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44872
- 积分
- 52686
威望
虚拟货币
金钱
贡献
精华
注册时间2011-12-24
在线时间 小时
最后登录1970-1-1
|
推荐

楼主 |
发表于 2013-12-4 22:52: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卢昌鸿 于 2013-12-5 20:28 编辑
用工上自然态来解读诠释商周玉器,来探讨该时期土古玉的次生变化,进行归组,并加以深入浅出的探讨交流,能对我们的学习起到不小的帮助。
我们所看到的商周玉器,一般多出现在陕西 山东 河南 山西 湖北等地,对于以上地区水纹资料,埋藏特征及土古玉出土后表象的进一步阐述,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帖初衷在于集中本网相应商周玉器教学贴,请大家一起探讨交流。善意的交流探讨,会使大家对工上自然态有进一步的认知,也会对商周玉器有更好的了解,善于发现着眼点并加以分析研读。
~~~~~~~~~~~~~~~~~~~~~~~~~~~~~~~~~~~~~~~~~~~~~~~~~~~~~~~~~~~~~~~~~~~~~~~~~
玉器在土中必有阴阳方位,入色质变必有入门即玉不软沁色不入.
浆层的厚度与方位有直接关系.
一件玉器要根据因土中阴阳方位之故形成的表层信息来判断其成因和对应成因的应有状态是否符合工上自然态质变规律!而仿品表层信息紊乱则多呈现表层非解理态无紧缩感且脏、烂、模糊之状
请参照老师工上自然态12法进行分析研读,对您的提高有帮助。
下图中坑孔虽非显微镜下观,然表象与12法描述均得以印证。
6.孔:这里所说之“孔”专指目测不能观察到的细微孔洞。土古玉器上的自然态微孔孔型为不规则型或几何型,孔边沿部位会下陷或翘起。因孔洞内易积水,必导致土壤中物质色素顺孔而入聚积,久而久之,以孔与孔底为中心点内质有色变向四周晕散现象,形成由孔底呈由内而外的质变且变软融缩并在外表层残留同质岛型凸点,玉质也会在晕散区产生质变,这质变由内部向外展开.由如烂心萍果态.孔壁内多见支撑状晶簇,孔底也常见次生物或微小磁性铁珠附着.且有古菌丝生成。而带孔老料仿品其孔口边缘与玉表多处于同一水平面且孔口变形,且孔边缘显现为非自然态多无色质变化。 7、 坑:坑需借助高倍立体电子显微镜观察,土古玉器自然态沁坑其边缘凹凸立体感强,如山峦起伏,有层次,边缘多为下陷或上翘,坑内有坑且有老土浆紧咬坑底,呈梯田状.柴裂态,边缘清晰,坑内与坑外相比,坑内解理态质变与色变应明显,呈脉象和晶体状且多有吐灰现象,少数坑壁与坑底也有鸡爪状晶体。观其5平方毫米显微图象,即可显现对应材质质变形成的脉络,坑的分布应对应其在土中方位.而非自然态坑无以上表象,且坑口边缘与玉体表面处于同一水平面且分布过均无凹陷,坑形等状态坑底非质变色。
观图甲 图乙为同一件物品,为前掌大墓葬出土,因土中埋藏方位不同故而质变状态不同
|
-
4.jpg
(321.78 KB, 下载次数: 229)
-
1.jpg
(114.71 KB, 下载次数: 189)
-
2.jpg
(35.79 KB, 下载次数: 182)
-
3.jpg
(217.06 KB, 下载次数: 1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