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825|回复: 4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材] 工上自然态解读商周玉器学习交流小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4 22:40:1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国先民自距今8000年前后制作、使用玉器以来,使用玉器之风逐渐兴盛,并绵延不断,持续至今。
玉器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中,承载了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邃密的社会哲理。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是中国延绵数千年的古代礼制形成的时期。这些礼制既见于以“三礼”为代表的历史文献,也体现于商周时期的遗迹和遗物中。其中,玉器是体现商周礼制最为重要的遗物类别。大凡贵族墓葬中都随葬有玉器。玉器种类也异常丰富,雕琢工艺日趋精湛,器物造型日渐完美。其中玉礼器形制规范,装饰品精致多样,各种动物玉雕作品活灵活现,展示了璀璨的商周文明。


商周时期,是继以良渚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玉文化后,中华玉文化的第二个高峰期。其时以注重“礼神”的“六器”与注重“礼仪”的“六瑞”为代表,玉器与青铜器互为表里,成为社会地位和身份等级、上下尊卑的重要标尺。商周时期还是玉与玉器从强烈的神灵崇拜色彩逐渐走向社会世俗化的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以璧、琮为代表的礼器虽然仍发挥着宗教方面的神秘功能,但以佩饰为代表的装饰玉,已蓬勃发展,日常的佩带、执用与陈设,势不可挡地成为商周玉器的重要组成和内涵。而工艺方面,也逐渐脱离了新石器时代“以石攻玉”的粗陋,从商代的“刚劲有力”到西周的“圆转流畅”,玉器整体造型与纹饰风格的演变,也反映出了制玉工艺的发展和成熟。

-----------------------------------------------------------------------------------------------------------------------------------------------

本网对于商周玉器的阐述,已经有非常多的教材。用工上自然态来解读诠释商周玉器,来探讨该时期土古玉的次生变化,进行归组,并加以深入浅出的探讨交流,能对我们的学习起到不小的帮助。
我们所看到的商周玉器,一般多出现在陕西   山东  河南  山西  湖北等地,对于以上地区水纹资料,埋藏特征及土古玉出土后表象的进一步阐述,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帖初衷在于集中本网相应商周玉器教学贴,请大家一起探讨交流。善意的交流探讨,会使大家对工上自然态有进一步的认知,也会对商周玉器有更好的了解,善于发现着眼点并加以分析研读。


此贴将申请主题权限管理,相应的内容会在今后的时间内逐渐完善,也请群策群力,寻找更好更多的资料。
平等  友爱  谅解  互助  进取的氛围中,围绕此主题来展开讨论

欢迎大家加入!

222.jpg (58.9 KB, 下载次数: 185)

222.jpg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推荐
发表于 2013-12-5 20:38:43 | 只看该作者
听课,学习,谢谢无私传授!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22:51:38 | 只看该作者
用工上自然态来解读诠释商周玉器,来探讨该时期土古玉的次生变化,进行归组,并加以深入浅出的探讨交流,能对我们的学习起到不小的帮助。
我们所看到的商周玉器,一般多出现在陕西   山东  河南  山西  湖北等地,对于以上地区水纹资料,埋藏特征及土古玉出土后表象的进一步阐述,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帖初衷在于集中本网相应商周玉器教学贴,请大家一起探讨交流。善意的交流探讨,会使大家对工上自然态有进一步的认知,也会对商周玉器有更好的了解,善于发现着眼点并加以分析研读。

12.jpg (104.33 KB, 下载次数: 211)

12.jpg

13.jpg (126.49 KB, 下载次数: 188)

13.jpg

8.jpg (101.59 KB, 下载次数: 176)

8.jpg

9.jpg (153.44 KB, 下载次数: 203)

9.jpg

11.jpg (143.1 KB, 下载次数: 189)

11.jpg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推荐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22:52: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卢昌鸿 于 2013-12-5 20:28 编辑

