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南红山文化官网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教学] 收藏家任南

   关闭 [复制链接]
1201#
发表于 2010-2-27 13:21:00 | 只看该作者

2010.2.27
 

任义,任南,gggg,红山老祖,任凭

[upload=jpg,dsc00104.jpg]UploadFile/2010-2/201022713253429889.jpg[/uploa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2-27 13:26:03编辑过]

0.jpg (281.02 KB, 下载次数: 0)

0.jpg
1202#
发表于 2010-2-27 14:32: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abubuyou在2010-2-20 23:49:00的发言:

沉睡幾多時

寂寥無人問

春節京城展

一舉天下知

[em27]

1203#
发表于 2010-2-28 23:38:00 | 只看该作者
(*^__^*) 嘻嘻……
1204#
发表于 2010-3-2 15:3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马不识途在2010-3-1 14:10:00的发言:
2004-2005作为交换学者,我被派往伦敦大英博物馆学习一年。这一年可谓收获颇丰,专业上倒不一定有多大长进,主要是观念上和对古代艺术品的研究方法上的收获。我是国家各公派,花的是纳税人的钱,所以写点东西和网友交流,可能能对你的收藏有点参考。大英博物馆的确是世界第一的博物馆,收藏品的质量令人叹为观止。英国的博物馆是全资国家拨款,完全免费开放。中小学的很多艺术品课程就在博物馆上。博物馆的专业人士有义务为公民鉴定和解答问题,因为他们的工资和经费是纳税人的钱。博物馆的专业人士大都来自知名大学的历史,考古,艺术专业。专业训练严格,各种学术讨论会目不暇接。大英博物馆有一个庞大的实验室,光教授级别的科学家不下百人。但他们的实验室不对社会开放,没有创收一说。学风民主,鼓励创新。他们没有什么大师,也不崇拜什么权威。感觉他们比较理性。比如确定一个古代艺术品的年代和价值,就可研讨会,你必需拿出客观而又符合逻辑的证据支持你的结论。和我们中国相同的是,老专家有点不思进取,很多中青年专家很有才华。但都崇尚科学试验结果。 我在他们的亚洲艺术品部,主要研究中国瓷器。开始时,受国内的影响,在讨论时,我有时用绘画风格,神韵,器型来强调我的结论,他们特别不同意。他们强调,对古代艺术品, 主观的东西最不可靠。经验对判断近代的东西有帮助,越古老的东西,经验的价值越低。为了证明他们的观点是否正确,回来后,我做了个试验。我把在大英博物馆拍的从唐到清的陶瓷照片通过系统内部送给一些专家看看是否为真品,都是藏友熟知的专家。结果非常失望,什么贼光,什么青花漂浮,什么画法不对,什么感觉不好等等,反到是有两个非系统内的文物工作者对这些东西判断比较到位。我本人在大文博单位,知道为什么。除了水平问题,主要是观念问题。民间到底有无真品?有多少?我们也存在争论。这些年,不少文物真品流落国外,和他们在国内不被承认有直接关系。 作为国家大文博机构的专家,把仿品看成真品是有害的有愧的,而把真品看成仿品是有罪的。如果没把握,你不要下结论。我在英国的博物馆也经常看到他们的专家对一些东西把不准。他们会向你推荐其它专家看。我们一些专家极端不负责。老一辈不认识元青花,被国外专家确定后,他们有说什么民间没有元青花,或元青花不超过400件。汝瓷不超过100件。信口开河,根据是什么?不说很远,就明清两代,中国有多少战争,就是皇宫的东西有多少流散,你们知道吗?坦率地将,从英国回来后,看到一些专家以大师做派,什么都敢无根据地说,实在难受。科学测试到底有多重要?事实上,鉴定古代文物和医生看病是一个道理,各种理化检查都是为专家服务的,但这些理化检查又是我们准确诊断所必需的,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手段。但仪器永远不能取代专家。科技测试仅仅是帮助解决文物历史性工具,文物的艺术性和稀有性是任何仪器都无能为力的。真正的专家应该善於借助科技测试结果。在医学领域,并不因为有众多的科学检测,使医学家的作用降低,而是相反。文玩天下在大英博物馆,他们对每件藏品都有科技档案。可在我们的文物界,一些专家竭力否定科技测试手段,其实这是缺乏基本科学素养和自信心的表现。是害怕科技测试取代他们吗?我发现想否定科技测试的,大多是没有任何科学知识的老人,甚至到了造谣的地步。什么瓷器通过机场X-光机,热释光增加300年,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机场X-光对摄影胶片都没影响。至于热释光和 萤光能谱的可靠性,从科学观点看并不存在优劣比较。两者都是分子水平测试。热释光是绝对法,因为这种方法由於从取样到结果分析,操作步骤多,所以只有质控严格实验室的结果被认可。有些瓷器无法做“热释光”, 因为这是损坏的测试。“热释光”测定结果正确率为80%左右。萤光能谱是相对法, 问题是参考标准的可靠性。如果标准可靠,其结果的价值非常大。瓷器越老,结果越可靠。萤光能谱有两个指标,1。元素成分;2。 各成分的比例。对明和明前的青花和单色釉瓷器釉面成分非常重要。对汝瓷和官钧瓷有决定意义,因为他们窑口单一。因为具有理化知识的人都知道,要想把釉的化学成分和各个成分的比例在纳克(NANOGRAM)水平仿到和真品相似几乎不可能,就是想仿,化学配制也做不到, 况且还要经过1000度以上的高温。况且古代做釉的原料和现在是完全不同的。我计算过,仿成概率为百万分之一。我们国家在科技应用于文物研究方面很落后,中医大师病重都住西医院的事实应该对我们文物界有启示意义。 记住,对你的东西,你是最有权威的专家, 因为你最清楚它的一切,下一位是科学,因为科学是客观的,然后才是其它人,不管这人是谁。这不是我的话,我经常听大英博物馆的专家同上门求鉴的人这么说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马不识途先生情真意切,判断准确。

