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玉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馆藏] 上海博物馆闻名遐迩的重要文物陈列-青铜器

[复制链接]
151#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29:22 | 只看该作者

368
焚失法铸造、失蜡法铸造
   中国失蜡铸造技术原理起源于焚失法,焚失法最早见于商代中晚期,这种技术在无范线失蜡法出现之后逐渐消亡。失蜡法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做法是,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溶液,便铸成器物。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可以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失蜡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尊、盘,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失蜡铸件,时代是在公元前五世纪。失蜡法也称“熔模法”。


369
焚失法铸造、失蜡法铸造





370
焚失法铸造、失蜡法铸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30:02 | 只看该作者


在即将离开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之前,让我们最后来看一件重要的国宝,也是上博的镇馆之宝:

371




372
从侧面看



372
大克鼎

西周晚期孝王时期
1890年陕西省扶风县出土
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

ZT
              大克鼎,铸造于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纪末)时期,清光绪中期在陕西扶风法门寺任村出土,当时出土的另有7件克鼎,形制与纹饰都和大克鼎相同,只是体积小得多,大克鼎与大盂鼎(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毛公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并称为“海内青铜器三宝”。
         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与大克鼎鼎同出的还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钟六件、镈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称此鼎为大克鼎,小鼎为小克鼎。西周孝王时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造型宏伟古朴,气魄雄浑,威严沉重,口沿饰兽面纹,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由于窃曲纹如同浪峰波谷环绕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纹。 如果说大克鼎的形制和纹饰显示出庄严厚重,给人以威严与权力的联想,那么铸于鼎腹内壁上的长篇铭文则蕴涵着丰富的史料价值。腹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字,字体工整 ,笔势圆润,堪称西周中晚期青铜器铭文的典范。 内容第一段是克对祖父师华父的颂扬与怀念,赞美他有谦虚的品格、美好的德行,能辅协王室,仁爱万民,管理国家。英明的周天子铭记着师华父的伟绩,提拔他的孙子克担任王室的重要职务膳夫,负责传达周天子的命令;第二段是册命辞,周天子重申对克官职的任命,还赏赐给克许多礼服、田地、男女奴隶、下层官吏和乐队,克跪拜叩首,愉快地接受了任命和赏赐,乃铸造大鼎歌颂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灵。此鼎系周孝王时期铸器,历见著录,流传有绪,是研究西周奴隶制度的珍贵资料。
        大克鼎于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的一处窖藏,窖藏中有1200多件青铜器。大克鼎出土后被天津金石收藏家柯劭忞购得,后转送予潘祖荫。潘死后,其后人将大克鼎连同其他宝物如大盂鼎等南迁苏州。其后,潘家先后拒绝了端方,国民政府和日军的索取,设法将大克鼎等保存在苏州家中。潘达于原本姓丁,1923年嫁到苏州望族潘家。潘氏家藏丰富,有“滂喜斋”专藏珍本书籍和“攀古楼”专藏青铜器。 抗战爆发前夕,潘达于将所有铜器逐一拍照存档,并将大盂鼎、大克鼎等珍贵器物深埋地下,书画及部分古董则安放在隐蔽的隔间中。由于安排周密,虽然日军多次到潘家翻查搜寻,这批珍宝始终安然无恙。1951年,潘达于向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捐献了大盂鼎和大克鼎及其他珍贵文物二百余件,同时谢绝了政府给予的奖金。作为上海博物馆镇馆重宝之一的大克鼎已是游客参观必看的文物,当人们驻足欣赏其瑰丽的造型、凝重的气度和精绝的工艺时,一定不会忘却潘达于先生当年慷慨无私的捐赠义举和拳拳爱国之心。大克鼎此后收藏于上海博物馆至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30:42 | 只看该作者

