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任南茶室--红山爱好者盘玉赏壶品茶休闲亭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07-11-21 09:0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hongzhi在2007-3-9 10:23:56的发言:

要不怎么西元1997年台湾人一介入炒做紫砂壶,火了不出六年,宜兴紫砂厂倒闭了!了不得的正统派!不得了的国家职称名头的专家!)

一壶老师,对不起节选了您的文章,因感觉时间上有些出入.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时间上是有出入,哪天介绍您与一厂的王铭东结个缘,您直接向他核实吧!抱歉!我自从观赏了任南老师香港馆藏的泛红山古玉,脑袋里时间坐标乱了!一壶谨上

另:自我反省后,需要补充的:一、台湾人一介入(其中不乏有许多出发心是为推动紫砂发展、恢复和接续紫砂历史优秀传统的仁人志士),炒做紫砂壶者(这是些不法利益小人);二、了不得的(某些)正统派!不得了的(某些)国家职称名头的专家!)!得不了的不法势利小人!就未修证前的以上偏激言辞,对各位阅读者深深道歉!一壶谨上

62#
发表于 2007-11-21 09:0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一壶居士01在2007-3-9 16:20:21的发言:

民间工艺大师杨亚明赠送<任南茶室>掌门人的朱泥壶-----容天

 [upload=jpg]UploadFile/20073916195129071.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3916223989305.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3916231874897.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3916235624332.jpg[/upload]

63#
发表于 2007-11-21 09:09:00 | 只看该作者

一壶注:如何鉴别与茗茶不相应的化工料壶,我一壶有秘方,到任南茶室多来坐坐品品茶,一壶那天喝到一泡好茶,全身八万四千个毛孔全通了,斋戒沐浴更衣给观世音菩萨进香后(想得秘方者更要自觉如是啊),悄悄传你!

纯净土.纯手工.亲手做!就壶论壶(气韵.神韵).不看底章!不迷信名家,,,,

到任南茶室多来坐坐品品茶,一壶那天喝到一泡好茶,全身八万四千个毛孔全通了,斋戒沐浴更衣给观世音菩萨进香后(想得秘方者更要自觉如是啊),悄悄传你!

64#
发表于 2007-11-21 09:10: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一壶居士01在2007-3-10 23:23:16的发言:

     努力按孔夫子:“吾将三省我身”教诲修正自己!我和与红山古玉有缘的朋友们共勉:英雄与圣贤的区别是:英雄总是想征服别人,拥有天下,但征服不了自己;圣贤只是想征服自己,不想征服别人,更不想拥有天下!我们赏红山古玉,学君子,远小人,读圣贤书,习君子事!有事自己喝喝茶,无事到《任南茶室》坐坐品品茶!     西元二OO七年三月十日

