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任南茶室--红山爱好者盘玉赏壶品茶休闲亭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07-11-21 08:5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枭龙在2007-2-28 22:18:43的发言: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

世间本无物,何处若尘埃.

一壶居士,您好,"物"在您心中,不能拥有,只能玩了.

枭龙先生:您好!感谢引用禅宗六祖偈语!让一壶时时刻刻内省自己!好贴!

开物成务!(中国字同音同意)---开物成悟!既然茶在壶中注入了山泉水,不斟到大家杯中,为众有缘人解渴解乏解闷,何用?闷时间长了,好茶也泡苦了,壶也就馊了啊!

                                                                   一壶谨上

52#
发表于 2007-11-21 08:5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一壶居士01在2007-3-1 17:51:31的发言:

[upload=jpg]UploadFile/20073117421062002.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File/20073117422251383.jpg[/upload]

汪寅仙大师得意弟子、坐镇紫砂一厂、正带徒120余众、振臂一呼、要恢复老一厂元气的紫砂大家--------随缘居掌门人

王铭东先生赠<任南茶室>第一把壶

--------璞玉茗壶

53#
发表于 2007-11-21 08:5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一壶居士01在2007-3-4 10:03:33的发言:

在北京有个“村”,村的名字叫<乐品>,村里即不让下地不派出公,就招呼一件事,定时不定时的--敲钟!村民们--各自带上各自的“原矿土、纯手工、亲手做”的壶,身上挂着、手里盘着您请任南老师掌过一眼的红山古玉,到《任南茶室》(分别位于北京宣武区马莲道号称京城茶叶第一街的《乐品斋》和北京海淀区大钟寺爱家收藏《润玉堂》)------村队部打麦场--品茶喽!玩壶喽!赏红山古玉喽!

村委会没别的,为村民们备着“出身贫苦、历史清白”的普洱茶、武夷岩茶,按共产主义方式,满足您按需自取投茶入壶的量,一壶泡好、品透,您接着投茶、接着泡一壶,接着品,,直到您舒坦了,飘飘悠悠,,,


54#
发表于 2007-11-21 08:5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一壶居士01在2007-3-6 7:55:00的发言:

王铭东
   
一九六六年生于丁蜀陶都,就读于江苏省陶瓷轻工业学校。八三年进紫砂工艺厂,先后师承名师江建祥、大师江寅仙。九一年创立随缘居紫砂工作室,致力于造型和研究。从艺二十余年,曾先后得到吴群祥老师等诸多名师的点拨和言传身教,获益匪浅,由此逐渐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作理念。对于紫砂器   皿的独特的造型语言和制作技巧颇有心得。

(一壶注:汪寅仙大师得意弟子、坐镇紫砂一厂、正带徒120余众、振臂一呼、要恢复老一厂元气的紫砂大家--------随缘居掌门人)

[upload=jpg]UploadFile/2007367522069666.jpg[/upload]

2006年“宜兴紫砂之星”评选获奖作品:怡情壶

55#
发表于 2007-11-21 08:5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一壶居士01在2007-3-6 7:56:36的发言:
[upload=jpg]UploadFile/2007367563049882.jpg[/upload]
56#
发表于 2007-11-21 08:5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一壶居士01在2007-3-6 19:58:40的发言:
[upload=jpg]UploadFile/20073619583182686.jpg[/upload]
57#
发表于 2007-11-21 09:00: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一壶居士01在2007-3-7 21:10:38的发言:

紫砂矿原料

● 紫泥类

俗称"天青泥"、"红棕泥"、"底槽青泥"、"大红泥",为制作紫砂茗壶的主要原料。深藏于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在"甲泥"矿层之间。

天青泥:其质细腻呈青蓝色,产于清代中期,现已失传。

底槽青泥:位于矿层底部,块状中有青绿色的"鸡眼"、"猫眼"、色呈偏紫泛青,细而纯正,十分稀少。

红棕泥:位于矿层中部,呈紫红色、紫色,隐现绿色斑点,质软致密,间有微小的云母闪烁。

大红泥:位于矿层中,少量出现。云片状结构,呈紫红色泽,鲜艳明丽。

矿层分布不同,烧成温度范围较宽,其最佳烧结温度在1180oC左右。

● 绿泥类

俗称"本山绿泥",古名"梨皮泥"。矿土呈淡绿色层片状,烧成陶后现梨皮冻色(米黄色)。

产于黄龙山岩层与紫泥共生矿层中,仅数厘米厚,位紫泥上层与岩板间,俗称"龙筋"。其矿物组成为水云母、高龄石、石英及少量的铁氧化物。

本山绿泥:采掘量极少,不易制作大件产品,仅作小件产品和作"化妆土",加入适量作色济可变化成各色装饰泥。

白麻子泥:色与本山绿泥相似,质地粗。位于紫泥上层,且杂质教多,须精拣方可合用,成陶后现淡墨色。

红麻子泥:色似紫泥,质地粗。位于紫泥上层,间夹星点麻子绿泥,成陶后呈桃红色。

红泥类

俗称"朱泥""朱砂泥"。因其成陶后,色似"朱砂红"故名。产于宜兴任墅赵庄山,嫩泥矿层底部,质坚如石,其含铁量高,产量甚稀。矿土外观呈砖红夹色,以粘土为主的粉砂岩土,可单独成陶。红泥收缩率大,烧成温度在1080oC左右,常制小件器物。七十年代中期,此种红泥甚缺,即改用川埠红泥加嫩泥替换,矿土呈土黄色,石质坚硬,成陶与其相似。八十年代以伏东红泥制壶,其玻璃相重,烧成温度在1050oC左右,成陶后色朱红,声脆亮。