373
大克鼎(局部特写)
铭文全文为 克曰:穆穆文且师华父,匆氒心,静于猷,氒德,克龏保氒辟龏王,谏辪王家,叀于万民,远能?,克□于皇天,于上下,屯亡暋,易无强,永念于氒孙辟天子,天子明?,孝于申,巠念氒圣保且师华父,克王?,出内王令,多易宝休,不显天子,天子?万年无强,保辥周邦,?尹亖方。王才宗周,旦,王各穆庙,即立,?季右譱夫克,入门,立中廷,北乡,王乎尹氏册令善夫克,王若曰:克,昔余既令女出内?令,今余唯?乃令,易女菽巿,参冋,??,易女田于野,易女田于渒,易女丼??,田于氒臣妾,易女田于?,易女田于匽,易女田于?厡,易女田于寒山,易女史,小臣,霝龠鼓钟,易女丼,微,?人,易女丼人奔于?,敬?夜用事,勿法?令,克??首,?对?天子不显鲁休,用乍文且师华父宝彝,克万年无强,子子孙孙永宝用。


其内容依大意可翻译成两段:前段是克歌颂祖先师华父谦逊的品格和美好的德行,能够辅弼王室,靖远安内,周王追念其功绩,任命师华父的孙子克担任宫廷大臣,出传王命,入达下情;后段记载了周王对克的册命辞,重申对其官职的任命,并赏赐礼服、土地和奴隶,于是克叩拜谢恩,称颂天子的美德,并铸造大鼎来祭祀师华父。



375
大克鼎(局部特写)

ZT
                              潘达于和宝鼎的百年传奇

     1937年农历八月十八的晚上,苏州南石子街的一处深宅大院中,明亮的月光下,五个身影在庭院和房屋中来回穿梭;第二天,名震海内外的大克鼎和大盂鼎神秘入土,直至1944年无声无息地出土……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一天,苏州某校正在上历史课的初中教室里,一个男生指着教科书上的两张图片对同学说,这个大克鼎和大盂鼎以前是我们家的,同学当场向老师“检举”:“报告,潘令宇吹牛皮,说这两个鼎是他们家的”……

    潘祖荫收藏的文物到底有多少

    潘家是苏州彭、宋、潘、韩四大望族之一。潘氏祖籍在安徽歙县,其中一支迁到苏州定居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年仅24岁的潘家子弟潘世恩进京赶考,一举夺魁中了状元,以后在京师官运亨通达50余载。先后当过学政、尚书、左都御史、大学士和军机大臣,一生受皇帝恩宠,赏赐甚多。潘世恩共有五个儿子,嫡系孙辈中有一支为潘祖荫、潘祖年两兄弟。潘丁达于就是潘祖年的孙媳妇。
    潘祖荫自幼极富天赋,又勤奋刻苦,涉猎百家,精通经史,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科23岁殿试得第三名探花,历任工部尚书、军机大臣。精通金石书画的潘祖荫以“滂喜斋”的古籍善本和“攀古楼”的铜器收藏闻名于世,由于他本人没有子女,1890年他去世,特别是6年后他的夫人也在北京去世后,潘祖荫所有的遗产就由比他小了整整40岁的弟弟潘祖年全权处理。
     据潘达于在其《自传》中回忆,当潘祖年得悉嫂子去世后赶赴京师料理已逾一月,潘祖荫位于北京米市胡同内的大宅中,已经出现文物、藏书被偷盗的事情了,光是宋版古籍缺首卷者已不在少数。潘祖年将长兄的青铜器和书画典籍足足装了4船运回苏州,其中就有著名的国宝——大克鼎和大盂鼎;而另有铜钟和铜鼓两大件,因又大又重无法搬运,只得就地送了人。文物书画典籍运到苏州,由于当时潘祖年借住在临顿路南石子街老二房的旧宅里,他就将运回的文物字画典籍存放其内,青铜器放满了一大间加一隔厢,字画卷轴典籍堆放在另外一间一隔厢内。这是潘氏后人第一次在苏州得以检视潘祖荫的藏品全貌。
    1933年,潘家女婿顾廷龙在《吴县潘氏攀古楼吴氏愙斋两家藏器目叙》中,对潘祖荫的青铜器收藏作了一个比较精确的统计,“潘氏器,未有人编其目,余亦就所见拓本而钤有其藏印者,录为一册,计四百数十器,秦、汉物及其杂器则尚未在焉,洵足为藏家之冠。至所藏总数,未由访悉,惟褚礼堂尝谓藏六百余品,則余所辑录者三之二耳,余者得非即秦、汉物及其他杂器也耶?”潘祖荫的“攀古楼”铜器在1933年左右,约有600余件。上海博物馆前馆长、青铜器研究专家马承源曾经对潘家表示,“你们的青铜器收藏,仅次于故宫”。
    而其“滂喜斋”藏书则一直未见有研究统计结果公之于世。

