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皇极经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学] 任南红山文化网探索寻觅红山文化从何而来(任南)

   关闭 [复制链接]
91#
发表于 2012-6-3 19:12:03 | 只看该作者
刘汉根藏第二批十块玉牌译文------西安谢子展译         (2012-04-22 17:35:02)转载


    刘汉根先生收藏的宝贝很多,这是第二批十块玉牌。十个字的五块,八个字的五块。其上共九十字,去掉重复的字,实有文字45个。去掉和上一批玉牌重复的字,新出现的生字有十六个。
    这批玉牌反映的夏人生活气息很浓,挺有意思。
      玉牌文字均从右向左横读。




众发步见牠,既牲夙絼(zhèn)针。
文意:众人出,见猎物,对牲畜总是用绳索或箭射。
众:众人
发步:双字词,出发、行动之意。
见牠:发现猎物。
既牲:看见、接近牲畜。有驯服之意。
夙:经常,总是。
絼:牵绳为絼。
针:刺,扎。
絼针:给牛穿鼻子。

围擒针步扰,横牠既臿众。
文意:围住猎物快步赶,拦住猎物这样才收获多。
围擒:包围,围猎之意。图中四个人,很清楚的围猎场面。
针步:箭步,快步。
扰:驱赶。
横牠:拦在猎物前面。图中一人横臿在猎物前。
既臿:臿是尖木棍,既臿就是用臿刺。
众:多。


周厊假星夙,爬吼日升卬(仰)。
文意:乘马到家总是顶着星星,趴在地上吼叫迎太阳升起。
周:此字上面如横写之用字,是古文的西字,说文的解释是鸟巢,鸟日落归巢为西。此字下面是口。巢字又和用字形相同,从用从口的字是“周”字。《傳》周,至也。《詩·小雅》行歸于周。《註》周,猶終竟也。所以“周”字有到家的意思。
厊(yǎ):图中这个字难认,可能是这个“厊”字。“厊”的字意字典中是上马的意思,但存疑不确定。在图中,我们看到这二个男人是乘马车回来的,在字形上,也有一辆没轮子的车,是不是“厊”就是乘马的意思?
假:这个字的右半边是和“龍”字的右半边 一样,而龙字的右半边原意是飞。但夏代的“龙”字还没有这右半字,所以此字很费解。附上夏代的“龙”字 。此字的左半边从“人”确定无疑,所以此字最大可能是这个“假”字。这里假,就是假借之意,假借着星光返回。
星:三个口古字不为品,为星。
夙:经常。
爬:夏篆中常用字,我已经译过多次。这里的爬相当于跪拜。
吼:图中的“吼”字,是口字旁加上一个“后”,是“吼”的别字。
日:古“日”字就是这样写的,附上《六通书》里的二个“日”字。
升:附上《六通书》里的一个升字:
卬(áng):在字典中查,图中是个“仰”字,但我认为这是个“卬”字,此字当是仰、昂、迎的本字,甚至卯都可能与它有关。附上《六通书》里的“仰”字:


卬御伥(chāng )巽步,见既牲发擒。
文意:驾车的马不知为何突昂起头乱走,见到牲口发作就要抓住它。
卬:前面讲过。通昂。
御:驾车。
卬御:惊马昂头之状。
伥(chāng ): 此字右半边是长字,左半边从人旁,故为伥。意思是茫然,不知。附上六书中长字
巽:此字字形上面向二边卷曲,下面支撑稳固。在张益群的收藏中,有“天降巽,正龙涌”,表示天上风起下面浪涌。此字必须在二处玉牌中都能讲得通。巽字下用从共,上面两个巳,当由左右弯曲的图形化来,而左右弯曲的图形,应当表示的是风。附张益群收藏中的巽字图形。
巽步:如风行无定,进退无常。
见既:见到了就。
牲发:牲发作,发脾气,受惊。
擒:抓。


见牠脊步,擒既众习。
文意:见猎物用脚踩它的背,抓住它用来让众人练习射箭。
见牠:见到猎物。
脊步:图中可见人右手持臿,左手持藤索,右足抬起,踩向小兽脊背。此当为脊步。
擒:抓住。此字已经译过多次。
擒既:抓住后。
众习:大家练习射箭。这里可以看见,射箭的习和练习的习,二个意思是怎么连成一体的。


张旨习然,既某夙针。
文意:箭射中的,中了谁的就找谁性交。
张:张弓。
旨:相当于“指”。瞄准。
张旨:拉弓瞄准。图中有二个如鸟的靶子。
习:射。
然:然的意思是对,是。古时候人讲话,然否。不然。不以为然。看来最早的然,是中不中的意思。习然,就是射中。
既某:中了某人的。
夙:经常。
针:这里是性交的意思。图中最右边穿短裙的是男人,左边二个是女人,最左的害羞逃跑,中间的追她捉她。


见举长朱,众畜围畜。
文意:见到猎物想杀就杀,想养就围。
见举:二个动作,发现,举臿。
长:这里“长”应当通“常”。经常之意。附一个《六通书》中的长字:
朱:这里的“朱”应当和后世的“诛”表示同一个意思,就是诛杀的意思。
众畜:多畜养。
围畜:将动物围起来。



