号也不取,一般人只晓得他俗家姓‘林’,专门喝酒,所以称他为‘酒仙和尚’,他有个悟道的歌(当然与永嘉禅师的证道歌不一样),文学境界很高,其中有句很好的诗句:

一点动随万变,江村烟雨蒙蒙。

一滴水一动,整个本体就跟著变了。他的文学境界太好,盖住了最高的哲学道理:由体起用。

我们读佛经,佛经上说,佛的神通智慧大到什么程度?所有一切众生心里想什么?他都知道!世界上每次雨下多少滴,他也知道。真可怕!后来我突然知道了,你若问我:‘世界上雨下多少滴?’‘一滴!千滴万滴就是这么一滴。’‘一切众生的。心里想什么。’‘乱想!’当然,我还没成佛,这不是佛的境界,只是凡夫境界。所以你要问:‘这个人想什么?那个人想什么?’那你慢慢去钻吧!钻到神经病院去,还没钻通呢!

‘一点动随万变,江村烟雨蒙蒙’,你看!‘江村烟雨蒙蒙’就是这一点动,可见此念的可怕!所以你们读书要注意!将来要如何保存中国文化?读中国古书?

这些字你们都认识,但是要知道其中的微言大义。顾亭林没有看懂佛经,就在《日知录》上讲:佛经有如两个空桶,一桶有水,一桶空的,倒过来倒过去,还是这一桶水。因为他看《金刚经》‘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所谓如来者即非如来,是名如来’。都是倒过来倒过去,这有什么看头?他逻辑都不懂!先生的道德、学问、文章都好,但对不懂的东西就没办法,不懂就是不懂。
26#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6 18:55:00 | 只看该作者

信口开河舟客多

又如,清朝才子袁枚,学问也很好。但他一辈子不信佛。年轻时,我喜欢他的东西,也很佩服他。为什么?他不敢碰佛!有位朋友看他的书后,写信给我:袁枚讲了一句外行话;佛说:‘学我者死’。佛何时说过‘学我者死?’我回信给他:不要上袁枚的当,才子有时会这样,不懂的就‘想当然耳’的乱盖。他想想,大概就是这样!因为‘涅槃’,一般字面的解释就是死,所以‘学我者死’,没错!但佛经并没有这个意思。所以你不要上这个当!才子们专玩这一套。

苏东坡二十二岁那年,去参加礼部考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他有两句诗:

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书有未曾经我读’,还比较谦虚,世界上的书有些大概我还没读过,这表示很谦虚,但又多傲慢!‘事无不可对人言’,欧阳修的修养,生平没有做对不起人的事,任何事都敢讲。苏东坡年轻时,曾听欧阳修写这两句诗。后来他去考试,刚好欧阳修当主考官。你看他怎样来整欧阳修?当时,欧阳修出了一个题目‘刑赏忠厚之至论’。考试及第后,将来是做官,做官则要尽量宽厚,不可随便判刑。苏东坡在文章中就引用个典故:‘尧的时候,一个人犯了罪,将要被杀,尧的司法官,臬陶曰:‘杀之!’向上面报告了三次,都判他死罪。尧日:‘宥之。’尧是皇帝,也将他驳下来三次。

据说,欧阳修看考卷时,非常迷信,因为考卷都密封,不晓得是谁写的文章,好与坏很难断定。古时候,是用蜡烛光,在夜里,湿气又重,阴阴森森,鬼影幢幢,始终看到一位穿红袍子的,站在他前面。有时,看到一篇好文章,正想要录取,但抬头见到那位红袍的影子就不敢了,因为此人一定做了坏事,如果看完一篇文章后,再看到那位穿红袍的点头示意,那他就录取了。所以,他有两句诗:

