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清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投名状

[复制链接]
261#
发表于 2010-9-3 20:50:00 | 只看该作者

懒人养玉

自放自醒

呵呵  只有这句话最对最真

262#
发表于 2010-9-3 22:2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清泉在2010-8-25 10:23: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0227.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0226.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好工,好料,好沁!
263#
发表于 2010-9-3 22:2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清泉在2010-8-26 8:27: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8159.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8397.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生坑态时吐灰区对应减缩区[em17]

 

8.缩:红山文化玉器表层因水融蚀会导致玉体体积局部或整体减缩且对应硬质残留和原质残留,硬质残留呈解理态如骸晶,而原质残留多呈岛状 ,此种现象的观察必须注意考虑玉体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和水融严重部位如裂处.玉器单薄与边缘和孔洞沁门处,土中朝下端等.必存在局部减缩,减缩部位必有对应色与质的内质改变,缩部色变重的多存在明显界线与台阶且呈随型包裹态表(表土层干燥地水挠动质变,质变由内而外所至.).生坑态时吐灰区对应减缩区.整体水融减缩部分的光滑度明显高于其他位置呈包裹态壳状;真品经盘摸,表层解理会出现团状回缩态(此现象盘前盘后的表象在显微镜下观察团状回缩态变化尤为明显),仿品表面缩的部分没有相对应的内质质变。

264#
发表于 2010-9-3 22:2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清泉在2010-8-26 8:30: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8463.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8478.jpg

表层包裹态随形开裂

265#
发表于 2010-9-3 22:29:00 | 只看该作者
 9.次:原玉器主体后天之工上自然态质变均为次.红山文化玉器的表层自然态质变会产生多种形态,多为目测很难观查到的凸凹次生物,多呈团状、山脉状解理态,次生物形态要对应其材质结构.如透闪石和蛇纹石其组成的成份是不同的故它的凸显解理也是不同的.而这凸凹次生物的分布和产生必须符合其土中方位.沁门点.和外部条件造成内质质变的成因。如水融减缩会现内质硬质解理如骸晶.(骸晶英文名称skeleton crystal 晶体生长过程中,沿着角顶或晶棱方向生长特别迅速,从而形成晶面中心相对凹陷的结晶骨架,称骸晶。骸晶常呈漏斗状、树枝状、羽毛状等形态。如雪花就是冰的骸晶。骸晶主要是在溶质供应很不充足的条件下形成的)而同质岛状残留多为土中上方最早失水部位.原玉器主体后天之工上自然态质变还会产生融合物及随形包裹态隐形和浅表多层错位且边缘整齐清晰的开裂,和非直线曲痕.而裂的表象需要符合其成因,如由裂向两侧有色和质变必是土中因素造成,裂痕中多有二氧化硅晶状溢出呈长合态.而古玉因地层环境变化,会造成无沁色浅表层包裹态随形开裂,其因多为玉器在土中下端水的因素而造成松软,由于土中水分快速减少或清洗玉器包裹层过快时,导至其内部应力快速失压造成无色浅表层包裹态随形开裂.次生物与玉体应存在明显界线和沟槽呈融化态.次生物分布与出灰点对应内质质变部位,在显微镜下所显现的颜色色彩斑斓,即使在一平方毫米的区域内也是如此,而仿品上的所谓次生则无根无沟槽,边缘模糊,凸起物周身包裹,形状与层次单调.凸起点并非对应内质结构的质变处,多附着在同一平面上。不掌握真品自然态微坑特征是区分不了酸腐坑孔的. 
266#
发表于 2010-9-3 22:30: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清泉在2010-8-26 9:00: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5847.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5844.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出灰浆对应质变沁残点