  27岁的潘达于继承了一份沉重的家产

    潘达于祖籍苏州,住西花桥巷,原姓丁,1906年3月出生在苏州老宅内。父亲丁春之曾任山西定襄知县,辛亥革命以后返回苏州投身实业,成为苏州最早一批民族资本家的代表。
    1923年,丁达于嫁给潘家子弟潘承镜,潘承镜是由潘家四房过嗣给潘祖荫、潘祖年兄弟为孙子,兼祧两房香烟。不料婚后三个月,丈夫潘承镜就去世了,没有留下子息。潘祖年体谅潘达于的处境,不再嗣孙,改由潘达于出面,为先夫潘承镜立嗣子,可是嗣进不久后夭折了,随后再嗣一子潘家懋(德斋),长大成人后,延续了潘祖荫、潘祖年兄弟这一支的香火。
    潘祖年十分珍爱兄长潘祖荫留下的文物珍品,保管极为谨慎严格,定下了“谨守护持,绝不示人”的家规。次女潘静淑嫁给了书画大家吴湖帆,可是吴湖帆有一次到丈人家中的储藏室外,向着门缝里张望了一下,事后潘祖年就吩咐人用纸把门缝窗缝统统糊没。对家人尚且如此,对付外来的压力就更难了。潘祖年尚健在时,精于金石录、广泛收藏青铜器的清廷两江总督端方就多次施压给潘祖年谋取这批藏品。幸亏辛亥革命爆发时,端方丢了性命,潘家的藏品才得以保全。
    1926年潘祖年病故,潘达于不得不挑起侍奉好婆(潘祖年的续配祁氏夫人)、养育子女、掌管门户守护家财的重任;1933年,好婆又去世,潘达于身边只有家懋、家华一双儿女,家华是从姐姐丁燮柔处过继来的女儿。孤儿寡母三人守着几屋子的文物财宝,潘达于的压力可想而知。“好婆对文物收藏不太懂,而且,她当时根本无力清点整理那么多家藏文物珍品。家中没有男丁,女子连走出家门的机会都没有,设身处地为她想想,这些青铜器和古籍善本压在她身上,真难啊! ”潘达于的孙子潘裕达对记者说。

  大盂鼎、大克鼎因何贵为国宝

   鼎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代表,是闻名于世的中国顶级古代艺术珍品。
  大盂鼎,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公斤,造型雄伟凝重,纹饰简朴大方,工艺精湛,内壁铸有铭文19行2段291字;是目前出土的形制最大的西周青铜器,距今已有3000年左右,记载了周康王对大贵族盂的训诰和赏赐。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清道光初年,大盂鼎在陕西岐山礼村出土后,辗转到清末名臣左宗棠的手里。清咸丰十年三月,左宗棠因遭人劾奏,在政治上陷于“罪且不测”的困境。同朝为官的潘祖荫三次“上疏营救”,使左宗棠在官场上得以东山再起,成为“同治中兴”的一代名臣。因为这一段情谊,左宗棠将自己珍藏的大盂鼎赠送给了比他更钟爱青铜器的潘祖荫。
  大克鼎,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口部微敛,唇方沿宽,雄浑厚重。它是周孝王时大贵族克为颂扬国君、祭祀祖父所铸,距今有2800多年。鼎腹内壁亦铸有铭文2段,共28行,290字,字体工整,笔势圆润,堪称西周中晚期青铜器铭文的典范。其内容一是歌颂祖父佐助周室的功绩,记述自己由此蒙受余荫,被周孝王任命为大臣;二是记载其受赏赐的物品,其中有服饰、田地和大量的奴隶。现藏上海博物馆。
  清光绪年间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任村的克鼎几经转手后被潘祖荫用重金购得。潘祖荫的攀古楼收藏了百余件青铜器珍品,但他对大克鼎情有独钟,专门请人刻了一枚“宝藏第一”纪念印章。当时朝中官员纷纷向他索求大克鼎铭文拓本,但除了极少数至亲好友外,能得到原拓本的人并不多。
  从上述的简介可知,大盂鼎、大克鼎不仅是精美的艺术珍品,还是宝贵的历史文献。
  文物界的大师徐森玉先生曾经惊叹道:“(大盂鼎与大克鼎)乃是研究中国古代史和美术考古学的珍贵资料,它们在学术上的价值,堪与毛公鼎、散氏盘和虢季子白盘媲美,若以小盂鼎、小克鼎与之相比,真有大巫小巫之别了。 ”“我现在认为,潘祖荫收藏青铜器的最终目的,是他一直喜爱钟情的古文字学研究。”潘裕达近些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先人的收藏,他认为就是因为要研究青铜器上的铭文,潘祖荫才花了大量的时间与财力于青铜器收藏,“他绝非是今天我们理解的古玩收藏或是什么投资。 ”

