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李女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看到《任南网》有南师怀瑾先生著述很高兴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07-5-19 23:54:00 | 只看该作者

两个六年就是十二年。我们中国把十二年叫做一纪,三十年叫做一世,这个观念和西方文化观念不同,这是我们中国的世纪。譬如我们现在是2007年,七年以前是二十世纪,这个是西方文化的名称,以耶稣出生来记数。如果依希腊、印度、中国这几个古老国家的文化来看,就不是这样了。按中国的黄帝纪元,今年应该是4705年了。 

扩大起来,六十年、六百年、六千年,人类文明随时在变,而且是非变不可。只是大家在变中忘记了变,忽略了变。
72#
 楼主| 发表于 2007-5-19 23:54:00 | 只看该作者

儒释道观变 

我们担心世界的未来怎么走,担心人类能源问题、经济问题、战争问题,很多很多问题;但是自己忘了我们就在变的当中。只不过你没有办法改变现有的罢了。诸位都知道中国的儒家和道家,孔子是儒家的代表,老子是道家的代表,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后来加上印度释迦牟尼文化,形成了三家文化,引导了中国几千年。
73#
 楼主| 发表于 2007-5-19 23:55:00 | 只看该作者
儒家对时代的转变原理是清楚的。以孔子、孟子的教育来说,认为世界越变越不对了。儒家的精神有四个字中流砥柱,所谓中流砥柱,是说像黄河、长江那样大的洪流,那个水势是挡不住的。但是儒家的精神,硬要站在中间,要把它抵住,挡住洪水下流。
74#
 楼主| 发表于 2007-5-19 23:55:00 | 只看该作者

道家不是这样的,道家认为这样没有用,你站在时代洪流的前面,想挡住是不可能的。你越提防,洪流力量越大,会把你冲垮。所以道家是四个字因势利导 

因为时代的大流是这样走的,你站在中间挡是挡不住的,你只能计算它水流的速度,计算流到什么地方变弱了,再在那里轻轻引导趋势方向,才不会出事。
75#
 楼主| 发表于 2007-5-19 23:56:00 | 只看该作者
至于佛家的办法就不同了:反正开始奔流以后,随时在变,很快又开始另一个时空了。不论如何变易,最终一切都是没有,甚至当下即空,当下的立即就成为过去了,来去皆空,你放心好了。
76#
 楼主| 发表于 2007-5-19 23:56:00 | 只看该作者
所以我主张,先要认识原则,然后再找出出路来,并把个人的思想和修养再作一个方针、调整。
77#
 楼主| 发表于 2007-5-20 23:43:00 | 只看该作者

摘一篇人民日报(海外版)介绍南师文章

蕴睿智于平易——记南怀瑾先生

2007-05-11    李伟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

去年5月,南怀瑾先生在上海。我由同事引见拜访他。南老不仅是一位国学大师,也是一位传奇人物,有机会拜识,真是太幸运了。

我们如约来到番禺路一处寓所,厅堂里高朋满座,但我一眼就认出了南老先生,先生中等身材,一袭中装,仙风道骨,而又面目慈祥,两眼炯炯有神。

78#
 楼主| 发表于 2007-5-20 23:43:00 | 只看该作者
吃饭的时候,或许因为我是初见,有幸坐在南老身边。我约略向南老汇报了我的学术兴趣,呈上一本小书请南老指点。南老立即嘱助手取出他在台湾新出版的《庄子諵譁》上下两册,签名送我。我问南老为什么将“南华”(《庄子》在道教经典中称《南华真经》)改成了“諵譁”,南老说:“我只是喃喃而语,而且有许多地方脱离了原文”。这与《论语别裁》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别裁”是前人用于选本(如《唐诗别裁》)的一种名称,而“諵譁”则巧妙地嵌入了《庄子》的另一个名称。 
79#
 楼主| 发表于 2007-5-20 23:44:00 | 只看该作者
趁着南老与其他朋友交谈的机会,我立即翻阅起来,没多时就被其别出心裁的见解和生动的表述吸引住了。隐隐中,我听到席间来了《文汇报》前总编吴兄,此公健谈,圈内闻名,南老的话语也多了起来。不多时,似听到南老说“我赠老兄一联”,我的眼睛离开了《庄子諵譁》,听南老朗声吟诵:“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在鼓掌声中,我想,其下联,我则似之矣。
80#
 楼主| 发表于 2007-5-20 23:44:00 | 只看该作者

临别之际,南老拉着我的手,我斗胆说:“何时有幸出您老的书?”南老笑而不答。

8月间,由《文汇报》和我们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邀请南怀瑾先生为上海传媒界作一次讲演。是日,冠盖云集,仕女如云,从下午到晚上,整场讲演4个小时(包括上下两场的两次休息时间),年近九旬的南老站着演讲,精神抖擞,妙语连珠,会场内鸦雀无声而又气氛轻松。到最后散场的时候,先生发现了我,如老朋友一样交谈了几句。 

凭借同事耀伟与南老的特殊关系,南老终于答应由我们出版两本新书,一本是《南怀瑾讲演录》,另一本是《南怀瑾与彼得·圣吉的对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8-14 10:51 , Processed in 0.05815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