用工上自然态来解读诠释商周玉器,来探讨该时期土古玉的次生变化,进行归组,并加以深入浅出的探讨交流,能对我们的学习起到不小的帮助。
我们所看到的商周玉器,一般多出现在陕西   山东  河南  山西  湖北等地,对于以上地区水纹资料,埋藏特征及土古玉出土后表象的进一步阐述,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帖初衷在于集中本网相应商周玉器教学贴,请大家一起探讨交流。善意的交流探讨,会使大家对工上自然态有进一步的认知,也会对商周玉器有更好的了解,善于发现着眼点并加以分析研读。



~~~~~~~~~~~~~~~~~~~~~~~~~~~~~~~~~~~~~~~~~~~~~~~~~~~~~~~~~~~~~~~~~~~~~~~~~

玉器在土中必有阴阳方位,入色质变必有入门即玉不软沁色不入.
浆层的厚度与方位有直接关系.

一件玉器要根据因土中阴阳方位之故形成的表层信息来判断其成因和对应成因的应有状态是否符合工上自然态质变规律!而仿品表层信息紊乱则多呈现表层非解理态无紧缩感且脏、烂、模糊之状

请参照老师工上自然态12法进行分析研读,对您的提高有帮助。
下图中坑孔虽非显微镜下观,然表象与12法描述均得以印证。

6.孔:这里所说之“孔”专指目测不能观察到的细微孔洞。土古玉器上的自然态微孔孔型为不规则型或几何型,孔边沿部位会下陷或翘起。因孔洞内易积水,必导致土壤中物质色素顺孔而入聚积,久而久之,以孔与孔底为中心点内质有色变向四周晕散现象,形成由孔底呈由内而外的质变且变软融缩并在外表层残留同质岛型凸点,玉质也会在晕散区产生质变,这质变由内部向外展开.由如烂心萍果态.孔壁内多见支撑状晶簇,孔底也常见次生物或微小磁性铁珠附着.且有古菌丝生成。而带孔老料仿品其孔口边缘与玉表多处于同一水平面且孔口变形,且孔边缘显现为非自然态多无色质变化。
7 坑:坑需借助高倍立体电子显微镜观察,土古玉器自然态沁坑其边缘凹凸立体感强,如山峦起伏,有层次,边缘多为下陷或上翘,坑内有坑且有老土浆紧咬坑底,呈梯田状.柴裂态,边缘清晰,坑内与坑外相比,坑内解理态质变与色变应明显,呈脉象和晶体状且多有吐灰现象,少数坑壁与坑底也有鸡爪状晶体。观其5平方毫米显微图象,即可显现对应材质质变形成的脉络,坑的分布应对应其在土中方位.而非自然态坑无以上表象,且坑口边缘与玉体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且分布过均无凹陷,坑形等状态坑底非质变色。


观图甲  图乙为同一件物品,为前掌大墓葬出土,因土中埋藏方位不同故而质变状态不同


4.jpg (321.78 KB, 下载次数: 229)

4.jpg

1.jpg (114.71 KB, 下载次数: 189)

1.jpg

2.jpg (35.79 KB, 下载次数: 182)

2.jpg

3.jpg (217.06 KB, 下载次数: 190)

3.jpg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22:48:28 | 只看该作者
用工上自然态来解读诠释商周玉器,来探讨该时期土古玉的次生变化,进行归组,并加以深入浅出的探讨交流,能对我们的学习起到不小的帮助。
我们所看到的商周玉器,一般多出现在陕西   山东  河南  山西  湖北等地,对于以上地区水纹资料,埋藏特征及土古玉出土后表象的进一步阐述,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帖初衷在于集中本网相应商周玉器教学贴,请大家一起探讨交流。善意的交流探讨,会使大家对工上自然态有进一步的认知,也会对商周玉器有更好的了解,善于发现着眼点并加以分析研读。

5.jpg (202.4 KB, 下载次数: 209)

5.jpg

1.jpg (64.16 KB, 下载次数: 164)

1.jpg

2.jpg (270.41 KB, 下载次数: 207)

2.jpg

3.jpg (238.38 KB, 下载次数: 224)

3.jpg

4.jpg (304.02 KB, 下载次数: 233)

4.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22:49: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卢昌鸿 于 2013-12-5 20:30 编辑

用工上自然态来解读诠释商周玉器,来探讨该时期土古玉的次生变化,进行归组,并加以深入浅出的探讨交流,能对我们的学习起到不小的帮助。
我们所看到的商周玉器,一般多出现在陕西   山东  河南  山西  湖北等地,对于以上地区水纹资料,埋藏特征及土古玉出土后表象的进一步阐述,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帖初衷在于集中本网相应商周玉器教学贴,请大家一起探讨交流。善意的交流探讨,会使大家对工上自然态有进一步的认知,也会对商周玉器有更好的了解,善于发现着眼点并加以分析研读。



