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东胡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红山文化时期及红山文化地区发现的乐器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6 09:52:00 | 只看该作者
从史料中知道了,古代排箫为三孔,属于吹奏乐器,被称做“籁”或“篙”。那么,这六支吹管乐器,几点说明与论证如下:
1)从土沁的程度,颜色和粘接处的断碴来看,是成排状的。
2)管口处两端,有一端是有磨损的,而另一端无,这就与装饰品两端都有磨损是不一样的。
3)在管的一端,有磨损痕迹。从磨损程度和磨损形状分析是演奏者在吹奏时,相互接触和磨擦时造成的。
(4)这是在以后练习吹奏时,观察到的。
(5)管的长度不同。这样就获得不同的音响效果。即音质的不同。
(6)管是俩俩等长,经卡尺卡量毫丝不差,知道了这是俩组吹管乐器。这里面还包涵古代度量衡问题,待考。(等长的、同孔径的管,吹出的响声是相同的,因此分析其为俩组乐器。)
(7)在最长的一支玉管侧面,出现一个条形孔,上面讲到是做为调节音高而制作的,经过观察排比和试吹,是用右手拇指盖住或放开变音孔,用来调节音高和变调,其执箫方法是有调音孔的音管为低音区,是右手方向的第一吹管,其余类推。
(8)根据史书,“籁”释解为三孔吹奏器分析,那么,在红山文化中出现的六支玉管就很有可能是俩组吹奏乐器。如果是古代的“籁”,那么就是俩组。如果不是古代乐器“籁”?如何来定名,待考。
(9)这俩组乐器的功能不同,从管口磨损处分析,只能是俩组,才能出现这样的组合形式。
(10)如果是俩组乐器的看法能够成立,那么,就符合了《说文》中所说的,“箫,参差乐器,象凤之翼,以竹箫声”中的“凤”翅膀的形状,其长短不同的型制似鸟翅,或者说“象凤之翼”。

(11)联系红山文化中,出现玉鸟的形状来看,红山文化中很有可能出现模仿鸟鸣的乐器和模仿鸟翅形状的乐器。玉鸟在《中国玉器全集•史前卷》中被称做玉鸮;夏家店文化中(红山晚期)出现有铜质鸟形器;辽代文化中有海冬青鸟;这样分析下来,鸟形器是有其渊源的。
(12)辽西地区发现的古代乐器“玉横笛”和“籁”都是管状器,结合其它乐器的发现,如陶埙、陶鼓、陶号角、石磬、响棒等,因此证明了这二组管状器也为早期的乐器。但是,其形状是源于南方的竹,还是北方的骨?待考。
(13)由加工工艺来看,5000年前的红山人如果把玉料加工成棒状还不是困难的事情,但是把玉棒打出通孔,再按照音律调节长度和孔径,这里面包含有音乐、度量衡等高深的学问,红山人,太神秘了,令人瞠目。
综上所述,红山文化中发现的这一组乐器经“大胆假设小心考证”为排箫能够成立的话,那么就把排箫实物向前推进了近二千年。为研究新石器时期古代乐器添加了一件实物依据。同时也说明了,红山文化时期“礼乐制度”的完善。红山文化的族民在祭祀天地,祖先和神鬼等大典时,有“礼”文化的存在,同时也存在“乐”文化。这是不容质疑的。
52#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6 09:56:00 | 只看该作者
补充:
“礼”文化是以红山玉器,彩陶为主的;“乐”文化是否可以说是红山文化时期文化的“陶鼓、埙、号角、响棒、石磬,红山文化玉排箫和其它未发现的乐器来行使的,这样肯定还有“舞”文化,这一点,从西拉沐沦河流域发现的古代岩画群分析,就证明了其舞蹈群体的存在。
由古代宗教来看,这种三孔器“籁”乐器的发现与古代乾坤符号的“乾”(以≡表示乾)是否有源源,如果此说能够成立,那么更证明了“籁”的这种乐器用于古代祭祀和大典。
由材质来看,玉横笛和玉排箫在材质的使用上,都是用白色的玉材,这是否说明了古代民族尚白的习俗,与后世的少数民族如藏族、蒙古族等,用白色哈达来表示吉祥如意是否有深层次渊源。
由民俗学角度来看,古代民族在大典时,是否存在掌礼,掌乐,掌舞的祭师?!从古代占卜工具的发现,古代乐器的发现,古代人面形岩画的发现,古代礼器的发现等等,充分说明了中国北方古代民族文明程度的久远。令人折服!
    关于红山文化时期的玉排箫再说几句题外话。这样长断不齐的玉管在辽西地区发现过,当时人们都是做为配饰在收藏,市场的价格也不是很高的。
亲眼看到了十多支改制的玉管后,这才萌发了把排箫的材料公布出来的。如果是单根的不改制的,那就是一支律管 其价值无论是学术的还是经济的都很高。这是二。
53#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6 09:58:00 | 只看该作者
结语:
红山文化时期有关“籁乐器”的论述成立,就涉及到许多问题:发现如此众多的新时期玉质乐器,说明有专业的演奏群体,他们已经脱离了生产劳动(狩猎或农耕),要练习演奏乐曲,就需要大量时间来做,这是其一;
其二,要达到乐曲的相互配合和一致,练习是主要的,但是应该还要有乐谱,那么“乐谱”是什么样子的,记在哪,谁主持这乐谱的编排;
其三,有乐就要有舞,那么这舞蹈由谁来做?辽宁省牛河梁的大祭坛,内蒙古敖汉旗城子山大祭坛,属红山时期;喀旗山前乡夏家店下层文化祭坛,林西繁荣乡祭坛等,如此众多的祭坛,说明了什么?牛河梁女神庙、大祭坛、玉质乐器、玉质礼器、西拉沐沦河的舞蹈岩画、蚌质和骨质占卜工具等器物的发现,把有志于探索博大精深红山文化的人们,带入这神秘的殿堂,令人去追想那五千年前“礼乐舞巫”盛大的场面。
54#
发表于 2006-11-16 10:08:00 | 只看该作者
红山文化的族民在祭祀天地,祖先和神鬼等大典时,有“礼”文化的存在,同时也存在“乐”文化。这是不容质疑的。
55#
发表于 2006-11-16 14:4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东胡在2006-11-15 18:11:38的发言:

