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皇极经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学] 任南红山文化网探索寻觅红山文化从何而来

   关闭 [复制链接]
111#
发表于 2013-1-8 20:52:04 | 只看该作者
经委托中国地质科学院岩矿研所测试中心,依据同位素地质样品分析方法碳14c年龄测定“泥塑烧制器”(泥塑炻胎陶器) 测定年龄19801±258 。从年代分析推断史前大洪水前现在的松花江底古遗址是古人聚居地。(详见附件,检测编号;T2010-68-1245, 其二经委托中国Iiac-MRA华夏陶瓷测试中心按标ISO12677;2003, 泥塑烧制器”(泥塑炻胎陶器) 材料矿泥原素 XRF全分析, 矿泥配方组成.
意义:哈尔滨“哈福文化”与古内蒙古“红山文化” 文化特征在器物上存在诸多相同相连浓厚的文化原素,然而它们又联贯了“兴隆洼文化”、










“红山文化”玉器形制由来的原始雏形。由此探索两者之间历史文化的交融,是研究红山文化寻根启源的重大发现。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发表于 2013-1-11 16:08:47 | 只看该作者
弘历00 发表于 2013-1-8 20:52
经委托中国地质科学院岩矿研所测试中心,依据同位素地质样品分析方法碳14c年龄测定“泥塑烧制器”(泥塑炻胎 ...

臣:恭喜“皇上”检测成功!欣赏哈福文化;“皇上”:吉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发表于 2013-3-14 13:16:16 | 只看该作者
可惜入进来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发表于 2013-5-9 10:55:02 | 只看该作者
希望红山文化发扬光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发表于 2013-6-5 15:05:33 | 只看该作者

探索寻觅红山文化从何而来

《寻觅与探索——中国东北原始文化考古论文集》序     张忠培


    《寻觅与探索——中国东北原始文化考古论文集》要出版了。这本著作的作者李恭笃、高美璇是一对即将迎来50年结婚纪念日的夫妇。这对1963年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走出来的夫妇,我在1959年和1962年先后指导过他们的田野考古实习,后来他们被分配到辽宁省博物馆工作,我们之间还一直有联系,因此对他们还有一些了解。他俩结为夫妇的50年,本应是他们共同的考古寻觅辽宁古代历史与文化的50年,不过,中国的时局没有给他们这个机遇。他们用田野考古探索辽宁的古代历史与文化却没有50年。1962年,毛泽东提出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主张,接着就在城乡搞起了“四清”和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他们被白白地浪费了10年,直到70年代,他们才走向田野,努力去挽回以阶级斗争为纲这条政治路线使他们失去的青年时光,这是他们那一代人所经历的悲惨遭遇。不过后来经过他俩的刻苦努力,挽回了不少损失,从取得的成绩来看,李恭笃和高美璇夫妇是他们那一代人中的成功者。

    摆在我面前的这本著作,共分为六编,即《杨家洼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红山文化——中华文明的新曙光》《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辽东地区洞穴青铜文化研究》《战国墓葬和汉城址》。这六编论著,就地域来看,涉及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辽西以及辽东两个地区,就时代来看,则涉及史前时期(第一至第五编)和历史时期(第六篇)。这里所说的“史前时期”是指缺乏文献记载的时期,“历史时期”是指有文献记载的时期,从考古学的年代观来看,则一至三编的论著内容可归入新石器时代,四、五两编可纳进青铜时代,第六编为铁器时代。可见,李恭笃、高美璇夫妇考古活动涉及的地域之广和时代之长。

