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清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投名状

[复制链接]
191#
发表于 2010-9-2 11:42:00 | 只看该作者
老土大红好像是沁的一种吧,如黑漆古,水银沁,血沁,尸古沁,鸡骨白,五彩,饴沁,土古等等,
192#
 楼主| 发表于 2010-9-2 11:46:00 | 只看该作者
圆雕玉琥。闪石水青玉,精光内敛,土沁斑斓入骨,冰花样质变,局部泥化,包浆厚重;
勾撤技法,琢工娴熟,纹饰流畅。高9CM。似西周风格。
[upload=jpg,img_7179.jpg]UploadFile/2010-9/20109211462337822.jpg[/upload]
[upload=jpg,img_7182.jpg]UploadFile/2010-9/20109211462330365.jpg[/upload]

0.jpg (103.23 KB, 下载次数: 0)

投名状

投名状

0.jpg (106.04 KB, 下载次数: 0)

投名状

投名状
193#
发表于 2010-9-2 11:50: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清泉在2010-9-2 11:19:00的发言:

“老土大红”成因很复杂。


基本条件是,土埋;且土中氧化铁成份够多;


干、湿年季交替,有利于沁入析次生附着器表.


故,“老土大红”古来罕见,赏沁者视为珍宝,


也作古玉四异之一。

受益非浅。致敬!

194#
 楼主| 发表于 2010-9-2 11:59:00 | 只看该作者

商周肖生动物,只要原材料的胚料原型允许,都会将动物的足爪砣刻出来,

而且龙、虎、象、鹿、兔、猪、羊等与马、牛及各种鸟类的足爪,都互不相同,

有的在足部用一条横线刻画出(如马)奇蹄,

有的用几条短阴线刻画出偶蹄类动物如龙、虎等及鸟类的爪趾等。

195#
 楼主| 发表于 2010-9-2 12:01:00 | 只看该作者

跪姿的玉人、兽是商周时代人一种常见的、官方的、具有礼仪性质的姿态。

商周代没有出现椅子,文明坐姿,就是跪姿。

另外,还有 “蹲居”和“箕踞”的习俗。

蹲居是以两足承受全身的重量,下肢弯屈,膝盖向上,臀部向下而不着地,

箕踞则膝盖向上,臀部着地,所以蹲居和箕踞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臀部是否着地。

蹲居比箕踞费力,跪坐又比蹲居吃力。

不过,商周习惯蹲居和箕踞。特别是扶膝而蹲或箕是商周人、兽(拟人)主流姿态,玉器片雕、圆雕均多见。

跪坐则是统治阶级的教养,并发展成为供奉祖先、祭祀神鬼及招待宾客的礼貌。

196#
 楼主| 发表于 2010-9-2 12:03:00 | 只看该作者

老三代玉器中,各个时期都有其典型加工方法。

最为有代表性的工法是西周的双阴挤阳和一面坡刀法,其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最高加工工艺。

双阴挤杨:其表现形式为双沟阴线,一粗一系,细线用勾砣碾出细而深的阴线。

粗线用撤法砣出较为宽大的斜面,近阳文一面为直岸,另一面为斜面,这样一来使平面突起的阳文效果更好。

此时的双阴挤杨比商代更谦细柔顺。

一面坡:这是在商代撤法基础上发展来的,是西周时期最典型的刀法,

先以细线勾出纹样,然后将阴线一侧的底子用斜砣砣成较宽较深的呈坡装斜面,

以突出阳文的效果,此外,这一时期阴线转折流畅,很少出现,过线,岐出,蹦碴现象。

197#
 楼主| 发表于 2010-9-2 12:06:00 | 只看该作者

商周玉器中的肖生动物眼睛的刻画,绝大多数为双阴线砣刻的“臣”字目,甲骨文中的目即为“臣”字形。

但也常见双阴线砣刻的重环纹眼、双阴线椭圆形眼,也有单阴线砣刻的“臣”字眼、圆眼、菱形眼、凸起的圆眼等,

商晚期玉器肖生动物的眼睛,以上类型的眼睛少见,双阴线砣刻的“臣”字目不见,

大量出现的是单阴线砣刻的圆眼、平行四边形眼等。西周早期,臣字目两头加稍,如此器眼形。

[upload=jpg,img_7194.jpg]UploadFile/2010-9/2010921253067800.jpg[/upload]

0.jpg (67.35 KB, 下载次数: 0)

投名状

投名状
198#
 楼主| 发表于 2010-9-2 12:12:00 | 只看该作者

商周玉器是高度“垄断”的王室玉器作坊的产品。

西周墓葬出土的殷商玉器当然不在少数。此件似出于属于北方典型的干燥的土壤环境,

就其入土时间相对说,沁蚀并不十分严重,商周玉器中褐色、黑色、黄白色、

橙红色沁色常见,没有出现其它地区出土古玉上的颜色深重、掺杂多变的现象。

商周玉器的沁色,大多数色阶过渡平缓,边缘界限浑然,沁色深入玉质。

此器的包浆非常明显,厚重古朴,精光内涵,没有“贼光”,无论怎样清洗,

甚至非金属硬物刮、擦,包浆不掉,且表面、背隐、纹饰刻痕、蚀坑、甚至缺损等处包浆一致,

尤其是沁色斑斓处的包浆,与没有沁色部位的包浆完全一致,镜下,包浆丝毫不影响抛光细痕中

极其细微的刻痕的清晰度,这层坚固温润细腻的包浆是任何化学药品仿制不出来的。

[upload=jpg,img_3873.jpg]UploadFile/2010-9/20109212114997563.jpg[/upload]
[upload=jpg,img_3881.jpg]UploadFile/2010-9/20109212114973280.jpg[/upload]

0.jpg (75.45 KB, 下载次数: 0)

投名状

投名状

0.jpg (87.51 KB, 下载次数: 0)

投名状

投名状
199#
 楼主| 发表于 2010-9-2 12:20:00 | 只看该作者

沁色是古玉在地下长期埋藏,与周围土壤中复杂的化学元素、温度、

潮湿程度、酸碱度、压力、氧化等原因生成的,光怪陆离、五花八门。

经 “盘”过的古玉,玉质会更为通透,使沁色显得更为斑斓古朴。

此器有沁色的部位和没有沁色的部位,所有表面的反射光是一致的。

商周玉器“十有九绺”,绺裂是古玉历经数千年埋藏、流传的历史刻痕,

是古玉的身份证,新仿玉器上的绺裂,无论是加热、高能射线、化学、物理外力造成的,

与天然绺裂有天壤之别。

[upload=jpg,img_3878.jpg]UploadFile/2010-9/20109212195364585.jpg[/upload]

0.jpg (72.04 KB, 下载次数: 0)

投名状

投名状

0.jpg (42.67 KB, 下载次数: 0)

0.jpg

0.jpg (109.95 KB, 下载次数: 0)

0.jpg
200#
 楼主| 发表于 2010-9-2 12:26:00 | 只看该作者

商周玉器的抛光工艺已经非常先进。

目前传世及出土的商周玉器,表面光洁度非常高,有些已经足于与现代玉器的光洁度媲美。

此器表面有非常柔和的所谓“玻璃”质光,

这一方面说明埋藏环境对玉器的侵蚀程度不大,另一方面也说明玉器的表面抛光工艺很精良。

但是,商周玉器的抛光,却是使用原始工具,加上娴熟、高超的抛光技艺手工完成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0-11 11:08 , Processed in 0.05927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