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任南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学] 任南古玉鉴定法(任南著)

   关闭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08-3-8 13:42:00 | 只看该作者

     次:真品红山玉的原材质自然态质变产生的解理凸起物。融合物及浅表多层错位开裂和非直线曲痕,次生物解理与玉体应存在明显界线和沟槽,在显微镜下所显现的颜色色彩斑斓,即使在一平方毫米的区域内也是如此,而仿品上的所谓次生则无根无沟槽,边缘模糊,无层次。

 

 

62#
发表于 2008-3-8 14:06:00 | 只看该作者

礼乐天下 文章

<FONT size=6>
<DIV class=t_msgfont><FONT size=4><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navy>
<DIV class=avatar><IMG id=memberinfo_5 onmouseover=showauthor(this,203405) alt=头像 onerror="this.onerror=null;this.src='/templates/discuz7/images/noavatar_medium.gif';" src="http://bbs.rn-hswh.com/avatars/upload/000/02/03/40_avatar_medium.jpg">&nbsp;</FONT></FONT><FONT size=4><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navy>南北各地本成沁本有差异,鉴赏习惯也会有天壤之别,好比北方的干坑青铜拿到南方反而没人敢认,南方的水坑青铜拿到北京同样没几人敢见真,玉器也是一样,沁色各种自然情况因素下千变万化,古人制玉工法至今也未被今人完全掌握,如三星堆切割痕,良渚的抛物线螺旋纹.......我们有时总在自己狭隘的知识面里“主观”的去看一件东西。 故任南工上自然态十二法对种种古玉表征自然特点的做了总结归纳,以食后人,然-----还是有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由于悟性及学习时间的短促,虽然在老师讲解下能明白真伪,而独处时却往往不能举一反三的运用,这其实还是自己学习未到火候的缘由,把自己没见过,自己不知道的,武断说假是吃皇粮的国字伪专家不负责的特权行为,我们一面在批判,但一面自己也用这样的思路去辨伪,岂不是会犯了逻辑错误,但更有甚者,对十二法不理解时,沿用自己习惯的一套老办法去看待器物,扬言要以自己的功法来补充“十二法”之不全,不是反对您来任网“标宗立派”,而是正的开创一代宗师需要的不仅是对古玉深入正确的实践与理论总结,还需有广阔的胸怀把自己所总结的一切全面的散播给天下芸芸众生。后面这点有人说不出,也做不到。&nbsp;之所以敢大言不惭是因为理解上犯的错误,没有理解以下2点:<BR>1工上自然态实质是指-----玉雕琢成器后在特定埋葬环境下,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风化,玉器所对应产生的自然变化,体现在玉器的内在、表层、表面及雕刻纹中新生产物的一种特征。(所以符合古玉埋变自然态的,正像禅师所说的符合“天,地,人共铸之痕”区别于短时间造假特征的,为不可仿!不可仿自然态下如则发现古人工艺有出乎自身原有狭隘知识面时,就该时常“倒空杯子”!) <BR><BR>2“自然十二法”是总结的规律----他运用的是自然界,每个人生活里“萝卜、白菜、小豆冰棍”万种万物相通的道理,的来启示我们去思考,自然之道,“道”者规律也,包罗万象,宇宙无穷万物之理。<BR><BR></FONT></FONT><FONT size=4><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navy>(任师的工上自然态,禅师的地水火风阴阳,胡家燕的成器后风化理论,张如柏教授的古玉次生物鉴定,各个大师异曲同工走到一起,自然十二法则如同研究到了古玉的“DNA”图谱一样,对于中华大地古墓葬中非正常出土的大量各种形态玉器的考古、鉴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目前古玉市场上大量髙仿古玉器充斥,也将为真假赝品鉴别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故不理解,不运用规律,不用最基本的'DNA',不理会“道”,还在片面强调“望闻问切”的作用,并占据思路,强调可以给予互补的的人,真的是落后了) <BR>千百年来用于象征财富并作为道德的标尺-----玉是唯一的! </FONT></FONT></DIV></DIV></FONT>
63#
发表于 2008-3-9 00:0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admin在2008-3-8 14:06:18的发言:

“净、熟、肥、透、葬、孔、坑、缩、次、过、浆、神"的认知:

红山泛红山古玉,都是在地下埋藏过,未入过土而在世间流转的几乎没有(孙守道先生语),因此,十二字中,除了“神”字(和从宗教角度称的“净”字)外,其它,请参阅下面的论说:

这个世界,我们所感受得到、看得到、听得见的一切万物,包括矿物、植物、动物、人等皆依土地而生长,出之于土地,生之于土地,还归于土地。最后花落了、人死了化成灰,变成泥巴。以这个来比喻世界上的一切,土地等于总体。又如中国五行八卦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原则:所谓‘四象五行皆籍土,九宫八卦不离丘’。金木水火土皆依土。

64#
 楼主| 发表于 2008-3-9 10:06:00 | 只看该作者

 

 

[upload=jpg,20087108462541418.jpg]UploadFile/2010-8/20108281431255340.jpg[/upload]

 11.浆:红山文化玉器的浆层用手推摸其表面,有如同推干肥皂时的感觉,阻而不黏,老土浮浆层去掉后古玉有自身泌出浆的固化包裹层---浆之皮壳和石之解理态皮壳两态.总之有壳感.而仿品推之则多为滑腻感,因为目前仿品多用注蜡法仿制浆层。真品浆层如同糖葫芦外面的糖壳,质密而透明,有些真品固化了的浆壳表层上还会产生自然皱褶和非直线性纹脉.且出灰浆对应质变沁残点。生坑古玉用60度热水清洗后数秒钟后吐白色灰浆.如同倒在水泥地上风干后的牛奶状.钻孔中产生的灰浆壳因出土后风干会形成脱骨状壳圈.自然态生坑古玉出灰浆点为非规律外形.且灰浆厚端对应内质失色和失透并伴有同态边囗清晰包裹状腐蚀质有机炭沁入.(坑状规律且出灰与土中方位沁蚀不对应者要提防)

 

 

0.jpg (55.69 KB, 下载次数: 4)

0.jpg

0.jpg (39.75 KB, 下载次数: 4)

0.jpg

0.jpg (32.38 KB, 下载次数: 4)

0.jpg

0.jpg (49.96 KB, 下载次数: 4)

0.jpg
65#
 楼主| 发表于 2008-3-9 15:41:00 | 只看该作者

 

水融硬质完整晶格显露(而酸腐其晶格浆被破坏)

66#
 楼主| 发表于 2008-3-9 17:20:00 | 只看该作者

67#
 楼主| 发表于 2008-3-9 17:30:00 | 只看该作者

      9.次:原玉器主体后天之工上自然态质变均为次.红山文化玉器的表层自然态质变会产生多种形态,多为目测很难观查到的凸凹次生物,多呈团状、山脉状解理态,次生物形态要对应其材质结构.如透闪石和蛇纹石其组成的成份是不同的故它的凸显解理也是不同的.而这凸凹次生物的分布和产生必须符合其土中方位.沁门点.和外部条件造成内质质变的成因。如水融减缩会现内质硬质解理如骸晶.(骸晶英文名称skeleton crystal 晶体生长过程中,沿着角顶或晶棱方向生长特别迅速,从而形成晶面中心相对凹陷的结晶骨架,称骸晶。骸晶常呈漏斗状、树枝状、羽毛状等形态。如雪花就是冰的骸晶。骸晶主要是在溶质供应很不充足的条件下形成的)而同质岛状残留多为土中上方最早失水部位.原玉器主体后天之工上自然态质变还会产生融合物及随形包裹态隐形和浅表多层错位且边缘整齐清晰的开裂,和非直线曲痕.而裂的表象需要符合其成因,如由裂向两侧有色和质变必是土中因素造成,裂痕中多有二氧化硅晶状溢出呈长合态.而古玉因地层环境变化,会造成无沁色浅表层包裹态随形开裂,其因多为玉器在土中下端水的因素而造成松软,由于土中水分快速减少或清洗玉器包裹层过快时,导至其内部应力快速失压造成无色浅表层包裹态随形开裂.次生物与玉体应存在明显界线和沟槽呈融化态.次生物分布与出灰点对应内质质变部位,在显微镜下所显现的颜色色彩斑斓,即使在一平方毫米的区域内也是如此,而仿品上的所谓次生则无根无沟槽,边缘模糊,凸起物周身包裹,形状与层次单调.凸起点并非对应内质结构的质变处,多附着在同一平面上。不掌握真品自然态微坑特征是区分不了酸腐坑孔的. 


