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原创]南缘-南怀瑾讲述与任南红山古玉

[复制链接]
921#
 楼主| 发表于 2007-4-14 11:46:00 | 只看该作者

心心相印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为友,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个人是好朋友,他们说:“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违于无相为?”“孰”是哪个,“相与”是相同。哪一个人能做到彼此相合于无相之中?彼此合于无相之中,就是不着相,不被现状所迷。不着相当然就解脱了,解脱了就万事不管了吗?就像前面讲的那位前辈的高人,现在几十年中想从年青人中,找出这么一个怪人都找不到了,所以越想越可爱。“访旧本为鬼”,他当然成仙去了,不做鬼了。所以,光解脱了还不行,还要入世能够有所作为。虽然入世,虽然还在做一个平凡的人,但一切所作所为都不着相。由此也可以知道三教的不同,如孔孟是偏重于入世,明知世界是不可救的,以仁爱大悲的精神,硬要救世救人,这不是笨,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圣人之行也。佛家呢?老实讲,不管大乘大到什么乘,还是偏重于出世的。道家则站在中间,可出可入,能出能入,要出要入都可以,你说进来了吗?他抽腿就出去了;你说出去了吗?他拔腿又进来了。始终在中间,这是道家之妙。学佛的同学注意,“有相”“无相”庄子早就提出来了。尤其是禅宗和佛学借用了老庄的名词太多,所以研究禅宗的,往往说禅宗受了老庄的影响,这到不一定是这个道理。

922#
 楼主| 发表于 2007-4-14 11:47:00 | 只看该作者
“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哪一个人能在太空的雾中游玩,“无极”代表宇宙,把这个无量无边的宇宙,像玩铜板一样,放在手中翻着玩。彼此能够忘记了现象界的生命,抓住了生命真正的主宰。这个主宰无量无边,无尽无止,庄子始终没有讲永远长在,但是无所终无所止,对这样一个生命谁能做到?
923#
 楼主| 发表于 2007-4-14 11:47:00 | 只看该作者
刚才提醒青年同学注意,研究《庄子》,大家素来被庄子优美有趣的文字骗了。常常有学佛学道的朋友问,怎么研究佛学?我看他们谁的个性与庄子风格相近,就说,不用了,你读读庄子就好哦。读了《庄子》比佛学好,学了佛学太宗教化,马上就要吃素拜佛等,太严肃了。读了《庄子》没有那么严肃,非常解脱。你有了烦恼,一边拿木鱼一面读《庄子》,那真是别有味道,很解脱。这是《南华经》呦,道教就念这个。但是轻松解脱之中,你被文字骗过去了,着了相。执着了轻松解脱这一面,还没有了解《庄子》中间有最严肃的一面,对自己生命自己可以作主的道理。庄子只是没有明说罢了,他秘密的说在那里呢?“相忘以生,无所终穷?”像这类句子非常多,在内七篇中到处提到这类观念。
924#
 楼主| 发表于 2007-4-14 11:48:00 | 只看该作者
“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三个人讲完后,相视而笑,心心相印,只有他们三人懂。
925#
 楼主| 发表于 2007-4-15 00:54:00 | 只看该作者

子贡吊丧

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

莫然是形容词,等于后世的忽然。子桑户死了,还没有下葬。孔子知道后,派学生子贡去侍事焉,就是参加治丧委员会,看看有什么事办,要钱出钱,要力出力,子贡都做得到。子贡到了那里一看,子桑户的两个朋友,一个在唱歌,一个在击乐器,既不流泪也不哭,同我们现在出丧一样。你看出丧,古今音乐俱全,和尚道士端公都加上,一条街都给摆满了,人家叫我们中国人吵死人,死人躺在棺材里一定是给他吵死的。我说这叫中国文化,所以我们中国人都是学道的。嗟来乎!相当于现在唉呀呀这两个朋友唱什么呢?唉呀呀!子桑户呀,你倒是回到真的地方去了,可怜的是我们两个还要做假的人呀!
926#
 楼主| 发表于 2007-4-15 00:55:00 | 只看该作者

子贡越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二人相视而笑曰:是恶知礼意?

子贡一听,赶而进曰:赶紧跑两步近前问:敢问临尸而歌,礼乎?”“敢问,就是中国文化了,我们小的时候都很习惯用的,向老师向长辈问问题,就用敢问,表示我不敢问,实际上不敢问还是问了,这两个字蛮有意思。子贡说人死了,在尸体边不流泪,却唱歌,这是礼吗?这如果演成电视剧就很妙了,这两人大概一个寒山,一个拾得的样子,一看子贡,相视而笑说:你这个年轻人,你还懂得礼?礼是什么意思?把子贡骂了一顿。
927#
 楼主| 发表于 2007-4-15 00:56:00 | 只看该作者

子贡反,以告孔子曰:彼何人者邪?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临尸而歌,颜色不变,无以命之。彼何人者邪?

子贡挨了骂,就回来向老师报告,他们两个是什么人啊?修行无有,而外其形骸,”“修行两字又是庄子提出来的。他们两人平时看起来人品都很好,好象得道之士,很讲究修行。他们满不在乎一切皆空,甚至于把人的生命形体都去掉,在死人面前唱歌,还高兴得很,我这就不懂了。老师啊,他们究竟是什么人?
928#
 楼主| 发表于 2007-4-15 10:54:00 | 只看该作者

方之外与方之内

孔子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

孔子说:你不懂,他们都是方外人。就是范围,他们这些方外人,已经超过了一切的范围,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什么都不能约束。像我自己,还在这个范围以内。所以出家人称为方外之人,古人读到字是不能念的,念了老师、父母要打屁股打手心的,圣人名字是不可以念的,要避讳,要改口,读。孔子的号叫仲尼,上古的人并不避讳,对圣人叫名叫号都可以。到子思著《中庸》时,直接叫祖父的号,没有叫夫子,或者似我们说的祖父,这是古礼。后世的人很奇怪,对父亲名字都不敢叫。当然现在没有了,不相干了。
929#
 楼主| 发表于 2007-4-15 10:55:00 | 只看该作者

这一段,郭象得注解高明极了:

夫理有至极,外内相冥。未有能冥于内,而不游于外者也。故圣人常游外以弘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夫见形而不反神者,天下之常累也。是故睹其与群物并行,则莫能谓之遗物而离人矣;观其体化而应物,则莫能谓之坐忘而自得矣,岂直谓圣人不然哉!乃必谓至理之无此是。故庄子将明流统之所宗,以释天下之可悟。若直就称仲尼之如此,或者将据所见以排之,故超圣人之大意,则夫游外弘内之道坦然自明。而庄子之书,故是超俗盖世之谈矣。
930#
 楼主| 发表于 2007-4-15 10:56:00 | 只看该作者
郭象的文字学庄子,可以说随着时代越向后,文字越畅达,比读《庄子》更痛快。夫理有至极,外内相冥。”“就是哲学,就是最高的真理,没有在内在外,当然也不在中间,内外混同的。你必须要修行到了游心于方外,解脱逍遥到了方外的极致,那内在的才是真的通了。相反地,如果内在的真悟到了,真通了,那就跳出三界外了。所以得道的人,常常游外以弘内,这个心跳出了物质世界,在天地以外,内在还是在弘扬这个道,虽然是无心,空的,但在现实存在的世界里面游戏。用仙子啊漂亮的名词形容,真正得道的人,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8-20 12:37 , Processed in 0.06002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