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任南
收起左侧

[教学] 任南古玉鉴定法(任南著)

   关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3-11 12: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引用大巫头01在2008-3-11 11:26:38的发言:
   通过学习老师"十二字领会:  红山古玉" 缩" 的表像必须考虑其土中方位,最下端由于水融蚀导致古玉内部质变所呈现局部缩减,其表状须为对应质变缩减.并继而延伸到"过"的范畴.出现依次向上的变成包裹状.某些并带有腐蚀质有机碳的沁入.学生的理解即 "团状脉纹"可归纳到"缩"中理解.

   然学生的问题是: 红山古玉"融"的理解?大多数红山的第一接触其表像都为凹凸不平的玉表纹理.不知所谓"橘皮纹"是否能用"融"去理解.? 可以肯定"融"不是"十二字"里的"缩"与"过". 暂不考虑是水融或土融,融蚀自然态的表像虽没有"团状脉纹"的层次感山峦起伏的脉路感但也几分接近. 也是最多仿件采用的模仿手段之一. "融"最直接对应的为"留"的出现,如一件古玉只观察到"融"和"留"的特征.而无"团状脉纹"的"缩"与"过".更无"次"生 .能判定不真乎?  因古玉的"净"和"神"是行影不离的.

[em04][em04]

有道理

jpg

jpg

发表于 2008-3-11 13: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生添乱子了"

学生浅见: "十二字"里每一字既能与其他字相联系又能自成体系,即便红山古玉"葬"字,虽字浅但意深.更何况古玉的"融态".如刘卫东教授提到的湖南万尊石像、石刻。这些古代石雕虽没有像古玉内质地变化,但在岁月痕迹里光是雨雪风沙、阳光空气的侵蚀同样留下自然态,这就是“融态”。基于红山古玉老师“十二字”里的“熟”字分析。我们一般认为,没有外部因素内部变化影响不大,即外因决定内因。史前红山古玉的“熟”,不单只是所受“地底”因素影响内部的质变(如煮熟的罗卜),同样玉器外部兼有融蚀变化。内外变化时间上他们是相等的,也不与其他因素为转移。即提“熟”就不能不提到“融”。如是,是否可以考虑“融”荣归于十二字里“熟”?

 

[em04][em04]
 楼主| 发表于 2008-3-12 1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8.缩:红山文化玉器表层因水融蚀会导致玉体体积局部或整体减缩且对应硬质残留和原质残留,硬质残留呈解理态如骸晶,而原质残留多呈岛状 ,此种现象的观察必须注意考虑玉体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和水融严重部位如裂处.玉器单薄与边缘和孔洞沁门处,土中朝下端等.必存在局部减缩,减缩部位必有对应色与质的内质改变,缩部色变重的多存在明显界线与台阶且呈随型包裹态表(表土层干燥地水挠动质变,质变由内而外所至.).生坑态时吐灰区对应减缩区.整体水融减缩部分的光滑度明显高于其他位置呈包裹态壳状;真品经盘摸,表层解理会出现团状回缩态(此现象盘前盘后的表象在显微镜下观察团状回缩态变化尤为明显),仿品表面缩的部分没有相对应的内质质变。


0.jpg

0.jpg

0.jpg

0.jpg

0.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3-12 13: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10.过:土古玉器的“过”渡.必须注重其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和入沁之沁门,处于土层最下端水浸蚀时间最长,故其质变最严重呈失透失色态,玉软沁方入,形成表层减缩态.且表层沁蚀对应内质有质变与色变向上或以沁门为中心渐变向外扩散呈包裹状:也有外部物质顺微孔进入产生由内而外的渐变,色与质变也有随裂和孔为中心向外扩散且呈三色过渡状且呈胶冻感。并少数在方位下端质变失色处伴有腐蚀质有机炭沁入(多呈以失色部位为起点依器表同状态开口且边口色清晰)微缩端且有随型硬质解理显现.古玉的次生变化是与地下水的PH值、浸泡时间、水量的充足有密切关系.玉器有色变减缩态而无台阶,其因玉器色变轻端多土中朝下(封闭的泥中产生一个稳定的环境)在方位下端(多呈周身同状态边口色清晰裂) ,外界挠动对其相对上半部松土部位小.。而老料带沁仿品,色的分布无对应内外质变的方位感 ,观其表层沁蚀程度与内质质变不对应,其色含糊不清无三色胶冻感过渡.表象的色和质变非渐变包裹状。

0.jpg

0.jpg

0.jpg

0.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3-12 15: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一件古玉的鉴别不能只认个别阶段的体表特征,
因古玉从深坑到脱胎它的变化是无穷的,

必须了解体会全过程才能对其做到辨别无误. 