文章千古无凭据,但愿朱衣暗点头。

欧阳修一辈子不信这些,可是这回还是信了。文章那个好?那个坏?千古以来没有凭据,只希望前面那位穿红袍的神仙暗中点头,但愿不会录取错人。

因为以前考功名,不但考学问,在道德上更重要,这是欧阳修当时的观念。苏东坡的文章,大概朱衣是暗点头。但是这个典故出自何处?这个年轻人真了不起,我没读过的书,他竟然知道,非录取他不可!录取后学生当然要拜见老师。欧阳修吩咐门下说;‘有个苏轼的新榜生求见时,立刻通报’。先一套公式化的应酬、寒喧完后,欧阳修即问起考试时所引用的典故,出自何书?苏东坡站起来回答:‘老师,我想当然尔!’我想大概是那个样子,书上根本就没这个记载!此时,欧阳修有如哑巴吃了记闷棍,不过心里真欣赏这个年轻人的气派!虽给撞上了,但只是一笑置之!

你看欧阳修的胸襟多大!(若是现代人,一定大为光火!你还敢骗我,得大骂一顿!)因此,这件事倒变成历史典故。为何引用这些?因古人写作讲究的是要有根据。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26 18:55:53编辑过]
2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6 18:57:00 | 只看该作者

悟在细行里

刚才讲到‘不湿之波’,一字之间,微言大义,不要轻易看过。古人用字绝不乱用。尤其年轻人,更不能玩小聪明,这全靠工失而来。多读书,自然晓得其中的道理。

下面:‘以波彻水源,水穷波末’,你看他在玩弄文字?不然,这是禅宗的话头,每一句参透了就可以悟道:上句指‘由用归体’,下句指‘以体起用’。你研究一滴水,用科学方式,将一滴水的分子结构研究清楚后。那所有水分子的原理就抓住了,这是从小点上去参透的‘波彻水源’。就如修道、做工夫、研究心性之学。念佛是个办法,参话头也是办法,数息也是个办法,什么方式都行。但这些办法都是由‘波彻水源’,想在一点小用上,透过这点小用,破开了,见到那个本体。所以禅宗称为破参,把这一点打破了,一见到那个大点,就是‘波彻水源’。但有些言下顿悟的人则‘水穷波末’,一上来就对了。譬如,二祖去见达摩祖师,乞师安心,师回:‘将心来与汝安。’二祖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我与汝安心竟。’二祖悟了。那个就是水穷波末,见得大;但是见大以后,要修持,了生死。所以二祖到晚年,把这个担子交给三祖后.自己反而吊儿郎当,酒馆各处乱逛。人家问他:‘你是祖师,怎跑到这里来?’他说:‘我自调心,何关汝事!’我调我的心,与你有何相干?

问题来了,一位彻悟的祖师,最后还要来调心?见得大、行履上是两回事。像二祖这种境界是水穷波末,见著体;用上,一点小地方也要去试验。有些修行人,拼命用功,后来一悟,即是波彻水源。

如性穷相表、相达性源,须知体用相成,性相互显。

这两句注意:‘体用相成,性相互显’,你们真正学佛修道用功的特别注意,有时候工夫用不上路、或中途变去了,因为你不明白这八个字的原理。有时候你用功时,经过生理、心理的变化,你觉得还是坏的境界,正是好的时候。‘性相互显’,等于写毛笔字,写到快进步时,自己真不想写,愈看愈讨厌自己,愈来愈灰心。那么用功,指头都起茧了,愈写愈不成样;但绝不能放弃,这正是在进步的时候。打拳也是这样,真练功夫到要进步时,愈打愈不像样,本来很有力,但好像得了风湿病,使不出力,这都是进步的阶段。似天亮前必定有一段黑暗的道理一样。所以我们用功,要体会这八个字的道理包含很多、深得很。千万记住:‘体用相成’。有许多人说:‘我学佛修道用了几十年工夫,智慧发不起。神通也得不到!’你若只知‘用’而不明‘体’也不行,但明‘体’不在‘用’上下工夫也不行,必须‘体用相成,性相互显’。一般学佛的人,学了半天,最后自己一点把握都没有,乃此理不明,这八个字没有参透。

 