~~~~~~~~~~~~~~~~~~~~~~~~~~~~~~~~~~~~~~~~~~~~~~~~~~~~~~~~~~~~~~~~~~~~~~
~~~~~~~~~~~~~~~~~~~~~~~~~~~~~~~~~~~~~~~~~~~~~~~~~~~~~~~~~~~~~~~~~~~~~~~


玉兽面
高4.9 厘米,厚1.4 厘米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M5︰57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墨绿色,微发黑。张口露齿,“目”字形眼,双角略上翘。
面部中线隆起,背面内凹,下端有伸出的榫,其上有孔。
--------------------------------------------------------------------


看馆藏悟自然态

原皮与次生皮均成壳状紧裹,微观显示次生物细微有融浆态成紧裹状,非酸腐次生芝麻做成西瓜大
早年(1976年)出土,可见埋藏方位不同,次生变化不同。数十年后玉表浆壳与新近出土显然有别,
故而古玉出土各阶段表象是不同的,相同的是内质变与器表自然态特征,都可按照工上自然态鉴真12法进行分析。
土古玉器表均成净 紧内质有充浆,目测有老熟感,内敛
看馆藏品,提高辩玉感觉是至关重要的,国藏和民藏所不同的唯有起出方式,或偶有清理方式不同。但均可通过12法进行分析。

6.jpg (257.66 KB, 下载次数: 190)

6.jpg

2.jpg (204.88 KB, 下载次数: 220)

2.jpg

3.jpg (222.09 KB, 下载次数: 245)

3.jpg

4.jpg (217.42 KB, 下载次数: 194)

4.jpg

5.jpg (186.9 KB, 下载次数: 224)

5.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22:50:51 | 只看该作者
用工上自然态来解读诠释商周玉器,来探讨该时期土古玉的次生变化,进行归组,并加以深入浅出的探讨交流,能对我们的学习起到不小的帮助。
我们所看到的商周玉器,一般多出现在陕西   山东  河南  山西  湖北等地,对于以上地区水纹资料,埋藏特征及土古玉出土后表象的进一步阐述,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帖初衷在于集中本网相应商周玉器教学贴,请大家一起探讨交流。善意的交流探讨,会使大家对工上自然态有进一步的认知,也会对商周玉器有更好的了解,善于发现着眼点并加以分析研读。

1.jpg (47.59 KB, 下载次数: 174)

1.jpg

3.jpg (128 KB, 下载次数: 226)

3.jpg

4.jpg (205.12 KB, 下载次数: 225)

4.jpg

5.jpg (69.95 KB, 下载次数: 157)

5.jpg

6.jpg (68.13 KB, 下载次数: 167)

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5 20:33:53 | 只看该作者
浆:土古玉器的泌浆层用手推摸其表面,有如同推干肥皂时的感觉,阻而不黏,老土浮浆层去掉后古玉有自身泌出浆的固化包裹层---浆之皮壳和石之解理态皮壳两态.总之有壳感且光为浆层反光呈全包裹散漫状.而仿品之光为抛光产生的玉表反光且死角抛光盲区无光, 浅地表玉器多因风沙的作用对渐露地表之物进行了自然抛光故所现光感与大漠玉石风砂抛光同理!土古玉之光为泌出浆层之反光,浅表地层玉器之光为风砂抛光即玉石解理面之表光!两者光的反射基面是不同的!故光感不可两者相比!土古玉之光其反光基面(浆层之光)与仿制工艺品(玉表反光)反光基面是不同的.故其光感是不同的. 仿品做皮用手推之则多为滑腻感,因为目前仿品多用注蜡法仿制浆层。真品浆层如同糖葫芦外面的糖壳,质密而透明,有些真品固化了的浆壳表层上还会产生自然皱褶和非直线性纹脉.且出灰浆对应质变沁残点。泌灰浆与酸烧反白其底显微镜下其晶格是有区别的!生坑古玉用60度热水清洗后数秒钟后吐白色灰浆.如同倒在水泥地上风干后的牛奶状.钻孔中产生的灰浆壳因出土后风干会形成脱骨状壳圈.自然态生坑古玉出灰浆点为非规律外形.且灰浆厚端对应内质失色和失透并伴有同态边囗清晰包裹状腐蚀质有机炭沁入.(坑状过于规律且出灰与土中方位沁蚀不对应者要提防)----------------任南著

