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任南茶室--红山爱好者盘玉赏壶品茶休闲亭

[复制链接]
71#
发表于 2007-11-21 09:20:00 | 只看该作者

日本台密六祖智证大师圆珍《行历抄》记其初至长安面见法全(唐密祖师惠果和尚之法孙),引至青龙寺西南角净土院上房,与茶饭吃。后三日,圆珍到青龙寺礼拜和尚,入道场,随喜礼后,便于院中吃茶饭,由此可见茶与密寺及密宗行人之关系。法门寺地宫八重宝函中有药师曼荼罗,其药师像与东密《觉禅钞》心觉的左手持钵右手持锡杖的唐本药师像完全一样,说明地宫也已用茶供养药师。药师法为中国早期密法,唐代弘扬最盛。尽管显密详略不同,但传承迄今不绝。药师法是了生脱死,以药物为体、以性空为性来认识人生而改造人生现前脚下立地起修之大法。药师法的本质就是修药师定。修药师定,就是教人明于自己色息心之所由具以及如何用此色息心之所具而做顶天立地之人。亦即教人如何在生活中了生死而又在了生死中生活也。药师定者,秘密禅之禅定也。它融秘密禅修色之要,会如来禅修息之奥,通祖师禅修心之妙,以大食法(消化生理)修色,解决食色问题;以安般法(循环生理)修息,解决呼吸问题;以入寤法(大脑生理)修心,解决睡眠精神问题,实为现前做人做事之生活禅也。用药师法茶供、茶施、茶会,则是秘密禅茶供之善巧方便之运用。因为茶禅一味,禅密一体。茶作供品,作空性观,既易悟缘起性空之理,更显实相不空之法。密教用茶作供,可表如来口、如来味、如来意,这是修密供茶的茶道,也可说是修秘密禅的密禅茶道。

由于人身色息心是一个完全的整体,因此如来禅的坐禅、秘密禅的密禅与祖师禅的参禅是相互联系,从三个不同的层面而逐渐开显的。所以在坐禅饮茶、密禅供茶、参禅茶味三者既有彼此相联的共同点,又有先后不同的差别层。修祖师禅的茶禅”(即茶禅一味)的茶道是到宋朝禅宗发展过程中最后形成的。也就是说,茶由禅兴,茶由坐禅饮茶到茶事融入佛事,列进宗门法规,乃至以茶作为密教供品,用以供佛斋僧。法门寺的茶供养、圆珍的吃茶饭,甚至赵州三呼的吃茶去,以茶作为妙传心印的载体,茶修禅修一体,茶味禅味一味,茶密禅密一体,这就完成了中国佛教三个层面,色息心三法相即、空假中三谛圆融的中国茶道。也就是坐禅饮茶的茶道、修密供茶的茶道和用茶印心茶禅一味的茶道。饮茶的茶道,主要是饮茶调息,摄心入定,心息相依,安般守意,进而止住自心流注,臻于住息息住,心一境性。供茶的茶道,主要供茶作观,作空性观,周遍明了,入本不生际,乃至离边大中观,常乐我净。印心的茶道,主要是味茶净心,自心现量,远离四句,甚至念住无念,见本来面目。

72#
发表于 2007-11-21 09:22:00 | 只看该作者

茶禅一味是由宋朝临济宗大师圆悟克勤提出的,他在湖南夹山寺编著的《碧岩集》在禅门影响甚大,被韩国称为天下第一奇书。他手书茶禅一味四字真诀,由日本留学生辗转传至日本高僧一休宗纯手中,成为日本代代相传的国宝。日本临济宗荣西禅师遣宋留学回国后,将茶种植于禅寺,并著《吃茶养生记》。之后大应国师又将中国寺院饮茶方式传至日本。大应之后继有几位禅僧至中国习茶道并成为茶师。后大德寺一休和尚将茶道之法传弟子珠光,乃融日本文化之特色,创出富有东瀛风味的日本茶道,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后千利休改良而普行于民间,称为千家流,倡导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即日本现在的里千家茶道。现在日本茶道已有数流矣。山上宗二之茶书《山上宗二记》谓茶道是从禅宗而来的,同时以禅宗为归依。泽庵宗彭《茶禅同一味》说:茶意即禅意,舍禅意即无茶意。不知禅味,亦即不知茶味。珠光禅师说:茶道的根本在于清心,这也是禅道的中心。”“一味清净(清心),法喜禅悦,赵州知此,陆羽未曾至此。