析夙举牲,末众牠末。
文意:析数所有负重的牲口,排起来最后是牠。
析:分析,排列。
夙:经常,常见。
析夙:列举常见的。
举:负重。
举牲:负重的牲口。
末:本义是树梢。转义最尖端,最弱小。
末众:最高的那些。
牠末:牠最高。牠在这里指骆驼。
针牲发既,甞叼然酉。
文意:公牲发情时,甞叼后就缩小。
针牲:公牲口,公牛。
发:发情。
发既:正发情时。
甞:此字上止下甘,为甞字,与“齿”字形相近而不同。
叼:疑为“叼”字,牲口交配。广东话中,叼就是性交。
然:对、是、然后。
酉:酉有缩小之意思。这个意思很多人不清楚。这里是说牛交配后下面东东就缩小了。申酉二字互为反意。

横畜弭奠步,围齿众既众。
文意:在猎物前就停步,围猎的人多围的猎物就多。
横畜:横在猎物前。
弭:停止。
奠:稳定。
奠步:站住。
围:这个围,是用臿,就是那一竖来围的。
齿:围的人并排如齿。
围齿众:围的人多。在图中右边一人持鼓击打驱赶猎物。
既众:猎物就多。
在这后二块玉牌中,我们又见到了相互联系的二个字,酉和奠。
这最后一个字是《六通书》中的“奠”字。“酉”字和“旨”字不同,酉字里面是个叉,旨字里面是一横。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9





阅读(226) 评论 (3)        收藏(2) 转载(6)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92#
发表于 2012-6-7 17:09:32 | 只看该作者
偃师二里头遗址
百科名片 偃师二里头遗址

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村位于伊、洛二水之间,距离洛阳市约18公里,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时代约距今3850-3550年,相当于我国历史上的夏、商王朝时期。新中国三代考古学者曾对这一遗址进行了40多次发掘。考古发掘和研究情况表明,这里是公元前二千纪前半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它拥有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青铜冶铸作坊,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




目录
华夏第一都二里头遗址景点概况宫城及宫殿区外围道路网早晚期的大型建筑基址群宫殿区内的贵族墓及出土遗物二里头文化第4期遗存的集中发现华夏第一都二里头遗址 景点概况 宫城及宫殿区外围道路网 早晚期的大型建筑基址群 宫殿区内的贵族墓及出土遗物 二里头文化第4期遗存的集中发现 展开


编辑本段华夏第一都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位于偃师市翟镇镇二里头村,被学术界公认为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899年甲骨文的发现和1928年安阳殷墟的发掘,证实了殷商的存在。对《史记·殷本纪》的肯定,必然引发出《史记·夏本纪》也为信史的认识。由此,20世纪50年代考古界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课题。1959年夏,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从此拉开了夏文化考古探索的序幕。
  经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数十次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收获。1977年,夏鼐先生根据新的考古成果又将这类文化遗存命名为“二里头文化”。该遗址范围为东西约2公里,南北1.5公里。包含的文化遗存上自距今五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下至东周、东汉时期。此遗址兴盛时期的年代为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的夏文化时期,考古界将其主要阶段称为“二里头文化”。
  通过近半个世纪的持续发掘,在二里头发现的主要遗迹有:宫城遗址,位于二里头遗址中东部,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宽近300米,南北长360至370米,面积达10.8万平方米,四周有墙,墙宽2米,残高0.1米至0.75米。墙外有环城大路,宽10余米至20米。宫城内发现二组排列有序的宫殿建筑群,分别以一号宫殿、二号宫殿为核心,并有明确的中轴线。一号宫殿基址面积达一万平方米,正殿居基址中北部,四周有回廊;正殿之南为庭院,过庭院为面阔八间的大门。近年发现的三号宫殿建筑基址,早于一号宫殿基址百年左右,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宫殿建筑基址;墓葬,二里头遗址内已清理发掘墓葬有几十座;手工业作坊,包括铸铜、制玉、制石、制骨、制陶等作坊遗址。二里头宫城距今已有3600多年,这是迄今发现我国最早的宫城,可视为以后历代宫城的祖源;二里头发现的绿松石龙形器,长约70厘米,头宽15厘米,身宽4厘米,由2000余片绿松石组成,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这里发现的双轮车辙,证明距今3700左右,我国已有了双轮车;这里出土的青铜器是中国最早的一批青铜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器。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有独立起源的文明古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历史唯一没有间断过的国家。但中国古代文献中,有确切历史记载、可靠的绝对年代只到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一些西方学者和疑古派一度怀疑夏朝的存在,怀疑禹是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一条肉虫),甚至声称东周以前无信史,把中国的历史一下子缩短了一半。为此,国家在“九五”期间,把夏商周断代工程列入重大科研项目,重点任务是要理清夏商分界与夏代的历史脉络。自二里头遗址发现后,学者们为此争论了四十年,经“夏商周断代工程”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新的考古发现与史书的相互印证,专家们认定,夏文化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间,后来被商朝取而代之。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从二里头遗址探索到中华文明起源的脉络,可以补写孔子和司马迁没有搜寻到的中华“家谱”。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二里头遗址的发掘面积进一步扩大,考古硕果迭出。二里头考古工作队第三任队长、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博士,与前辈一样挚爱考古事业,他用诗样的语言说:考古发掘显示,二里头遗址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后世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制度的许多方面,都可以追溯至二里头遗址。我相信,二里头的重大意义必将写进孩子们的教科书——而历史教科书上每增加一行字,就意味着几代考古学家的心血。
  和夏代有关,这里还要提及的是:据有关资料记载,夏代第14位国王孔甲的墓在三崤山,《括地志》说,三崤山在“洛州永宁县西北二十里”;第15位国王后皋的墓在雁翎关附近,即今陕县东南,雁翎关西北山岗上,郭沫若在考察后曾给予了肯定。
编辑本段景点概况简介

