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一壶居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原创]南缘-南怀瑾讲述与任南红山古玉

[复制链接]
111#
 楼主| 发表于 2007-2-4 00:12:00 | 只看该作者
这里同南郭子綦忘我境界不同了,到达忘我的时候,没有谈气不气,那是解脱的境界,同《逍遥游》最后的结论无何有之乡是联带的。我们让南郭子綦躺在那里,隐机而坐好几个礼拜,求忘我去,我们转过来从有我境界开始。有我境界第一个:动就有“气动了就形成风。注意!这是两层,造一口出来以后,呼出来就变成风了。不要认为大块噫气就是风,里面有层次的不同。于是庄子开始作他的文章了
112#
 楼主| 发表于 2007-2-4 00:17:00 | 只看该作者

“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

这股气变成风以后,除非不起作用,起了作用以后,那厉害了,厉害到什么程度呢?万窍怒号就是洞,有洞的地方就发出声响来,没有洞穴的地方听不到有风的音声。《庄子》处处都是科学。你说风有没有形体?风没有形体,我们感觉到风吹在脸上,是我们的反应。风有音声没有?没有音声。我们听到风的音声,是风碰到了东西后相互摩擦发出来的,风的本身不是那个音声,风的大与小也只是我们感受的形态,所以读《庄子》就要留意了。

庄子讲形而上的本体无何有之乡,了无所有,了不可得,由形而上到形而下,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研究佛学多年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两句话,形而下起用,就是佛学唯识学的一个名词,叫作依他而起。如果不靠万物,不依他,那个本体的功能就呈现不出来。不靠外物作用和现象,本体的功能哪里看得出来?但是本体有没有功能呢?有!一切万有的用就是它的用,一切万有的现象都是它的现象,是依他而起。庄子形容风没有起作用,静态的时候,什么都看不出来,等它一起作用,动态一来,什么现象都出来了。这是讲风,讲气,同时要注意这也是形容我们心的境界。我们心里平静的时候,什么现象都没有,心里念头一动,什么喜怒哀乐,什么怪象都来了,同庄子形容的风一样。
113#
 楼主| 发表于 2007-2-4 00:18:00 | 只看该作者

“而独不闻之寥寥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笄、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

这里庄子在玩他的文字技巧,形容物理界被风吹的现象:而独不闻之寥寥乎?开始那一阵风,高空的风,天风寥寥,像现在这个天气,我们穿一件夹克,爬到阿里山的山顶上,在都市住久了,爬到高山上,高空那个风吹到耳朵里来,声音寥寥然,好舒服啊!这个时候人很平静的。第二个形容:山林之畏佳,我们到了山林,有岩石的地方。是山畏,指山转弯抹角的地方,山谷突出和凹下去的地方,高山岩谷的地方。庄子说这些地方的风才大咧,听着吓都要吓死人。

山上的大风不是寥寥然,你注意啊!第一句而独不闻之寥寥乎?天风寥寥然,那很好听,很清雅。第二句就不大对了,要是到高山上有转弯抹角的地方,你再去听听,各种各样的怪声音都出来了。尤其到夜里下雨的时候,你爬到山里头,一个手电筒也没有,你坐在那里,各种怪叫吓都要吓死你了,那就是山林之畏佳畏佳不佳喔,不要看字面,那是形容山林弯弯的地方。

庄子接着形容,跑到原始森林去听那个风声,森林里有百围的大树,树上有洞,风吹出气,……”像鬼叫。庄子形容那些洞穴,凹的像人的鼻子一样,有的像嘴巴张开着,有的像耳朵,像横杠,像圈圈,像捣臼,有些洼进去,似污者,有的像个大的深水池一样。这是庄子的文学境界,是一副真的画面和模型,那些洞穴遇到风一吹,百声齐发,百家争鸣,你看庄子很艺术吧。我们看他文字上形容得很好,如果来一根有很多洞的大树,把它放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里面用大风给它一吹,外面又下起大雨,伴着风的怪叫声,你是会吓死的哟。激者、者、叱者、吸者、叫者、者、者、咬者。这些都是形容风吹百窍洞穴发出来的声音的名称,我想就不作多余解释了。
114#
 楼主| 发表于 2007-2-4 00:20:00 | 只看该作者

“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就是嘴巴攒起来发出……”的声音。随者唱喁是喉咙发出来的声音。所谓泠风,指高空上的风,这个不是和平的和,是各种声音混杂的和音,小和,声音和得比较轻巧,高雅。大风来了,各种声音和得很混杂。当真正的大台风来了,那些洞穴像闷住了一样,反而发不出声音来。这个道理又是一个物理现象。陆放翁的诗:山雨欲来风满楼,在山边住着,夏天大雨快下的时候,那真是风满楼。古人还有一句诗:万物无声蒸雨来,夏天热极了,天气闷得人的呼吸都出不来,树叶一动都不动,一根草也不摇,一点声音都没有,闷了一阵,大雨就来了。从文学的境界看来很舒服,但科学境界各有不同。