73#
发表于 2007-11-21 09:22:00 | 只看该作者

人入茶室,外却人我之相,内蓄柔和之德,至交接相互间,谨兮敬兮,清兮寂兮,卒以天下(心国)太平。传说珠光禅师捧茶拟饮,老师一休举铁如意一声断喝,将其手中茶碗打得粉碎,珠光猛然有省。一休再问禅意若何,珠光答谓柳绿花红,一休印可。珠光专以茶道保任所得,并最终提出佛法存于茶汤的见地。千利休也在《南方录》中写道:佛之教即茶之本意。汲水、拾薪、烧水、点茶、供佛、施人、自啜、插花焚香,皆为习佛修行之行为,而茶道之秘事在于打碎了山水、草木、茶庵、主客、诸具、法则、规矩的,无一物之念的,无事安心的一片白露地。这一片白露地,就某些茶道已经明显表露出来的境界,也还只是浅层次的般若境界,还未臻于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还只是缘起性空的中观见,还不是离边的大中观见。提高来说,这一片白露地,就是大圆满的如来藏,就是原始觉性、内在光明、本来面目,就是如来藏中有如来本始基,就是法尔清净的本不生际,也就是脱离任何边执的常乐我净

74#
发表于 2007-11-21 09:23:00 | 只看该作者

这就不是世俗谛中茶即禅,禅即茶茶禅一味,而是胜义谛中无修无证、非茶非禅、非不茶不禅、不可言诠、不可思议的本际明相的茶禅了。入难入之楞伽,住无住之本际,达摩的二入四行,曹溪的一花五叶;祖师西来意,将心与汝安,欲了此中味,请你吃茶去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无器不现,器无道不明,所以茶道也不完全离开茶艺。中国茶禅文化的影响除传承至日本的茶道外,余波所及,现在流行于欧美的所谓基督禅、午后茶,韩国的茶礼,台湾的茶馆茶艺,以及大陆的工夫茶、盖碗茶,形形色色的茶道表演,都只能说是茶艺,而不是茶道。其根本区别,就在于茶艺,只是在茶的色、香、味上做工夫,引发刺激人们的视觉、嗅觉、味觉等各种感官去享受、品尝、韵味,总使人们跟着感觉走。高一层的顶多也只是提高到理性意识上去分别、体会、执着某种感觉提供的思维境界或审美境界而已,并不能使人们真正在心灵上升华到一种体认事物本来性空的境界。(这里指的是茶艺有局限性,而不是说饮茶人的修养,茶人的修养是不受此限的。此乃另一问题,应行别论。)茶道则是在心灵上用功,通过茶的物质性功能去作空性观,体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及其外境对象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因缘和合,是虚幻不实,没有独立自主性的实体可得,没有永恒不变的实物存在,一切享受都只是自我意识的执着和陶醉,根本不认识自己的心识和外境都是污染了的。茶道就是要你通过茶的实际生活,在心路的历程中,净治明相,观察自心现量,清除你自己心灵所受的污染,善自心现,远离尘垢,消除烦恼,还你自心本来清净的现实而已。那时,同样饮茶,同样色香味,搞茶艺的会跟着自己感觉走,而修茶道的,则跟着自己清净的心灵走。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那才能真正得到茶饮的法乐和法益哩!