  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村距离洛阳市约18公里,东西长约2.5公里。是夏代都城遗址。1959年这里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等,其中小件铜器如刀、爵、铃等,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青铜器。第三期文化层中发现两处大型宫殿夯土台基。其中西边一处面积约10000平方米,在台基中北部有一座面阔8间、进深3间的宫殿基址,四周环以廊庑。在遗址东南部还发现大面积铸铜、制陶作坊遗址。该处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现  考古学家中国最早的都城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了始建于二里头文化晚期偏晚阶段的大型建筑基址,这使得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后的考古界出现了新的兴奋点。殷墟曾震惊世界,二里头也将引领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走向新的辉煌。夏朝  夏朝的建立者禹在建立政权以后,为便利于政治统治,将天下分为九州,洛阳就是当时的豫州。禹将都城定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与洛阳相距不过百里,所以洛阳也属于夏朝统治的中心。在夏朝的第三个帝王太康(启的儿子)统治时期将都城迁到了洛阳。关于这一点史书里记载,“太康居斟郡,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斟鄩,据历史学家考证,就在今洛阳市偃师的二里头村附近。
  夏朝在太康继位以后,由于太康贪图享乐,不务朝政,整日只知游猎玩耍,导致东夷部的后异乘机反叛,并攻占了夏的都城斟鄩,赶走了太康,一度夺取了夏王朝的统治权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太康失国”事件。太康失国以后,与弟弟仲康一起逃往东方,不久很快死去。仲康的儿子相依靠其它东方诸侯残存发展,处境困难,最后在相的儿子少康时才又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这在中国历史上又称“少康复国”。少康恢复夏王朝统治以后,夏朝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活动区域以伊洛一带的河南地为中心,东通东海,西连西河,北及燕山,南逾长滩,所有夏、夷诸部的众多邦国均都臣服于夏的统治。
  少康以后,夏朝几世均不在洛阳建都,至夏朝最后一个国王夏桀统治时期才又定都于斟鄩。这一点(史记·吴起列传)是这样记载的:“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显然就是洛阳所处的位置。