   护鼎传奇奇过惊险片

   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争后,日本侵略军的飞机不时抵临苏州骚扰轰炸。潘达于随家人到太湖边的光福避难。中秋节快到了,大家以为仗打得不那样急了,找个机会回城里过中秋。不料八月十六、十七两天,日本飞机又飞到苏州上空大轰炸,大家匆忙收拾了东西又逃到光福;就在八月十八、十九两天,情急之中的潘达于打定主意要密藏这批宝物。
  于是,她叫来了家里的木匠做了一个结实的大木箱,底板用粗粗的圆木直接钉牢,然后在夜间,搬开住处的地面方砖掘个坑,先放入木箱,把克鼎、盂鼎成对角慢慢放进箱子,空当里塞进一些小件青铜器及金银物件,随后盖好箱盖平整泥土,按原样铺好方砖,再细心整理得外表不留挖掘过的痕迹。
  书画和部分古董则放进了“三间头”,所谓“三间头”,指的是江南民宅夹弄里的三间隔房,只有一扇小门与弄堂相通,如果小门被杂物堆没,很不容易发现。
  当时的藏书有十几个大橱,不好搬动,潘达于请来姐夫潘博山,把书画按宋元明清朝代分类,放到书箱里,装了三十来箱,以及卷轴、铜器等等,搬进“三间头”,小门关严,外面用旧家具堆没,收拾得随随便便。这样一来,不知底细的人就是走过,也看不出里面还有隔房。
  在潘达于的《自传》中,她记得办好这件大事的参与者是,家里的两个木匠师傅,姐夫潘博山和他的八弟。“我始终在场监督,再没有旁人参加”。后来,为了保密,潘家承诺两位木匠师傅——潘家养你们一世。
  日本人攻陷苏州后,果然直奔潘家大宅,威逼潘家交出家藏文物,但潘达于和家人在侵略者的淫威面前丝毫都没有动摇。日军前后七次闯到潘家一遍又一遍地搜刮,虽然财物损失不少,但大土坑和“三间头”一直都没有被发现。据说日军司令松井曾亲自查问过潘家的收藏,但最终也没有抢到手。两个宝鼎和众多潘家珍贵收藏就这样躲在地下安然躲过了那场灾难。
  1944年,埋在地下的木箱腐烂,泥土带方砖都塌陷下去了。潘达于让儿子家懋和小兄弟及一位木匠把藏品起了出来,他们用圆木做架,粗绳结牢大鼎,徐徐吊出土坑,然后两只大鼎被安置在一间房间的角落里,鼎里放些破衣杂物,再用旧家具堆没,房间锁死,既不住人也不走人。就这样一直保存到了解放之后。

