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原创]南缘-南怀瑾讲述与任南红山古玉

[复制链接]
221#
 楼主| 发表于 2007-2-12 00:38:00 | 只看该作者
《齐物论》开始就讲,大风直吹,万窍始呼。我们要特别注意 庄子在这一段为什么要提出音乐境界?音乐、绘画或者诗歌等一切艺术,都是基于人的感情的发挥,所谓有感慨,当喜、怒、哀、乐无法表达,就用音乐这个东西表达出来,乃至用歌舞等等,都是同一道理。人的情绪的变化,分析起来就多了,古代归纳为喜、怒、哀、乐。人世的喜怒哀乐四个字与人事的成败盛衰相关联,成败盛衰之间又引起人的喜怒哀乐。
222#
 楼主| 发表于 2007-2-12 00:39:00 | 只看该作者

下面有一句话作结论:

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

这三位历史上的大音乐家,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已经由音乐而进入道的境界,成了神仙了。庄子说这三个人,音乐的造诣到达这个境界的时候,是知几的境界。这个在哪里呢?当情感来的时候、表达出来、简直跟天地风云变化是一样的。当风云雷雨过了,宇宙万象正在清明的时候,他一声都不响,就同天地的空灵一样。所以,这个知几,拿音乐的境界、艺术的境界讲,现在叫做灵感,这是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都是在他精神、身体、技能、艺术造诣到最高的那个境界的时候,他把握住了成功,所以留名万古。等精神衰老的时候,譬如弹琴,脑子想到某一手法怎么弹,但两手有风湿病,或者神经不对,纵然有高度的理想,表达不出来了。所以,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一样,修道与做人都一样,人要晓得知几,把握自己生命的重点,不知几,对于自己是在开玩笑,没有用。知几的道理呢?庄子点题了:皆其盛者也,当他鼎盛、登峰造极的时候,成功就在那一刹那,再不能有第二下,一过,一切都过去了。
223#
 楼主| 发表于 2007-2-12 00:40:00 | 只看该作者

下面有一句话作结论:

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

这三位历史上的大音乐家,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已经由音乐而进入道的境界,成了神仙了。庄子说这三个人,音乐的造诣到达这个境界的时候,是知几的境界。这个在哪里呢?当情感来的时候、表达出来、简直跟天地风云变化是一样的。当风云雷雨过了,宇宙万象正在清明的时候,他一声都不响,就同天地的空灵一样。所以,这个知几,拿音乐的境界、艺术的境界讲,现在叫做灵感,这是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都是在他精神、身体、技能、艺术造诣到最高的那个境界的时候,他把握住了成功,所以留名万古。等精神衰老的时候,譬如弹琴,脑子想到某一手法怎么弹,但两手有风湿病,或者神经不对,纵然有高度的理想,表达不出来了。所以,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一样,修道与做人都一样,人要晓得知几,把握自己生命的重点,不知几,对于自己是在开玩笑,没有用。知几的道理呢?庄子点题了:皆其盛者也,当他鼎盛、登峰造极的时候,成功就在那一刹那,再不能有第二下,一过,一切都过去了。
224#
 楼主| 发表于 2007-2-12 00:41:00 | 只看该作者

那么,庄子引申这一段,又进一步讲:

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

昭文、师旷、惠子,为什么他们的音乐到达了神仙的境界呢?这是因为他们个人的爱好不同。一个人有所,这也是,把握这个长处,专搞这一行,没有不成功的。所以任何学问,任何东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到什么程度,到发疯了,入迷了,他一定成功。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 就是外面一切其它的东西,都不在话下,都不在心目中,这就是人的成功之路。其好之也,欲以明之。了不起的专家,万世留名的有专长的人物,因为他对某一件事有偏好,所以他死死地钻进去,硬要把这个问题弄到透顶、透彻,因而才有成就。