  总的来看,夏朝主要活动中心在洛阳,亦即史书记载的斟鄩。然而几千年过去了,斟鄩故城早已埋入地下,成为人们难以寻觅的历史遗迹,我们根据史书记载的地理方位,判断夏代的斟鄩就在我们洛阳。由于长期以来缺乏考古资料的证明,不少人对此表示怀疑,直到195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徐旭率队来豫西作夏墟调查时,在洛阳市偃师县城区西南9公里处的二里头村南高地上发现了沉睡几千年的夏都斟鄩,这一点才成为不争的事实。研究表明,洛阳在夏代太康、孔甲、帝皋、夏桀四个帝王统治时期曾是都城,为夏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遗址组成  二里头遗址包括偃师二里头,圪挡头和四角楼三个自然村,总面积400万平方米,堆积着四期文化层。经考古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规模宏大,设施完备,内容丰富。宫殿、陵寝、房屋、道路、水井多有发现,并且还发现了当时的铸铜遗址,发现了原始的青铜工具,其中有武器和酒器,说明我国青铜文化的历史在夏代已经相当成熟,同时也说明洛阳是我国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地区。二里头晚期的文化层还出土了大量的玉制品,有琮、圭、璋等礼器,陶制品则更多,有陶塑的龟、猪、羊头以及陶器上刻划的一头二身龙蛇纹、龟纹和人物形象。这些考古发现反映了夏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洛阳人民的聪明智慧。
  另外,考古工作者从二里头遗址的灰坑中发现了许多埋葬的奴隶,其形状各异,有仰身,有俯身,有的被捆缚,有的身首异处。他们或因苦役而累死,或因奴隶主的酷刑而丧生,或因当时奴隶制时代的人祭、人牲制度而被活埋殉葬,反映了当时奴隶主统治的惨忍。夏代奴隶主暴虐无道的统治,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广大奴隶的拼命反抗,他们愤怒地诅咒夏朝的奴隶主统治,甘愿与其同归于尽。在当时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东部的商族兴起,在其首领商汤的领导下推翻了夏朝最后一个国王夏桀的统治,夏朝经历了四百七十余年历史以后终于灭亡。考古研究  1959年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始了对“夏墟”的考古调查,偃师二里头从此进入学者的视线,中国考古学界由此开始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夏文化
  此后,中国夏商周三代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发掘,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大型青铜冶铸作坊、制陶、制骨遗址,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建筑以及400余座墓葬,出土了成组的青铜礼器和玉器,证明了二里头是中国最早的都城遗址。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还在更广泛的区域内发现了众多二里头文化遗址,迄今为止已有300余处。前不久结束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有力推动了夏文化问题的研究,偃师商城的始建被确认为是王朝更替的界标,二里头遗址应为夏王朝的一处都邑、二里头文化的主体为夏人遗存的观点逐渐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发掘工作  二里头工作队自2001年起,对二里头遗址宫殿区进行系统钻探与重点发掘,发现并清理大型建筑基址数座。同时,对宫殿区及其附近的道路进行了追探,在宫殿区外围,发现了纵横交错的大路。2003年春季,对已发现的道路进行了解剖发掘,并发现了宫城城墙。截至2004年春季,基本搞清了宫城城墙及宫殿区外侧道路的范围、结构和年代。2004年,又在宫城以南发现了另一堵始建于二里头文化第4期的大型夯土墙以及绿松石器制造作坊等重要遗存。
编辑本段宫城及宫殿区外围道路网  宫殿区的四围均有宽达10余米至20米左右的大路,四条大路的走向与1、2号宫殿基址的方向基本一致。经解剖发掘,知上述大路由二里头文化早期至晚期一直延续使用。
  宫城平面略呈纵长方形,东西宽近300米,南北长约360米~370米,总面积约10.8万平方米。其中东墙方向174°,西墙方向174.5°,东北角呈直角,南墙与东墙延长线的夹角为87°。城墙沿已探明的4条大路的内侧修筑,保存最好的东墙残长330余米,其上已发现门道2处。墙体宽2米左右,残存高度在0.1米~0.75米之间。由地层关系和出土遗物可知,宫城城墙的始建年代为二里头文化2、3期之交,一直延续使用至二里头文化4期晚段或稍晚。
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二里头遗址宫城,是迄今可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迹。纵横交错的中心区道路网、方正规矩的宫城和具有中轴线规划的建筑基址群,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的、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它是迄今可以确认的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且后世中国古代都城的营建规制与其一脉相承的都邑遗址,二里头遗址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
  在宫殿区南侧大路上发现了两道大体平行的车辙痕,时代为二里头文化二期。发掘区内车辙长5米余,且继续向东西延伸。两辙间的距离约为1米。这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车辙遗迹,它的发现将我国双轮车的出现时间上推至二里头文化早期,为探索我国古代车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编辑本段早晚期的大型建筑基址群发掘情况  目前,已确认的二里头文化早期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至少有2座(3号、5号基址)。二者位于宫殿区东中部,东西并列,其间以宽约3米的通道相隔,通道的路土下发现有长逾百米的木结构排水暗渠。3号基址系一座(或一组)大型多院落建筑。基址南北窄长,主体部分至少由3重庭院组成。已揭露的3重庭院的西庑经统一规划,已探明基址的长度达150余米,宽度则在50米左右。北院内发现有积水迹象的大型坑状遗迹,2号基址北部的主体殿堂及殿前广庭,都是在填平夯实它的基础上兴建起来的。3号基址中院主殿夯土台基宽6米余,其上发现有连间房屋和前廊遗迹。中院和南院院内发现有成排的墓葬和石砌渗水井等遗迹。5号基址仅经局部揭露,已在其东缘发现有大型柱础和墙槽遗迹。
  至二里头文化第3期,宫殿区东部兴建起2号(依托宫城东墙而建)和4号两座大型夯土基址。二者建于3号基址的废墟之上,相对独立又共有建筑中轴线,构成一组大型建筑基址群。在宫城南墙西段和西墙南段,各有一座与夯墙方向一致的夯土基址,跨建于宫城城墙之上(7号、8号基址)。其中7号基址恰好坐落于1号宫殿基址南大门的正前方,构成宫城内的又一组有明确中轴线的大型建筑基址群。由地层关系和出土遗物可知,这些夯土基址的年代与宫城城墙大体同时,自二里头文化3期至二里头文化4期晚段或稍晚。研究说明  就现有的材料看,进入二里头文化3期后,二里头遗址持续着2期以来的繁荣,宫殿区、铸铜作坊与道路网络系统等重要遗存的总体布局以及建筑方向基本上一仍其旧。但同时又出现了若干显著的变化,如在宫殿区周围新筑了宫城城墙,新建了一大批夯土建筑基址。而所有这些建筑基址与此前的建筑都没有直接的承继关系。在宫殿区东部,两个时期的建筑格局大变,由一体化的多重院落布局演变为复数单体建筑纵向排列。同时,随着新的土木工程的兴建,宫殿区内富有生活气息的遗迹骤然减少。宫殿区布局结构的演化过程,既有显著变化,又有延续性,这种现象究竟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编辑本段宫殿区内的贵族墓及出土遗物贵族墓  在3号基址院内发现的成排的中型墓葬,已清理了5座。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多铺朱砂,有棺痕,出有铜器、玉器、漆器、白陶器、印纹釉陶器(或原始瓷)、绿松石器、成组蚌饰、海贝和大量陶器。从层位关系和随葬遗物看,这些墓葬均为3号基址使用时期的遗迹,时代为二里头文化第2期。这是二里头遗址发掘中,首次在宫殿区内发现的随葬品丰富的贵族墓。绿松石龙形器  2002年春,在清理3号基址南院内的墓葬时,于其中一座贵族墓中发现了1件大型绿松石器。经考古所科技中心文物保护技术人员的努力,一件绿松石龙形器于2004年夏秋之际被清理出来。器物全长逾70厘米,由2000余片形状各异的细小绿松石片粘嵌于有机物上,组成龙身和图案,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绿松石龙形体长大,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形象生动传神。龙头略呈浅浮雕状,为扁圆形巨首,鼻、眼则充填以白玉和绿松石。
二里头出土的斗笠状白陶器和绿松石珠

