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学] 收藏家任南

   关闭 [复制链接]
1361#
发表于 2010-8-24 20:20:00 | 只看该作者
任先生贡献太大了,谢谢
1362#
发表于 2010-8-24 20:26:00 | 只看该作者

淘金舫

任南红山文化网欢迎您

1363#
发表于 2010-8-25 09:37:0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我是个写字的,对玉器一窍不通,学习了
1364#
发表于 2010-8-25 09:5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淘金舫在2010-8-24 20:20:00的发言:
任先生贡献太大了,谢谢

任南红山文化网欢迎您![em27]

湘古石像群隐于大山规模超秦俑 或溯及史前文明


2010-08-20 08:22:21   华夏经纬网

    在刚刚落幕的“湘赣粤桂四省(区)考古高峰论坛”上,位于湖南永州道县南岭大山深处的鬼崽岭古代石像群,再次引起与会专家和各路媒体的广泛关注。这些不知建造于何年何月的石像,形态各异,大小不一,规模甚至超过秦始皇兵马俑。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村民拿着鬼崽岭的石像到文物部门鉴定,但由于石像风化太过严重,并未引起有关部门注意,所以一直默默无闻。

    那么,是谁在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雕刻了这些石像?雕刻的目的是什么?这些神秘的石像留给人们太多想象空间。

    “鬼崽崽”超万尊

    湖南“鬼崽岭”地表发现5000多尊石像(组图)

    石像群所处的位置,属于湖南省道县霖铺镇田广洞村,地处南岭山脉,其中心位置距离九疑山舜帝陵35公里。

    当地人把这些石像称为“鬼崽崽”,所以石像所在的小山便被称为“鬼崽岭”。

    道县前文化局局长黄福先告诉记者,鬼崽岭将近20米高,合围有五六百米,漫山都是3人都无法合抱的大树。“鬼崽崽”散落其间。这些石像高度在30厘米至100厘米之间。雕刻手法古朴粗犷,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已经风化得看不出面目,但仍能从轮廓依稀辨出它们不同的身份。有的身着铠甲,看上去像个赳赳武夫,有的文质彬彬似是个文官,还有的类似唐三彩中的仕女,有的很明显是名孕妇。石像虽然种类繁多,但大部分为坐像,“屈腿”呈“交趾”状,造型夸张,寓意奇特。

    目前鬼崽岭上裸露在地表的石像有5000尊左右,多分布在北坡。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副研究员刘卫东曾到当地进行过一番考察。他说,考古人员曾进行过一次小规模挖掘,发现鬼崽岭地下2米深处竟倒伏着9层石人。2008年湖南遭遇雪灾,当地一棵桂花树被大雪压塌,人们竟然从并不太粗的桂花树下清理出30多尊石像。

    黄福先还对记者说,北京、长沙、上海等地都发现了从道县流失出去的“鬼崽崽”。据他所知,一位收藏家手中就有364个之多。

    刘卫东说,除了在鬼崽岭北坡发现的数千尊石像,再加上流失到外地的石像和仍埋于地下的石像,可以推断鬼崽岭上的“鬼崽崽”至少超过1万尊。如此庞大的数量,规模已经超过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

    当地人敬而远之

    对于如此规模庞大的石像群,当地人怎么看?土生土长的道县人黄福先告诉记者,当地人敬而远之,谁也不敢去鬼崽岭。

    鬼崽岭距离最近的田广洞村大约3公里,山前有一口井名为“喊泉”,一年的水量足够灌溉1800亩稻田。令黄福先纳闷的是,这样一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千百年来却无人居住。

    鬼崽岭紧靠一座名为陈家山的大山,岭上丛林密布,太阳很难直射进入。黄福先说,即便大热天走进鬼崽岭也能感到阴森森的。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当地居民视此处为禁地,只有家中或是村里遭遇大灾,才会来此祭奠。“直到‘文革’破四旧,人们才成群结队来到这里。很多没有头的石像,都是那时候给砸的。”黄福先说。

