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念佛功夫不熟的时候,会起妄念,这是无量劫来的习气,是正常的。过去诸佛菩萨在没有成就时,也跟我们一样。但他何以能成就?就是妄念起来时,不理它,不要在意,把意志集中在佛号上,或加上观想也可以,这都是对治妄念的办法。
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都是用来对治妄想、分别、执著的。哪个法门对自己有效果,使用起来方便,就用那个法门。用一段时期,也可以再换一个法门,但是原则是能帮助自己减少烦恼、增长智慧,这就对了。如果你选的法门,控制不住烦恼,妄念还更多,这个法门对你就不适合。好象我们生病吃药,这个药吃了没效果,我们立刻就会停止,再去找别的药,修学法门亦复如是。
151. 学佛人执著不除,终难作佛。我佛慈悲有妙法门,以方便为究竟,教令专执念佛成不退转,同成佛道。然学人之中,执念阿弥陀佛与念观音不同,此执是否障碍佛道?若有障碍,如何使令解脱,成就菩提之道?
念阿弥陀佛、念观音菩萨都一样,但是不能执著,执著就成了障碍。你喜欢念观音菩萨,就一直念下去,求生净土,临命终时,观音菩萨会来接引你。专念阿弥陀佛,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会来接引你,也可能观音、势至菩萨陪同阿弥陀佛一起来,感应道交不可思议!这是世尊教导的奇妙方法。
152. 念佛时怀有感恩的心,或是存着我要向佛学习的心情,这样念佛是否成了二心?
这不是二心,这是正确的。我们确实要感佛的恩德,感佛恩德不是一个空的念头,决定要向佛学习,要将佛的教诲普遍介绍给一切大众,这是真报恩。念佛确实要有这样深切的愿望。
153. 如果每天早睡早起,白天努力做到皈依瞻仰,如说修行,为人演说。但是从不打佛七,或是熬夜精进念佛,如此能往生西方吗?
当然能,因为五经一论并没有说一定要打佛七才能往生,也没有说一定要熬夜念佛才能往生。我们要依法不依人。
154. 如果寺院是专修专弘的净土道场,早晚课是否能和净宗学会一样,诵《无量寿经》的第六品(四十八愿)与三十二到三十七品?
净宗道场应当如是修学,解行才相应。如果还掺杂其它的功课,就搞乱了。
155. 专修专弘的净土道场在农历七月份,是否要诵一个月的《地藏经》?
没有必要。如果有特殊原因,譬如此地遭了大灾难,有很多众生死亡,诵一个月的《地藏经》、或《普门品》,或持观音菩萨圣号,是为了替他们超度,求消灾免难,而不是为了自己,这个可以。若是自己,决定一门深入,求生净土,绝不夹杂。
156. 念佛应该一向专念,但在观音圣诞时,是否要念观音菩萨的圣号,或打观音七?
这个随缘,你喜欢这样做也行,不做也没有关系。
157. 我现在每天读诵《无量寿经》,可是因工作性质,可否改诵《阿弥陀经》?
可以!如果工作很忙,觉得《无量寿经》太长,诵《阿弥陀经》也一样。
158. 修净土法门可不可以大拜,即密宗的拜法?
在一般道场不需要,免得扰乱别人净修。你自己在家里可以,大拜对身体运动有好处。
159. 助念弥陀圣号时,身体会很自然随着左右摆动,会不会很不尊重?昏沉时,晃一晃似乎能提醒,不知共修时会不会扰乱别人?
这要看当时的环境。只要你的动作不太多、不太大,就不会对邻坐的同修产生妨碍;如果动作太频繁,就扰乱秩序了。这时你可以退出,到外面走一走,调调心、调调身,然后再进念佛堂,这样就好。
160. 弟子自从受菩萨戒后,严持戒条处处小心谨慎,但是觉得受用不大,生活得很累,家人也不欢喜。特别是八关斋戒日,有时守不了,经常有些应酬,要晚上出去吃饭等等,这样是不是犯戒?应该如何做才不犯戒,又能令众生生欢喜?