任南先生您好:

多伦县大河口并不是仅仅局限于一个加工工具和玉器加工工场,还会有很多的惊人的发现,只是我和我的同事们还没有找到。但是种种迹象表明,这个多伦是我在内蒙古自治区寻找的一个重点地区。这里是滦河的源头。如果您也有兴趣,非常欢迎您也加入到我们的这支小分队给与指导。

                                                                                                                                                                   东胡拜上!

我和我的同事们很有兴趣加入........任南

[em10][em10]
56#
发表于 2006-11-16 16:39:00 | 只看该作者
我想请东胡老师谈谈这个萧的钻眼的工,先民们是用什么工具和方法能钻出那么长的眼呢?这需要很长的钻头的,是砣机工吗?
57#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6 17:24: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蓬莱九仙在2006-11-16 16:39:26的发言:
我想请东胡老师谈谈这个萧的钻眼的工,先民们是用什么工具和方法能钻出那么长的眼呢?这需要很长的钻头的,是砣机工吗?

回复蓬莱九仙先生:

1:不是砣机工,2:不需要很长的钻头,这钻头是镶在钻杆上。这钻杆很可能是骨质,这是从这个民族的属性分析的。3:制作的程序是先开板料,再切割成方形棒状 ,钻孔,滚圆,调音。这其中在当年的制作过程中,不知道出现多少不合格的残次品,这是在踏查几个当年的制玉工场以后得出来的认识。在我先上传的图片中,有一个小玉珠,就是因为钻孔不合格,成为残品。图片在五楼的第一张图片左上的那枚小玉珠,长度这么短,都出残品,可以想象当年的红山人钻出15厘米左右的长孔的难度。绝对不是钻一根就是一根成品。这排箫的钻孔与玉横笛比较还是小巫见大巫,因为玉横笛还有一个吹孔,还需要有一个音律在里面,不单单是钻孔。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16 22:32:06编辑过]
58#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6 17:30: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rn在2006-11-16 14:42:26的发言:

我和我的同事们很有兴趣加入........任南

[em10][em10]

欢迎您和您的同事共同来探研红山!
59#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6 17:3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rn在2006-11-16 10:08:21的发言:
红山文化的族民在祭祀天地,祖先和神鬼等大典时,有“礼”文化的存在,同时也存在“乐”文化。这是不容质疑的。

任南先生您好:

从目前我发现的红山文化时期的十多件乐器,还没有把没浮出水面的红山文化时期的乐器累积到一起,如果有红山乐器的藏家都积极地参与和宣传红山文化乐器的事情,由于材料的不断累积,那么就可以肯定地证明红山文化的族民在祭祀天地,祖先和神鬼等大典时,有“礼”文化的存在,同时也存在“乐”文化。这是不容质疑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17 20:38:44编辑过]
60#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6 17:41:00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贵网站把东胡的关于红山文化乐器的帖子置顶 !

                                       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28 04:37 , Processed in 0.05282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