213016rleplm3b785dedl6.jpg (153.95 KB, 下载次数: 186)

213016rleplm3b785dedl6.jpg

213015obu3fxhn5ngn0u9z.jpg (290.62 KB, 下载次数: 250)

213015obu3fxhn5ngn0u9z.jpg

213013apjepjs7xqs6xge6.jpg (343.74 KB, 下载次数: 250)

213013apjepjs7xqs6xge6.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2-5 20:37:18 | 只看该作者
研究晚商—西周玉器,琢玉工艺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琢玉包括开料、碾刻和抛光三个工序。
妇好墓兽面纹玉簋(M5︰321)显示当时掏膛技术已较高,以致器壁厚度较均匀。
另外,该墓出土的1 件玉拐尺形器(M5︰926),其内侧较薄,边缘有二列较细而又整齐的镂空装饰,

无疑是锼锯技术成熟的体现

下面就开料及纹饰的作成略加讨论。

妇好墓的1 件玉戚(M5︰560),其上遗留有明显的七道开料切割痕:右侧近顶处和近
中段处分别有两道和三道甚短的切割痕,左侧有两道较长的切割痕。除左侧下端切割痕
近似弧形外,其余均直而微弧。这表明各切割痕弯曲度不一致,由上而下弧度逐渐变小,即切割
痕愈下愈弯曲。其次,切割弧线槽下凹而弧内相对而言凸起
。这两个现象合起来充分说明这应是线切割的痕迹。


类似上述开料的线切割遗痕在晚商—西周玉器中并不罕
见。例如,殷墟新安庄殷墓M88 出土的一件倒梯形玉饰片,
其上有四道切割痕,由上而下,从水平直线逐渐变为弯曲的弧线,而且都是弧外低、弧内高。又如滕州前掌大墓M219 出土的一件玉戈,其上有三道切割弧痕,由图显示都是弧外低、弧内高。开料的另一方法——片切割,其笔直的切割痕在晚商—西周玉器中尤为常见,如殷墟M3015 中的三角形玉片和92 王裕口M24 中的半月形玉片,其笔直的片切割痕可以说再明
显不过。类似的例子甚多,不胜枚举。
至于人们所关注的晚商—西周玉器纹饰由何种工具作成的问题也有了答案。殷墟花园庄东地
晚商墓M54和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出土玉器的微痕观察和研究说明,这些纹饰是利用锐利的石
片或石核工具直接刻蹭而成
。这与《诗经·鹤鸣》所说“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相符

山东益都苏埠屯晚商一号大墓出土2 件燧石片,有锐利的尖端,根据以往的模拟实验可知,这类硬度极高的有锐利尖端的石片可以在玉料上锲刻出纹饰。换言之,不排除这2 件燧石片是雕刻玉器纹饰的工具的可能性。苏埠屯一号大墓墓主是晚商方国首领,身份显赫,墓内殉葬的奴隶就有48 人之多。这2 件燧石片不会是墓主的随葬品,但很可能是随葬奴隶玉工携带的对象(工具)。不管这一推测能否成立,这2 件燧石片在商代墓葬中出现,无疑是应当引起重视的,
因为它们可能是商代玉雕纹饰工艺研究的重要材料。

我们可以看出,晚商---西周早期,开料与纹饰刻划几乎还是沿用了史前---良渚,红山等玉器制作工艺。

我们在之前的帖子中也多次论述了良渚,红山玉器的开料和纹饰的制作工艺,也离不开线切割,片状物切割。