11.浆:红山文化玉器的浆层用手推摸其表面,有如同推干肥皂时的感觉,阻而不黏,老土浮浆层去掉后古玉有自身泌出浆的固化包裹层---浆之皮壳和石之解理态皮壳两态.总之有壳感.而仿品推之则多为滑腻感,因为目前仿品多用注蜡法仿制浆层。真品浆层如同糖葫芦外面的糖壳,质密而透明,有些真品固化了的浆壳表层上还会产生自然皱褶和非直线性纹脉.且出灰浆对应质变沁残点。生坑古玉用60度热水清洗后数秒钟后吐白色灰浆.如同倒在水泥地上风干后的牛奶状.钻孔中产生的灰浆壳因出土后风干会形成脱骨状壳圈.自然态生坑古玉出灰浆点为非规律外形.且灰浆厚端对应内质失色和失透并伴有同态边囗清晰包裹状腐蚀质有机炭沁入.(坑状规律且出灰与土中方位沁蚀不对应者要提防)

267#
发表于 2010-9-3 22:3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清泉在2010-8-26 8:33: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9303.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9304.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减缩部位有对应色与质的内质改变

8.缩:红山文化玉器表层因水融蚀会导致玉体体积局部或整体减缩且对应硬质残留和原质残留,硬质残留呈解理态如骸晶,而原质残留多呈岛状 ,此种现象的观察必须注意考虑玉体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和水融严重部位如裂处.玉器单薄与边缘和孔洞沁门处,土中朝下端等.必存在局部减缩,减缩部位必有对应色与质的内质改变,缩部色变重的多存在明显界线与台阶且呈随型包裹态表(表土层干燥地水挠动质变,质变由内而外所至.).生坑态时吐灰区对应减缩区.整体水融减缩部分的光滑度明显高于其他位置呈包裹态壳状;真品经盘摸,表层解理会出现团状回缩态(此现象盘前盘后的表象在显微镜下观察团状回缩态变化尤为明显),仿品表面缩的部分没有相对应的内质质变。

268#
发表于 2010-9-3 22:36: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表层沁蚀对应内质有质变与色变向上或以沁门为中心渐变向外扩散呈包裹状:

10.过:红山文化玉器的“过”渡.必须注重其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和入沁之沁门,处于土层最下端水浸蚀时间最长,故其质变最严重呈失透感,玉软沁方入,形成表层减缩态.且表层沁蚀对应内质有质变与色变向上或以沁门为中心渐变向外扩散呈包裹状:也有外部物质顺微孔进入产生由內而外的渐变,色与质变也有随裂和孔为中心向外扩散且呈三色过渡状且呈胶冻感。并少数在方位下端质变处伴有腐蚀质有机炭沁入(多呈周身同状态开口且边口色清晰)和随型硬质解理显现.古玉的次生变化是与地下水的PH值、浸泡时间、水量的充足有密切关系.玉器有色变减缩态无台阶,其因玉器色变轻端多土中朝下(封闭的泥中产生一个稳定的环境)在方位下端(多呈周身同状态边口色清晰裂) ,外界挠动对其相对上半部松土部位小.。而老料带沁仿品,色的分布无对应内外质变的方位感 ,观其表层沁蚀程度与内质质变不对应,其色含糊不清无三色胶冻感过渡.表象的色和质变非渐变包裹状。

269#
发表于 2010-9-3 22:37: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清泉在2010-8-25 21:59: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3874.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0487.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3.肥:红山文化玉器显现的肥油状物质(解理)多存在于透闪石材质的玉器中,解理其表象与原材质有明显色差,其所处部位应与玉体存在明显凸起或凹陷,边缘清晰且带沟槽,立体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此种特征尤为明显,肥油状部位透光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而仿品多用含有白色油状物的钾长石或滑石仿制,其料质极软.

270#
发表于 2010-9-3 22:39:0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4.透:因地质原因,土中阴阳方位之故,某些坑口的红山文化玉器会呈现整体胶冻质的透光感.或因水融失色,有些也表现为局部不规则斑块状透明和失透感,此种透明不是玻璃般的通透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0-10 10:45 , Processed in 0.06206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