他道出了我国文博界目前普遍存在而且不容回避的问题:观念陈旧,知识老化,偏重经验,不思进取。

特别是一部分坐铁交椅稳拿纳税人钱的所谓专家,什么大话都敢说,俨然一个知识判官,而且脸不红,心不跳,显得底气很足。

实际上,他们要么把自己关在深宅大院里搞那“只有三百件”的研究,要么三五成群地出去“走穴”搞什么“鉴宝”,真是“功成名就”了。

你们能否睁开眼睛认真地看看世界?继而正视国内?再反思自己?

文化是传统的,同时是连接世界的。传统的不能很好地继承下来,甚至扭曲它败坏它,这是很可悲的。如是,我们怎么能很好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博事业是一项公益的事业,它绝不只是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专利,而是不分国家和制度及意识形态的所有人类的共同的良知。可我们目前做得怎么样呢?善良而正义的人们哪,我们大家都反思一下吧!

----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1205#
发表于 2010-3-2 20:5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任南在2010-3-2 15:38:00的发言:
以下是引用马不识途在2010-3-1 14:10:00的发言:
2004-2005作为交换学者,我被派往伦敦大英博物馆学习一年。这一年可谓收获颇丰,专业上倒不一定有多大长进,主要是观念上和对古代艺术品的研究方法上的收获。我是国家各公派,花的是纳税人的钱,所以写点东西和网友交流,可能能对你的收藏有点参考。大英博物馆的确是世界第一的博物馆,收藏品的质量令人叹为观止。英国的博物馆是全资国家拨款,完全免费开放。中小学的很多艺术品课程就在博物馆上。博物馆的专业人士有义务为公民鉴定和解答问题,因为他们的工资和经费是纳税人的钱。博物馆的专业人士大都来自知名大学的历史,考古,艺术专业。专业训练严格,各种学术讨论会目不暇接。大英博物馆有一个庞大的实验室,光教授级别的科学家不下百人。但他们的实验室不对社会开放,没有创收一说。学风民主,鼓励创新。他们没有什么大师,也不崇拜什么权威。感觉他们比较理性。比如确定一个古代艺术品的年代和价值,就可研讨会,你必需拿出客观而又符合逻辑的证据支持你的结论。和我们中国相同的是,老专家有点不思进取,很多中青年专家很有才华。但都崇尚科学试验结果。 我在他们的亚洲艺术品部,主要研究中国瓷器。开始时,受国内的影响,在讨论时,我有时用绘画风格,神韵,器型来强调我的结论,他们特别不同意。他们强调,对古代艺术品, 主观的东西最不可靠。经验对判断近代的东西有帮助,越古老的东西,经验的价值越低。为了证明他们的观点是否正确,回来后,我做了个试验。我把在大英博物馆拍的从唐到清的陶瓷照片通过系统内部送给一些专家看看是否为真品,都是藏友熟知的专家。结果非常失望,什么贼光,什么青花漂浮,什么画法不对,什么感觉不好等等,反到是有两个非系统内的文物工作者对这些东西判断比较到位。我本人在大文博单位,知道为什么。