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料中知道了,古代排箫为三孔,属于吹奏乐器,被称做“籁”或“篙”。那么,这六支吹管乐器,几点说明与论证如下: (1)从土沁的程度,颜色和粘接处的断碴来看,是成排状的。 (2)管口处两端,有一端是有磨损的,而另一端无,这就与装饰品两端都有磨损是不一样的。 (3)在管的一端,有磨损痕迹。从磨损程度和磨损形状分析是演奏者在吹奏时,相互接触和磨擦时造成的。 (4)这是在以后练习吹奏时,观察到的。 (5)管的长度不同。这样就获得不同的音响效果。即音质的不同。 (6)管是俩俩等长,经卡尺卡量毫丝不差,知道了这是俩组吹管乐器。这里面还包涵古代度量衡问题,待考。(等长的、同孔径的管,吹出的响声是相同的,因此分析其为俩组乐器。) (7)在最长的一支玉管侧面,出现一个条形孔,上面讲到是做为调节音高而制作的,经过观察排比和试吹,是用右手拇指盖住或放开变音孔,用来调节音高和变调,其执箫方法是有调音孔的音管为低音区,是右手方向的第一吹管,其余类推。 (8)根据史书,“籁”释解为三孔吹奏器分析,那么,在红山文化中出现的六支玉管就很有可能是俩组吹奏乐器。如果是古代的“籁”,那么就是俩组。如果不是古代乐器“籁”?如何来定名,待考。 (9)这俩组乐器的功能不同,从管口磨损处分析,只能是俩组,才能出现这样的组合形式。 (10)如果是俩组乐器的看法能够成立,那么,就符合了《说文》中所说的,“箫,参差乐器,象凤之翼,以竹箫声”中的“凤”翅膀的形状,其长短不同的型制似鸟翅,或者说“象凤之翼”。 (11)联系红山文化中,出现玉鸟的形状来看,红山文化中很有可能出现模仿鸟鸣的乐器和模仿鸟翅形状的乐器。玉鸟在《中国玉器全集•史前卷》中被称做玉鸮;夏家店文化中(红山晚期)出现有铜质鸟形器;辽代文化中有海冬青鸟;这样分析下来,鸟形器是有其渊源的。 (12)辽西地区发现的古代乐器“玉横笛”和“籁”都是管状器,结合其它乐器的发现,如陶埙、陶鼓、陶号角、石磬、响棒等,因此证明了这二组管状器也为早期的乐器。但是,其形状是源于南方的竹,还是北方的骨?待考。 (13)由加工工艺来看,5000年前的红山人如果把玉料加工成棒状还不是困难的事情,但是把玉棒打出通孔,再按照音律调节长度和孔径,这里面包含有音乐、度量衡等高深的学问,红山人,太神秘了,令人瞠目。 综上所述,红山文化中发现的这一组乐器经“大胆假设小心考证”为排箫能够成立的话,那么就把排箫实物向前推进了近二千年。为研究新石器时期古代乐器添加了一件实物依据。同时也说明了,红山文化时期“礼乐制度”的完善。红山文化的族民在祭祀天地,祖先和神鬼等大典时,有“礼”文化的存在,同时也存在“乐”文化。这是不容质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