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原创]南缘-南怀瑾讲述与任南红山古玉

[复制链接]
191#
 楼主| 发表于 2007-2-9 23:55:00 | 只看该作者

唯达者知通为一

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怪,道通为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9 23:57:34编辑过]
192#
发表于 2007-2-9 23:59:00 | 只看该作者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em01][em01]
193#
 楼主| 发表于 2007-2-10 09:24:00 | 只看该作者
因为有形而下,形而上的道理不同,在这里产生一个现象。这里讲: 茅草的一根杆杆,很细,很轻贱,很脆弱;: 一个大柱头,大殿的柱子,很粗,很大,很贵重,这是两个相反的东西。就是一个很丑的丑八怪;西施古代的一个美女,最漂亮,两个相反相对.
194#
 楼主| 发表于 2007-2-10 09:25:00 | 只看该作者
恑憰,讲人的现象,人的心理,人的个性。只讲四大类,:豁大,什么事情都不在乎,胸境恢豁;:狭窄,胸境狭小;:很奸巧;:很怪。这四种不同的现象,万有的现象,同人的个性、现象,各有各的不同,物固有所然,就是这句话的解释。丑的就是丑的,漂亮的就是漂亮的,细的就是细的,粗的就是粗的,胸境大的就是大的,胸境窄的就是窄的,古里古怪就是古里古怪,有些人很奸巧就是很奸巧,现象都不同,作用也不同,这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但是,道通为一。形而上讲起来,它是一个东西,譬如人,长得漂亮与丑的,死了以后变成白骨,白骨变成灰尘了,漂亮与不漂亮一样,这是:一个毛草杆与一个大柱头化成灰了,还是一样,这是,所以恑憰到了最后,还是道通为一
195#
 楼主| 发表于 2007-2-10 09:25:00 | 只看该作者

那么,在这个里头又产生形而上、形而下的道理: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196#
 楼主| 发表于 2007-2-10 09:26:00 | 只看该作者
这是物理的道理。一个东西分化了的时候,是它成功的时候,譬如,我们把稻子割下来,把它加工磨成细粉,分化开了,可以做成很多好吃的东西。其分也,成也,分散开,是另外一个生命的开始,等于夫妻结合生了自己的孩子,两个人的分化成了一大家人。但是,其成也,毁也。这就是方生方死之说,成功的时候,也是开始毁坏的时候,譬如这个房子,当我们第一天盖成功开门的时候,从这一天已经在开始毁坏了。所以,他有个结论: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天地万物没有永远存在的,也没有永远毁坏的,空久了以后,加上许多因缘的构合,自然会形成有,这是自然的有,最后,还是归到
197#
 楼主| 发表于 2007-2-10 09:26:00 | 只看该作者

下面有个中国文化重要问题来了:

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
198#
 楼主| 发表于 2007-2-10 09:27:00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晓得中国儒家的文化,在几千年来,人文思想占了最重要的一环,儒家的文化到宋朝以后,所谓《四书》。《四书》里头有《大学》、《中庸》,现在的年轻人不一定会背诵,我们当年读书,在小孩子的时候,就非背诵不可,不会背诵,老师就要打手板,肿得象螃蟹盖一样,痛好几天,很可怜的。这个《中庸》,有大学者考据提出来,认为子思比庄子还后一点,子思的《中庸》是依据庄子这个思想来的。称中庸中庸之用,是庄子在这里先提出来的。几千年以后的人考据几千年以前的事,说绝对准确,我不大相信,因为我经常考据自己,前天做了些什么事,自己今天想考据一番,都不大准确的,自己前天放的东西,今天就找不到了,而且有时候忘记了,有时候昨天的事,今天都不大考据得出来,不晓得诸位有没有这个经验。所以,现在根据古董,根据死人的骨头,就断定几千年以前的人,是这个样子,是那个样子,我只能引用庄子的话可乎可,不可乎不可,是者谓之是也,非者谓之非也。很难说了。
199#
 楼主| 发表于 2007-2-10 09:27:00 | 只看该作者
唯达者知通为一,庄子这里提到的作用,所以他讲,唯达者,只有真正得了道,通达者,知通为一,归到形而上的一体,是绝对的,也不是一,就是绝对的。天地间的事,没有成败、是非、善恶,从形而上道体上讲什么都没有,形而下万有的现象是不齐的,形而上是知通为一。
200#
 楼主| 发表于 2007-2-10 09:28:00 | 只看该作者
那么说,得了道的人;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始终不用。所以有些人学庄子学坏了,我过去看老一辈的朋友,他们的年龄都比我大几倍,学问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辈子喝酒,优哉悠哉,我问他们:为什么世界这么乱,不出来做一番事业?他们说:你不晓得,我在读庄子。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我那时年青,很喜欢跟这些老朋友开玩笑,我就叫他们外号:《水游传》上智多星吴用,无用。庄子的道理,无用之用是为大用,不用而寓诸庸。怎么叫做呢?就是的意思,庄子说庸也者,用也。把《庄子》内七篇搞通了,就明白庄子并非是主张完全不用,还是用,用而恰当,用而适可,他下面就有字的解释: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所以《中庸》的来源差不多也有这个意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8 23:14 , Processed in 0.07797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