68#
 楼主| 发表于 2008-3-9 17:32:00 | 只看该作者
 10.过:土古玉器的“过”渡.必须注重其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和入沁之沁门,处于土层最下端水浸蚀时间最长,故其质变最严重呈失透失色态,玉软沁方入,形成表层减缩态.且表层沁蚀对应内质有质变与色变向上或以沁门为中心渐变向外扩散呈包裹状:也有外部物质顺微孔进入产生由内而外的渐变,色与质变也有随裂和孔为中心向外扩散且呈三色过渡状且呈胶冻感。并少数在方位下端质变失色处伴有腐蚀质有机炭沁入(多呈以失色部位为起点依器表同状态开口且边口色清晰)微缩端且有随型硬质解理显现.古玉的次生变化是与地下水的PH值、浸泡时间、水量的充足有密切关系.玉器有色变减缩态而无台阶,其因玉器色变轻端多土中朝下(封闭的泥中产生一个稳定的环境)在方位下端(多呈周身同状态边口色清晰裂) ,外界挠动对其相对上半部松土部位小.。而老料带沁仿品,色的分布无对应内外质变的方位感 ,观其表层沁蚀程度与内质质变不对应,其色含糊不清无三色胶冻感过渡.表象的色和质变非渐变包裹状。


 

69#
 楼主| 发表于 2008-3-9 17:34:00 | 只看该作者

 10.过:土古玉器的“过”渡.必须注重其在土中的埋藏方位和入沁之沁门,处于土层最下端水浸蚀时间最长,故其质变最严重呈失透失色态,玉软沁方入,形成表层减缩态.且表层沁蚀对应内质有质变与色变向上或以沁门为中心渐变向外扩散呈包裹状:也有外部物质顺微孔进入产生由内而外的渐变,色与质变也有随裂和孔为中心向外扩散且呈三色过渡状且呈胶冻感。并少数在方位下端质变失色处伴有腐蚀质有机炭沁入(多呈以失色部位为起点依器表同状态开口且边口色清晰)微缩端且有随型硬质解理显现.古玉的次生变化是与地下水的PH值、浸泡时间、水量的充足有密切关系.玉器有色变减缩态而无台阶,其因玉器色变轻端多土中朝下(封闭的泥中产生一个稳定的环境)在方位下端(多呈周身同状态边口色清晰裂) ,外界挠动对其相对上半部松土部位小.。而老料带沁仿品,色的分布无对应内外质变的方位感 ,观其表层沁蚀程度与内质质变不对应,其色含糊不清无三色胶冻感过渡.表象的色和质变非渐变包裹状。


 

 
70#
发表于 2008-3-11 11:26:00 | 只看该作者
   通过学习老师"十二字领会:  红山古玉" 缩" 的表像必须考虑其土中方位,最下端由于水融蚀导致古玉内部质变所呈现局部缩减,其表状须为对应质变缩减.并继而延伸到"过"的范畴.出现依次向上的变成包裹状.某些并带有腐蚀质有机碳的沁入.学生的理解即 "团状脉纹"可归纳到"缩"中理解.

   然学生的问题是: 红山古玉"融"的理解?大多数红山的第一接触其表像都为凹凸不平的玉表纹理.不知所谓"橘皮纹"是否能用"融"去理解.? 可以肯定"融"不是"十二字"里的"缩"与"过". 暂不考虑是水融或土融,融蚀自然态的表像虽没有"团状脉纹"的层次感山峦起伏的脉路感但也几分接近. 也是最多仿件采用的模仿手段之一. "融"最直接对应的为"留"的出现,如一件古玉只观察到"融"和"留"的特征.而无"团状脉纹"的"缩"与"过".更无"次"生 .能判定不真乎?  因古玉的"净"和"神"是行影不离的.

[em04][em0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4-4-20 18:40 , Processed in 0.05696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