    辽宁与赤峰这两个区域考古学走过的道路是曲折的。安特生发掘沙锅屯,是辽宁考古的开端。其后至1945年前,日本的考古学人跟随日本军国主义之后,在辽宁与赤峰,尤其是在辽东半岛与赤峰进行了一定规模的考古工作,形成了一些论著,在政治和学术上产生的影响,基本上是负面的,但日本学人的某些学术认识和揭示出来的考古学遗存,仍是我们思考辽宁与赤峰考古与历史的资料。以苏秉琦于1975年发表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为界,可将1949年至今的辽宁与赤峰的考古学分为两段。前段虽有些重要考古发现,除留下少数几篇较为重要的考古报告外,与这个阶段的考古工作的规模相比,以考古报告形式保存下来的资料实在太少,且基本上仍未动摇日本学人所确立的辽宁与赤峰考古与历史的学术论述。1975年之后,在苏秉琦亲自指导和其学说影响下,辽宁与赤峰考古才出现了质的变化,基本确立了见不到日本学人踪迹的辽宁与赤峰考古学文化分区及其序列与谱系,以及文明起源、形成及其进程的考古学与史学的体系。这一体系之所以建成,除苏秉琦的亲自指导及其学说影响外,主要是辽宁及内蒙古和外地考古学者们努力的结果。在为辽宁与赤峰形成这一考古学体系庆幸之余,我至今仍感到遗憾的是,与这一考古学体系相比,考古报告的出版实在太少!就辽宁与赤峰本地包括内蒙古的考古学人来说,为这一考古学体系建设做出了贡献的学者实在不少,但既出版了考古报告又能将自己的论著编成集子者,仅只有几位。李恭笃、高美璇便是这几位中的一对夫妇。
    我之所以这么说李恭笃、高美璇夫妇,全缘于我认为他俩做出的贡献,其主要的是:
    其一是他们于葫芦岛市考古工作中,发现了至今仍可认为是年代较早的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遗存。这一辨识为后续的考古工作确认其是否是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提供了线索。
    其二是他们的考古工作为拓宽红山文化内涵和深入红山文化研究做出了贡献。特别是他们于1979年试掘的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不仅为此后将其编为牛河梁第十六地点提供了一种依据,也和其前的胡头沟及其后的牛河梁第一、第二地点的发掘一起,为考古学认识红山文化晚期处于文明起源或文明形成的发展阶段,提供了证据。
    其三,是他们确认出小河沿文化和马城子文化。前者在年代上是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之间的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小河沿文化虽不能被认为是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前身,却可被认为是红山文化的后继者,因此,这一确认实为红山文化找到了归属。关于后者,则为西团山文化找到了源头,是辽东北部地区的拓荒性的考古工作。因此,这两种文化的确认,为形成现今辽宁与赤峰的考古学文化序列与谱系的认识,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
    其四,是他们在赤峰县四分地东山咀遗址和宁城县黑城古城的工作。前者揭示出了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早期遗存。正是出于这一发现,拉近了夏家店下层文化和龙山时代的关系,使人们能据此推定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前身当是龙山时代的某一种考古学文化;后者的工作,使他们否定了西汉右北平郡治所是凌源县安仗子古城的一说,提出了是宁城县黑城的新认识。
    以上所述,均是李恭笃、高美璇夫妇沉浸在田野考古中所取得的收获。但他们不仅是沉浸在田野考古的学者,同时也是走出了田野考古的学人。他们撰写的《试论辽西地区几个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的关系》《辽宁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山红山文化遗存分期探索》和《试论小河沿文化》这样一些具有相当影响的论著,证明他们是走出了田野考古的学人。他们既是在灰坑中认识考古学遗存的学者,也是能跳出灰坑并在灰坑之上能观察考古学遗存的学人,他们面对的是荆棘丛生的荒野,却将它走出了路来。
    是以为序。
(2013年5月31日4版)引自中国文物报2013.05.31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张忠培先生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发表于 2013-6-17 18:58:41 | 只看该作者
皇极经世 发表于 2006-8-10 21:00
千百年来,人类对自己从哪里来的问题争论不休,提出了很多假说,又倾注全力加以证明。特别是“宗教”与“科 ...

学习!感谢楼主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发表于 2013-6-18 13:50:19 | 只看该作者
确实是值得人们倾注心力去探索的谜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发表于 2013-7-9 15:03:32 | 只看该作者
浙江发现中国最早原始文字 比甲骨文早千余年
[size=11.851851463317871px]2013年07月09日12:02  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color=#b6cc !important]1835人参与)

出土石钺之一。资料图片

石钺上的文字(正面)。资料图片

石钺上的文字(反面)。资料图片

  史学界普遍认同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距今3600多年,而平湖庄桥坟遗址考古成果表明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良渚先民就开始使用文字。这些刻画符号将中国的文字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

  本报杭州7月8日电(通讯员朱海洋 记者陆健)记者从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考古有重大发现,在出土的器物上发现大量刻画符号和部分原始文字,经有关专家论证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原始文字。这表明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良渚先民就开始使用文字,在那时华夏民族已进入文明时代。

  7月6日,来自全国的古文字研究专家们齐聚平湖,现场对这些符号进行论证。专家们认为庄桥坟遗址出土的确为良渚原始文字,是迄今为止在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原始文字。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张忠培表示,庄桥坟遗址所有出土文物是真实而有科学依据的。

  庄桥坟遗址位于平湖市林埭镇群丰村,是一处大型的良渚文化遗址。2003年至200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平湖市博物馆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两期发掘,遗址中共有240余件器物发现了刻画符号,这些文字曾引起业界强烈关注。