    但石像建于何时,又是为谁修建的?当地人也说不清楚。

    刘卫东告诉记者,宋代文献中已能找到对石像群的记载。石像堆不远处,有一块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的石碑,碑文由当地秀才徐咏撰写。碑文上写道:“有奇石自土中出,俱类人形,高者不满三尺,小者略有数寸,奇形万状……然能祸福人、生死人……此阴兵也,夜从山下来,闻鸡鸣而化石……”

    碑文上的文字带有明显的神话色彩,但对于石像群的来历和用途,却语焉不详。

    为了便于研究,刘卫东从湖南借回了几尊石像。记者看到,有的石像方面高鼻,虽然眉目不清,但很明显是坐着的石人,还有些的确能够看出穿着铠甲。但有些没有头的石像,一时还真分辨不出来是石像,还是一块毫不稀奇的大石头。刘卫东指着一块身上有一条白线的石像对记者说:“这尊石像从中间断开了,由于年代久远,裂缝处填入了其它物质,又把它给粘合上了。这种变化没有几千甚至上万年的时间很难形成。”

    如何保护尚不确定

    对于这一石像群的断代和历史价值,文物界看法不一。日前,湖南省文物普查办副主任吴顺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鬼崽岭遗址是一种未知文化现象的实物证据,应属于原始宗教信仰行为,与传统的道教、佛教有所区别。从石像的雕刻手法、服饰盔甲的特征,通过横向对比,形成年代应在唐宋时期,再早则没有证据。也有专家表示,从目前的发现和研究来看,鬼崽岭石像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远不能与秦始皇兵马俑相提并论。

    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有村民拿着鬼崽岭的石像到文物部门鉴定。但由于石像风化太过严重,有的已经面目全非,这批石像并没有引起文物部门的注意,所以一直默默无闻。

    其实,就算在道县当地,鬼崽岭古石像群的名头也并不响亮。黄福先告诉记者,虽然身为道县人,但直到他2002年就任道县文化局局长才第一次知道,大山深处有这样一处规模浩大的石像群。

    第一次探访鬼崽岭的经历,他至今记忆犹新:“埋在地下的保存比较完好,但地面上的被破坏得很严重,残骸散落一地。”

    黄福先告诉记者,由于体型较小,石像非常容易被搬走。据他所知现在散落在外的石像有上千尊。由于当地经济并不发达,很难对石像进行实质性保护,更别说研究了。目前他们只是在鬼崽岭有石像的地方围了一圈铁丝,并派专人日夜看守。

    据了解,目前鬼崽岭古石像群已经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申请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对于日后的保护和研究,目前文物部门尚无明确说法。

    猜 测

    三期石像用途各异

    鬼崽岭上数以万计的石像是做什么用的?始建于何时?一直困扰着考古专家。有人认为它始建于汉代,也有人认为建于唐以前,但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副研究员刘卫东却认为它的修建年代远远比人们想象的早很多。

    刘卫东对记者说,根据风化程度,他判定石像分前后三期。第一期修建于史前文明,不好断代;第二批修建于4000年前,舜帝时代;第三批则建于汉代至元代期间。

    刘卫东认为,前两期石像产生的历史时期比较接近,雕刻手法具有极强的汉以前扁平刻的特点。与目前发现的汉以前石刻不同的是,这些石像的头大多是尖的。由于年代久远,许多石像已被风化如太湖石。

    至于第三期石像,无论从风化程度还是雕刻方法看,与前两期有着明显的不同。

    为祭祀舜帝营造的祭坛

    有专家认为,石像是墓葬,刘卫东并不同意这种说法。“如果是墓葬,应该埋得很深,不可能只在地下两米。”刘卫东说。他认为,鬼崽岭是一座人工堆砌的祭坛。石像最早有序地排列于祭坛之上,日久天长,周围的土不断被吹来覆盖在石像上,所以才造成石像既有地上、又有地下的局面。