以往在龙山时代至二里头时代的贵族墓葬中就曾有大量的绿松石片集中出土,这些绿松石片原来均可能粘嵌于有机物上,但出土时,大多散乱而无法复原其全貌。因此,这一绿松石龙形器的发现弥足珍贵。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见的,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
编辑本段二里头文化第4期遗存的集中发现  2号宫殿基址北墙外,发现了另一座大型建筑基址(6号基址)。已发现若干柱础和夯土墙,南北排列的柱础与2号基址西庑廊柱大体在同一直线上。其始建年代为二里头文化第4期,应为2号基址使用一段时期后增建的建筑。始建于二里头文化第4期的大型建筑基址,在二里头遗址属首次发现。
  在宫殿区南侧大路以南,又发现一道东西向夯土墙,墙宽与宫城城墙一样,也在2米左右,但有较宽深的基槽,夯筑质量高于宫城城墙。其与宫城南墙大体平行,方向88°,已确认的长度达200余米。始建年代为二里头文化4期偏晚,不久即遭废毁。
  2004年春季,在宫城以南,发现了一处绿松石废料坑,出土了数千枚绿松石块粒,相当一部分带有切割琢磨的痕迹。该坑时代属二里头文化4期偏晚。当年秋季,循此线索继续钻探试掘,确认这里存在一处范围不小于1000平方米的绿松石器制造作坊遗址,使用上限至少可上溯至二里头文化3期。
  继始建于二里头文化4期的6号基址之后,此次又发现了建造与使用于此期的夯土墙及绿松石器制造作坊遗存。二里头文化4期尤其是其偏晚阶段,正值一般认为的夏商王朝更替的关键期。种种迹象表明,二里头遗址在这一时期尚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一步的探索将会不断深化我们对这座初期王朝重要都邑的认识。二里头文化最新考古发现  2011年,经过考古人员一年多的考古发掘,又有一座保存很好的早期大型夯土基址被发掘。此基址台基坐北朝南,总面积超过2100平方米,由至少三进院落及东围墙、东庑组成,至少经过三次修建或增建。考古人员推断,其年代为二里头文化第二期,距今3600年至3700年,这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多院落大型宫室建筑遗址。在宫城东北部、宫室建筑群以北发现的一处巨型坑,总面积约2200平方米,据专家介绍,这一遗址,为探索偃师商城相关祭祀制度的源头提供了重要线索。
  2009年7月,《洛阳市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尸乡沟商城遗址保护条例》颁布,这也是我省首次立法开始保护二里头遗址。
  除历史上自然形成的村庄、道路外,目前遗址的重点保护区范围内大部分为农田和绿地,地表上保持了遗址原有的环境和历史风貌,保证了遗址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文物保护部门正在根据二里头遗址遗存的特点进行相关规划设计,今后将逐步开展遗迹现场地表模拟展示、遗迹局部揭露覆罩展示、考古现场展示等。目前,2号宫殿的模拟展示工作已经启动,正在进行方案设计,预计今年下半年将开工建设。未来的二里头遗址将以崭新的面孔出现在世人面前。
  保护范围:二里头村南土冢向东850米,向西1600米,向北至洛河大堤,向南至排水渠,东南以自然台地为限。
  建设控制地带:自保护范围周边向四周各扩100米。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扩展阅读: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93#
发表于 2012-6-7 19:20:55 | 只看该作者
夏王朝公元前 2070 至 公元前 1600)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时期。标志着中国若干万年的原始社会基本结束,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从此开始,他的诞生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夏朝总共传了十四代,十七个王,延续近五百年。
夏禹建朝
大禹,名文命。据传为黄帝之后。黄帝之妻西陵氏嫘祖生子昌意。昌意居若水一带,娶蜀山氏昌濮,生子韩流;韩流娶淖子氏女枢,生子颛顼,号高阳氏;颛顼有的后代有个叫骆明的,他的儿子被称为鲧,居崇山一带,是有崇氏的首领。鲧娶有莘氏女志,生下大禹。 当时,中原地区建立了一个诸夏联盟,由陶唐氏、有虞氏、少昊氏、有济氏、有崇氏、有莘氏、共工氏、防风氏、有扈氏、有邰氏、有仍氏、有鬲氏等部族组成,盟主从各部落的首领中产生,称为“禅让制”。诸夏盟主,陶唐氏首领尧,对鲧颇为不满,因为他为维护自身利益大修城堡,而且治水不利,于是将他流放到羽山,由大禹继任。 夏王朝
尧年老时,将盟主之位传给有虞氏首领舜,舜充分利用各部族特点,对其首领合理任用,其中大禹仍负责水利。 大禹治水,不辞劳苦,四处奔波,顺势疏导,创立了不朽的功业,为人敬仰。他娶了涂山氏女娇,生下了启,不久又投入治水的大业中去。舜对他十分满意,便将盟主之位禅让给他。 夏禹治水有功,被禅 大禹治水
