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原创]南缘-南怀瑾讲述与任南红山古玉

[复制链接]
161#
 楼主| 发表于 2007-2-8 00:55:00 | 只看该作者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道本来是天下的公道,无所不在,无古今、无中外、无来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但是既然道存在,为什么我不能悟道?道隐于小成。一般人度量小,智能小,打起坐来身上放光,身上摇起来,再不然身体转起来,再不然气脉通等等现象,这些都是小成,小玩意。凡是小玩意一来,大道就了,所以你永远不能得到大道。

言隐于荣华。”“本来代表真理,但大家对言语文字背后的真理找不到,被言语文字骗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懂了吗?不懂。都被外面的虚华,都被言语文字的优美骗住了。
162#
 楼主| 发表于 2007-2-8 00:56:00 | 只看该作者

因此,庄子又骂人了: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因此世界上有那么多乱七八槽的学说,儒家孔子有孔子的道,墨家墨子有墨子的道,诸子百家各有各的道,你说他的不对,他说你不对,这一套争来争去。以是其所非,以我主观的看,你的一切的都不对,而非其所是,又以你的不对,来证明我自己的对。庄子说,如果真想搞清楚究竟哪个对哪个不对,哪个真正是道,哪个真正不是道,则莫若以明,最好你去明心见性,开悟了,那么你才可以真正地明白道。
163#
 楼主| 发表于 2007-2-8 00:56:00 | 只看该作者
我再重复一遍,内七篇是一个系统。《逍遥游》谈如何解脱生理、物理的困惑,而进入道的境界。庄子提出一个最后结论:无何有之乡,相当于后代禅宗所谓的了不可得。道的起用,到了形而下,一切作用、现象都是不齐的。那么,在万物不齐里头,是不是有一个真正万物归于平等的、绝对的齐物。庄子提出来,有的!但没有明显地讲。要求证它,庄子先提出南郭子綦忘身忘我的境界,在不齐的万物里头,进入了绝对的、自性平等的道体。道体起用的时候,庄子先用人籁地籁天籁加以阐释,从宇宙万有的一切音声变化的不同而进入道,我们如果用佛学来比喻的话,就是由观音菩萨修行法门闻声而入道,由声闻而悟入不齐里头的平等、自在和形而上的道。关于万物不齐的现象和作用,庄子说吹万不同,用物理世界的气化来作说明。譬如风是气的现象,风是同一个风,风所接触到各种空隙的地方,能够发出声音的这个现象不同。因此,在同一个风的作用下,发出来的声音有百千万亿的不同。我们人的心理状况,思想观念也同这个道理一样。中间有个重点,就是咸其自取,怒若其谁耶?鼓动这个生命作用的是谁呢?无主宰,非自然。这个道理等于《楞严经》上讲的:自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一切众生,之所以起各种不同的作用,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而来的。一切都是自我在捣鬼,每个人都是自我在捣鬼。
164#
 楼主| 发表于 2007-2-8 00:56:00 | 只看该作者
庄子讲到,因为每一个人,由于自我的观点不同,所以理解不同,方法不同。接着就讲到当时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说,百家争鸣,由形而下到形而上道体,各种的是非,争论得很厉害。重点就是两句话: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因此则有儒墨两大家的对立。每个人都站在他自己的观点上,看人家都是错的。那么,庄子提出来,要想明确一切是非,唯有一个办法,真正能够明道。这个明道,就是能够明白万物不齐而归于齐一这个道体。
165#
 楼主| 发表于 2007-2-8 00:57:00 | 只看该作者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就是这个东西。就是它。照白话文来翻译,物无非彼,这个东西没有哪样不是它;物无非是,”这个东西没有哪样也不是的。你说这讲的什么话?如果翻译成这样的白话,可用古文来批之为不知所云。实际上,这是老庄为代表的南方楚国文学,在写作技巧上相当高。年青同学特别要留意,高在什么地方?我们知道,要把自然科学,或者纯理论纯逻辑的东西文学化,非常困难。例如,现在学校念的课本,假使你把物理学、化学、机械学,变成文学化,怎么变?如果这个学生的头脑特别机械,他对于科学这方面的东西,就比较容易接近;但喜欢文学的学生,他对于数学这些东西,就没有办法接近。这就是现在学问中所产生出的性向问题。性向这个名词,是近几年新兴起来的,就是个性的趋向。一个孩子向哪一方面发展,这是现代科学要解决的问题。要把科学的东西文学化,很困难,过去我们曾经试过,我有一个学生,在中学教化学,他在讲化学公式的时候,突然冲出一首文学境界的诗词,最后在教育上他成功了,学生差不多有百分之八九十,对科学的理解都有高度的兴趣。不过,他谈起这个创作,很痛苦。
166#
 楼主| 发表于 2007-2-8 00:57:00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回到原文,庄子在这里讲一个纯逻辑的问题。物无非彼,就是说每一样物质的东西,都有它单独的自体存在,水就是水,水不是火,火就是火,火不是风。换一句话说,我们看到万物,认定这个叫灯光,这个叫黑板,那就是佛学唯识学所讲的,我们心理的观念,一切都是依他而起,因为有外境界的现象,我们的心理就相应产生了这个观念。物无非是,没有哪一样东西不属于我,属于我什么?——心。一切是唯心。而这个道理就是说,最高处形而上是心物一元。形而下呢?物质就是物质,心灵就是心灵。两个是分开的,但归根结底是一个。所以说物无非彼,每个东西各有它单独自己存在的一个现象,不是它自己的性质,每个东西都无自性,凑合起来,则物无非彼物无非是个什么呢?一切是我们观念唯心所生。道理在哪里?与下文连起来就看到了:
167#
 楼主| 发表于 2007-2-8 00:58:00 | 只看该作者

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你受外物的影响,跟着环境在转,光在物理上去追求,形而上这个道体永远找不到。那么,形而上的道体,庄子提出来,要求证这个东西,不像自然科学求证外物一样,可以向外面去追,必须要回转来追求自己,要回转来自知。因此庄子下了个结论:

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因为我们自己主观观念认定了,这个事物就出来了。譬如我们的手表,假使开始把它叫成水桶,我们现在也可以把手表叫水桶。彼出于是,是我们人类知识的认定。但是我们主观的认定哪里来?依他而起,我们主观认定这个是这样,这就是依外界的物质而起,所以是亦因彼
168#
 楼主| 发表于 2007-2-8 00:58:00 | 只看该作者
这些道理,我们听起来很简单。今天世界上之所以有战争,也就是唯物思想同唯心思想的战争。我们回转来找自己的文化,在《庄子》里头,已经很明显讲到心物一元的论辩的道理,都是认为主观意识形态所形成的。具有唯物思想的人,喜欢用一个名称,经常批评人家你的观念,你的思想,是你意识形态形成的,实际上,他自己讲别人那个意识形态,也是个意识形态,也就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169#
 楼主| 发表于 2007-2-8 00:59:00 | 只看该作者

方生之说

彼是,方生之说也。

这是个纲领,下面庄子就论辩这个东西。
170#
发表于 2007-2-8 02:30:0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护法果然有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14 04:05 , Processed in 0.07359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