    刘卫东认为,第二期石像可能是为祭祀舜帝所造。

    距鬼崽岭35公里处就是著名的九疑山舜帝陵。据司马迁《五帝本纪》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鬼崽岭山前两侧曾等距离坐落着白象庙和禹王庙,远处还有娥皇、女英山。刘卫东告诉记者,白象庙中祭拜的白象公,就是舜的弟弟象。《五帝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舜父瞽叟目盲,舜母死,瞽叟娶妻生象。”传说舜死后,象被舜的孝德所感动,曾为舜守灵数年。而娥皇、女英则是舜的两位妻子。鬼崽岭周围祭拜的,都是和舜帝有关的人。

    但这两座庙已于“文革”期间遭到毁坏,如今只能看到一些在田野里的建筑石墩。

    此外,黄福先告诉记者,陈姓是附近村庄中的大姓,相传陈姓是舜的后裔,他们还有非常完备的族谱。种种因素表明,鬼崽岭很可能是为了祭祀舜帝而人工堆砌的祭台,石像群最初就是摆在祭台上的。

    刘卫东大胆地提出,为祭祀舜而营造的石像很可能是第二期石像,即雕刻于4000年前的石像。

    至于第一批石像的营造年代则应该更早。刘卫东认为,这处祭祀场地很可能在舜去世前就存在了。舜在附近去世,使得这个原本成型的祭台又赋予了新的含义。但由于文献的缺失,历史出现断层,最初在此处营建祭台的年代和用途,目前很难说清。

    第三期石像为替罪石人

    刘卫东认为前两期的石像主要用于祭祀,而第三期石像则另有用途。

    “曾经有一位广西的文化局长对我说,这些石像是替罪石人,广西山里有很多。”刘卫东解释说,古时候凡遇到家人生病遭灾,人们往往喜欢雕一个石人代他受罪,这就是所谓的替罪石人。

    在很多风化程度较轻的石像上,还能看到“舍”字。刘卫东认为,这些刻着“舍”字的石像很有可能是修建于唐代前后的替罪石人。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石像中还有孕妇、儿童的形象。“任何人都可能生病、遭灾啊!”刘卫东说。

    从表面形态上,记者也能看出第三批石人与前两批的不同。这些石人虽然雕工比较粗糙,但大都眉目清晰,身份和年龄特征也比较明显,很多石人背后还刻着“舍”字。

    刘卫东认为,唐代前后,鬼崽岭石像群的来历已经失传,凭着对这片石像的敬畏,人们把新雕刻的替罪石人也放到了这里。刘卫东告诉记者,由于石头中没有碳元素,目前还很难用科学手段判定这些石像的年代。

    链 接

    道县曾出土新石器文物

    湖南省道县位于湖南南部,紧邻广东、广西,地属山河秀丽的南岭地区。道县四周高山环绕,群峰耸峙,东南有九疑山,南有铜山岭,西有都庞岭,北有紫金山。

    远在新石器时代,道县境内就有人类活动。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置营浦县,为道县建县之始。道县境内遍布文物古迹,其中距今12000多年的稻谷遗存和陶片,被列为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时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和陶片,被誉为“天下谷源,人间陶本”。

记者 黄加佳 实习生 袁泉  供图 任南

来源:北京日报

 共1页  1 

 
责任编辑:王佳

1365#
发表于 2010-9-6 10:59:00 | 只看该作者

当前位置: 千华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http://www.qianhuaweb.com/content/2009-04/23/content_70429.htm

 

北京来专家 聚鞍看“神龟”
发布时间: 2009-04-23 00:00 来源: 千山晚报    记者 张玲

“神龟”引来北京专家、媒体关注

  ●北京红山文化专家、石刻研究员21日晚抵鞍,对海城析木、鞍山铁架山一带的石龟、岩画进行考察,认为此处文化遗迹意义重大

  ●本报曾于2005年10月和11月间对“神龟”进行过“密集报道”,引发了央视新闻频道和民间考古爱好者的“探索热潮”