位为天子,成为夏王朝的建立者。禹即帝位后,都于阳翟(音「敌」,今河南禹县),又曾都安邑(今山西安逸)或平阳。他一再会合诸侯,并将中国分为九州岛岛(历来说法不一,有禹贡九州岛岛、尔雅九州岛岛、周礼九州岛岛等分别。一般乃指周礼九州岛岛,为扬、荆、豫、青、兖、雍、幽、冀、并),定贡赋的制度。 九黎,三苗的侵扰,是远古时代的严重遍患。「少昊」、「颛顼」的时候,黎、苗继作乱,尧、舜曾征讨,至大禹时代才将之平服。从此,长江中游平定,黎、苗不再北侵。这是远古对抗南方部族的一长期的艰苦战争。 禹既治平水患,又征服黎苗,功业甚大,因此得到「大禹」的尊称。大禹死后,他的儿子破坏禅让的传统,自立为王,恢复了黄帝王朝初期父子相传的古老制度。从此,王位的传子不传贤,实行世袭制度,开始了古人所说的「家天下」。这是一种政治上的进步。
夏朝统治的延续与灭亡
夏启即位后,很能继承大禹的事业,可惜死后,他的儿子「太康」无能,被一位诸侯首领、传说中「嫦娥」 甘之战中的夏启
的丈夫「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的之弟「仲康」为夏王,但实权操纵在后羿之手。仲康死后,其子「相」立,后羿被他的臣子「寒浞(音「浊」zhuoˊ)」所杀,又杀「相」自立。当「相」被杀时「相」的王后「缗(音「民」minˊ)」正在怀孕,逃奔到「有仍」(今山东济零县),生「少康」。「少康」长大后,就收聚夏的残存势力,灭掉「寒浞」,光复夏王朝。史称「少康中兴」。少康之子「杼(音「注」zhuˋ)在位时拥有一支比较强大的武装,彻底肃清了「寒浞」的势力,并征伐东夷 夏王少康
,使夏王朝发展到了鼎盛。其后的五代六王,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持续发展。夏王朝的统治,东至东海、西连西河、北及燕山,南逾江淮。当时已经能冶炼较好的青铜,生产了不少的青铜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商品交换也有所发展。有了比较进步的阴阳合历和干支记日的方法。第十五代夏王「孔甲」,好方术鬼神、淫乱,引起诸侯的反叛,夏王朝逐渐衰败。「孔甲」再三传到「履癸」(夏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不务修德,奢侈无度,杀人无数,四处用兵,劳民伤财,以致民众反抗,诸侯叛离,终于被「商汤」所灭。
94#
发表于 2012-6-7 23:08:4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95#
发表于 2012-6-10 12:37:03 | 只看该作者
山西吉县人祖山发现疑似女娲遗骨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10日09:11  新华网
  新华网太原6月10日电(记者王学涛) 根据北京大学C14同位素测年,成人头骨为6200年前的测定结论,以及明代当地人的墨书题记,日前在山西吉县人祖山娲皇宫女娲塑像下发现的“皇帝遗骨”,可能属于传说中史前“三皇时代”的“娲皇”遗骨。
  这是近日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等23位考古、历史、神话、民俗专家考察人祖山后形成的共识。
  人祖山位于黄河中游,据不完全统计,山中历代庙宇约达200处,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建有“娲皇宫”和“伏羲皇帝正庙”的人祖庙。
  早在1984年,娲皇宫遭人破坏时,考古工作者就在女娲塑像下发现遗骨,包以黄绫,盛于木函。“木函”墨书写道:“大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天火烧了金山寺,皇帝遗骨流在此,十六年上梁立木。……皇帝遗骨先人流下”。明代人的墨书记载把该人骨称为“皇帝遗骨”。
  从2011年8月13日至10月9日,考古工作者对人祖庙进行了“抢救性”整理,发现战国、汉唐、宋元、明清、民国时代遗物291件(套),并在娲皇宫积土中找到人头骨、木函残片和距今2100-900年曾作祭品的动物骨头。这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祭祀女娲的考古遗迹。
  专家认为,在漫长的母系社会中,女娲首先是原始氏族的名号,同时也成为氏族首领的名字,不会只是一个女娲,会有一代又一代的女娲产生。木函题记中“皇帝”之说,可能是某代或最后一代女娲,是后人对母系社会首领女娲崇高地位的追称。因此,这个遗骨无疑是明朝人认为的“娲皇”遗骨。
  “皇帝遗骨”及其他考古发现,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填补了上古无文字记载的历史断层,说明山西吉县人祖山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起源地之一,为吉县人祖山区域是中华婚育文明、农耕文明、八卦和古代历法起源地之说提供了实物佐证。
96#
发表于 2012-6-11 20:36:16 | 只看该作者
97#
发表于 2012-7-8 11:13:33 | 只看该作者