225#
 楼主| 发表于 2007-2-12 00:42:00 | 只看该作者
下面又回到逻辑上来了。彼非所明而明之,庄子说可是有些人,像他的朋友惠子,好辩,惠子好辩并不是爱讲话好跟别人辩论,而是好研究逻辑,好研究思想的方法问题。逻辑就是把思想有方法的去思想。庄子认为,不去研究思想本身,而去研究怎么去思想,这些是彼非所明而明之,是浪费时间、故以坚白之昧终。”“坚白非坚”“白马非马,惠子始终在自己逻辑的圈子里,把自己套住,逻辑讲了半天,他本身最不逻辑。世界上有些理论逻辑虽然讲得通,实际上行不通,就是这个道理。庄子说,可惜这些讲逻辑的人,自己以为学问很好,他们由于有文字执着,写书写文章,在逻辑的理论上,又发表逻辑的理论,逻辑的逻辑,不晓得逻到哪里去了。一句结论:终身无成,搞了半天,自己修道也好,人世间做一件事情也好,没有成功的。
226#
 楼主| 发表于 2007-2-12 00:44:00 | 只看该作者

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

这就是庄子的文章,他两边都说完了,绝不留一个尾巴给你拿的。

用逻辑思维去推测形而上道究竟怎么样,永远搞不清楚,庄子已经骂了用逻辑方法、用推理求道,认为思想就是道,根本错了。若是而可谓成乎?如果认为一天到晚在那里讲空话,等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东吴一般读书人坐以立谈,滔滔不绝,灵机应变,百无一能。把一批学者统统骂完了。诸葛亮口才的章法好象就是学庄子来的。如果认为这样坐以立谈,滔滔不绝叫做学问,也叫做成功,庄子很幽默又很傲慢也很认真谦虚地说:虽我亦成也。那我早就成功了。

若是而不可谓成乎?那世界上什么叫有用的?物与我无成也。天地万物与我本来没有个结论,都无所谓成功。上帝创造了这个宇宙,最后又变成一蹋糊涂而毁灭,天地万物跟我们一样,都没有结论。不要认为学问论辩没有结论,就无所谓成功。庄子两面都说完了,你看庄子究竟站在哪一边讲话,你认为这样是对的,以偏概全,错了;你认为那样是对的,也是以偏概全,也错了;你说我偏也不偏,全也不全,你又错了。那么,要如何不错呢?庄子告诉我们一个路子---待续
227#
发表于 2007-2-12 00:51:0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 一块石头

[upload=jpg]UploadFile/20072120513139238.jpg[/upload]
228#
 楼主| 发表于 2007-2-12 10:29:00 | 只看该作者

用而不用 不用而用

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是故滑疑之耀,”“滑疑,庄子提出这个名词,这个名词要了命了。,古代读音为古,现在读音为华。滑头的滑,加上怀疑的疑,滑头和怀疑搭在一起,后面又加上之耀,发了光明,这是什么意思?圣人之所图也。修道人要走这个正途,就是实证的路线。这个实证的路线是滑疑之耀。什么是滑疑之耀呢?滑疑这个东西就是时有时无,非真非假,内心自然的光明的这么一个境界。庄子他自己也没有辩法讲清楚这个境界是什么?他造了一个名词叫滑疑。严格来研究这个名词,要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楚中南方的音。我一直留意湖北人的说话,湖北同河南边界一带的一定有一句土语同这个音一样,这个音就是楚国的土音。那么,如果借用佛家来解释呢?容易懂了,就是《楞严经》上讲的脱粘内伏,耀发明性,这个时候,一切外界,六根六尘脱开了,(内伏不是身体以内,这个也是假定的。)到了那个道体以内了,自性的光明就出来了。可以说,庄子这一段所发挥的道的境界,不是推理的,实证到了就是这个样子。

到达了滑疑之耀这个境界,为是不用而寓诸庸,那就离开了世俗一般人的应用,那个时候就到达用而不用,一切无为而为之,这是道的境界。这样就叫做明道,悟了道。所以,用理论推理来求道,思想妄念不断,永远不是,必须要求证。
229#
 楼主| 发表于 2007-2-12 10:30:00 | 只看该作者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
230#
 楼主| 发表于 2007-2-12 10:37:00 | 只看该作者

庄子跟惠子可以说是好朋友,庄子对于惠子平时喜欢讲道理,以推理来说道理,以逻辑讲道,思想上是痛恶的。另一点,我们看出来,历史文化上,战国时候,各家学说争鸣,思想很发达,可是因为思想发达,论辩太多了,大家茫茫然,无所主。

(一壶居士注:红山古玉的发现和尹达先生红山文化的首次提出以后,红山界、尤其是红山界民间这一块的情景--论辩太多了,大家茫茫然,无所主。其现象背后隐藏的是些什么?我到某打出国字号的论坛走了一遭,明白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2 10:38:10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8 15:41 , Processed in 0.07776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