八关斋戒主要是修清净心,受八关斋戒的这一天,一定要严持,如果晚上有应酬,八关斋戒就破了。菩萨戒的确很难持,但菩萨戒里有开缘,比如应酬是开缘,决不是自己想犯戒。如果这一天有应酬,这一天就不受,改天再受。八关斋戒是每天受的,有效期间是一天。天天持,天天受。自己在佛像面前可以受,这是很方便的一种戒。
161. 当一个人真心发愿办慈善事业,心想依法师和大众的心愿圆满完成,可是中途遇到实际困难时,不知如何是好?
遇到困难要仔细找出其原因所在,原因消除了,问题就解决了。感应之道都在真诚,我们确实舍己为人,感应就不可思议。「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李木源居士,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他完全没有自己,全心全意为佛法,弘护正法,利益众生,所以感应非常明显。我们都很敬佩,这是值得学习的。
净空法师解答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162. 在家男众临终穿海青外,要不要戴帽子、戴念珠?若买不到布底鞋,可否穿塑料底的鞋?
学佛一定要依据佛经上的教导,这些事情经典上并没有说,你怎么做都可以。一切随顺风俗习惯,不必格外需求。
163. 《无量寿经》第四十四品说:「阿逸多,如是等类大威德者,能生佛法广大异门。」黄念祖居士批注为:「异门」者,净土以外其余种种法门也。而师父讲,净土法门是广大异门。请问弟子该如何理解?
两种解法都可以,把「异门」解释成八万四千法门也行,把异门解释为八万四千法门之外的法门也可以,都讲得通。不必在这里执著,老实念佛要紧。这种情形,自古以来非常之多,许多经典的批注,祖师大德各有各的讲法,但是都讲得通,意思都讲得圆,这就行了。一部经有很多批注,读经研教一定要一门深入,依一种批注。如果跟黄念祖老居士学,就决定依照他的,才会有成就。一种批注里面发生困难,可以参考别的批注,但只参考这一段、这一句,希望把这个难处疏通。跟一个老师学,这是师承,这一点非常重要。
164. 弟子在修学、听经方面,有点小悟,请师父开示,将来能否有大悟处,了生死出三界?
继续努力,积小悟才有大悟。为什么不开悟?就是有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种种内外的障碍。若放下这些障碍,就一定有悟处;彻底放下,这一生就圆满成佛。要想了生死出三界,决定要求生净土,这是老实话。若不求生净土,自己要了生死出三界,断尽见思烦恼、尘沙烦恼,相当不容易。依自己的力量出三界,黄念祖老居士说:「在这个时代,往后已经没有这样的人。」确实太难了!真的是亿万人当中难得有一个。净土法门的殊胜,就在带业往生。
165. 我学佛多年了,若我一生好好的守戒,不受戒行不行?
行!守戒就是真的受戒。若是受戒而不守戒,是假的不是真的,佛菩萨不承认。你真正持戒、守戒,佛菩萨承认你受戒。
166. 深解义趣的具体作法如何?
「深解义趣」的入门,就是听经,不间断的多听、多研究、多学习,这样累积十至三十年,才会有悟处,而且一定要把烦恼习气放下。
167. 弟子来亲近您,但怎么修行,还是拿不定主意,是去听您讲经?还是在念佛堂念佛?
解行要相应,经要听,佛也要念。只听经不念佛,有解无行,很难成就;只念佛不听经,你的疑惑烦恼不能断。一定要听经与念佛相辅相成,才能成就。读经解义,再能依教奉行,这样加功用行,绝不懒散放逸,一定把当前的时光抓紧,一分一秒都不能让它空过,决定有成就。
168. 当遇到难题不知如何解决时,用《占察善恶业报经》的木轮轮相,来占察决定结果,这种作法和民间占卜有何区别?学佛人能用吗?