转内蒙古红山文化考古获重大成果出土罕见陶人

  






        2012年7月4日 内蒙古红山文化考古获重大成果出土罕见陶人 考古人员在修复陶人(7月3日摄)。近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与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在敖汉旗兴隆沟红山文化遗址进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三期测绘、调查时,抢救性发掘出土一尊整身、盘坐、戴冠、口呼状磨光红陶人像,人像通高55厘米。据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队长刘国祥介绍,这尊写实人像距今约5300年,似属红山文化晚期的巫者或王者。新华社记者 汪永基 摄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技师王瑞昌(左)与敖汉旗博物馆馆员王泽在修复陶人(7月3日摄)7 I


考古人员在修复陶人(7月3日摄)


考古人员展示红山文化“之”字纹陶片(7月3日摄)
- Z7 g1 a* C7 b( ?- |




考古人员发现红山文化陶人的胳膊残件(7月3日摄)。
98#
发表于 2012-7-14 12:08:21 | 只看该作者

RE: 探索寻觅红山文化从何而来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公布最新研究成果 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
本报记者  杨雪梅
2012年07月13日07:4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制图:蔡华伟

  中华文明到底有没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是如何起源、何时形成的?——这是全世界关注的话题。7月12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和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共同主办“文明探源公众考古论坛”,第一次面对公众讲述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10年取得的初步成果。正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研究员所言,根据大量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的成果,可以说,中华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由多个国家级科研机构、10余个省级考古研究机构、近10所大学的数百位学者参加的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多学科的合作攻关初步构建了中华文明演进的总体脉络和时空框架。

  探源工程初步建立起在精确测年基础上的各个地区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500年期间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序列,对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的过程、环境与各地区文明兴衰演进的关系有了总体性的认识。

  距今6000年前,在中原、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开始出现社会的分化,文明进程呈现出加速度的状态。辽宁牛河梁、安徽凌家滩等年代距今5000年左右的遗址,发现了随葬精美玉器的高等级贵族大型墓葬和规模宏大的祭祀遗迹,可以推测,当时已经出现了王权或其雏形,或者已经进入初期文明阶段。

  良渚、陶寺等年代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的巨型都邑、大型宫殿基址、大型墓葬的发现表明,早在夏王朝建立之前,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区域,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进入了古国文明的阶段。而在夏代后期,以二里头遗址的宫城、具有中轴线理念的宫室为代表的宫室制度,以青铜礼器、大型玉石仪仗器具为代表的礼器制度,以青铜器和绿松石制作作坊为代表的官营手工业作坊的出现为标志,中华文明进入了王国文明的新阶段。

  动植物考古在探源工程中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袁靖研究员带领的团队,对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西辽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进行了动物考古学研究,发现西辽河地区和黄河流域具有一种共性,都是由饲养猪和狗为主,逐步增加了牛和羊,4种家畜的兴旺促进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认为“五谷丰登”并不只是一句歌功颂德的话,而是文明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古典文献中记载的五谷与研究人员在大量的重要遗址中浮选出的五谷是一样的,中原地区包括了稻、黍、稷、麦、菽5种农业作物,但在长江流域和西辽河流域农作物品种单一,种植农作物品种的多少显示了生产力水平的高下,种植农作物的区域经济基础更加稳定,这也是中原崛起的原因之一。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赵辉说,目前所有的成果只是初步的成果,要真正勾勒中华文明的起源,是整个考古界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上图从左至右依次为:距今5000多年的凌家滩遗址玉龙、玉人,距今5000多年的牛河梁女神庙遗址泥塑女神头像,距今4500年左右的陶寺遗址彩绘龙纹陶盘、骨杆玉簪,夏代后期二里头文化青铜酒器。


99#
发表于 2012-8-10 15:35:48 | 只看该作者
考古发现边境洞人文化现代人出现在44000年前
http://book.sina.com.cn  2012年08月01日 14:55  现代快报

43 秒前 上传
下载附件 (29.95 KB)



  考古学曾经认为最早的现代人是20000年前的非洲桑人,而南非考古最新发现的边境洞人文化将现代文明又向前推进了24000年。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一个国际科研小组在南非的考古发现显示,现代人出现在44000年前,比以前人们所认为的早了24000年。

  边境洞人文化

  跟非洲桑人类似

  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现代文明是何时出现的。之前大部分考古学家认为,最古老的现代文明是南非的一个狩猎采集文明非洲桑人,最早始于20000年前。但南非维兹大学古人类学系的最新发现显示,在南非一个称为“边境洞”的地方挖掘出的工具证明,现代文明约出现在44000年前。高级研究员露辛达·巴克维尔博士称:“在对南非边境洞发现的考古材料进行分析后发现,非洲桑人的物质文化中的很多因素跟44000年前在这个洞里居住的人们的文化、科技相符。”

  这个国际科研小组由来自英国、南非、法国、意大利、挪威和美国的科学家组成,研究在南非展开。该小组由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研究主任弗朗切斯科·德埃里克领导,他们对边境洞中发现的考古物体进行了分析。边境洞位于南非夸祖鲁-那塔尔Lebombo山山脚,科研小组在山洞中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工具。巴克维尔称,山洞中的居民用鸵鸟蛋和贝壳来装饰自己,用缺口的骨头来标记事情。