  随着对出土的陶器与石器进行整理,庄桥坟遗址考古领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新民等人发现了几个排列成序的符号。徐新民称,侧转石钺,就能看到其表面有极浅的划痕,这些划痕比较集中,并非杂乱无章,有些符号单个存在,笔画较多,显得较为复杂,还有几个组成一组,笔画相对简单。随后,考古专家在其他的石钺上也发现了类似的刻画符号。

  徐新民根据刻画的痕迹在纸上描下了这些符号,就看得很清楚,那些单个的符号很像一件件事物,比如旗帜、鱼虫等,还有连接在一起的6个符号较简单,每个符号的笔画不超过5笔,有两个像现在的“人”字。

  整理还发现在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大多在烧前形成,石器上的刻画符号与陶器上的多有相似之处,其中两件残石钺的两面均发现了良渚文化的原始文字。通过研究,徐新民等认为这是一种原始文字,且是较为成熟且初具系统的文字,该发现对研究良渚文化的文明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为何会有如此判断呢?徐新民表示,如果是普通划痕的话,一般整个石钺表面都会出现,而不会就集中在某个区域,另外,普通划痕不会如此规整。“最主要的是,这连在一起的6个符号,其中有3个是相同的,这明显是表达某种意思的一句话。”徐新民说,这些古老的文字,正如甲骨文一样,是象形文字,不是会意文字。

  据介绍,出土的两件石钺上的原始文字除正面的6个字笔痕较浅,风格略有不同外,其余字刻的方法基本一致,说明其刻字方式和笔顺较为规范。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欣喜地说,这些原始文字不像其他单体刻画符号那样孤立地出现,而是可以成组连字成句。

  史学界普遍认同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距今3600多年,而庄桥坟遗址距今5000多年,这些刻画符号将中国的文字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庄桥坟遗址的研究表明,当时的先民已达到了一定的文明程度,需要用某种方式来交流沟通,就会出现这类刻画符号。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等专家表示,该发现对研究中华文明的进程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意义,对研究中华文明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形态和模式有着相当重要的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发表于 2013-7-25 14:16:03 | 只看该作者
admin 发表于 2013-7-9 15:03
浙江发现中国最早原始文字 比甲骨文早千余年2013年07月09日12:02  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1835人参与)

出土石 ...

学习,赞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0#
发表于 2013-7-26 12:14:51 | 只看该作者
[size=11.666666030883789px]
哈福文化\"炻胎陶阴阳复合神\"

探索:考证发现,整个遗址被淹埋在松花江底水下沉积沙中,沙层厚度约在16m至33m左右。通过观察河道地理状况证实,现在的松花江河床是当年适合人群居住的陆地或江岸。但是,遗址为什么被淹埋于现在的松花江底水下沉积沙中呢?纵观岀土器物在江底沉积沙中的实际保存状况,发现它们从未经过江水冲刷搬运痕迹,参考沉积岩矿沙砾沉积学,河流沉积相划分,确认江底沙中的古遗址保存现状为洪水沉积。就是说这个古遗址是遭受突如其来的大洪水瞬间淹埋形成。



