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普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由休养生息,引出一壶居士推荐怀师《老子他说》开讲

[复制链接]
91#
发表于 2007-5-15 11:22:00 | 只看该作者
首先了解了这些用字,那么,当我们看到古书的“道”与“天”,甚至在同一句中,有时把它当动词或形容词用,有时又把它当名词用,就不会混淆不清了。
92#
发表于 2007-5-15 11:22:00 | 只看该作者
假定我们要问,《老子》本书第一章首句中两个“道”字,应当作哪种解释才恰当?我只能说:只有亲见老子,来问个清楚。不然都是他说老子,或我说老子,姑且备此一格,别成一家一言,能说到理事通达,也就差不多了,何必固执成见,追究不休呢!你千万不要忘记老子自说的“道常无为”、“道常无名”,以及“道法自然”等的观念。
93#
发表于 2007-5-15 12:05:00 | 只看该作者
“道法自然”
94#
 楼主| 发表于 2007-5-15 20:19: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一壶居士01在2007-5-15 11:21:56的发言:

讲到这里,顺便也把古书上的“天”字提一提。古书上的“天”字,大约也概括了五类内涵:

(一)   天文学上物理世界的天体之天,如《周易》乾卦卦辞“天行健”的“天”。

(二)   具有宗教色彩,信仰上的主宰之天,如《左传》所说的“吴天不吊”。

(三)   理性上的天,如《诗经》小节的“苍天苍天”。

(四)   心理性情上的天,如《泰誓》和《孟子》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形而上的天,如《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

师之文,细细读来有如涓涓流水,浸如心肺,洗涤了尘缘,心便潜于澄静,君子之交其也淡如水,也就是这么个样子吧!真应向你行执茶之礼。

[em27][em27][em27]
95#
发表于 2007-5-16 09:00: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普云在2007-5-15 20:19:39的发言:

怀师之文,细细读来有如涓涓流水,浸如心肺,洗涤了尘缘,心便潜于澄静,君子之交其也淡如水,也就是这么个样子吧!真应向你行执茶之礼。

[em27][em27][em27]

普云先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共同学习!学而实习之,不亦悦乎!

96#
发表于 2007-5-16 09:01:00 | 只看该作者

有无主宾

关于宇宙万物的“有生于无,无中生有”的形上与形下问题,以西洋哲学的治学习惯来说,其中就包涵了宗教哲学中宇宙万有的来源论,以及纯粹哲学的唯心、唯物、一元、多元、有神、无神等学说的寻探。
97#
发表于 2007-5-16 09:02:00 | 只看该作者
假定宇宙万物确是从本无中而生出万有万类。无中何以生有?便是一个莫大的问题。以宗教神学的立论,从无生有,是由第一因的主宰的神所发生。但在佛学中,既不承认神我是第一因,也不承认有一情绪化的权威主宰所能左右;可是又不否认形而下神我的存在。只说“因中有果,果即为因”的因果互变,万有的形成,有生于空,空即是有,因缘和合,“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因此,与老子的有、无互为因果论,恰恰相近。所以后来佛学输入中国,与老庄学说一拍即合,相互共存了。
98#
发表于 2007-5-16 09:03:0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有无互为生灭的观念,从周末而到现代,几千年来,一直成为中国文化中普遍平民化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历代的文学诗词或学术史上,到处可见,尤其明、清以后有名的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等等。《红楼梦》开头的一僧一道的开场白,与有名的梦游太虚幻境,以及“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乃至假托林黛玉的笔下反骂贾宝玉:“无端弄笔是何人?剿袭南华庄子文。不悔自家无见识,却将丑语低他人”等等老庄与禅道思想,几乎俯拾皆是。难怪后人有强调《红楼梦》是一部道书。甚至赶上现代的时髦,又说是一部禅学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16 9:05:35编辑过]
99#
发表于 2007-5-16 09:03:00 | 只看该作者
闲话不说,书归正传,由《老子》第一章的“有、无”与“有名、无名”问题告一段落。跟着而来的,便是“常无、常有”的附带问题。我们既已认可首章的“无”与“有”两个字各自标成一句,构成一个观念。当然文从字顺,下面句读,也使承认是“常无”与“常有”,而不照一般传习,读成“常无欲”与“常有欲”了。不过,以一般从事学习修道或专讲修心养性之道的立场来讲,认定“常无欲”与“常有欲”的句读才是对的。那也不错,反正增增减减,都在寻章摘句之间玩弄文字的把戏,如以老子看来,应当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了!
100#
发表于 2007-5-16 09:04:00 | 只看该作者
前面已经说到本无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万物万有的来源。因此,他跟着就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檄。”“故”字,当然便是文章句法的介词,也就是现代语文惯用的“所以”的意思。老子这句话用白话文来说,就是---人们要想体认大道有无之际,必须要修养到常无的境界,才能观察---体察到有生于无的妙用。再说,如果要想体认到无中如何生有,又必须要加工,但从有处来观察这个“有”而终归于本来“无”的边际。“徼”字,就是边际的意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6 19:50 , Processed in 0.07284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