其它泥类
        

自明至今,泥色种种变异,妙出心裁,取其本土,山灵腠络,陶冶变化。

石黄:呈卵状,外壳铁质褐黄色,中核似鸡蛋黄,粉状细腻,含铁量甚高。加入紫泥,成陶后色紫若葡萄。加入天青泥,成深古色。加入红泥成大红袍泥。

白泥:呈白色,微泛绿,成陶后呈白色,出产于宜兴大潮山(伏东),原为日用陶所用原料,取其精细之泥为基料,加入金属氧化物后制成各种色泥(非纯净土矣!)。

土骨:呈骨状,其含铁量高,陶成后呈黑色颗粒,可掺入紫砂泥中,作天星泥。

嫩泥:呈砖红色,原为日用陶所用原料,掺入紫砂泥中增加可塑性和降低烧结温度,如取其精细之泥可作辅助原料。

一壶注:藏埋地下不同紫砂矿的不同质地和色泽,能佐证任南馆藏红山古玉色泽形态之多样性!


58#
发表于 2007-11-21 09:00: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一壶居士01在2007-3-7 21:30:44的发言:

古窟遗址与矿层
   

宜兴紫砂茗壶所用的泥原料,统称紫砂泥。有紫泥、本山绿泥(绿泥)、红泥三种。紫泥的地质特征及成因,基本上与甲泥一致。产于宜兴市丁蜀镇黄龙山,深藏于黄石岩层之下。矿体呈薄层状、透镜状,矿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厘米到1米左右,呈团块带状不延续,稳定性差。紫砂泥岩类型,综合分析其矿物成分为水云母、不等量的高龄石、石英和赤铁矿等。

自明、清至民国,紫砂泥开采和加工,以私人"塘户"为主,坑道暗掘如小煤窑,向下延伸肩挑、小推车运输,将矿土卖给"磨坊"人家,加工成生泥  ,供制壶人家使用。由于紫泥、本山绿泥和红泥有其固有的,极为合理的化学成份、矿物构成和工艺性能,只需将矿物风化、粉碎、捶炼,技  能成为制作砂壶的熟泥,这是制陶业上仅有的一种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

59#
发表于 2007-11-21 09:0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一壶居士01在2007-3-7 21:42:21的发言:

以下就是现代人对纯净紫砂的胡闹之举的正统描述:纯紫砂就让这些家伙制成了与茗茶不相应的化工料了!(还堂而皇之的出现在某紫砂大师之专业文章,作为正规出版社的正式出版,好家伙!真敢胡诌!要不怎么西元1997年台湾人一介入炒做紫砂壶,火了不出六年,宜兴紫砂厂倒闭了!了不得的正统派!不得了的国家职称名头的专家!)

炼制与烧造
   

紫砂泥是从日用陶矿土中精选出来的,如果取得色泽纯正、颗粒细腻、烧成范围宽、可塑性好的泥种,须经严格的加工和配置,方可产生色彩斑烂的五色土。常见方法有:
1 纯净的泥质加工处理。(2掺入颗粒并与不同泥质混合。(3适量掺入金属氧化物,使其色泽丰富,提高明度。泥与泥相拼,又会产生各种色泽变化,常见泥色相拼有:(1本山绿泥与紫泥相拼,制成团泥。(2)本山绿泥与白泥相拼,并适量加入氧化钴,制成墨绿泥。(3本山绿泥与白泥相拼,并适量加入铬锡黄,制成枇杷黄色。(4 本山绿泥与白泥相拼,并适量加入铬绿,制成菜茄泥。(5紫泥中适量加入氧化锰,制成褐色拼料泥。(6紫泥中适量加入氧化钴及氧化锰,制成黑料泥。7 伏东红泥适量加入铁红粉,制成朱红泥。紫砂茗壶随窑炉烧成温度的变化,会产生深、浅、浓、淡不同的色泽,茗壶中需加入金属氧化物,一般不宜超过千分之五,否则茗壶使用时间一长,壶表面会产生龟裂纹。

60#
发表于 2007-11-21 09:01:00 | 只看该作者
一壶注:如何鉴别与茗茶不相应的化工料壶,我一壶有秘方,到任南茶室多来坐坐品品茶,一壶那天喝到一泡好茶,全身八万四千个毛孔全通了,斋戒沐浴更衣给观世音菩萨进香后(想得秘方者更要自觉如是啊),悄悄传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0-22 15:58 , Processed in 0.06606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