今乃细明总别,广辩异同。

永明寿禅师帮助我们在这本《宗镜录》上详细的分析。总法就是明体,别法,就是差别的法门。即把佛法的修持理论归纳起来,详为分析,广为论辩其中相同、相异的地方。

研一法之根元,搜诸缘之本末,则可称为宗镜。以鉴幽微,无一法以逃形,斯千差而普会。

所以我这本书叫《宗镜录》,是一面大镜子,什么东西到这里一照,这个光就把你照出来了。‘以鉴幽微’,看不见的地方,这个光把整个佛法都照出来。‘无一法以逃形,斯千差而普会。’后世一般偏激性讲佛法的人,不喜欢这本书,因在編著时,将儒家孔孟、老庄、诸子百家的道理,合于佛法的,都引用过去,因此和尚们反对他。他虽然诸子百家都通了,在家人也不服他,因为他毕竟是和尚。所以两边不讨好,真是‘猪八戒照镜子——两面不是人’。这么一部好书,就此埋没了。实际上他的苦心,就是他的大慈悲,一切万法都融会贯通进来。‘无一法以逃形,斯千差而普会’,一切差别法门他都包括了。

遂则编罗广义,撮略要文,铺舒于百卷之中,卷摄在一心之内。

这本书总共一百卷,它所包括的学术理论有那么多。全摄在一心之内,实际上就在一念之间,一念之间,明心见性。

能使难思教海、指掌而念念圆明。

读了这本书后,能使不可思议的佛法理论,如看手掌心一样,那么清楚。

无尽真宗,目睹而心心契合。若神珠在手,永息驰求。犹觉树垂阴,全消影迹。获真宝于春池之内,拾砾浑非;得本头于古镜之前,狂心顿歇。

‘无尽真宗,目睹而心心契合,’文词之美,有如情书。这段文字简单,有几个道理出自佛学的典故,他将其变化成优美的中文。

‘神珠在手,永息驰求’是出自于《法华经》的典故。经中讲到,大财主的独子从小流浪在外,四处乞讨,非常可怜,根本不知自己生于豪富之家。他父亲一直在找寻这个儿子,请人四处打听。后来得知独子流落在遥远的小地方,为了迁就儿子的归来,只得移居近处,再密遣形色憔悴的仆役,以便与其儿子平等相处,然后借机诱导至他家做清洁工人。薪资又高,这穷子表现得更勤快。过了几年提升为总管家,当然对这主人是非常忠实。后来,大财主对穷子说:‘我是你父亲,你自幼离家出走,这里所有的财富都是你的,你本有的!为何那么笨在外流落得如此痛苦?你身上还有无价之宝,在这里!这颗珠是无价之宝,就在你那里,而你不懂!’这是一《法华经》的比喻故事。

我们一切众生都是佛的儿子,佛眼观众生,皆为其子。可惜我们就是不懂事,愿意在外面流浪。你若叫他回来说:‘你可以成佛!’但他偏不信,非要慢慢去修,他就是不敢!不晓得在这件父母给我的皮囊色身衣中,就有一颗神珠。《法华经》的故事,就是要我们知道:‘在皮囊中就有一颗神珠,你要如何找到?’

你看永明寿禅师多高明,把难懂的佛经,用那么美的文笔写出来。懂了这个就‘永息驰求’,不会向外面乱跑,本来就是你家的东西。‘觉树’,即菩提树,比喻证了道。‘全消影迹’,一切的妄想都没有。‘获真宝于春池之内,拾砾浑非’,真正的宝贝在池水中,捡起来就是,不会是泥巴或瓦片。这也是《方等经》中的典故。

‘得本头于古镜之前,狂心顿歇。’出自《楞严经》的典故。佛在世时,城中有一个人,早上起来照镜子,见到镜中人的头很漂亮,但又突然发觉我的头到哪里去了?怎么没有!因此发疯了。真的!绝顶聪明的人才会发这个疯,像我们这些笨人不会!什么道理?