  四年前,它初现真颜,本报曾于2005年10月和11月间对它进行了“密集报道”,引起上到央视、下到民间一阵考古探索热潮。四年后,一批人顶着乌云和山风再次聚集在它身边,把它从沉睡中惊扰起来。22日上午,来自北京的几名红山文化专家、学者、新闻记者被海城析木石龟和鞍山岩画的神秘和广博所倾倒。

  “石龟所面对的封土堆下是否有原始墓葬?”“岩画到底有何含义?”专家们采集了大量照片,准备将其带回北京做学术研究。

  专家组团来鞍“红山文化”做媒

  “探龟”小组驾车7小时,于21日晚6点半到达鞍山,风尘仆仆,只吃了一口饭就直奔千山区文化馆。晚8点到达文化馆,观看了鞍山地形沙盘和石龟的发现者张峻伟这几年来发现的岩画照片,以及他驱车大漠,从荒无人烟的内蒙古山上捡来的红山文化玉件。

  专家们拿着形状古朴带有水磨痕的玉枭(猫头鹰)、玉蝉、玉人、勾云玉佩爱不释手。其中,一个白玉雕的女性骨盆形状器物引起很大关注。“这个和红山文化中的裸体孕妇一类,应该都是反映生殖崇拜的。”中国古玉器研究会理事任南说,这次专家团来鞍考察,还多亏了自己的“红山文化网”,很多学者经常上网交流。有一次,他们发现了张峻伟的帖子和图片,对鞍山岩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来到鞍山,同来的还有为鞍山岩画做专题报道的北京电视台工作人员。

  初见海城石龟齐惊呼“好东西”

  22日早晨6点,记者跟随考察团队启程赶往海城析木。石龟仍然屹立在山巅之上,静静俯瞰苍生。在它脚下的东边山梁上,那块长5.4米的“龙脊”岩上依旧布满50多个石窝,引来专家们一阵议论。等再见石龟背上的“十字架”、“五瓣花(类似河图中的天五图)”、“七星图”、“日月”、“□”形符号,他们更觉“惊艳”!

  “这些图案绝对是好东西!在辽南发现,太难得了!”石刻专家刘卫东说,他在江苏连云港和新疆都见过类似石刻,但连云港岩画已出现动物等狩猎场面,时代应晚于海城的石龟岩画。“这应该是一种图腾象征,有崇拜天、地、日月的意思,我同意鞍山市博物馆前任馆长张喜荣老师的观点,这是一处原始部落祭祀场。”刘卫东还发现,这块石龟片麻岩的石质和周围山石不同,底座没有和山体相连,应该是原始人用一种神奇的手段从别处运来放在山巅上的。

  专家们认为石龟对面应该存在几座积石冢,鞍山市博物馆前任馆长张喜荣认为是原始酋长的墓葬。辽宁科技大学研究员童培德教授则认为,即使存在墓葬,由于年代太久远,里面也不会有太多有价值的随葬品和文字记载,只是一些石块、玉器和陶片。

  之后,专家们又对辽阳、鞍山铁架山岩画做了考察。铁架山岩画种类的齐全和丰富几乎囊括了外省所有岩画的特征。其中的“龙形”刻痕和“格子盘”岩画让人惊奇。

  

  

  

  

  

  在考古学术界,岩画的含义有两大主流,一是星图说,认为石窝代表原始住民对宇宙星辰的初步认识,但由于缺少古代星图的确切实物,一直有争议。二是生殖说,认为“凹穴”代表女性生殖器,属于母系氏族崇拜。童培德则认为,一些复杂的图形代表了原始人类平面几何学和数学知识的萌芽,如中间一个大圆,周围6个小圆,很像九章算术中的“一及六”,就是一个圆外侧最多可有六个相同直径的外切圆。