   捐鼎:俚笃寻着好人家哉

   在常人的理解中,作为富可敌国的潘家少奶奶,潘达于的一生应该是锦衣玉食的。“好婆什么都没有,甚至连那个时候大户人家很流行的钻戒都没有一只。”潘裕达回忆道,心态平和的她对财富的理解令人深思。
  1951年7月,移居上海的潘达于致函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窃念盂克二大鼎为具有全国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贮藏得所,克保永久。诚愿将两大鼎呈献大部,并请拨交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筹备之博物馆珍藏展览,俾全国性之文物得于全国重要区域内,供广大观众之观瞻及研究……”
  潘达于不知两个鼎的价值吗?早年间,就有一位酷爱中国青铜器的美国人漂洋过海,找到潘家提出以600两黄金外加一幢洋楼来换取盂、克二鼎,当时还很年轻的潘达于不为所动,一口回绝。几十年过去了,于二次大战的兵火中幸存下来的宝鼎,其价值自然愈显珍贵,但潘达于决心把国宝还给国家。

  两个宝鼎的捐献立刻成为轰动海内外的重要新闻。

  刚刚成立的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以隆重的授奖典礼表彰潘氏捐献之举。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处处长唐弢主持,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部长陈望道致辞,颁发的文化部褒奖状上落着部长沈雁冰的大名:“潘达于先生家藏周代盂鼎、克鼎,为祖国历史名器,六十年来迭经兵火,保存无恙,今举以捐献政府,公诸人民,其爱护民族文化遗产及发扬新爱国主义之精神,至堪嘉尚,特予褒扬,此状。 ”这张奖状在潘达于的卧室里挂了50年。
  1952年,上海博物馆开馆,二鼎入馆珍藏;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开馆,大盂鼎等125件珍贵文物应征北上。两件巨鼎自此各镇一方,大克鼎成为上博的镇馆之宝。
  2004年2月28日,分离近半个世纪的大盂鼎、大克鼎相聚在上海博物馆四楼第三展厅。这是上海博物馆为祝贺捐献者潘达于百岁寿辰而举办的回顾特展,当天下午5时,身着棕色缎袄,脚穿新绣花鞋的潘达于在女儿的搀扶下,走上展台,围着栏绳走了大半圈,这是她50年来第一次看到大盂鼎和大克鼎摆放在一起。“好婆后来说,我为俚笃(大盂鼎和大克鼎)寻着好人家哉。 ”潘裕达回忆道。
    继献鼎之后,在子女的支持下,潘达于又分批向国家献了大量文物,现在还保存于上海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就有1956年献字画九十九件;1957年献字画一百五十件;1959年献一百六十一件。另外还献出了不少元明清字画,诸如弘仁的《山水卷》、倪元璐的《山水花卉册》、沈周的《西湖名胜图册》等。
  1963年,她把当年为“攀古楼”青铜器逐个照相存档的380块玻璃底片也全部捐献给了上海博物馆。——如今这些底片成为研究潘祖荫青铜器收藏最最重要的原始资料。
  在收藏鉴宝热持续升温的今天,回望潘达于当年捐出国宝的行为,岂是一个“震撼”可以形容的;“所以,你想想,十多年前的初中生就已经不相信我儿子的话了。 ”潘裕达笑着对记者说。





376
大克鼎(局部特写)

延伸阅读:

潘达于:我与“二鼎”有个约会



377
大克鼎(局部特写)



378
大克鼎(局部特写)



379
博物馆墙壁上金光灿灿的大克鼎铭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楼主| 发表于 2014-3-31 13:31:46 | 只看该作者

379
博物馆墙壁上金光灿灿的大克鼎铭文

本集结尾,转帖一篇美文:
                          青铜的遐想

                        作者:艾慕猫薇 来源:友人小说频道

  一份远古的憧憬,一段古老的回忆,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史诗,一道可以走进历史的通衢。