我们不排除茶艺,因为它虽是低层次的,但又是可作修茶道的基础,提高到茶道上去。愿一切有志吃茶之士以及从事茶文化工作的人们,都能来求索中国的茶道,都能从茶艺转升到茶道。我相信,中国的佛教茶道,在世界多元文化相交融的发展过程中,在新千禧新世纪人类面临解决自身建设问题的机缘中,将会对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75#
发表于 2007-11-21 09:23:00 | 只看该作者
一壶注:吴立民,号吴明,法名信如。一壶在佛学修学上最尊重的师长之一。西元1927年生。祖籍湖北阳新。

自幼随湖南长沙二学园掌法顾净缘修学,并承传东密、藏密法要,通儒、释、道三家,毕业于湖南东安耀祥书院并从事教学。

曾任湖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政协秘书长、省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船山学社社长等职,现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兼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中日友好协会理事、中国茶禅学会秘书长

主办《佛教文化》、主编《佛学研究》杂志至今。

著有《船山佛道思想研究》、《佛教与中国文化》、《佛法禅定论》、《藏传密教与人体科学》、《周易象数研究》、《药师经法研究》、《地藏经法研究》、《印度古代学术思想述要》、《藏密大圆满发微》等。

受赵朴初会长之托,为北京佛牙塔地宫庄严设计。

1994年破译陕西扶风法门寺佛指舍利塔地宫唐密曼荼罗。应法门寺静一法师之请,为法门寺地宫庄严设计,并为法门寺博物馆设计唐密文化陈列馆,专著《唐密曼荼罗》一书。

曾应日本真言宗十八派总部邀请,在日本智积院讲演唐密曼荼罗,对佛教界及学术界影响很大。

近年来兼任中国佛学院教授,带研究生。主持编辑《佛藏辑要》、《中国佛教文化丛书》等,并应邀去法国、新加坡讲学。

自幼随湖南长沙二学园掌法顾净缘修学,并承传东密、藏密法要,通儒、释、道三家,毕业于湖南东安耀祥书院并从事教学。

曾任湖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政协秘书长、省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船山学社社长等职,现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兼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中日友好协会理事、中国茶禅学会秘书长

主办《佛教文化》、主编《佛学研究》杂志至今。

著有《船山佛道思想研究》、《佛教与中国文化》、《佛法禅定论》、《藏传密教与人体科学》、《周易象数研究》、《药师经法研究》、《地藏经法研究》、《印度古代学术思想述要》、《藏密大圆满发微》等。

受赵朴初会长之托,为北京佛牙塔地宫庄严设计。

1994年破译陕西扶风法门寺佛指舍利塔地宫唐密曼荼罗。应法门寺静一法师之请,为法门寺地宫庄严设计,并为法门寺博物馆设计唐密文化陈列馆,专著《唐密曼荼罗》一书。

曾应日本真言宗十八派总部邀请,在日本智积院讲演唐密曼荼罗,对佛教界及学术界影响很大。

近年来兼任中国佛学院教授,带研究生。主持编辑《佛藏辑要》、《中国佛教文化丛书》等,并应邀去法国、新加坡讲学。

自幼随湖南长沙二学园掌法顾净缘修学,并承传东密、藏密法要,通儒、释、道三家,毕业于湖南东安耀祥书院并从事教学。

曾任湖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政协秘书长、省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船山学社社长等职,现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兼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中日友好协会理事、中国茶禅学会秘书长

主办《佛教文化》、主编《佛学研究》杂志至今。

著有《船山佛道思想研究》、《佛教与中国文化》、《佛法禅定论》、《藏传密教与人体科学》、《周易象数研究》、《药师经法研究》、《地藏经法研究》、《印度古代学术思想述要》、《藏密大圆满发微》等。

