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清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投名状

[复制链接]
271#
 楼主| 发表于 2010-9-3 22:59:00 | 只看该作者

紫气临帖,

蓬荜生辉;

娓娓道来,

点石成金。

谢帖![em56]

272#
发表于 2010-9-3 23:03:00 | 只看该作者

[em27]

好帖好玉好境界

273#
发表于 2010-9-3 23:43: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玉仙儿在2010-9-3 20:50:00的发言:

懒人养玉

自放自醒

呵呵  只有这句话最对最真

学习!

[em56]

274#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07:17:00 | 只看该作者

紫气东来兄:

      此行投名任网,诣在学习“12字法”。

自玩玉来,出坑落井,历尽艰难,遍嚐酸辛:也曾按图索骥、照本宣科,

也曾迷信专家,广收“国宝”,故在地摊儿也算有得人缘儿,免不了多散钱财,仅得一二。

所幸心态尚好,敢于实践,乐此不疲,总往前看,一路走来,坎坷曲折,苦辣酸甜,悲喜自知。

投名之前,潜水看帖也有半年,此贴投石问路,也作抛砖引玉;

今兄莅临投名状贴,逐一评说,尤其飘红所指,言简意赅,字字珠玑!

玉学博大精深,待我细细读来,慢慢品悟.......

再次感谢您的评帖。[em52]

275#
发表于 2010-9-4 09:2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清泉在2010-9-4 7:17:00的发言:

紫气东来兄:

      此行投名任网,诣在学习“12字法”。

自玩玉来,出坑落井,历尽艰难,遍嚐酸辛:也曾按图索骥、照本宣科,

也曾迷信专家,广收“国宝”,故在地摊儿也算有得人缘儿,免不了多散钱财,仅得一二。

所幸心态尚好,敢于实践,乐此不疲,总往前看,一路走来,坎坷曲折,苦辣酸甜,悲喜自知。

投名之前,潜水看帖也有半年,此贴投石问路,也作抛砖引玉;

今兄莅临投名状贴,逐一评说,尤其飘红所指,言简意赅,字字珠玑!

玉学博大精深,待我细细读来,慢慢品悟.......

再次感谢您的评帖。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所幸心态尚好,敢于实践,乐此不疲,总往前看,一路走来,坎坷曲折,苦辣酸甜,悲喜自知![em27] 

    痴情不改,终成正果![em56]

276#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09:55:00 | 只看该作者
凤形玉冲牙。[upload=jpg,img_3417.jpg]UploadFile/2010-9/2010949543171646.jpg[/upload]
[upload=jpg,img_3418.jpg]UploadFile/2010-9/2010949543197840.jpg[/upload]

0.jpg (79.07 KB, 下载次数: 0)

投名状

投名状

0.jpg (102.42 KB, 下载次数: 0)

投名状

投名状
277#
 楼主| 发表于 2010-9-4 10:03:00 | 只看该作者

凤形青玉冲牙。

质莹润;土沁蚀;

包浆老;形灵动,

战国韵,器成对,

似可藏。

[upload=jpg,img_3420.jpg]UploadFile/2010-9/2010941025666672.jpg[/upload]
[upload=jpg,img_3416.jpg]UploadFile/2010-9/2010941025659215.jpg[/upload]

0.jpg (91.99 KB, 下载次数: 0)

投名状

投名状

0.jpg (68.6 KB, 下载次数: 0)

投名状

投名状
278#
发表于 2010-9-4 10:05:00 | 只看该作者
老土沁包浆[em56]
279#
发表于 2010-9-4 10:0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紫气东来在2010-9-3 22:36:00的发言: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表层沁蚀对应内质有质变与色变向上或以沁门为中心渐变向外扩散呈包裹状:

10.过:红山文化玉器的“过”渡.必须注重其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和入沁之沁门,处于土层最下端水浸蚀时间最长,故其质变最严重呈失透感,玉软沁方入,形成表层减缩态.且表层沁蚀对应内质有质变与色变向上或以沁门为中心渐变向外扩散呈包裹状:也有外部物质顺微孔进入产生由內而外的渐变,色与质变也有随裂和孔为中心向外扩散且呈三色过渡状且呈胶冻感。并少数在方位下端质变处伴有腐蚀质有机炭沁入(多呈周身同状态开口且边口色清晰)和随型硬质解理显现.古玉的次生变化是与地下水的PH值、浸泡时间、水量的充足有密切关系.玉器有色变减缩态无台阶,其因玉器色变轻端多土中朝下(封闭的泥中产生一个稳定的环境)在方位下端(多呈周身同状态边口色清晰裂) ,外界挠动对其相对上半部松土部位小.。而老料带沁仿品,色的分布无对应内外质变的方位感 ,观其表层沁蚀程度与内质质变不对应,其色含糊不清无三色胶冻感过渡.表象的色和质变非渐变包裹状。

有质变

280#
发表于 2010-9-4 10:21:0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感悟任南老师关于“次”的论述

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g_0226.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色质变区呈晶状解理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27 09:52 , Processed in 0.06345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