  迈进上海博物馆青铜馆的一刹那,我的感觉就是如此。

  从小巧的春秋晚期的错银带钩到庞大的南北朝的蛙饰鼓;从精致的秦代透雕蟠蛇纹豆到粗犷的西汉七牛贮贝器。从乐器、水器、兵器、到羹食器、盥洗器,一件件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青铜器把我的思绪拉离了现实,拉进了那些遥远而陌生的年代……  
  一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雷鸣般的战鼓震而欲聋,尖锐的冲锋号划破了天地的宁静。一群群身批盔甲的士兵手持兵器激烈地搏杀着。一个倒下了,千百个站了起来。血肉之躯前仆后继。霎时间,刀光剑影,血流成河。这就是战场,年年埋荒骨的战场。千百年的黄土风沙消蚀了战将的躯体,不复存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掩埋的曾经血迹斑斑的兵器,却重见天日。菱形纹矛、兽面纹矛、吴王光剑、曲胡戈、云纹戈,一一呈现在眼前,似乎触手可及,可又让人不敢亲近。可谁又敢说,没有这些金戈铁马,历史会前进到现在?当今天我们面对这些青铜器时,心中不应有血腥和厮杀,而应用冷静、平和的心境去欣赏它们、揣摩它们,感受那份来自远古的沉重。

  二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富丽堂皇的殿厅,精美绝伦的装饰,雍容大雅的主人端坐正前。华丽的毛毯上众宾客席地而坐,精心雕琢的酒杯里荡漾着琼浆玉液,碗碟里盛放着珍馐佳肴。灵巧的乐师奏起了欢跃的音乐,窈窕的舞妓跳起了婀娜的舞蹈。众人觥筹交错、欢声笑语,好一幅歌舞升平的喜庆景象。

  但再美的景象也抵不住岁月的流逝,千百年来,历史长河缓缓流淌,千百个欢宴都灰飞烟灭。留下的只有那些历经沧桑的盛器:交龙纹豆、回纹盅、者尚盘。还有曾经响彻云霄的乐器:蟠龙纹钟、者减钟、吕黛钟。它们之所以这样坚定顽强地从远古走到现在,就是因为它们是青铜的筋骨、青铜的品性!可以千锤百炼,可以风吹雨打,可以耐住漫漫岁月的寂寞,可以永远地凝聚住世人敬仰的目光。

  朦朦胧胧之间,我又回到了现实,远离了古代那钟鸣鼎食、战乱纷飞的社会。我的双脚还是牢牢扎在青铜器馆的地毯上。也许那些兵器、乐器、炊器还不足以显示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那么眼前的这面西汉透光镜定会让人彻底折服。我又恍惚了……

  三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那是那位大家闺秀、小家碧玉;那是为何事紧锁双眉、泪光闪闪。小小一面铜镜放在面前,正面微微凸出,她不禁侧目一望,清秀却憔悴的面容赫然显现。她一个叹气,低下头来。不知过了多久,明媚的阳光照射进她的小屋,照射在那面小小的并不透明的铜镜上。她被阳光刺得抬起头。啊,奇迹发生了,只见雪白的墙上映着许多精致的纹饰、整齐的铭文,而这些图案文字正是铜镜背面雕刻着的。“怎么会这样?”她拿起铜镜,跑了出去……

  那小小的“透光镜”最终是随她死后陪葬,还是传给她的子孙后代或者是转赠他人,谁也无法知道。我们只知道,千百年阳光的照射下,那铜镜没有丝毫损伤,依旧圆而光滑,小而厚重,依旧奇妙地发生着透光现象。想一想,在公元前206年的时候要制造这样一面透光镜,背后要凝聚多少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心血啊。它代表的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正因为这千千万万勇敢勤劳的劳动人民,这一件件鬼斧神工的艺术品才能为我们亲眼所见。正因为青铜拥有和劳动人民一样的坚韧不拔、古朴沧桑,它才能够成为历史的见证、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啊!

  其实洋洋数千字根本道不尽青铜器的渊远,那吴王大差 、龙耳尊、变形交龙纹 等都只能一笔带过了。可青铜器的遐想,永远不会停止。它的古老、悠久、神秘、磅礴、凝重、神奇,无一不牵引我的思绪,拨动我的心。

  青铜器,飞跃千百年艺术的沧桑,在苍苍天地中矗立成一座不朽的丰碑。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发表于 2014-3-31 17:52:21 | 只看该作者
好贴~~~多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6#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2:43:2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7#
发表于 2014-4-18 10:51:20 | 只看该作者
玉人 发表于 2014-4-16 12:43
http://bbs.sssc.cn/thread-2493232-3-1.html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4 05:09 , Processed in 0.06057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