 楼主| 发表于 2008-3-12 16: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藏图片某种程度上误导了鉴定家.
因国藏品实物与拍照用光的不同.

使其反应到照片上的表象差别很大.
并无真实反应其表层真实面目.
广大藏友多依照国藏照片来学习辩认.

这是与实物体征有很大出入的!

jpg

jpg

 

jpg

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3-12 16: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过10.过:红山文化玉器的“过”渡.必须注重其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和入沁之沁门,处于土层最下端水浸蚀时间最长,故其质变最严重呈失透感,玉软沁方入,形成表层减缩态.且表层沁蚀对应内质有质变与色变向上或以沁门为中心渐变向外扩散呈包裹状:也有外部物质顺微孔进入产生由內而外的渐变,色与质变也有随裂和孔为中心向外扩散且呈三色过渡状且呈胶冻感。并少数在方位下端质变处伴有腐蚀质有机炭沁入(多呈周身同状态开口且边口色清晰)和随型硬质解理显现.古玉的次生变化是与地下水的PH值、浸泡时间、水量的充足有密切关系.玉器有色变减缩态无台阶,其因玉器色变轻端多土中朝下(封闭的泥中产生一个稳定的环境)在方位下端(多呈周身同状态边口色清晰裂) ,外界挠动对其相对上半部松土部位小.。而老料带沁仿品,色的分布无对应内外质变的方位感 ,观其表层沁蚀程度与内质质变不对应,其色含糊不清无三色胶冻感过渡.表象的色和质变非渐变包裹状。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3-12 16: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熟过

2.熟:红山文化玉器整体因水.时间和地热、地压.地层的深度等物化的作用玉器整体或因土中方位之故局部会变软而产生的一种质的变化并产生失透与凝脂感,玉整体呈现水充盈状态由如煮熟的萝卜,经电子扫描测试,其含水量明显高于生玉。此特征要注意区分老料仿品,老料仿品表层无自然态。

10.过:红山文化玉器的“过”渡.必须注重其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和入沁之沁门,处于土层最下端水浸蚀时间最长,故其质变最严重呈失透感,玉软沁方入,形成表层减缩态.且表层沁蚀对应内质有质变与色变向上或以沁门为中心渐变向外扩散呈包裹状:也有外部物质顺微孔进入产生由內而外的渐变,色与质变也有随裂和孔为中心向外扩散且呈三色过渡状且呈胶冻感。并少数在方位下端质变处伴有腐蚀质有机炭沁入(多呈周身同状态开口且边口色清晰)和随型硬质解理显现.古玉的次生变化是与地下水的PH值、浸泡时间、水量的充足有密切关系.玉器有色变减缩态无台阶,其因玉器色变轻端多土中朝下(封闭的泥中产生一个稳定的环境)在方位下端(多呈周身同状态边口色清晰裂) ,外界挠动对其相对上半部松土部位小.。而老料带沁仿品,色的分布无对应内外质变的方位感 ,观其表层沁蚀程度与内质质变不对应,其色含糊不清无三色胶冻感过渡.表象的色和质变非渐变包裹状。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3-12 16: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透的古玉---凝脂与冻状质变(国藏)

学会辩识与区分青海料的水透

 

通过对古玉进行切片进行电子扫描和无损CT扫描发现玉晶格间被水分子与其它物质填充.
由如一块冰放入杯中,由外观查可见冰的形状(比如青海料或生料),但加入水后冰还在但不易找到冰了(失透态土古玉).
即青海生料可见內结构纹,但古玉因外界物质进入后填充了结构间隙透光就变了!

 

jpg

jpg
古玉填充物泌出

jpg

jpg
 

jpg

jpg
 楼主| 发表于 2008-3-12 16: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jpg

jpg

色变区明显对应减缩

jpg

jpg

缩.土中方位明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3-29 04:57 , Processed in 0.05441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