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47|回复: 5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引用] 图解 不同时代玉器造型特点【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14 10:11:2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过山车 于 2012-12-14 13:14 编辑

【工上自然态质变是辨伪的关键】中国玉器产生于远古人类的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七千余年的历史。其丰富多彩的造型、精巧别致的图案和精湛娴熟的制作技艺,形成了优秀的艺术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诸因素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即使在世界艺术的百花丛中,也是一支独放异彩的奇葩。

新石器晚期

新石器时代玉器主要有玉琮、玉壁、玉斧、玉圭、玉璜及各种鸟兽,以有孔玉及平面玉器为多。动物造型较简单,着重于头部刻画,身体则为与玉石形似的几何体,头部又较重视眼目的表现。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玉器,就有以目纹为中心的极度夸张的人面或兽面纹。


27348003_59.jpg (29.25 KB, 下载次数: 80)

27348003_59.jpg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4 10:16:47 | 只看该作者

大玉龙,曲长60cm,直径2.2-2.4cm。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其玉料为淡绿色老岫岩玉。龙体较粗大,卷曲,呈倒“C”形,长吻微翘起,有圆鼻孔二,双目橄榄形凸起,头顶至颈背有长鬣后披,末端翘起,额及颚下有阴刻棱形网纹。龙躯光素扁圆,背部有一钻孔,可系绳穿挂。 此玉龙因其吻前伸,前端凸且翘,因此又有人称之为玉猪龙。这是早期氏族艺术的代表作,属红山文化。其造型夸张、奇特,兼具写实与抽象手法,结构虽简洁,却满盈着生命力,质朴而粗犷,可能是某部族的图腾。

27348003_60.jpg (12.99 KB, 下载次数: 75)

27348003_6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4 10:18:34 | 只看该作者
古代玉器穿孔,有些是造型本身带来的孔,如琮、壁等;有些是为穿绳佩带而打的孔,如璜上的小孔;还有的是为穿绳捆绑木柄而打的孔;还有马蹄形孔、对穿孔和带有螺纹的孔等。新石器时代玉器穿孔多为两面对穿而成,孔外部直径大,越往里直径越小,孔不甚圆,两面对穿时,有些对的不准,因而孔中部的交接处,有时会出现棱台。玉璜,高5.2cm,长10.6cm,厚0.3cm。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

玉璜玉料材质较好,黄褐色,较薄。近似半圆形,直弦,中部下凹,两侧各有一孔,底部两角略向外伸。璜的一面有弧形凹槽,是对玉料开片时留下的切割痕,这类切割痕在新石器时代玉器上时有出现,从痕迹上可以看出,玉器加工中采用的是线切割的剖料方法。玉片厚度约0.3cm,表明当时玉料开片技术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作品呈不规则的半圆形,两角外伸,说明此璜并非由圆形玉器切割而成,可能是以长方形或三角形玉片磨成。


27348003_61.jpg (18.16 KB, 下载次数: 75)

27348003_6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4 10:21:16 | 只看该作者
良渚文化

27348003_62.jpg (31.8 KB, 下载次数: 74)

27348003_6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4 10:22:34 | 只看该作者
除良渚文化玉琮、玉壁外,新石器时代玉器虽然片状为多,但磨得很平的平面极少,凡平面之处,中部皆微微隆起,边缘较薄或有坡。如器物的主平面平如刨板,就应考虑这件器物是否为仿制品了。

27348003_63.jpg (24.51 KB, 下载次数: 75)

27348003_6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4 10:23:41 | 只看该作者

玉鹰,高2.5cm,宽4.6cm,厚0.4cm。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
玉鹰为青黄色玉材制,片状,腹部略厚,腹前用阴线界出鹰爪,头部凸起,嘴尖,双翅较薄,尾宽,尾及翅上有阴线羽纹。鹰背部有对穿的孔,可穿系绳。 红山文化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在其遗址中发现了较多的玉器,其中有一定数量的玉鸟,多为鹰类。常见的玉鹰有二类,一类近似方形,翅的边缘平直;另一类鹰的翅膀大且展开,似飞翔状。这件玉鹰属后一类,辽宁省阜新市胡头沟遗址出土有同样的作品。此玉鹰的造型较接近于现实,鹰的腹面加工精致而背部简练,系因人们仰望飞鹰所得的观察结果。


此期玉器刻纹有两种:一种是纤细的细线纹,由于是手工刻出,刻纹不太规整,转折处不方正,线与线之间距离误差较大;第二种是粗阴线,线较浅。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粗阴线非常直,似用直尺比着划出或用直线拉磨而成;红山文化玉器所饰粗阴线多为弧线,似用手工不断修正而成。另外,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上还有起凸较浅的凸起线。