65#
发表于 2007-11-21 09:1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一壶居士01在2007-3-10 23:42:41的发言:
茶道始于中国。茶道与禅宗,殊途同归,而又相辅相成,故“茶禅一味”被视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据专家考证,“茶禅一味”的渊源,出自常德市石门县的夹山寺。夹山寺,又名灵泉禅院,因“两山对峙,一道中通”而得名,位于常德市石门县城东南12公里处。唐咸通11年,朝廷派高僧善会和尚来此开山建寺。其后唐懿宗、宋神宗、元世祖等三个朝代的皇帝曾先后下旨修葺,故有“三朝御修夹山寺”之盛名多年来,有不少专家提出,日本茶道的灵魂“茶禅一味”,与石门县的夹山寺有着不解之缘。换句话说,日本的茶道,其渊源与夹山寺一脉相承 4月上旬,应中国茶叶学会和石门县政府的邀请,国内数名对国际茶文化和佛学素有研究的专家、教授聚集石门,对“夹山茶禅文化”进行了探讨。大家认为,夹山确是中日禅茶文化的源头,称石门为“中国茶禅之乡”,应是实至名归!
66#
发表于 2007-11-21 09:13: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一壶居士01在2007-3-10 23:48:57的发言:
关于善会禅师和圆悟克勤禅师讲起夹山寺与茶禅文化,不能不提及善会禅师和圆悟克勤禅师。据史料记载,善会,人称“夹山和尚”,俗姓廖,广东人。善会于唐咸通11年,,受朝廷之派,“定居夹山,聚二百众,自成一个农禅基地”,“有眼不窥天子乐,目前且取老僧歌”。他居夹山十余年,首倡茶禅境味之说。《祖堂集》卷七载:夹山和尚自号“佛日”,人问:“日在什么处?”对曰:“日在夹山顶上。”……问:“如何是夹山境地?”对曰:“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这便是千古流传的“夹山境”名偈。其指的“夹山境”不单是指夹山的自然环境,主要是指夹山的禅境、茶境、茶禅机缘之境。善会大师的“夹山境”,表述了夹山茶禅境界,为“茶禅一味”奠定了基础。而明确提出“茶禅一味”,并从理念上发扬光大的,则是两宋时期的圆悟克勤。圆悟克勤,乃宋代高僧,四川彭县人,俗姓骆。克勤于成都从圆明禅师学习经论,后至五祖处修行,蒙五祖印证,嗣其法,成为一代宗师。宋高宗曾召其入对,很赞赏他的修为,赐号“圆悟”,故世称“圆悟克勤".。宋徽宗政和年间,圆悟克勤在荆州弘扬佛法,受澧州刺史之邀,入住夹山灵泉禅院。在此期间,他应参学门人之请,评唱五代重显禅师雪窦的《颂古百则》,门人记录汇编成《碧岩录》十卷,书名即出自“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之“夹山境地”。他潜心研习禅与茶的关系,以禅宗的观念和思辩来品味茶的奥妙,终有所悟,挥笔写下了“茶禅一味”四个字。
67#
发表于 2007-11-21 09:17:00 | 只看该作者

略说中国茶界五大茶道和茶艺

一、中国佛教的茶道与中国的茶禅文化---吴信如

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与姜、桂、桔、枣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汤)助修。随着华夏文明之发展,演至唐代,而茶文化兴起。制茶法由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至清工夫茶;饮茶法从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药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由上层社会雅玩入俗为民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事。茶渗透于文化生活而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茶经、茶书、茶诗、茶画、茶歌以至茶道,不一而足。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定亲,以茶馈礼,以茶贸易,民情风俗,均与茶不可分离。茶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释迦牟尼佛拈花示众,迦叶微笑,遂有以心传心之教外别传,南北朝时由达摩传来中国。传说达摩少林面壁,揭眼皮堕地而成茶树,其事近诞,而其所寓禅茶不离生活之旨,则有甚深意义。嗣后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禅僧以茶当饭,资养清修,以茶飨客,广结善缘,渐修顿悟,明心见性,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演至唐代,而禅文化兴起。禅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于语言历史而有禅话、禅史、语录、灯录;于文学艺术而有禅文、禅诗、禅乐、禅画;于建筑工艺而有禅寺、禅塔、禅室、禅具;于学术思想而有禅理、禅学、禅道、禅风。禅是中国佛教的特质之一,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茶一禅,两种文化,有同有别,非一非异。一物一心,两种法数,有相无相,不即不离。茶文化与禅文化同兴于唐,其使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一味者,则始自唐代禅僧抚养、禅寺成长之茶圣陆羽。其所著《茶经》,开演一代茶艺新风。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得天独厚,云里雾里,极宜茶树生长。农禅并重为佛教优良传统。禅僧务农,大都植树造林,种地栽茶。制茶饮茶,相沿成习。许多名茶,最初皆出于禅僧之手。如佛茶、铁观音,即禅僧所命名。其于茶之种植、采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创造。中国佛教不仅开创了自身特有的禅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国本有的茶文化,且使茶禅融为一体而成为中国的茶禅文化。茶不仅为助修之资、养生之术,而且成为悟禅之机,显道表法之具。盖水为天下至清之物,茶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与禅家之淡泊自然、远离执著之平常心境相契相符。一啜一饮,甘露润心,一酬一和,心心相印。茶禅文化之潜移默化,其增益于世道人心者多矣。