  “他们用骨节制作钻子和淬毒的箭头,每个骨节都用涂上了红色颜料的螺旋槽装饰,而非洲桑人也会用相似的方法来装饰狩猎用的箭头。”巴克维尔说。

  边境洞人懂得

  使用毒药和蜂蜡

  对一支有切口的木棍上的残留物进行化学分析后发现,跟桑人使用的工具一样,这支木棍是用来携带一种含有蓖麻子酸的毒药的。这可能是人类使用毒药的最早证据。

  在边境洞中,科学家们还发现了裹在木本植物树皮内层纤维中的一块蜂蜡,里面混合了有毒的一品红树脂。巴克维尔说:“这种复杂的混合物是用来黏住箭头或工具的,历史可追溯至40000年前,这是目前已知的人类对蜂蜡最早的使用。”

  疣猪的獠牙被山洞中的居民削成钻子和矛尖,此外,他们还用小石块来制作狩猎武器,通过分析,科学家们发现石块上附着有一些树脂残留物。石质工具是跟其他工具在同一个考古层中被发现的。

  此次考古研究结果已在《国家科学院进程》杂志的网站上发表。

  现代快报记者 李欣 编译

  新闻链接

  非洲桑人

  非洲桑人,是生活在非洲南部地区的一个原始狩猎—采集民族,又称布须曼人(Bushmen)。主要分布在纳米比亚、博茨瓦纳、安哥拉、津巴布韦、南非和坦桑尼亚。

  一般认为他们属尼格罗人种科伊桑类型,但非洲桑人在各方面与蒙古人种更为接近,是南部非洲和东非最古老的土著居民 。操布须曼语诸语言 ,无文字,一直过着狩猎和采集生活,大多仍处在原始社会的不同阶段。多信仰万物有灵,有部落图腾。令人困惑不解的是,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布须曼人属于什么人种类型,直到今天仍是一个没有解开的谜。布须曼人身材矮小,最高的女人只有1.38米左右,而男人最高也不超过1.60米。至于他们的祖先是谁,没有人知道。 综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发表于 2012-8-20 23:59:16 | 只看该作者
7000年前凳子---七千年前少女爱穿超短裙 穿抹胸戴手镯
位于巴尔干半岛的温查文化遗址是欧洲最大的史前文明之一。路透社12日报道,在最近一次发掘中,考古学家发现一座可追溯到至少7500年前的史前城市。从出土的一些小型塑像来看,当时的女性就已十

分注重穿着打扮,“女子爱美”得到史前印证。

  少女穿抹胸 手上戴手镯

  温查文化存在于公元前5500年至公元前4000年间,位于今波斯尼亚、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和马其顿一带。遗址最早在塞尔维亚城市贝尔格莱德以东10公里处的温查村被发现,因此得名。

  考古学家新发掘的这处遗址位于塞尔维亚南部的布洛克尼克,年代为公元前5400年至公元前4700年间。

  站在面积约1.2平方公里的遗址上,考古学家为路透社记者描绘了古代文明的复原场景:大约7500年前,“温查人”在此安居乐业。冒烟的炉火旁,男子忙着铸造金属工具。一头公牛拖着一车矿石经过一家工艺品商铺,商铺门前有一群身着短裙的年轻女子。

  考古学家朱尔卡·库兹曼诺维奇说:“从出土塑像来看,当时的少女穿得很漂亮,就像时下女孩一样着抹胸和超短裙,手臂上还饰有手镯。”

  有生活情趣 会制作玩具

  库兹曼诺维奇说,人们找到的塑像共有60多种形态,“有些纯为观赏之用”。他认为当时人们已懂得追求精神享受。

  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一些史前“玩具”。它们是一些黏土制作的动物,还有一些会发出声响的小物件。这说明,早在7500年前,布洛克尼克人已颇注重育儿。出土物件中有一个模样笨拙的手制小罐,似乎是一件顽童的作品。

  当时的工匠已经懂得用不同种类的矿石提炼颜色,如蓝铜矿、孔雀石、赤铜矿等。在遗址中找到的一个罐子里,人们发现了赤铜矿的痕迹。

  此外,遗址的附近还有一口热水井,考古学家猜想,这或许是迄今欧洲发现的最古老温泉疗养点。

  睡羊毛垫子 懂冶金铸造

  考古学家说,史前布洛克尼克人的生活已具备高度文明。他们的房子、炉子上都留有特殊洞口,用于清理垃圾和灰烬。平时人们睡在羊毛垫子或动物皮毛上,用亚麻、皮革做衣服。死后则统一葬在公墓。

  考古人员在遗址内发现一座铸炼工坊,堪称最令人欣喜的发现之一。工坊内有青铜铸造的凿、锤、斧等工具。库兹曼诺维奇说:“这或许能证明,欧洲进入青铜时代比我们想的还要早大约500年。”

  塞尔维亚国家博物馆考古学家杜尚·什利瓦尔说:“最新发现说明,温查文化处于人类冶金文明初期。他们知道怎样找矿、运输、熔炼和铸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1-12 08:36 , Processed in 0.06697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