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普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由休养生息,引出一壶居士推荐怀师《老子他说》开讲

[复制链接]
401#
发表于 2007-6-15 07:33:00 | 只看该作者
但是,身心性命的中心,并非在身心神气两者之间而已。神气,还只是道的用,“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能使身心神气相互发挥为用的,却是无名无相的道妙。为了使世俗观念容易了解,也可勉强另为它取名叫“玄览”,叫它为睿智或慧智。因此,便有第三步修心智成就的说法,所谓“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这是说到了道智成就的时候,澡雪精神还须洗炼,必须达到法天法地而“曲成万物而不遗”的纯粹无疵,才能返还本初,合于自然之道。到此才能心如明镜,照见万象。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洞烛机先,而心中不存丝毫物累。
402#
发表于 2007-6-15 07:34:00 | 只看该作者

为政治国的哲学

由载营魄抱一而无离,专气致柔如婴儿,到达涤除玄览而无疵的内养之道,已有所成,便可入于内圣境界。如能出而外王,转进“同功而异位”的用世之道,又有三个要点必须作到,才能构成整体工程系统。首先提出“爱民治国,能无知乎”第一个问题。骤然看来,非常矛盾,而且也很有趣。既然要爱民治国,肩挑天下大任,岂是无知无识的人所能作得到的。即如上古儒道并不分家的历史文化所记载的黄帝或者尧、舜,都是标榜天纵神武睿知,或生而能言,或知周万物,哪里有一个无知的人而能完成爱民治国的重任?老子突然来上一句,“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岂不是有意刁难,故弄玄虚吗?
403#
发表于 2007-6-15 07:35:00 | 只看该作者

其实,这句话的内涵,在《老子》本书第七十一章的全文,已经自作答案,不须我们另加发挥。

如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这就是说明真是天纵睿知的人,决不轻用自己的知能来处理天下大事,再明显地说,必须集思广益,博采众议,然后有所取裁。所谓知者恰如不知者相似,才能领导多方,完成大业。这里所说的“知不知”,也正是老子思想学术中心的“为无为”,是同一道理。真能用世而成不朽的功业,正因他能善于运用众智而成功其大智。
404#
发表于 2007-6-15 07:36:00 | 只看该作者

例如我们历史上最被人所喜爱第一个平民皇帝汉高祖刘邦,只从表面看来,他是漫不在乎,大而化之的人物。但当他统一天下,登上皇帝的宝座以后,很坦白地说: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吾擒也。

405#
发表于 2007-6-15 07:36:00 | 只看该作者
这便是老子的“爱民治国,能无知乎”的一个比较接近的榜样。当然绝不可以像他的曾孙刘彻---汉武帝一样,太好自知之明。或者同他末代裔孙刘禅---阿斗一样昏庸无知,那都是犯了基本原则的大过,不足为训。
406#
发表于 2007-6-15 07:37:00 | 只看该作者

同样的道理,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诸子学说中,有关类似老子的“爱民治国,能无知乎”的名言,也随处可见,例如:

慎到曰:“不聪不明,不能为王。不瞽不聋,不能为公。”

鬼谷子曰:“专用聪明,则功不成。专用晦昧,则事必悖。一明一晦,众之所载。

《吕氏春秋》引周公旦曰:“君子屈于不已知而伸于知己。”

傅子曰:“智慧多,则引血气如灯火之脂膏,炷大而明,明则膏消。炷小而暗,暗则膏息。息则能长久也。”
407#
发表于 2007-6-15 07:37:00 | 只看该作者

但能够透彻明白这些道理,用在济世之功的方面,千古以来,莫过于管仲。所以他能辅佐太保型的齐桓公---小白,建立霸业,“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确非偶然。那么管仲的“爱民治国,能无知乎”的表现,又在哪里呢?我们且看他对齐桓公的建议:

升降揖让,进退闲习,辩辞之刚柔,臣不如隰朋,请立为大行(主管外交使节)。

垦草入邑,辟上聚粟,多众尽地之利,臣不如宁戚,请立为大司田(主管农业水利垦殖开发)。

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请立为大司马(主管军事)。

决狱折中,不杀不辜,不诬无罪,臣不如宾胥无,请立为大司理(主管司法)。

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辟死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为大谏之官(谏官)。

此五子者,夷吾(管仲自称名字)一不如。然而以易夷吾,夷吾不为也。君若欲治国强兵,则五子者存矣。若欲霸王,夷吾在此。桓公曰:善。
408#
发表于 2007-6-15 07:38:00 | 只看该作者
这便是臣道第一人的“爱民治国,能无知乎”的最好说明了。
409#
发表于 2007-6-15 07:38:00 | 只看该作者
老子的书,倘使照条分类列来读,看来只是一项一条的格言而已。如果按照王弼注的流行本的编排来读,有时好像很矛盾。当然,也可以把这种矛盾,认为是正反的排比。例如本章开头,刚刚说了一句“爱民治国,能无知乎?”跟着而来的第二要点,便是“天门开阖,能无雌乎?”但无知无识,正好是雌阴晦昧的境界。这与天门开阖,而无雌的说法,恰好完全相反。无雌,当然是与阴柔反对的雄阳正格。雄阳,就是刚正的表相。天门是象征性的代名辞,天圆盖覆,本自无门,哪里开阖?但道家却把人体的头颅顶盖天灵骨的中心点,古代医术所称的百会穴之处,叫作天门。也有别名叫“天囱”的。据说,修道的人,修到纯阳无杂的程度,天门就会自然开阖。到此程度,自然智周万物,神通天地,明达古今,超凡入圣。如果照我们上古历史类似神话的传说,自神农、黄帝以下,以及唐尧、虞舜等圣帝明王,都能在现生中修养到达这种境界。但皆退藏于密,深藏而不露,所以在爱民治国方面,都是表现其无知而知的大成就。
410#
发表于 2007-6-15 07:39:00 | 只看该作者
具备了这种知不知与天门开阖而无雌的最高修养,才能作到第三要点“明白四达,能无为乎!”为而不为,垂拱而治的德业。因此,从表面看来,虽然都是入世、治世的君主,但在实际上,同时就是超越世俗的圣哲---超人。因此,才能“生之,畜之。”而护佑万邦,安养百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16 03:04 , Processed in 0.05246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