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原创]南缘-南怀瑾讲述与任南红山古玉

[复制链接]
121#
 楼主| 发表于 2007-2-4 23:18:00 | 只看该作者
大知闲闲, 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蜇,姚佚启态,棗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122#
 楼主| 发表于 2007-2-4 23:19:00 | 只看该作者

心态与情态

“喜怒哀乐,虑叹变絷,姚佚启态。”

把每个字连起来,当文句念,四个字一句,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文章的作法,也可以说是道家文章的作法,《老子》《庄子》以及后来的《楚辞》、《离骚》都是如此。我们再三提醒大家注意,孔子、孟子的齐鲁文学,和南方文章在体裁上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喜怒哀乐,这四个字值得研究,我们中国儒家有一本书叫《中庸》,《中庸》上就提出这四个字。尤其后世,都在这四个字上作学问,讲哲学的道理,讲生理的状态。实际上我们讲《中庸》的时候,各位也听过,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个不能念成中央的中,如果照北方、山东话念就对了,表示这个事情对了,打枪打子弹,打中了。一定要解释成中央的中也可以。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没有发的时候,对了;发而皆中节,发对了谓之和。子思写这篇《中庸》的时候,与庄子在时间上前后相差不会太远,大约几十年。我们看到,文化、哲学的发展,由春秋到战国庄子阶段,走到科学的路线,求实证去了,求实证要有一种修养的方法,就产生了后世的道。
123#
 楼主| 发表于 2007-2-4 23:20:00 | 只看该作者
《中庸》上把喜怒哀乐看得那么重要,后世人的解释认为这几个字代表了心态,换成现代新名词,是心理的思想形态,也可以叫做意识形态。好像清代以来的解释都是如此,实际上这里头是有问题的。心态不属于喜怒哀乐,勉强可以叫它心态,它是配合情绪而来的。为什么《中庸》只提到四点,在《礼记》上是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中庸》与《礼记》之所以后三个字不同,是因为爱恶欲属于纯粹的心态,喜怒哀乐是情态,情绪的作用。什么叫情绪的作用。什么叫情绪呢?情绪是生理影响,换一句话,就是气的作用,生理的因素。我们,高兴;,发脾气,,有时候心里难过起来,看到什么都掉眼泪,很悲伤,,有时高兴起来什么都快乐。这四种东西我们理智上都知道要控制,不要随便发脾气,也不需要傻乎乎地就笑,但是心理情绪的变化,带上生理的关系,气的作用,你理性禁止不住,它自然就发,勉强的禁止反而变成一种病态。所以,在《中庸》上如果完全把喜怒哀乐作为心态来讲,我们研究的方向就错了。它同《庄子》这里恰恰相合,庄子也是讲;喜怒哀乐是情态。这四种典型,我们经常碰到的。
124#
 楼主| 发表于 2007-2-4 23:20:00 | 只看该作者

下面讲心态:,思虑,思想。,因为思想引起的感慨,由感叹发出声音来。因此由,也由心理的变化而到絷的过程。絷就是佛学讲的执著,抓得很紧,由此产生人身体外在的形态。姚佚启态,什么叫呢?就是放任,我们现在讲浪漫、大方、随便。,懒惰。启态,变成生活的各种形态。

喜怒哀乐,虑叹变絷,姚佚启态。如果一个很好的艺术家,看到这十二个字的描写,就可以画出十幅画面来,各个形态不同,有内在的心态情绪的变化,有表达在外面的形态,脸上的喜怒哀乐,身体的四肢的动作,各不相同。
125#
发表于 2007-2-4 23:22:00 | 只看该作者
一壶居士01辛苦了.谢谢您
126#
 楼主| 发表于 2007-2-5 00:13:00 | 只看该作者

有生于无,无中生有

“乐出虚,蒸成菌。” ( admin同参,不客气!既不乐出虚,也不蒸成菌嘛!)