除了水平问题,主要是观念问题。民间到底有无真品?有多少?我们也存在争论。这些年,不少文物真品流落国外,和他们在国内不被承认有直接关系。 作为国家大文博机构的专家,把仿品看成真品是有害的有愧的,而把真品看成仿品是有罪的。如果没把握,你不要下结论。我在英国的博物馆也经常看到他们的专家对一些东西把不准。他们会向你推荐其它专家看。我们一些专家极端不负责。老一辈不认识元青花,被国外专家确定后,他们有说什么民间没有元青花,或元青花不超过400件。汝瓷不超过100件。信口开河,根据是什么?不说很远,就明清两代,中国有多少战争,就是皇宫的东西有多少流散,你们知道吗?坦率地将,从英国回来后,看到一些专家以大师做派,什么都敢无根据地说,实在难受。科学测试到底有多重要?事实上,鉴定古代文物和医生看病是一个道理,各种理化检查都是为专家服务的,但这些理化检查又是我们准确诊断所必需的,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手段。但仪器永远不能取代专家。科技测试仅仅是帮助解决文物历史性工具,文物的艺术性和稀有性是任何仪器都无能为力的。真正的专家应该善於借助科技测试结果。在医学领域,并不因为有众多的科学检测,使医学家的作用降低,而是相反。文玩天下在大英博物馆,他们对每件藏品都有科技档案。可在我们的文物界,一些专家竭力否定科技测试手段,其实这是缺乏基本科学素养和自信心的表现。是害怕科技测试取代他们吗?我发现想否定科技测试的,大多是没有任何科学知识的老人,甚至到了造谣的地步。什么瓷器通过机场X-光机,热释光增加300年,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机场X-光对摄影胶片都没影响。至于热释光和 萤光能谱的可靠性,从科学观点看并不存在优劣比较。两者都是分子水平测试。热释光是绝对法,因为这种方法由於从取样到结果分析,操作步骤多,所以只有质控严格实验室的结果被认可。有些瓷器无法做“热释光”, 因为这是损坏的测试。“热释光”测定结果正确率为80%左右。萤光能谱是相对法, 问题是参考标准的可靠性。如果标准可靠,其结果的价值非常大。瓷器越老,结果越可靠。萤光能谱有两个指标,1。元素成分;2。 各成分的比例。对明和明前的青花和单色釉瓷器釉面成分非常重要。对汝瓷和官钧瓷有决定意义,因为他们窑口单一。因为具有理化知识的人都知道,要想把釉的化学成分和各个成分的比例在纳克(NANOGRAM)水平仿到和真品相似几乎不可能,就是想仿,化学配制也做不到, 况且还要经过1000度以上的高温。况且古代做釉的原料和现在是完全不同的。我计算过,仿成概率为百万分之一。我们国家在科技应用于文物研究方面很落后,中医大师病重都住西医院的事实应该对我们文物界有启示意义。 记住,对你的东西,你是最有权威的专家, 因为你最清楚它的一切,下一位是科学,因为科学是客观的,然后才是其它人,不管这人是谁。这不是我的话,我经常听大英博物馆的专家同上门求鉴的人这么说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马不识途先生情真意切,判断准确。