这个占察是佛的大慈大悲,因为世间人喜欢占卦,所以佛也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而真正学佛人、求往生的人不问这些,一心一意念佛求生净土,这些世间事都可以不必理会。
佛家讲的占法,要有修行功夫,才会有感应。而且占察轮相要懂得道理与修行方法。《观音菩萨灵课》即「观音签」,印光大师在序文中说:「你在求观音签之前,应当一心至诚念观音菩萨圣号一千遍,然后再抽签,签才会灵」。为什么?诚则灵。何谓「诚」?一心专注,没有妄念。一千声佛号念下去,将妄想、分别、执著统统念掉,这时是最真诚的心,无丝毫妄念,占卦就灵。
《了凡四训》里提到画符,画符跟念咒是一个道理,心不诚就不灵;心不诚是有妄念。画一道符,这一笔下去到画完,一个念头都没有,这个符就灵;若在画当中,还起心动念,这个符就不灵。所以,古人讲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为什么?佛号只有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里面不夹杂妄想、杂念,容易做到;那么长的咒念下来,如果当中夹杂一个妄想,这个咒就不灵了。经更长,一部经念下来不夹杂妄想,不容易!明白这个道理,才知道念佛法门的殊胜。但是一定要懂得,念佛夹杂妄想还是不行,一定要把妄想念掉。
169. 常常看到家中有两个黑影,要怎么处置?
遇到这些事情,家里最好供佛菩萨形像,每天早晚上香或者诵经念佛。这个黑影如果是冤亲债主,他得到佛法的熏陶,他不会伤害你;如果是来给你做增上缘,他就会护持你的修持。所以,不必刻意去理会,我们依照佛法去做就好。
170. 我每天念佛,定课三万声佛号,有时定课做不完,隔日一定补全,旁人说我这样太执著。请问我的坚持如不如法?
决定如法,一天三万声是非常好的标准,可以坚持。自己定功课,开头不要定太多,以后慢慢增加,这就是精进。一般初学的人每天定一万声就很好了,不能念一万声,念五千声也好。天天不间断,念上一段时期,念得很熟,身心愉快,有足够的时间再往上增加,决不能后退。
171. 平时我不喜欢与人接触,有人打扰我做功课,我便生烦恼。
他打扰你做功课,你要慈悲一点,因为他不懂,你要原谅他,不必生烦恼。我们用方便法来回避就好,尽可能不影响自己的修行功夫。
172. 应如何念大悲水?
大悲水要有大悲心才会有感应,如果没有大慈悲心,每天念大悲咒,没有什么感应,那是有口无心。大悲咒决定要把自己的大慈悲心念出来,真正能够慈悲一切众生,你的大悲水就会很灵验。所以,念大悲水,有人念得很灵,有人念得不灵,道理在此地。
173. 我每天早上念五千遍观世音菩萨圣号,下午则诵三万遍阿弥陀佛圣号,这样是否念佛不专一?每天还要不要持诵一部《无量寿经》?
早晨念观音菩萨,晚上念阿弥陀佛,也算是专修,不算夹杂。至于要不要诵经,要看你自己的时间,有时间可以诵经,诵经是明理,坚定信愿。
174. 出家人怎么样修行净土法门?
出家人住在道场一定要随众,若不能随顺大众修行,自己另修一个法门,这是破坏道场,是不许可的。若自己修行的法门,与大众不一样,可以另寻志同道合。没有道场,自己可以建个小茅篷修行,决定不能扰乱大众道场,否则是破和合僧,罪很重。
175. 念佛时常出现各种境界,应该如何对待?
《楞严经》上讲,凡是修行人,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功夫稍稍得力,一定有境界现前。境界现前如何对付?佛教我们一个原则,就是不要去理会它,就是好境界;要是理会,起了分别、执著,这个境界是魔境界,障碍你的清净心。禅宗所说的「魔来斩魔,佛来斩佛」,「斩」的意思就是统统不理会,魔来也好,我不理;佛来也好,我也不理。保持自己的清净心,这就对了。
176. 在家居士供佛的水应该如何处理? 佛前供水是很重要的,有表法意义,水代表清净心、平等心;不可供茶,茶有颜色,不清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