  中国古玉器研究会理事任南则认为,这些岩画也许和离此不远的赤峰红山文化、牛河梁文化有某种不解之缘。任南与红山文化结缘颇有传奇色彩——他9岁时,跟在部队工作的父亲到了内蒙古赤峰,用子弹壳、烟盒等“玩具”与当地孩子交换玉件。等12岁全家回京时,任南已积攒了不少红山古玉。上世纪90年代初,一位朋友的佩饰引起了他的注意。朋友说,这是他在海外时,一位老华侨的后人送的,那个人的家里还有数量极多的红山玉。任南立刻委托朋友寻找这批红山珍宝的下落。几经周折,这批红山珍宝到了香港,任南变卖所有家产筹集巨款,买下了所有玉件,并在香港成立了“中国红山文化珍宝馆”。

  “鞍山的岩画不应是独立存在,它应和红山文化有着某种关联,但目前还需回北京继续研究。”专家们说,回北京后,他们争取用先进仪器对石窝进行断代。 0423B131

  ■“探龟小组”专家档案

    ●任南,现居北京,中国古玉器研究会理事、红山古玉收藏家、香港“中国红山文化珍宝馆”馆长。

  ●刘卫东,北京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员。所在博物馆展出历代石刻文物500多种,库藏的历代石刻千余种。刘卫东经常到民间回收珍贵石刻石雕入馆,避免其流失。

  ●杨天佑,77岁,美籍华人,红山玉收藏者。解放前,家族里曾有人在东北从事矿业开采,因此家中有大量红山玉。

  ●张峻伟,63岁,鞍山民间考古爱好者,海城石龟和铁架山岩画的发现者。

  ●张喜荣,鞍山市博物馆前任馆长。1978年10月,他亲自从故宫请出600余件国宝在鞍山安家,极大丰富了鞍山博物馆的收藏。

  ●童培德,63岁,辽宁科技大学研究员,冶金学、物理学教授,计算机专家。自称业余考古爱好者。

  

1366#
发表于 2010-9-6 11:07:00 | 只看该作者
感受万年文明的温度—记红山玉器收藏家徐向阳 婺城新闻网 2010-3-15 09:41
2000年,徐向阳偶然接触到红山文化专家任南创办的“红山文化”,他被网站中翔实的图文资料所吸引。他于是一边收藏红山玉器,一边通过网络学习相关的知识。“我经常在‘红山文化’的论坛上发贴,...

近千件民间泛红山文化玉器在京展出 新华网 2010-2-13 15:53
来自辽宁的红山古玉收藏爱好者王桂山专程赶来观展。他表示,看了展览最大的感受是“震撼”。国家红山古玉藏品公认的仅藏300余件,而这次展出的民间泛红山文化玉器近千件,而且每一件都是国宝级的精品。 展览由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收藏委员会、任南红山文化等主办,将持续到2月20日。 9条相同新闻>>

古代造像艺术展请专家掌眼鉴定 千龙 2010-5-26 09:25
由北京石刻博物馆、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专业委员会、任南红山文化、北京卡通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国内首次“中国古代造像艺术展”于近日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开展后,观展者云集。 本次展览大量征集民间收藏品参展,石刻馆的展品大多为首次“亮相”的馆藏品,...

中国古代造像艺术展 请专家“掌眼”鉴定 北京青年报 2010-5-26 00:53
由北京石刻博物馆、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专业委员会、任南红山文化、北京卡通艺术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国内首次“中国古代造像艺术展”于近日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开展后,观展者云集。 本次展览大量征集民间收藏品参展,石刻馆的展品大多为首次“亮相”的馆藏品,... 11条相同新闻>>

中国古代造像艺术展将在北京石刻艺术馆开展 新华网北京频道 2010-5-17 17:21
此次展览是为了配合“国际博物馆日”,由北京石刻博物馆、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专业委员会、任南红山文化、北京卡通艺术博物馆等联合举办的,也是国内首次举办“古代造像艺术展”。 据参 与此次展览筹备的石刻博物馆专家刘卫东介绍,此次亮相的很多文物,... 3条相同新闻>>