68#
发表于 2007-11-21 09:18: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茶禅文化传入日本,于是而有日本之茶道;传入英国,于是而有伦敦午后茶;传至欧美,竟有所谓基督禅者。茶禅文化影响世界文明,实深广远。茶禅是文化之缩影,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可见各国不同文化之内涵与时代精神。茶禅又是文化之泉源,儒家以茶规范仪礼道德;佛家以茶思惟悟道;艺术家以茶书画诗文;评鉴家以茶审美鉴赏。茶使人类精湛思想与完美艺术得以萌发创造。茶禅文化可以兴、观、群、怨,小至怡情养性、应对进退,大至国际往来、文化交流,诚目前改革开放、净化人心、启迪智慧之所必需,亦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之所当务。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大德,生前素心淡泊,好茶乐道,观世界文明发展之趣势,感祖国茶禅文化之渐替,念我祖本师之慈怀,阐茶禅一味之真谛,爰倡茶禅学会,以期联络同道,致力于新中华的精神文明建设,弘扬茶禅文化于新时期,启迪理想,护持道德,开发文化,纲维纪律,盖亦为经济建设中心添砖增瓦、搭桥铺路之一助。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赵朴老希望广大茶人与有志茶文化之士,能将已濒湮没的中国茶道,发掘整理,恢复继承,发扬光大。中国茶禅学会遵循赵朴老的遗愿,也正为此而努力。

茶禅文化是一个容量很大、范围很广、内容非常丰富的大文化圈。它并不局限于佛教文化,但它的主流确实是中国佛教的茶道。它由禅而兴起,继由禅而成熟,终因禅而成就。它虽然也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但它的脉络却由佛教茶道而一以贯之。

人体有色息心三大要素之分支,生活有饮食、呼吸、睡眠三大活动之需要(儒家谓为食息眠,道家谓为精气神,佛家谓为色息心,藏密谓为脉气明点,实质一也),法门即有如来禅、秘密禅、祖师禅三大体系之类别。禅定有种种分类,此种分类,是从色息心上分,色息心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但修持有所侧重。如来禅着重息法,断惑证真,转识成智;秘密禅着重色法,入我我入,即身成佛;祖师禅着重心法,明心见性,即心成佛。禅定亦因三大法系而展开。茶与佛家这三种禅定都结下不解之缘,赋予了茶禅文化极为丰富的内涵,使世俗间的饮茶活动逐步升华为佛门的茶道。

69#
发表于 2007-11-21 09:19: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佛教最先推行的禅定大都是四禅八定的如来禅,如来禅是坐禅,讲究安般守意的息法息道,与后来祖师禅的参禅、行住坐卧都是禅是不同的。坐禅需要静虑专注,心一境性,而茶本具的降火、提神、消食、解毒、不发等等药性药效,其功用正好有助于摄心入定,所以茶与禅修结合,乃极自然而必然之事。坐禅用茶的最早记载,见于《晋书·艺术传》:僧人单道开坐禅,昼夜不卧,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茯苓之气,时饮茶苏一二升而已。僧人坐禅修定,须持过午不食之斋戒,盖由戒生定,由定证慧也。故丛林不作夕食,但许饮茶以助修。唐代茶道,多与佛教食法相关,称为吃茶饭。唐用茶饼,故需煮饮,如煮饭然。丛林谓过午之后饮食为小药,故茶又谓为茶汤,如药汤然。所以赵州公案说吃茶去

唐代寺院饮茶助修,逐渐普及,唐封演《封氏闻见录》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举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从此可见由僧人坐禅饮茶助修以致形成民间转相仿效的饮茶风俗。而宗门亦将坐禅饮茶列为宗门规式,写入《百丈清规》。佛教丛林制度,由唐百丈禅师立《百丈清规》而创定。《百丈清规·法器章》及赴茶旦望巡堂茶方丈点行堂茶等条文中明文规定丛林茶禅及其作法次第。其请新住持文中记有鸣僧堂钟集众,三门下钉挂帐设,向里设位,讲茶汤礼。……揖坐烧香,揖香归位,相伴吃茶。……”即于法堂设两鼓:居东北角者称法鼓,居西北角者称茶鼓。讲座说法擂法鼓,集众饮茶敲茶鼓。法鼓,凡住持上堂、小参、普说,入室并击之,上堂时二通。……茶鼓长击一通……召集众僧饮茶。