所以,禅宗引用的非常好,悟道,就是见到本来面目。实际上,我们活一辈子,从没见过自己的面孔。像机照出来一百张,有一百个样子,因它的焦距经过调整,翻洗后变动很厉害,绝对不是本来面目。自己在照镜子时,焦点角度也是交叉变化,我们根本没见过自己的面孔长成什么样子?谁假使见过,若不是世上第一等聪明人。就是第一等笨人!

错了!这个人太聪明了,他懂这个理,镜中的头,只是我的反影而已,自己始终无法看清我的面孔,所以愈想愈疯,疯得蛮有意思。到有一天,偶然的机会忽然一照镜子,才发觉我的本头原来在此!他就不疯了。

此乃说明‘道’本来在我们自己这里,为什么悟不到‘道’?不要去找师父了,你自己就是师父。所以‘得本头于古镜之前、狂心顿歇。’
28#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6 18:58:00 | 只看该作者

幻云满天疑无日

既在,永明寿禅师宣传这本书是如何的好。

可以深挑见刺,永截疑根。不运一毫之功,全开宝藏;匪用刹那之力,顿获玄珠。

这本书专门挑你见解上的刺,排出你的知见、思想、智慧上的毛病。永远截断你的贪、嗔、痴、慢、疑的根。大家说:‘佛说的都对!’古人有两句诗:‘世间好话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世间上的好话,佛经上都说完了。但是我们为什么见不到呢?信不过!因为我们天性内在的多疑,无论是聪明或愚笨,任何人天生带来的,不会相信人。以佛法的观念来看‘人’是最可怕的,他永远不会相信人。

从前,我在大陆时,有位非常老实的学生,连我也确认他实在是无法形容的老实。后来我教会他一样本事,他对我更加敬畏!

有一天,我们一起坐著,他倒了杯茶给我后,就不见了。过了半天才回来,我问他去那里?他傻笑了一下回答:‘我去证明一件事,现在我完全相信,老师教我的都对!’‘我的天!你原来还不相信我?’我上了他一个当。

所以,疑根是天生的。我们不能成道,说是被疑根所害。佛法的道理都懂,实际上,你打坐也好,不打坐也好,你的工夫已经到了,但是因你自己有疑处:‘大概不会那么容易吧?’又跑掉了。永明寿禅师说读了《宗镜录》后,可以治好你这个病,永截疑根。

‘不运一毫之功,全开宝藏,匪用刹那之力,顿获玄珠’不用丝毫的力量,就打开自性之宝藏,不用刹那的力量,顿获智慧之珠。

名为一乘大寂灭场,真阿兰若正修行处。

我这本书叫做‘一乘大寂灭场’。佛说的,涅槃道的道场,只有一乘道。‘真阿兰若正修行处’,阿兰若就是茅蓬、寺庙,真正的庙子不是盖在山里,而是盖在你心里头。‘阿兰若’是梵文译音,义为清净修道的道场。真正的道场就在你心中。

此是如来自到境界,诸佛本住法门。

这是结论,《宗镜录》这本书所揭露的最高境界,只有佛,真正大彻大悟的人才能够到达。‘自到境界’是《楞伽经》讲的,是佛的一切根本。现在前言,还是在宣传他的书。

下次我们先从唯识部分讲起。
29#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9 10:41: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七章  按部就班五阶学

现在继续看序文。

是以普劝后贤,细垂玄览,遂得智穷性海,学洞真源。此识此心,唯尊唯胜。

文字简单易懂,就是说‘心、识’两门最重要,佛学理论见地和用功的法门,即心、识两门所开展出来的性宗与相学。所谓般若性宗,是明心见性、形而上谈空的心性之学。而唯识法相的相宗是指以体起用。故后来有毕竟空与胜义有的争论。实际上归纳起来就讲心与识的作用,‘此识此心,唯尊唯胜。’接著永明寿禅师的结论:

此识者,十方诸佛之所证;此心者,一代时教之所诠。

这两句实在是一个意义,但是有差别不同。唯识法相宗,开始是释迦牟尼佛发挥创立。而唯识这个观念在释迦牟尼佛以前,印度所有的宗教形而上思想就有,不过很不完整,经释迦牟尼佛整理,等于中国文化经过孔子整理归为五经一样。印度文化关于唯识及其他部分都经过佛整理。佛经上的五蕴、六根这些名词都是原有,不过经佛的裁定整理,如同孔子的删定礼乐,唯识亦然,确定为八个部分,即心识分为八识。

很奇妙,释迦牟尼佛所裁定的八识与中国上古文化中的八卦竟不谋而合。虽另有法师再细分为九识,甚至十二识,经后世学者再加研究,还是以佛陀所裁定的八识最好。

后世宗教发展史记载:唯识是弥勒菩萨于兜率天说法,而由无著、天亲两位兄弟弘扬于世。但一般世俗的学术思想家,认为弥勒菩萨是佛过世几百年后才出生的一位大学者,与龙树菩萨一样,搜集佛的思想精华而讲的,并非如《瑜伽师地论》所述:无著菩萨晚上打坐入定,将自己的识神升到兜率天,听弥勒菩萨说法,第二天早晨出定时才记录下来,因而弘扬此宗。所以后世一般世俗学者,认为唯识宗是由无著来弘扬弥勒菩萨的法系思想。人就是人,自成学说有道理,对可修证到超神入化之事不太相信,后世学者虽不敢明显推翻这种说法,但在学术上是疑古,昼做人道化的弘扬,唯识宗在佛教史上的演变大概如此。

永明寿禅师与先圣孔子的态度一样是信古,关于考据的事情‘多闻阙疑。’有可能是这样,但不是必然正确,宁可保留一点态度,绝不做肯定的说法。而后世学者是疑古的风气是肯定的说法。这种态度是推翻传统文化的开路先锋。后世各种杂乱的思想、邪说,乃至唯物思想得以扩充其领域,实由东西学者的疑古态度,进而推翻传统而来。

所以,孔子的学术路线对各种说法决不妄下定论,但后世人则非常大胆地肯定。永明寿禅师也采保守性,决不随便下定论,他还是依传统的理论,认为这是当来下生弥勒尊佛所讲的。

这句特别注意:‘此识者,十方诸佛之所证。’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一切诸佛,凡是大彻大悟者必定证到心识圆融的道理。也就是达摩祖师所传《楞伽经》上讲的‘自所证知’,诸佛菩萨自己所证到的境界。佛法讲一切唯心、明心见性,此心究竟指哪个心?不是我们现在能思想的这个心,所谓‘一切唯心’,此心包括心物一元。

‘此心者,一代时教之所诠。’哪一代时教?就是释迦牟尼佛这一代是时教。以佛学而言,我们这个劫数称为‘贤圣劫’,劫数的观念是历史哲学问题,即拿宇宙的时间来看人类世界的变化。贤圣劫很长,此劫有一千个佛要出来。释迦牟尼佛以前已经有三个,释迦牟尼是第四个,下一个是弥勒佛。最后一位是现在的护法韦驮菩萨,他希望一切人都成佛了,最后才来成佛。这个劫数有一千个圣人成佛,贤人如诸大菩萨则不计其数。

我们注意佛说的这个观念,若以此看人类历史的演变那更妙了。例如宋朝理学家邵康节,他根据《易经》数理演变,看我们的地球文明由开辟到结束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以十二干支作代表。‘天开于子’,这阶段多少年不管,‘地辟于丑’,指地球形成的时间。有人类文化的开始是‘人生于寅’,以唐尧登基开始‘甲子年’算起,六十年一花甲,直算到亥,地球就要闭了,闭后经过若干万年,又再重新开始,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等。他以这样十二万多年的来回,来描述世界人类文明的形成到毁灭的演变过程。