本词条内容尚未完善,欢迎各位编辑词条,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化,由萌生到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任何文化都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生的,文化的最初含意就是“人化”、“人类化”,有了人,就开始有了文化。尽管原始人的文化是最初始的文化,但它们从根本上使人与动物产生了本质的区别,因而成为人类文化的发端和最初的源头。开天辟地后的哈尔滨地区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古人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记载。近年来,随着考古学家挖掘出他们遗留的各种遗迹和遗物,以及人们在有意或无意中发现的实物,逐渐揭开了这块古老黑土地的神秘面纱,激活了这段凝固存封的月岁,辉煌的原始文明令人叹为观止。
      考证发现,整个遗址被淹埋在松花江底水下沉积沙中,沙层厚度约在16m至33m左右。通过观察河道地理状况证实,现在的松花江河床是当年适合人群居住的陆地或江岸。但是,遗址为什么被淹埋于现在的松花江底水下沉积沙中呢?纵观岀土器物在江底沉积沙中的实际保存状况,发现它们从未经过江水冲刷搬运痕迹,参考沉积岩矿沙砾沉积学,河流沉积相划分,确认江底沙中的古遗址保存现状为洪水沉积。就是说这个古遗址是遭受突如其来的大洪水瞬间淹埋形成。查据史记,史前存在一场特大洪水灾难,地球北半球突然被来历不明的洪水包围, 近千米高的洪峰, 以雷霆万钧之势, 咆哮着冲向陆地, 吞没了平原谷地, 吞没了这些地方的所有生灵,高山在波涛中颤抖, 陆地在巨变中呻吟。对史前大洪水,蒙古族、满族等的传说中都有相关记载,。大洪水灾难事件,一说是《圣经》中的相关描述; 而中国的《山海经》、《淮南子》与《尚书》等等均有记载。由此我们得出结论,该遗址应为大约距今14000年左右遭受史前大洪水暴发毁灭时残留保存佐证。经中国地质科学院岩矿研所测试中心,依据同位素地质样品分析方法碳14c年龄测定,“泥塑烧制器”(泥塑炻胎陶器) 测定年龄为19801±258。
       命名: 参考“泥塑烧制物” 的矿物配方元素分析,其材质的特性等,我们将其岀土的“泥塑烧制器”命名为“泥塑炻胎陶器”。鉴于炻胎陶器岀土遗址位于松花江哈尔滨段幸福乡境内,按文化遗址的特殊性及文物的独特性命名为“哈福文化” 。哈福文化的提出不但可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而且有利于考古界研究内蒙古地区和东北哈尔滨地区两者之间历史文化的交融,研究松花江流域古人类,更有利于研究东北亚地区原始文化传承和原始陶器在东北哈尔滨地区的启源与发展情况。
按“泥塑炻胎陶器”形象命名:C字蛇(龙)形器,蛇形(龙)胚胎器、单胎蛇形器、双蛇复合形器(龙)蛇坯胎器、大象胚胎器、鸟形胚胎器、大鹏鸟人形复合器、雕花纹象头、雕花纹卧羊、兽鸟复合器, 卧羊形摆件、虎形件、多孔器、男、女生殖器、人面头像、人脚模形、复合阴阳神、堆塑人像、枭神像、陶蝉、泥陶壁、圆环、炻胎陶刮削器、陶针灸具、炻胎陶刮痧器、陶治疗性药器、炻胎陶埙(口哨)、炻胎陶罄、不明x用物器图腾等等。(详见附件图C)
分类:研究分析“泥塑炻胎陶器” ,首先按器物形状分类岀:a.人体造像类, (男.女性生殖器官) 类, b. 动物胚胎类 ,c.飞禽鸟类,d.猛兽动物蛇类,e.水生物鱼、蝉虫类,f.生活疾病治疗工具类,g.乐器类,j.不明X等八大类。
制作工艺:单相物体,多物种复合造型器物的表现特点,即写实复抽象。而且是专门作坊式生产,独立工匠制作,采用堆垒烧制工艺,多矿物材料配方组合。成品器物,质地致密坚硬,尺寸大小不一致,最大长度40cm左右,最小长度1cm左右, 最厚度9cm左右, 最薄度0.02mm左右 。器物上孔洞形状为圆孔、方孔、扁孔、牛鼻孔、魚眼孔、长方孔、方圆复合孔、斜扁孔等。孔洞最大直径为9cm左右,最小直径为0.1mm左右。成品器物外表装饰工艺采用有雕刻图纹、符号和多种单色涂层(与现代瓷器釉面相似)。黑色涂层蓝黑油亮,红油棕色十分鲜明纯正,涂层划分为单溥层、厚层、双厚层、复合多层,其中独特的开片厚型涂层釉色呈宝光内蕴,润泽如酥。纹片多种多样,以纹道而称之有黑蓝纹、浅黄纹,以纹形而称之有纲形纹、细碎纹、冰裂纹等。
         图腾:哈福文化“泥塑炻胎陶器”作为人类早期最杰出的创造,尽管其艺术是原始的,但仍然是人们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追求的最直接、最简便的物质载体。人类在祭拜中祈求希望,以泥烧制成神器、图腾或佩戴,用以供奉或祭奠,或凭借想象将其期盼的生灵还原,传递古人类精神及物质生活丰富的原始信息。毋庸讳言,“泥塑炻胎陶器” 图腾文化是远古人类文化和智慧的结晶,是古人类文明起源的主流标志与核心物证,它们融实用与艺术于一体,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泥塑炻胎陶器”单蛇(龙)、双蛇(龙)、蛇龙胎、鸟胎等承载着丰富的图腾文化,应当说,哈福文化把中国和世界文明的陶制图腾启源提前到2万年前,同时证明中国并非仅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更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世人都知道龙的传说,但没有人能说清楚龙的发源地在何处。