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姜庆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馆藏] 南越王墓博物馆二百多件玉器全赏析[转帖]资料----

  [复制链接]
81#
 楼主| 发表于 2011-2-7 23:08:00 | 只看该作者
墓主组玉佩 出土于玉衣胸腹之间,覆盖于组玉璧之上,共32件,由玉、煤精、金、玻璃等不同材料组成。 从最上一件到最下一件,长约600毫米,此图根据出土时相对位置复原。
82#
 楼主| 发表于 2011-2-7 23:09:00 | 只看该作者
镂雕勾连纹出廓双凤纹内出廓龙纹璧 宽102毫米,璧直径72毫米,好径41毫米,厚3毫米 青玉,黄白色透绿,出土时已经断裂,碾琢精致,设计精巧,其中一只凤翅残缺。
83#
 楼主| 发表于 2011-2-7 23:10:00 | 只看该作者
谷纹犀形佩 长85毫米,高40毫米,厚4毫米 青玉,黄白透青,大面积黄化,背部有一钻孔。 设计及碾琢非常精美,表面有丝缕缠绕痕迹。
84#
 楼主| 发表于 2011-2-7 23:11:00 | 只看该作者
谷纹出廓双凤纹璧 长91毫米,高70毫米,璧直径69毫米,好径22毫米,厚3毫米 青玉,湖绿色,大块面积白化,上下边皆有钻孔,出廓双凤纹以阴线刻画,表面残留丝缕缠绕痕迹。
85#
 楼主| 发表于 2011-2-7 23:12:00 | 只看该作者
蒲纹双龙联体璜 长141毫米,宽55毫米,厚4毫米 青玉,黄白色,双面同样纹饰,大面积云状白化。 表面残留丝缕缠绕痕迹。
86#
 楼主| 发表于 2011-2-7 23:23:00 | 只看该作者
花朵形佩 兽面纹佩 花朵佩,高23毫米,宽21毫米,厚7毫米 上下通穿孔,完全象牙黄黄化,有光泽。 安徽长丰县杨公乡战国墓出土过一件相似器。 兽面佩,细小如黄豆,上下通穿孔,高8毫米,宽7毫米,厚5毫米。
87#
 楼主| 发表于 2011-2-7 23:23:00 | 只看该作者
玉人 皆男性,造型一致:平顶、拱手、跪坐,上下通穿孔。 左,高19毫米,宽7毫米 中,高20毫米,宽10毫米 右,高19毫米,宽8毫米 此组玉佩除了上面器物外,还有玉珠5颗,玉双套环1件,金珠10颗,玻璃珠4颗,煤精珠2颗。
88#
 楼主| 发表于 2011-2-7 23:24:00 | 只看该作者
印玺出土情况 在玉衣胸腹之上,有印玺9枚,3枚一组,各盛于一个漆盒之中,漆盒腐朽,残留漆皮。 一个人身上出土9枚印玺,这在考古界是非常少见的。
89#
 楼主| 发表于 2011-2-7 23:25:00 | 只看该作者
南越王赵昩的9枚印玺 在9枚印玺之中,金印2枚,一枚龙钮,印文“文帝行玺”,一枚龟钮,印文“泰子” 玉印6枚,其中3枚无印文,绿松石印一枚,无印文。
90#
 楼主| 发表于 2011-2-7 23:26:00 | 只看该作者
玉印中,3枚带有印文。 中,印文“帝印”,螭虎钮,边长23毫米,印台高8毫米,通高18毫米。 青白玉,白中闪青,有光泽,整体白化严重,阴刻“帝印”,有边框和纵格,印台周边减地勾连云纹,钮上螭虎穿于云海之中,腹下穿孔。 “帝印”与“文帝行玺”,在我国考古中都是首次发现,此印与满城汉墓刘胜,陕西狼家沟“皇后之玺”形制相同。 《汉官旧仪》中记载: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钮。指的就是这种形制。 因南越国一、二主都自己称帝,所以其出土印玺与史、汉本传记载相合。 左,印文“泰子”,边长20毫米,通高13毫米。 青白玉,黄白中闪青,周身云雾状白化,覆斗式。 印文无边框栏格,字体笔画圆润,与“泰子”金银迥异。 在史书之中,都没有记载第一任南越王赵佗立太子的史实,而是直接传位与孙子赵昩。 这两枚“泰子”印,应该是第三任南越王赵婴齐在操办赵昩丧事的时候,“藏其先武帝、文帝玺”时,将赵昩之父的印玺一同放入墓中的。 右,印文“赵昩”,边长23毫米,通高17毫米, 青白玉,黄白中闪青,周身白化严重,覆斗式,印文有边框和栏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8 02:31 , Processed in 0.06064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