又每坐禅一炷香后,寺院监值都要供僧众饮茶,称打茶,多至行茶四五匝。茶院中还专设茶堂,供寺僧坐而论道,辩说佛理,或招待施主、同参之用;有茶头执事,专事烧水煮茶,献茶酬宾;专门有施茶僧,为行人惠施茶水;寺院所植茶树,专称寺院茶;上供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之茶,称奠茶;寺院一年一度的挂单,依戒腊年限的长短,先后奉茶,称戒腊茶;住持或施主请全寺僧众饮茶称普茶”。

茶会成为佛事活动内容。凡此种种均来源于坐禅饮茶,目的还是为了帮助禅修,而后相沿成习,潜移默化,成为佛教丛林的法门规式。百丈禅师有:吃茶、珍重、歇三诀,唐皎然饮茶诗有三饮便得道之语,刘珍亮谓饮茶具十德,《五灯会元》载有所谓饭后三碗茶的和尚家风。可见茶在唐代,已为僧伽生活中所不可或缺。以茶敬客,更是寺院常规。自宋至清,举办茶宴,已成寺院常规活动。如浙江径山寺即有近千年的茶宴史。藏传佛寺,一般都举行茶会。十九世纪中叶,大喇嘛寺曾举办过数千喇嘛参加的法会,有时持续数日之久。由此可见茶不但与显教,而且与密教;不但与汉传佛教,而且与藏传佛教都有密切关系。总之,上说这些都是坐禅饮茶的茶道,也可说是修如来禅的坐禅茶道。

70#
发表于 2007-11-21 09:20:00 | 只看该作者

就在坐禅饮茶的茶道盛行之时,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从印度来到中国首都长安传播密教。密教修的是即身成佛的秘密禅,一切修法都可说是供养法。而茶成为最佳供品之一,一开始就与密教修供又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唐历代皇帝赏赐高僧大德,多用茶供。如金刚智忌辰,举行千僧供,玄宗赐茶一百一十串(唐代系饼茶,故可用线贯串),以供斋用。大兴善寺文殊阁上梁,代宗敕赐千僧饭,赏上梁赤钱二百贯,蒸饼二千颗,胡饼二千枚,茶二百串。惠果大师于贞元六年(760)入宫,于长生殿为国持念七十余日,归时,每人赐绢三十匹,茶二十串。贞元十四年,惠果入内道场,赐绢一匹,茶十串。惠果常以所赐之茶换购丹青原料画曼荼罗,可见唐代皇帝即以供养茶赐茶为供佛施僧的高级礼遇。法门寺地宫供奉物中,有唐代系列茶具一套,系唐僖宗自用以供佛和大阿阇黎者(僖宗排辈第五,乳名小五,茶具墨书有字略号,是最珍贵的皇室茶具,也是世界上现存唯一最古老的茶具。现存法门寺博物馆)。日本文献记载,台密宗祖最澄及永忠和尚,遣唐回国,带茶种植于比叡山麓。永忠和尚献茶于嵯峨天皇,天皇称赞并命当地(宇治县等地)普遍种茶,是为日本最早传茶之记载。奈良宇治所产之宇治茶,至今还为日本茶道常用之茶。又广东江门传说密宗一行大阿阇黎曾在江门白水暂住,日种山茶,夜观天象(一行为中国大天文学家),进士陈吾道建茶庵寺,并为一行塑像立碑。凡此均可证明茶与密宗的法缘关系。

密教修法,供品很多,六供、八供、十供……等等。用茶作为供品,则是中国唐代而且是唐密所创用的。供养有外、内、密、密密四层。例如茶与水:

  茶:外层是药料  内层是定中甘露

    密层是禅味  密密层是常乐我净

  水:外层是水大   内层是甘露

  密层是红白菩提 密密层是大悲泪水

     又茶有四重隐显:

  外:待客之茶  内:谈心之茶

     密:结盟之茶  密密:禅密之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22 01:42 , Processed in 0.06789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