从哈福文化遗址出土的“泥塑炻胎陶蛇(龙)”足以看出,龙的发源地应在中国北方。原始文化时期,人类通过长期对在自然生物的观察,最具感悟的是蛇这一生物的自然蜕变,蛇的神密符合中华先民的多元化主观意识。翻开生物进化的历史,最早的蛇类化石发现在白垩纪初期的地层里,可以说,在一切动物崇拜里面,对蛇的崇拜是最广泛的。伏羲女娲即人首蛇身,“蛇身”即蛇形纹身,是古越族习俗,后世帝王不再纹身,但皇袍上的龙还是细长蟠曲的蛇形。《说文》:南蛮、东南越,蛇种。《路史》:三皇蛇身。《乙巳占》:越云如龙。这些记载表明帝王身上的龙纹最初的来源为古越文化的蛇。在大多数原始氏族的宗教信仰中,蛇占据最突出的地位。把蛇看做是具有神秘力量的动物,形成了原始蛇"龙"文化的多元素复合产物。由此产生了一种蛇(龙)图腾崇拜的原始精神文化载体。由于蛇(龙)这种原始精神艺术形态的产生, 在中华民族的无形意识之中世代相传着这一崇高文明的精神信念。而中华民族顺理成章的成为(蛇)龙文化的传承人。炻胎陶单胎蛇形、双蛇复合形蛇坯胎、图腾等实物,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文明龙文化的源头在中国黑龙江哈尔滨。“泥陶蛇(龙)图腾” 实物是目前已知世界旧石器时期唯一的。
        意义:从哈尔滨“哈福文化”部分器物的 形状看,与古内蒙古“红山文化”存在诸多相同相连的文化元素(如C字蛇(龙)形器),由此可以断定,“哈福文化”应为 “红山文化”玉器的原始雏形。探索两者之间文化的交融,对研究红山文化的寻根启源具有重大意义。
        “哈福文化” 岀土的泥塑炻胎陶器真实地记录了旧石器时期人们对自然的认知、对神灵的敬仰以及对生殖繁衍和祖先的崇拜;它们不仅是艺术品,也是文字产生以前的人们记录经验和知识的书籍;是献给神灵和祖先的最珍贵的祭品,是中国也仍至世界上最早,最丰富的精神财富及物质财富。它们展示着原始的艺术魅力,视觉效果强烈。其神韵魅力无穷,“韵者,美之极也” ,韵者,如火之有焰。哈福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情趣,充满灵性和奥妙,浩然溢放着远古生命的神灵气息,它们提供传承的是追求精神文化活动信息。 作为人类早期定居生活的造物活动中最大、最杰出的创造,陶器的艺术是原始的,又是永恒的,是人们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追求的最直接、最简便的物质载体。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炻胎陶器”,虽然只是旧石器时期中华先人们在数万年的时间里创作的大量器具中的沧海一粟,但是,足以从中清晰地窥视中华民族远古文明之一斑,我们不难想象,人类发明烧制陶器文化过程中所经历的漫长而丰富的成长道路。在这条漫长的路上,史前艺术家们表现出了极其高超的艺术创造力,由他们首创的简洁而抽象的、复合形的、以写意为主的点睛式的艺术风格直到今天依然是中国艺术品的主要表现形式。他们前赴后继地用了数万年的时间才终于总结出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烧制陶器技术,将社会推向了新石器时代。 “ 泥塑炻胎陶器”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都远远超过了目前已知的世界上任何其它地区的同时期烧制陶艺术遗珍。制作的精美程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堪称一部人类历史上耗时最长、内容最丰富、最精美的艺术品独立体,是中国旧石器时期烧制陶器种类的百科全书。它们提供所传递的中华古人类多方面的精神及物质生活诸多丰富的原始信息,蕴涵着的深厚的文化内涵,无疑是对人类本性最为纯净而神圣的一种表达。这是特定时期的特殊阐释,它坦述心境,朴素自然,于今日已然不可复制。
当纵观各种器型的“泥塑炻胎陶器”时,使人感到一种神密惊奇的巨大震憾.  但是它们仅提供了一个起点和萌芽时期十分简单的物证,此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们如何相传,萌芽后的古文化如何演变,这一时期的先民们属于哪一个古老的种族,其文化属于哪种类型,都有待于我们进行深入细致地考证。“哈福文化” 的掘出使人仿佛感到冥冥之中有一种强大力量,先人们用他们发明的物体最古老的像形符号记录下了他们的信息,这个信息在悠久的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漫游了数万年之久。在中华民族重新振兴的今天,当我们得天之佑读懂它们的时候,这些沉睡了上万年的上古遗珍终于不再沉默了,开始告诉我们那段遥远的中华上古文明的辉煌历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4-20 20:23 , Processed in 0.05354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