他道出了我国文博界目前普遍存在而且不容回避的问题:观念陈旧,知识老化,偏重经验,不思进取。

特别是一部分坐铁交椅稳拿纳税人钱的所谓专家,什么大话都敢说,俨然一个知识判官,而且脸不红,心不跳,显得底气很足。

实际上,他们要么把自己关在深宅大院里搞那“只有三百件”的研究,要么三五成群地出去“走穴”搞什么“鉴宝”,真是“功成名就”了。

你们能否睁开眼睛认真地看看世界?继而正视国内?再反思自己?

文化是传统的,同时是连接世界的。传统的不能很好地继承下来,甚至扭曲它败坏它,这是很可悲的。如是,我们怎么能很好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博事业是一项公益的事业,它绝不只是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专利,而是不分国家和制度及意识形态的所有人类的共同的良知。可我们目前做得怎么样呢?善良而正义的人们哪,我们大家都反思一下吧!

----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深刻学习![em56]

1206#
发表于 2010-3-7 16:46:0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207#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10:08: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李勇在2010-3-11 19:03:00的发言: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都离不开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内因是决定性因素,外因起辅助的作用。所以,之前所有鉴别方法如工法、造型、外观表象等等都只强调了外因的作用,因而难免会有失偏颇,而任氏12字法强调了质变与表象的对应,就是强调了内因外因在古玉鉴定中的重要作用,这就是辩证法,从而引领古玉鉴定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任先生的工作是开创性的。

辩证法有几个重要观点:

1、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对于一件藏品在没有亲自上手时,不要擅下结论,既不能轻易的肯定,也不能轻易地否定,肯定和否定都需要确切的证据。反对非此即彼的论断方式。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教条主义。这个从王明和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同应用就很说明问题。鉴定同一件古玉,都用任南12字法,也会出现不同的结论,这里最重要的,是看谁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内因决定的,外因起辅助作用。看待事物要由表及里,由内而外。看到一件古玉的表象,就应考虑它是怎样发生的,而找到发生的内因,还要考虑这种内因还会导致其它的什么外部表象。

4、看待事物要一分为二。拿到一件古玉,既要从真品的方向看,看它为什么真,也要从仿品的方向看它为什么仿。

5、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原动力。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最终会走向统一。就拿这几天网上来说吧,有个小酒糟先生发表了不同的看法,引得网上大辩论,我们也得以享受许多饕餮大餐。我相信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收获。这种矛盾,我认为是次要矛盾,他不会动摇任氏12字法的科学地位,反而会使任氏12字法更加发展完善。这也符合辩证法的另一个原则: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任何理论都是发展的,我希望有更多的小酒糟先生出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家在辩论中发展进步,之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

 

1208#
 楼主| 发表于 2010-3-12 10:21: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骆越文化在2010-3-11 1:41:00的发言:

这几天论坛对工法辨认法讨论气氛非常热烈,在下也积极参与,做个13年玩玉心得的小结。在下最初玩玉第一个接受的教条就是工法辨认,因为班科出身的专家第一课也是工法辨认,所以以前民藏的“老前辈”对新入行的新手,也是有摸有样的告诉你他怎么厉害,家中“珍品”无数,只要按着他的方法,有这样或那样的工痕都不要碰。当你认为是按着他说的去实践的时候,回来的东西,他又全部枪毙,要想理论,一句话,以后别找我。再请教下一个高人,也是这样那样的工法就对了,而后再实践,在枪毙,居高临下的告诉你,你还嫩,慢慢来。
  在跌跌撞撞吃亏无数以后,终于有了一套自己的见解,但都是无根浮萍,心中无底。直到忽然有一天,有新人入行请教我,我才明白,原来我早入行了,也是“前辈”了,真难得。作为“前辈”我才明白,为了要对得起“前辈”这二字,不得不唯心,违心的弄一套自己认可的方法做“砖家”。这一套方法还是有摸有样的复制了前人的工法辨认法,再加上自己多年来吃亏的总结加以变通,其实自己都觉得狗屁不通,只为了对得起“前辈”二字。这就是民间古玩很大部分人存在的经历。也是很多所谓“前辈”的心态。真正有一手的也大有人在,一般不轻易传授。
  这套唯心工法辨认法结合自己对沁的一些理解一直延续到08年下半年,上网查阅红山资料的时候走进任网才结束。在此感恩任老师~!,感恩任网~!“任氏十二字工上自然态辨认”使我融会贯通了很多以前无根无底的知识,通过与师友们的讨论,主动说自己的看法,接受不同意见,取精华去糟粕,加强了自己的自信,敢于面对市场风险,并却有所收获,这都得益于任网师友。
小结到此,我个人根据自己的见解用“工法辨认”与”“任氏十二字工上自然态”优劣做个对比,用数据证实什么是科学的唯物的可行的辨认法。不足的地方师友们也可以集思广益做补充。

工法辨认;优点 1能鉴别古玉年代出处;2能鉴精工细活,藏品等级。
          缺点 1要求知识面过广,不容易贯通;2对未知工法形态唯心论;3对未知作假手段抵抗力低,容易打眼容错率低。                                           
任氏十二
字工上自
然态辨认;优点 1结合图片教学容易上手;2容错率高,不容易打眼,就算不到代也可能是古人仿古;3实践纠错认识强,通俗易懂;4对未知作假手段抵抗力强;  5能借助高科技确认依据;6是唯物论证;
         缺点 1断代能力概括化;

1209#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12:46:00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小超在2010-3-15 10:01:00的发言:

   在下喜爱翡翠,古玉收藏,长期在很多网站浏览,有蜻蜓点水,看过即走的,有驻步滞留数月甚至上年分的。任网用真实的知识,实物的见解分析,使我驻步停留跨越了3个年头。

   以前上任网多是为了查阅资料,用自己的认识理解对比“任氏十二字工上自然态古玉辨认法”,在这段时间里,师友们的见解,老师的分析,再通过这次北京参展得到任老师的面授指点,使在下在古玉辨认鉴赏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质的飞跃。曾经沉迷于对错的辩论,没有任老师我走不出这个泥潭。试想上百种的玉矿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变化,真是能用一张图片解释出它的内涵吗?个人知识的不同,接触实物过程的不同,在通过图片解读到的信息也不同,你能分清谁对谁错吗?套用老师的一句话;我们在古玉面前永远都是学生。个人通过对“任氏十二字工上自然态古玉辨认法”研究,加上自己的理解,认识到了“任氏十二字工上自然态古玉辨认法”,是客观的,唯物的,是一块玉石在古人赋予其生命后大自然用环境,时间谱写上去的记号。所以在下认为对与错不再是主题,认识什么是自然态,什么是人为仿自然态才是主旋律。

 为了能让自己虚心学习,广结玉友,互动交流,响应任网号召更改实名 小超。 请任网的师友今后多多指点。

1210#
发表于 2010-3-16 19:34:00 | 只看该作者
一块玉石在古人赋予其生命后大自然用环境,时间谱写上去的记号。[em1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任南红山文化网 ( 京ICP备18011924号 )

GMT+8, 2025-10-14 13:03 , Processed in 0.06116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