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書法界素有“字如其人”之說,不知在紫砂界也有“壺如其人”之說嗎?
徐秀棠:“壺如其人”亦可謂人如其壺,在造壺者更易覺察,體形大而笨者造之,總有大而笨的感覺;精明強悍者所制必定力度強、器型壯,體弱細纖者所作,必定細小型弱;圓圓胖胖的壺也同此形象,清趣麻利者所作一定乾淨利落,拖泥帶水的必定烏七八糟。此說還在於外形之比,它與精神相比,後者更為吻合,做學問者,壺上必定可以看到學問之所在,越上檔次越是明顯,若有高手專為金錢而造之壺,必定顯現出掙錢者的本相,有興趣者可以進入紫砂圈子裏來目睹一番。
其實,在紫砂的1/gate/big5/www.showchina.org/shoucang/" name="AnchorAddByWCM" target="_blank">收藏界也是這樣,就經濟層面上講,什麼水準買得起什麼價格的壺;從藝術水準上講,性格開朗的人欣賞大方且有氣度、簡潔而明亮的造型;柔情內向的個性,當然喜歡做工精巧、雕琢細緻、繁複而多變的作品。想贏錢的當然更喜歡濟公壺之類給予保祐。一些老學究們喜歡在壺中加入茶文化之內涵,這其中也包括詩詞銘文、書畫的鐫刻。其中也有不少自無主張、人云亦云、有耳無眼、不懂裝懂的“洋盤”。倘若縱觀收藏者的收藏品,一定可以覺察出收藏者的影子。
《北京》:提到紫砂文化不能不提茶文化,您認為在紫砂文化與茶文化之間存在一種什麼關係呢?
徐秀棠:以紫砂壺為主要形式載體的紫砂陶,無疑是伴隨著茶文化而出現的,也是茶1/gate/big5/info.showchina.org/zggk/zgwh/200804/t169994.htm" name="AnchorAddByWCM" target="_blank">文化走向極致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我國是茶的發源地,宜興是重要的產茶區之一,唐代就有“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之譽。同時宜興也是著名的陶都,人們在長期的生活、生產中,發現陶土資源中夾有的紫砂泥具有特別優良的材質特點,可塑性好,收縮率低,可以單獨成陶而無須施釉,用的時間越長,越發光可鑒人,而用它製作的器皿能較長時間地保持茶葉的色香味,“注茶越宿,暑月不餿”,“茶壺”便應運而生了。
*感恩...緣於任網紅玉...再結壺緣...[em8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6-18 5:12:3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