而纹饰的刻划采用了黑曜石,燧石,硬质石英等刻划。而在商周墓葬中也出土了燧石类加工工具。于是我们自然会联系到一起。有心的网友对之前我们对良渚玉器的加工工具和痕迹遗留的论述,应该已经有了了解。之前我们用良渚反山M12:98做了论述。

现在我们对晚商--西周的玉器加工工艺和工具如再进一步的了解,就会对此类工具的工痕遗留产生兴趣,并加以分析。
轮式工具和直线切割蹭刮工具所留下的痕迹显然是不同的,这点任网教材中已经提到了。

3600年前,当玉工潜心制作的玉器,经过拥有者佩戴后经随葬入土,往昔的工痕遗留变得模糊,但很多保存好的器物依旧能很好的呈现出当时的风采,出土后玉器,我们从工上自然态分析,这是任网的核心理论。
以下我们就简单描述以下上述文字描述的情形。

请注意,带着轮式工具和直线切割蹭刮工具所留下痕迹不同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吧。

下面简单附上几张图,大家自己分析吧
至于抛光就不一一赘述,我们可以从下面图中看到,器表有杂乱的线条,显然是用布或者兽皮等就着解玉砂之类打磨的。为了不使纹饰磨损严重,故而此类较少采用磨砺之法。而有些素面无纹之器,器表光素,可能是用磨砺之法使之平整,当然埋藏数千年后,整体脱皮后,大多数可能痕迹荡然无存


此贴旨在加深大家对商周玉器的认知,以此类标准器物,诠释工上自然态,深刻体会其间的逻辑关系
文中所说的纹乱纹交错,纹起脊,纹见光,希望大家通过点击大图,细细体会。
古玉有皮,由于泌出浆层包裹,故而净,紧。与酸腐煮蜡之态有别
早年出土与近年出土亦有别
文字和图片表达所限,希望有心者自己在此基础上,结合任网教材,作出深度的自我感悟。




192108khljlmdtmjjthass.jpg (85.66 KB, 下载次数: 192)

192108khljlmdtmjjthass.jpg

192111jgozn1ictz9it7sp.jpg (196.63 KB, 下载次数: 164)

192111jgozn1ictz9it7sp.jpg

192207iatitt8lm771lc8q.jpg (181.1 KB, 下载次数: 203)

192207iatitt8lm771lc8q.jpg

192209ttryyqn7mtm3mrpc.jpg (145.18 KB, 下载次数: 190)

192209ttryyqn7mtm3mrpc.jpg

192246ijyy4qh4nmgh7gfn.jpg (236.79 KB, 下载次数: 200)

192246ijyy4qh4nmgh7gfn.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12-5 20:38:02 | 只看该作者
研究晚商—西周玉器,琢玉工艺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琢玉包括开料、碾刻和抛光三个工序。
妇好墓兽面纹玉簋(M5︰321)显示当时掏膛技术已较高,以致器壁厚度较均匀。
另外,该墓出土的1 件玉拐尺形器(M5︰926),其内侧较薄,边缘有二列较细而又整齐的镂空装饰,

无疑是锼锯技术成熟的体现

下面就开料及纹饰的作成略加讨论。

妇好墓的1 件玉戚(M5︰560),其上遗留有明显的七道开料切割痕:右侧近顶处和近
中段处分别有两道和三道甚短的切割痕,左侧有两道较长的切割痕。除左侧下端切割痕
近似弧形外,其余均直而微弧。这表明各切割痕弯曲度不一致,由上而下弧度逐渐变小,即切割
痕愈下愈弯曲。其次,切割弧线槽下凹而弧内相对而言凸起
。这两个现象合起来充分说明这应是线切割的痕迹。


类似上述开料的线切割遗痕在晚商—西周玉器中并不罕
见。例如,殷墟新安庄殷墓M88 出土的一件倒梯形玉饰片,