庄子开头讲过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接着他又起个高潮,描写心态与生活状态。上面庄子讲出一个原理,由心理的变化而成了生理,身体活动的状况。中间有个东西,书上没有直接讲,我们不要给瞒过去了,他说了六个字:乐出虚,蒸成菌这就是庄子的文章,我们如果随便念过去的话,抓不住要点,所以古人批评庄子的文章汪洋博大,堂皇迷离,其文章的气势啊,如银瓶泄水,所谓黄河之水自天上来,你抓不住他的中心,其实他的逻辑很严谨。现在我们为了年轻的同学讲古文方便,所以罗嗦一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5 0:21:05编辑过]
127#
 楼主| 发表于 2007-2-5 00:22:00 | 只看该作者
这里庄子提出乐出虚,蒸成菌两个相反的作用。乐出虚,可以读成音乐的乐;也可以读成快乐的乐。如果按音乐这个乐的音来解释,这个乐出虚是物理的状态,接着上面吹万来的。前面庄子描写音声,大风起来,碰到物理界的这里一个洞,那里一个窿,发出----------的各种声音。音乐的声音要发出来,必须通过虚的、空的乐器。同样的,我们吹箫,吹笛子,弹琴奏乐的时候,心里面都要很空灵,没有杂念,很清虚的,发出来的音乐就会特别美。这是乐出虚的一种讲法。历代解释《庄子》的,大部份都赞成这个讲法。道家的解释则读成快乐的乐。一个人心里高兴的时候,气要散的。高兴或者悲哀到极点,都可以使人死亡,因为太高兴,气就散了,虚了,所以说乐出虚。这两种理由都成立,重点在于人的心理与生命的作用向外发展厉害了,就会空虚。
128#
 楼主| 发表于 2007-2-5 00:23:00 | 只看该作者
如果向内部缩,闷在里面呢?就是蒸成菌,一阵大雨过后,山里阴暗潮湿的地方,那些香菇、细菌最容易生长。大家喜欢吃的白木耳,在培养的时候,就是选择又闷热又潮湿的地方,白木耳很容易长成。在那种情况下,空气很蒸闷,水蒸汽弥漫上来,化生变成另处一种细菌,甚至于我们吃的香菇,都可以慢慢地生长繁殖起来。乐出虚,蒸成菌这两句话,庄子为什么把它放在人的心态、情态的变化之中来说呢?这正说出了我们的生命有心能转物的功能,心理的作用可以变化生理。所以我们的性情兴奋或是郁闷久了以后,生理产生许多疾病。道家很重视这两句话,道家解释《庄子》,修道的要点,强调念头要空、清静,如果保持这种清虚的状况,那么跟形而上道就容易接近了,如果心里有所为,有一个东西转来转去的,那慢慢会变出另一个东西,所以,“乐出虚是讲由有变成空,蒸成菌,以物理的状况说明由空可以产生有,重点在于心能转物
129#
 楼主| 发表于 2007-2-5 00:24:00 | 只看该作者

“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我们这个生命,由空一下变成有。譬如高兴过了头,高兴到极点,乐极必定生悲,不是眼泪笑出来,肠子、肚子笑得痛,也许就笑得跌一跤,缝两针也说不定。心理状态也是如此。所以每个情态、形态过份了,就要产生另外一个现象。我们这个心理跟生理日夜相代,在互相替代变化。譬如快乐到极点,乐极就会生悲;大运动之后,疲劳过度就需要休息,休息替代运动。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生命的前面有一个东西,昼夜彼此互相在替代,在交流,可是我们人很可怜,自己找不出究竟是谁使我起思想?是谁使我身体衰老?又是谁促使我这个生命的开始萌芽怎么来的?这就是人现在有的生命。
130#
 楼主| 发表于 2007-2-5 00:24:00 | 只看该作者
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庄子说算了,算了吧!昼夜生命在互相交流,我们人一天到晚,思想、运动、作用,但自己找不到主宰是什么?生命的主宰找不到,因此就把现在的现象,姑且当成人生就是这个样子。早晨醒来,第一个思想怎么来的?而且我们今天夜里睡觉了,明天一个思想来的是什么?自己都不知道,因此找不出我生命的来源,只有一个逃避的办法:算了,算了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7 07:54 , Processed in 0.07223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