27348003_64.jpg (20.11 KB, 下载次数: 85)

27348003_6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4 10:24:30 | 只看该作者
玉人兽复合佩,高8.2cm,宽4cm,厚0.6cm
佩玉料呈青色,局部有白色斑,片状,镂雕人兽复合图案。佩上部为人首,较大,头部饰一周绳索纹并饰双鸟形冠,长发后披,于两耳侧外卷,耳下有佩环。佩下部为兽首,短而宽,呈横向的条状,兽嘴略宽,眼为孔洞形。佩中部为镂雕的人身与兽身,相互交错,不易分别。 此佩为传世文物,原出土地点已不清楚,学者们对其制造年代也有过多种推测。从人物头部特点看,应属新石器时代,而佩下部兽头的形状、孔洞的镂雕方式同石家河文化玉器的兽头及加工方法非常相似,因此初步确定其为石家河文化玉器

27348003_65.jpg (19.3 KB, 下载次数: 72)

27348003_6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4 10:25:05 | 只看该作者

夏代的玉璋

璋是一种礼器。二里头文化时期,已经有了一套完备的礼器和礼仪制度,有人把二里头大规模的宫殿遗址推测为礼仪性的宗庙遗址。礼器的大量出现标志着礼制已成为当时重要的制度。这件石璋通体磨光。柄与器身一侧各钻一圆孔,器身一侧的圆孔嵌一绿松石片。双面磨刃,凹刃,两阑均出扉牙。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27348003_66.jpg (16.98 KB, 下载次数: 74)

27348003_6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4 10:26:41 | 只看该作者

青玉鸟形佩 商代晚期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长10宽2.5厘米。
  青玉质,体呈伏状,带冠短翅,尖喙圆眸,翘尾屈足,颈部的孔可供佩系。此佩采用双面双线勾勒,具典型商玉风格。

商周玉器属于生产工具器型的有玉刀、玉斧、玉铲等;属于兵器型的有玉钺、玉戈、玉璋等;属于礼器或装饰品的有玉壁、玉环、玉簪、玉琮、玉璜等。此外,已出现单体器型的鱼、鸟、龟、兽面、人首佩等。


27348003_67.jpg (18.72 KB, 下载次数: 73)

27348003_67.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4 10:30:08 | 只看该作者
商代玉器在玉质、沁色、钻孔、装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在一些玉器上表现得较突出,有的则不甚明显。沁色:商代玉的沁色多种多样,其中最明显的是鸡骨白色。玉器受沁处纯白无光,玉质变软,如水煮之骨,故而称鸡骨白色。有的玉器仅在边缘处局部有沁色,有的是整体沁色,另外有些商代玉器上有较重的褐色沁。钻孔:有两种,一种是一面钻孔,另一种是两面钻孔,孔眼两端大,中部细,蜂腰状。许多商代玉器孔内留有螺旋形琢磨痕。装饰:一些商代片状玉器带有双重齿牙,这一特点为商代玉器仅有。商以后,带有这类齿牙的玉器是极罕见、极个别的现象。齿牙多为方形,牙上有小凸齿,连续排列,主要装饰在玉钺、玉璜、玉鸟等片状玉器边缘部位。有些商早期玉戈,“援”与“内”相接处,带有非常复杂的凸齿,齿形近似鸟头。商代玉佩饰及柄形器上经常饰有重环纹、连续方格纹及花瓣纹。玉环、玉壁等圆形器饰有凸起或凹下的同心圆弦纹。商代玉兽角部及眼部特点也很明显:兽角顶端都带有一个槌,呈蘑菇形;兽眼为双阴线“臣”字形,或双阴线圆形,或近似平行四边形等多种形式。

27348003_68.jpg (20.76 KB, 下载次数: 79)

27348003_68.jpg

27348003_69.jpg (41.6 KB, 下载次数: 75)

27348003_69.jpg

27348003_70.jpg (25.08 KB, 下载次数: 75)

27348003_70.jpg

27348003_71.jpg (20.63 KB, 下载次数: 70)

27348003_71.jpg

27348003_72.jpg (28.91 KB, 下载次数: 78)

27348003_72.jpg

27348003_73.jpg (34.99 KB, 下载次数: 81)

27348003_73.jpg

27348003_74.jpg (22.91 KB, 下载次数: 80)

27348003_7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5-14 17:02 , Processed in 0.07137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