受赵朴初会长之托,为北京佛牙塔地宫庄严设计。

1994年破译陕西扶风法门寺佛指舍利塔地宫唐密曼荼罗。应法门寺静一法师之请,为法门寺地宫庄严设计,并为法门寺博物馆设计唐密文化陈列馆,专著《唐密曼荼罗》一书。

曾应日本真言宗十八派总部邀请,在日本智积院讲演唐密曼荼罗,对佛教界及学术界影响很大。

近年来兼任中国佛学院教授,带研究生。主持编辑《佛藏辑要》、《中国佛教文化丛书》等,并应邀去法国、新加坡讲学。

76#
发表于 2007-11-24 23:04:00 | 只看该作者

天心寺和大红袍的绝世奇缘

从天心岩九龙窠的“大红袍”产地,岩壁上遗留的天心寺和尚所作“大红袍”石刻,到今天天心村世世代代的制茶人,“天心”二字一直被誉为“大红袍”是否正宗的标志。而当我们追溯“天心”二字与“大红袍”的缘分时,才发现其实在武夷山的天心永乐禅寺,不仅是大红袍传说的起源地,而且还是乌龙茶制作工艺的起源地,这份因缘显得尤为殊胜。

大红袍传说起源地

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始建于唐贞元年间,是武夷山最大的寺院,佛教“华胄八名山”之一。隋唐以来,全国寺院的收入除了靠香火和少量的施与,主要靠自给自足的田园经济。武夷山的天心永乐禅寺由于偏居山隅,周边崖悬壑深,终年云雾缭绕,种植茶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种植茶叶成为天心寺的主要收入。

明初,福建籍举子雷镒进京赶考,途经武夷山因中暑而昏厥于路旁,为天心寺采茶的僧人所救,并以浓茶入药为他祛暑。雷镒高中后立即回武夷山天心寺报答救命之恩,可方丈再三推辞说:“救你施主之命的并非老衲,而是天心禅茶,你就报答这些茶树吧。”于是,雷镒脱下状元袍披在茶树上,并三磕九拜以表感恩。从此“大红袍”的故事不径而走,传遍了大江南北。

靖难之役后,明朝大将胡潆来到武夷山,崇佛又嗜茶的他被武夷山的天心禅茶所沉醉,他亲眼目睹了茶僧制茶全过程,聆听了举子报恩“大红袍”的故事。回京时,胡潆把天心禅茶带回并进贡给皇上。明成祖正式诏封天心禅茶,为“大红袍”正名,降旨天心庵“精耕勤灌,嫩摘细制,世代相传,岁贡入京”,同时敕封天心寺为“天心永乐禅寺”。

在天心永乐禅寺里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两块圣旨碑和一对石龙,见证着这一段茶以寺名、寺以茶荣的历史。“大红袍”由此无可替代地成了武夷茶的代名词。

发明乌龙茶制作工艺

武夷茶自宋、元开始列为贡茶时,都是以被称作“龙团凤饼”的茶团或茶饼进贡。明初,朱元璋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颁令罢造龙团,改制散茶。但散茶对茶叶的色、香、味、形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茶叶制作工艺亟需改良。明末,黄山僧人入住天心永乐禅寺,专事制茶,并引入松萝制法,以炒代蒸,做出来的茶叶虽然色、香、形俱佳,但略有苦涩之味,仍不尽理想。

1646年,清兵入闽,途经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恰逢采茶时节,疲惫的士兵们一时找不到住所,干脆就睡在刚采摘的茶叶堆上。士兵走后,茶叶已变软,部分叶片边缘发红。僧人们痛心不已,但又舍不得废弃,只好照常制作。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做出来的茶不但香高味浓,而且完全没有松萝茶的苦涩之味。原来,士兵们历经军旅劳顿,在茶青上睡觉时难免展转反侧,这无意中完成了茶叶“做青”的工序,为茶叶起到了发酵的效果。而这恰到好处的“发酵”正是后来乌龙茶制作的点睛之笔。

制茶僧们经过反复推敲和试验,终于摸索出了一整套完整的制作工艺,包括萎凋(晾青、晒青)、做青(摇青、晾青)、炒青、揉捻、烘焙等五大环节。做青过程中,因鲜叶互相碰撞,叶缘细胞被擦伤破坏,改变了供氧条件而发生轻度氧化并呈现红色;叶片中央部分则由暗绿转淡绿再变为黄绿,从而形成了“绿叶红镶边”的独特风采。炒青后的杀青叶,由于经过反复揉捻,叶片由片状卷成条索,而被揉碎的叶细胞所渗出的茶计又粘附在茶叶的表面,在冲泡时易溶于水,让茶汤香高味浓。经过这种工艺制作出来的茶叶状呈条索,形同乌龙,俗称“乌龙茶”。乌龙茶从此问世。