北京来专家 聚鞍看“神龟” 千华网 2009-4-23 00:00
中国古玉器研究会理事任南说,这次专家团来鞍考察,还多亏了自己的“红山文化”,很多学者经常上网交流。...任南红山文化结缘颇有传奇色彩——他9岁时,跟在部队工作的父亲到了内蒙古赤峰,...
1367#
发表于 2010-9-7 20:15:00 | 只看该作者
任先生,可敬!
1368#
发表于 2010-9-11 12:33:00 | 只看该作者

红山文化玉器收藏家任南先生

央视<百家讲坛>主任拜访中收协姚政主任和任南副秘书长

以下是引用任网秘书在2010-9-11 12:30: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03284.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dsc03291.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以下是引用虹蜻蜓在2010-9-17 10:16:00的发言:
 

      在收藏领域中,所有的人都是与跟自己有同类爱好的人在一起结伴,交流,而没有共同爱好的,即使是亲人,彼此也不会交流。我喜爱古玉、把玩古玉多年,我在美国生活的妹妹也是知道的。可我既没有给她看过我的藏品,也从没有与她谈论过此事。

 

      这次我来到美国,她看我和孩子每到一地都要去博物馆,总是在谈论玉和瓷器,不免好奇,便问,我总是听你们在议论玉的事,可我看到的玉都是那么的难看,而你们为什么会那么的喜欢呢。听她这么一问,就是个大外行,她见到的玉,很定都是大街上的假东西和那些不上档次的玉种。跟一点不懂玉的人,如何介绍可真是个难题,于是我就来个删繁就简,直接告诉她我们喜欢的玉主要是指新疆的和田玉,古玉主要是红山玉和战汉玉。当她一听我们提起红山玉,就立即说:“我想起来了,我今年去英国参观大英博物馆,博物馆在中国玉器中重点介绍了中国两个时期的玉,有一个我记不得了,而还有一个就是红山玉。我当时还一直琢磨这个红山玉到底为什么这么让大英博物馆如此重视。”她没想到自己的姐姐喜欢的就是这个东西,于是马上让我们给她介绍。我们给她打开了《任南红山文化文化网》。


      当她看到任网精品展示中的藏品时,立刻就被上古先民精巧绝伦的设计所吸引。C型玉龙流畅自然的线条,太阳神的古朴宁静,勾云型佩的色彩雕琢,妹妹透露出异常欣喜的感觉。她说,如今,许多外国人都崇尚“简约时尚”之美,好比一些价值不菲的意大利家具,用料并不精贵,雕工也非常简单,但线条流畅,不繁缛,充满艺术感,就能吸引大量高端人群的关注。

 

      而红山古玉给她带来的感觉,竟与最时尚的那些国外家具、服装、日用品相似。看似随意几笔就雕琢而成的红山古玉,其实最凝聚着先民的智慧与高超的艺术审美。雕琢一件东西,往往图案越简单越是难以制作。因为它需要创作者拥有极高的水准,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万里江山。红山玉器,以及其它高古玉恰恰就是靠流畅的线条,灵动的形象,获得人们的认可。所以这也难怪,红山文化网的藏品能够吸引那么多爱玉之人汇聚之此,还吸引了许多年轻人以及外国人的目光。


      我真心的希望《任南红山文化网》能够做为中国玉文化的使者,传播玉的文化,让国人通过它能够了解祖国璀璨文化的精深,让外国人通过它能够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与远远流长。




1369#
发表于 2010-9-14 11:25: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任网秘书在2010-9-11 12:33:00的发言:

央视<百家讲坛>主任拜访中收协姚政主任和任南副秘书长

[em63]央视10套实在妙,

天天收看不能少。

《百家讲坛》品位高,

百姓看了都说好!

给央视的朋友们敬茶了![em27][em27][em27]

1370#
发表于 2010-9-29 11:37:00 | 只看该作者

1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9-28 09:24 , Processed in 0.05850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