其上有四道切割痕,由上而下,从水平直线逐渐变为弯曲的弧线,而且都是弧外低、弧内高。又如滕州前掌大墓M219 出土的一件玉戈,其上有三道切割弧痕,由图显示都是弧外低、弧内高。开料的另一方法——片切割,其笔直的切割痕在晚商—西周玉器中尤为常见,如殷墟M3015 中的三角形玉片和92 王裕口M24 中的半月形玉片,其笔直的片切割痕可以说再明
显不过。类似的例子甚多,不胜枚举。
至于人们所关注的晚商—西周玉器纹饰由何种工具作成的问题也有了答案。殷墟花园庄东地
晚商墓M54和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出土玉器的微痕观察和研究说明,这些纹饰是利用锐利的石
片或石核工具直接刻蹭而成
。这与《诗经·鹤鸣》所说“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相符

山东益都苏埠屯晚商一号大墓出土2 件燧石片,有锐利的尖端,根据以往的模拟实验可知,这类硬度极高的有锐利尖端的石片可以在玉料上锲刻出纹饰。换言之,不排除这2 件燧石片是雕刻玉器纹饰的工具的可能性。苏埠屯一号大墓墓主是晚商方国首领,身份显赫,墓内殉葬的奴隶就有48 人之多。这2 件燧石片不会是墓主的随葬品,但很可能是随葬奴隶玉工携带的对象(工具)。不管这一推测能否成立,这2 件燧石片在商代墓葬中出现,无疑是应当引起重视的,
因为它们可能是商代玉雕纹饰工艺研究的重要材料。

我们可以看出,晚商---西周早期,开料与纹饰刻划几乎还是沿用了史前---良渚,红山等玉器制作工艺。

我们在之前的帖子中也多次论述了良渚,红山玉器的开料和纹饰的制作工艺,也离不开线切割,片状物切割。
而纹饰的刻划采用了黑曜石,燧石,硬质石英等刻划。而在商周墓葬中也出土了燧石类加工工具。于是我们自然会联系到一起。有心的网友对之前我们对良渚玉器的加工工具和痕迹遗留的论述,应该已经有了了解。之前我们用良渚反山M12:98做了论述。

现在我们对晚商--西周的玉器加工工艺和工具如再进一步的了解,就会对此类工具的工痕遗留产生兴趣,并加以分析。
轮式工具和直线切割蹭刮工具所留下的痕迹显然是不同的,这点任网教材中已经提到了。

3600年前,当玉工潜心制作的玉器,经过拥有者佩戴后经随葬入土,往昔的工痕遗留变得模糊,但很多保存好的器物依旧能很好的呈现出当时的风采,出土后玉器,我们从工上自然态分析,这是任网的核心理论。
以下我们就简单描述以下上述文字描述的情形。

请注意,带着轮式工具和直线切割蹭刮工具所留下痕迹不同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吧。

下面简单附上几张图,大家自己分析吧
至于抛光就不一一赘述,我们可以从下面图中看到,器表有杂乱的线条,显然是用布或者兽皮等就着解玉砂之类打磨的。为了不使纹饰磨损严重,故而此类较少采用磨砺之法。而有些素面无纹之器,器表光素,可能是用磨砺之法使之平整,当然埋藏数千年后,整体脱皮后,大多数可能痕迹荡然无存


此贴旨在加深大家对商周玉器的认知,以此类标准器物,诠释工上自然态,深刻体会其间的逻辑关系
文中所说的纹乱纹交错,纹起脊,纹见光,希望大家通过点击大图,细细体会。
古玉有皮,由于泌出浆层包裹,故而净,紧。与酸腐煮蜡之态有别
早年出土与近年出土亦有别
文字和图片表达所限,希望有心者自己在此基础上,结合任网教材,作出深度的自我感悟。




192253h1hy51auxar1ux9k.jpg (249.23 KB, 下载次数: 232)

192253h1hy51auxar1ux9k.jpg

192249qtb50bvb1onj0twb.jpg (181.1 KB, 下载次数: 259)

192249qtb50bvb1onj0twb.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7-5 02:30 , Processed in 0.07443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