随后,乌龙茶制法被武夷山的茶农们所沿用,经不断完善,逐渐形成了武夷岩茶的标准制作方法。武夷岩茶从此声名雀起。如今,武夷岩茶的传统制作技艺已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夷岩茶的传播者

由于闽南是南明政权的根据地,南明灭亡后,许多遗民被迫逃亡到江西上饶和武夷山一带,报国无门的志士们纷纷遁入空门,先后隐逸武夷山中。一时间,武夷山中的每个寺院几乎都有闽南僧人常住。他们普遍嗜茶,常在天心永乐禅寺举办茶宴,在一起宣习工夫茶艺,以茶谈禅,以茶论道,以茶说经,成为传播武夷山乌龙茶的先驱。在闽南籍僧人的传播和推动下,乌龙茶制作工艺很快就传到了闽南和潮汕,直接促进了安溪茶和潮汕工夫茶的兴起。

清咸丰五年,台南人林凤池来闽考试,中举后,乘兴游览武夷山,对武夷岩茶钦羡不已,向天心永乐禅寺老方丈表达了想引种武夷茶的愿望。老方丈便赠送武夷“青山乌龙茶种”茶苗36株,林凤池携苗而归后,引种成功,并逐渐被移苗广植,成为今日的冻顶名茶。

茶禅一味的天心寺

除了制茶,传茶,天心寺早在唐宋时就有了一套以茶礼佛的仪规。每逢佛祖诞日,僧人们都要举行盛大的“浴佛节”,以茶汤沐浴佛身的“洗佛茶”,供香客取饮,祈求消灾延年。还时常举行茶会或“茶宴”,用以招待施主与香客。此外,如供奉佛祖的“奠茶”、按照受戒年限先后啜饮的“戒腊茶”、全寺僧人共饮的“普茶”等等,名目繁多。后来天心寺还设置了专职的“种茶僧”、“制茶僧”,专司茶叶管理和制作,并设有“茶头”,专门负责烧汤烹茶,门前配有“施茶僧”,为施主、香客、游人惠施茶水,还建有“茶堂”、“茶寮”,专门供僧人们讨论佛理禅道,切磋经论,招待施主宾客。

随着茶和佛的密切渗透,茶渐渐成了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诗僧贯休曾三度来访武夷山,拜会扣冰禅师,二人把茶当酒,说佛论禅;朱熹也曾在天心寺问禅于来访的大慧禅师。大慧禅师在焚香沦茗中悠然吐纳,为朱熹指点迷津,从而为创立集儒、释、道之大成的朱子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今天的天心永乐禅寺继承农禅并举的传统,广辟茶园,以永乐茶坊为手工制茶基地,以天心禅茶居为窗口,继续着和武夷岩茶的一世情缘。

7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5 23:31:00 | 只看该作者
[em27][em27][em27]
78#
发表于 2007-12-7 14:06: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2/20071271461160087.jpg[/upload]

0.jpg (93.73 KB, 下载次数: 0)

任南茶室--红山爱好者盘玉赏壶品茶休闲亭

任南茶室--红山爱好者盘玉赏壶品茶休闲亭
79#
发表于 2007-12-7 14:09: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2/20071271491693811.jpg[/upload]

0.jpg (95.43 KB, 下载次数: 0)

任南茶室--红山爱好者盘玉赏壶品茶休闲亭

任南茶室--红山爱好者盘玉赏壶品茶休闲亭
80#
发表于 2007-12-7 14:10: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UploadFile/2007-12/200712714102677062.jpg[/upload]

0.jpg (94.81 KB, 下载次数: 0)

任南茶室--红山爱好者盘玉赏壶品茶休闲亭

任南茶室--红山爱好者盘玉赏壶品茶休闲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8-16 15:31 , Processed in 0.07414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