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普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由休养生息,引出一壶居士推荐怀师《老子他说》开讲

[复制链接]
391#
发表于 2007-6-12 07:53:00 | 只看该作者
《老子》的原文在“营魄抱一”之上,首先加了一个“载”字,用字非常巧妙。人身如一部车乘,当然也如一具机器,其中装载了“营”和“魄”两样重要东西。一个平凡的普通人,长年累月,随时随地,都在使用这两样东西,而且它们是各自为政,但又随时合作。
392#
发表于 2007-6-12 07:54:00 | 只看该作者
思想的纷烦,情感的嚣动,常使自己魂灵营营困扰,常在放射消散之中,散乱不堪。体能的劳动,生活的奔忙,常使精魄涣散,不可收拾。如此这般,动用不休,不能持盈保泰,终至死亡而后已。老子说,倘使人能将生命秉受中的营魄合抱为一,永不分离,便可得长生的希望了。因此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393#
发表于 2007-6-12 07:54:00 | 只看该作者
由这个理论和实际的经验,传到春秋、战国以后的方士者流(方伎之士),再一演变为神仙丹道的修炼方法,便摆脱老子所说的“营魄”古语,干干脆脆,用“神”“气”两种名词,取而代之。而且明白指出长生不老的方术,只需将生命中的“神”“气”两样东西,凝结为一,便可成功。神是能思虑的主体,气是活力的泉源。但最难的,便是这两种东西始终不听你的指挥,因此也永远不能合抱而为一体。所以后世的丹道家,便有种种方法,如何来炼气,如何来养神。甚至把神譬喻是动物中的龙,是矿物中的汞。把气譬喻为虎、为铅。种种形容,种种妙譬,仍然不出老子的“载营魄为一”而已。这便是第一步修身成就的要点。
394#
发表于 2007-6-15 07:30:00 | 只看该作者

养气与修心

其次,从另一角度来讲,假如一个人能够做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也就差不多可使“营魄抱一”了。因为老子这句名言,却使后世人为了想达到“专气致柔”的效果,想尽种种方法,建立了许多门道。尤其到了近代,自有武当派张三丰的太极拳流行普及以来,到处都可看到、听到“专气致柔”的论调。但很可惜的,谁又真能修气而达到专一的地步呢?心气既然不能专一,要想使它化刚为柔,以柔克刚,更所难能。气不能柔,哪里还能达到返老还童、状如婴儿的境界呢?
395#
发表于 2007-6-15 07:31:00 | 只看该作者
但是要从炼气而求得祛病延年、长生不老的方法,早已成为东方人文的专长。无论是中国道家的炼气功夫,或印度的瑜伽术等的炼气,都是靠一双鼻孔、一个嘴巴,加上动作来作呼吸。据我所知的统计,至少有两百多种不同的炼气法,当然也包括了道家和佛家的。
396#
发表于 2007-6-15 07:31:00 | 只看该作者
佛家自隋唐以来,由智者大师所创立天台宗的修持入门方法,便很注重用修气调息作为止观的入手法门,如《小止观》六妙门的数息、随息等基本方法。后来演变为天台宗山外的三十六步修炼气功程序,再传到了日本,便成为合气道、武士道等的功夫。又如西藏密宗的一部分修法,专门注重修气的成就,然后进到修脉、修光明而到达三昧真火的境界。总而言之,在人文的学术中,利用气息而修炼精神的,无非要作到“心息相依”、“心气合一”的程度,不谋而合于老子的“专气致柔,如婴儿乎”的原则。
397#
发表于 2007-6-15 07:32:00 | 只看该作者
其实,能从客观的立场研究养气或炼气之道,这种学理与方法,在春秋、战国之间,确已普遍地流行。不但道家者流、方士等辈,讲究其术,即如祖述儒家的孟子,也大受其道的影响。而且从古至今,一般对于养气修心的功夫,确能修到纯粹精湛的,很少能超过孟子的程度。
398#
发表于 2007-6-15 07:3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便是孟子对养气修心的进度,作确切恰当的报道: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尽心篇》)
399#
发表于 2007-6-15 07:32:00 | 只看该作者
孟子首先指出养气修心之道,虽爱好其事,但一曝十寒,不能专一修养,只能算是但知有此一善而已。必须要在自己的身心上有了效验,方能生起正信,也可以说才算有了证验的信息。由此再进而“充实之谓美”直到“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才算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篇》)的成功果位。至于“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篇》)那是属于“有诸己之谓信”与“充实之谓美”之间所呈现的外形现象而已。
400#
发表于 2007-6-15 07:33:00 | 只看该作者
假如将孟子这些养气修心的成就之说,拿来与老子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作一对比研究,是否完全一致?可以说,从表面看来,第一,一简一繁,已有不同。第二,孟子的神化,与老子的婴儿,似乎又有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差别。但是,老子的简易浅显,用婴儿的境地来形容神完神旺的情况,看来容易,其实大难。孟子的详述进度,看来愈到后来愈难,事实上,修到了“充实而有光辉”之后,却是图难反易了。这便是《老子》本章所说第二步修性命成就的要点所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12 22:14 , Processed in 0.05212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