115#
 楼主| 发表于 2007-2-4 00:20:00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回到原文,看看庄子是怎么作文章的,他形容风,从万窍怒号开始,而独不闻之寥寥乎?夏天晚了,上到高楼的顶上,天风寥寥然,很清凉。他形容各种洞穴,横的、扁的、长的、深的、浅的、每个发出的声音都不同,吹了一阵,吹得很难听,就把声音调和下来,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接着,厉风济则众窍为虚,一阵最有力量的风吹来,万籁无声,没有声音了,把你闷了一阵。闷过去了以後,声音又出来了,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注意啊!第一句话而独不合之寥寥乎?是耳朵来听的;下面都是耳朵听风吹的声音,到了厉风济则众窍为虚以后,不是耳朵听的哟,是眼睛看的。最后,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那些小风大风过后,一阵和风吹来,水波不兴,那些草啊,树叶子慢慢地飘呀飘呀,摇呀摇呀。讲到这里完了。所以庄子全盘都是禅宗,后世禅宗祖师们说法就是学他的,跟你盖哟,那真是大盖,跟说评书人一样,嘴巴要快,那风哗啊……”“轰啊……”——路吹到这里,然后,轻轻地飘啊飘啊。后来,说完了,没有了。
116#
 楼主| 发表于 2007-2-4 00:21:00 | 只看该作者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

人籁则比竹是已。人的感情,人的喜怒哀乐怎么样看呢?可以通过吹箫或者弹琴看出来。古代的乐器都是拿竹子做的,在竹子上可以表达出人的思想感情,叫做比竹。这个字用得非常妙。人的心理,人的情绪的变化同风一样,在脑子里头乱吹动,于是产生了人世间的是非善恶。我们借用佛学唯识的名词,这些都不是绝对的,属于比量的境界,通过比较而产生的,都是依他而起。颜成子游这位徒弟一直在听,听南郭子綦躺在那里半睡半醒的侃,侃到这里,他说,老师啊,你刚才讲风吹的声音,那是地球上的现象,天地人三才中地的作用,是地籁人籁就是人的感情变化,心里有气打鼓都难听,发脾气骂人的声音,就像狼叫一样,很难听,这个人籁我也懂了,唯一不懂什么是天籁? 
117#
 楼主| 发表于 2007-2-4 23:14:0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天籁,先放下来,我们回头再来讨论。注意!庄子讲《齐物论》是由无我境界来的,由无我所起的,庄子借用南郭子綦舆颜成子游的嘴巴来演话剧,对白中间提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这股气的作用,变化成声音,有那么多的现象,有好听的,有难听的。先是听,听完了还可以看得见各种地球上的现象。
118#
 楼主| 发表于 2007-2-4 23:15:00 | 只看该作者
《道德经》、《南华经》、《冲虚经》是道家的三经,老子的《道德经》为大经,庄子的《南华经》与列子的《冲虚经》为小经,后来修道的人,把这三经列为做功夫的必读之书。我们看看道家为什么那么看重《庄子》。把这本书叫《南华经》,成为道家三经之一?但是我们看了半天,《庄子》里头没有传你功夫呀!可有一点,你要留意体会《齐物论》。
119#
 楼主| 发表于 2007-2-4 23:16:00 | 只看该作者
庄子讲风吹,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在座的有许多人打坐,修瑜珈、修密宗、修道,要注意啊,我们这个身体就是地球,打起坐来,什么上面打嗝下面放屁,肠子咕噜咕噜叫啦,气脉动啦,耳朵里头听到声音啦,都是大块噫气,其名为风。许多人打坐都是跟着现象转,打坐都坐成神经了,要认清楚,那都是现象,那是你的气不能调和而产生的。气真到了能调和的境界,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这个时候气快要充满了。接着是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身体上气充满了——,不动了。所以佛家讲修禅定工夫,到了二禅的境界,就四个字:气住脉停,也即是众窍为虚。到那个境界,你就感觉到清灵了。等到气充满了,你自己看它之调调之刁刁乎?身上的气机就觉得很轻松,很自然了。到那时,才由人籁到达地籁人籁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心。理上喜怒哀乐的情绪随时在变化,思想烦恼不能停止。气通了以后,慢慢由情绪的变化,到思想的升华,从人的本位进入到地籁的境界,但是还谈不上道。那么再进一步,第三步,由地籁到达天籁天籁是什么?
120#
 楼主| 发表于 2007-2-4 23:17:00 | 只看该作者

咸其自取

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耶?”

这里讲近死之心,就是中国道家所说的两个东西:的作用。所谓,就是现在我们活着的心理作用,精神;就是后世所讲的生命体能上的活动力,气魄。《庄子》里头没有提到,春秋战国时的书多半不用这个字,而用魂,灵魂的魂。现在庄子从心理,那个魂的作用来说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19 18:29 , Processed in 0.08447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