我们街上看到的《烧饼歌》、《推背图》等,不过是十二万多年演变里的一小劫,差不多只包括了一万年的文化而已。我们看起来已经非常伟大,而且数字算得很妙,每一代历史的兴哀成败都算得颇符合。实际上邵康节这一套学问是由佛学里钻研出来的,邵康节的老师三代以上的传承是陈抟,陈抟属道家,陈抟以上的传承是和尚,和尚是传承曹洞宗的。曹山、洞山佛学的《易经》思想哪里来?这个学术问题牵涉得非常大,一般写中国哲学史碰到南北朝的佛学,已经写不下去,那碰到这个问题更写不下去!但是‘劫数’的观念是由佛家来的。为什么扯得那样远?就是为了‘一代时教’这个观念,而由横面来解释,不是转开话题。

‘一代时教’包括释迦牟尼佛这一代。正法住世:他本人还在;他过世后,经典、佛像留下来即相法住世;最后连经、像都毁了,就是末法住世。包括了这三世的佛法住世叫‘一代时教’。所以佛法讲一切唯心、明心见性的这个心,不是思想的意识作用,是指心物一元的心。‘此心者,一代时教之所诠。’诠就是解释、表达、发挥;只好用‘心、性’名词代号来表达那个东西,有时称为涅槃、法性、真如、法身……都是指这个东西。所以心与识的观念要正确。识,不是认识,把‘我认识你’的‘认识’当作‘识’,那就错了;若将佛法的‘一切唯心’的‘心’误为是指思想、感觉、知觉的这个心,也错了。所以此二句文字虽简单,看似易懂,其实不然。永明寿禅师的文笔太美,我们的思想往往被美化的文句所骗,不是他骗你,是你欺骗自己,有这么严重!
30#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9 10:42:00 | 只看该作者

信、解、行、证

唯尊者,教理行果之所归;唯胜者,信解证入之所趣。

佛学的道理,在中国分为教理、行果。第一先要研究‘教’,经、律、论,都是佛的遗教。为什么要研究经典?即要懂理。理懂了,要起行,修行做功夫,做功夫以后才能证果。小乘境界是声闻、缘觉之果;大乘菩萨界是菩萨、佛之果。研究教理由信入,相信诸佛菩萨所说的都是至理。因为我们无法了解其真假,绝对只有一个‘信’字,唯信可入,初由迷信,然后可得到正信。什么是正信?比如我说:‘在前面这杯茶太烫了!’大家一定相信,这是迷信!你没喝,怎晓得烫?也许是我骗你的,所以这是迷信。必须你亲自喝这杯茶,被烫伤嘴后,才是正信!

天下事正信或迷信实在很难讲。有些人自认高明,说自己‘一点也不迷信!’其实,他就迷信自己的高明,迷信于那个不迷信的!这更严重。过几年才发现自己不对,这不是上自己的当?所以,迷信与正信是非常难讲的,谁敢说自己不迷信?除非同佛一样,通一切法,彻知万法之源,那可说是正信。世界上只有成道的佛菩萨,及一切圣贤,可以称做不迷信。等而下之,搞学问懂一点书,说自己不迷信?唉!这些学问如沧海一粟,不要自满了!所以初步只有信,信了要理解,融会贯通谓之‘理解’。若是只懂得讲理,还不是理解。然后要修行证入,做到信、解、行、证,故说‘信解证入之所趣。’趣,就是趣向。

诸贤依之而解释,论起千章;众圣体之以弘宣,谈成四辩。

一切圣贤诸位菩萨依信解行证、教理行果而来,所以佛说的称为‘经’,依佛经而起信解行的著作称为‘论’,故说‘论起千章’。‘众圣体之以弘宣’,圣贤是中国文化的名词,即佛教的佛等于圣人;菩萨等于贤人。贤分为三贤:声闻、缘觉、菩萨。唯佛称大圣。一切成了佛的大圣,自己证道后,转来宣扬佛法,谈成四辩。因为由佛与弟子的问答讨论所记录下来的经典,就包括四种辩论,也就是四种无疑:法无疑、义无疑、词无疑、辩无疑。

所以掇奇提异,研精洞微,独举宏纲,大张正网。

这几句我们不再加解释,永明寿禅师乃表明这本书把所有佛法的精华都搜罗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8-31 10:24 , Processed in 0.08582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